永久耳毒性药物
导读:由于国内医疗体制问题,医生滥开药物现象常见。医院是药厂销售的大渠道。医生除了治病,还要承担药厂产品销售。这一点和患者利益不一致。国内优秀医生也不少,不会给患者滥开无用的药物。古人云是药三分毒,我建议大家要有基本药物常识,避免一些药物中度事件发生。
最重要事情说三遍--没事不要乱吃药!
药物毒性是一直存在,例如最出名的反应停事件,从1957—1961年间这种药物造成了8000余个畸形胎儿。

这一次,我们重点谈论耳毒性药物,有些药物即使用很少剂量也会造成永久性耳伤。
个体差异
有些病人往往有家族倾向和个体差异,在使用该类药物时,即使小剂量、短疗程、正常用药途径,也可能出现早期或严重的耳中毒反应。
年龄差异
儿童和老年人易出现药物性耳中毒。
耳毒性危险因素
1.高日剂量和总量。
2.长期治疗超过2周。
3.血药浓度升高。
4.发热、脱水和败血症时,血药浓度增高。
5.肾功能不全,使药物蓄积,加重其耳毒性副作用的发生。
6.老年人。
7.与其他耳毒性药物联用。
8.暴露于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中。
9.曾有听力异常者。
10.患耳感染及有家族史者。
监测早期毒副反应
早期毒副作用的主要表现为:
头痛头晕、耳鸣、耳部满涨感、耳聋、眩晕、平衡失调等耳毒性反应,恶心、呕吐、血尿、蛋白尿、尿量减少等肾毒性反应。
耳毒性作用永久性的药物: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双氢链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使用此类药物,外毛细胞最容易受损,出现永久性的高频听力损失;随着剂量增大或应用时间增加,内毛细胞也会受损,永久性听力损失加重。
母系遗传的氨基糖苷类药物致聋:

在线粒体 tRNA 有遗传性缺陷的个体中,氨基糖苷类所致的耳聋发生率要明显的高。线粒体的DNA都是直接通过母亲传递给子女,所以是母系遗传。
带有线粒体1555A-G的突变患者,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毒性作用的敏感性增加,更容易因此类药物的使用发生听力损失。而且,即使没有使用此类药物,随着年龄的增加,也更容易发生耳聋。
其他耳毒性作用永久性的药物:
抗真菌药物:咪康唑
抗肿瘤药物(卡铂,顺铂,铁鳌合剂,长春花生物碱);多粘菌素,粘杆菌素,氯霉素;酒精,含碘消毒剂,苯扎氯胺,Chlorohexidine;吡咯,克霉唑,制霉菌素,发癣退等---在全身用药,或耳部局部用药时,可导致永久性的听力下降。
1. 解热镇痛药:乙酰水杨酸、水杨酸钠、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等),布洛芬,非那西丁。其受损部位为耳蜗底,故初期表现为高频听力丧失,并可引起耳鸣、眩晕、平衡失调,耳部症状可停在停药后24-48h消退。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含阿司匹林的药物,可引起轻-中度的听力下降,停药24-72小时后,听力恢复正常。
3. 抗生素:目前已知影响听力的药物有近百种,其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危害最大,其耳毒性在临床上最为常见 (妥布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阿奇毒素,克拉毒素万古毒素,去万古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等)
4. 利尿剂 :袢利尿剂(速尿、利尿酸)最易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耳聋,对肾功能不全者更易导致耳聋。 [
5. 抗恶性肿瘤药:氮芥、顺铂等可引发听力障碍,出现不可逆的高频听力丧失,且与用量和用药时间成正相关。 长春新碱、2-硝基咪唑、顺氯氨铂)
6. 抗疟药:奎宁、氯喹的主要损害部位在内容螺旋神经节而非感受上皮,引起耳鸣、耳聋,表现为低频区听力减退。
7.抗肝素化制剂(保兰勃林)
特别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1. 同时或先后连续在局部或全身应用氨基甙类抗生素,可增加耳毒的可能性。
2.该药与其他耳毒性药物(如红霉素等)、强利尿药(如呋喃苯胺酸、利尿酸等)、卷曲霉素、顺铂、呋塞米或万古霉素等联合使用,耳中毒可能性增加。
3.该药与碱性药(如碳酸氢钠、氨茶碱等)联合使用,抗菌效能可增强,但同时耳毒性也相应增强,必须慎重。
布洛芬,萘普生,吲哚美辛(消炎痛);奎宁;红毒素,阿奇毒素,克拉毒素;万古毒素,去万古霉素,替米拉宁,daptomycin;襻利尿剂---利尿酸,布美他尼,吡洛他尼,azosemide,indacrinone,torasemide,呋塞米(速尿)等---可引起暂时性的听力下降,停药后一定的时间内,听力恢复。
注意!!耳毒性作用可逆药物在低浓度单独应用时,只是产生一过性的听力下降,但是,如果大剂量使用或/和同时应用多种药物,则可能导致永久性的听力损失。
影响
1.与强利尿药(如呋喃苯胺酸、利尿酸等)联合应用可加强耳毒性。
2.与其他耳毒性的药物(如红霉素等)联合应用可加强耳毒性。
3.与有肾毒性药物(如头孢菌素类)联合应用可加强耳毒性。
4.与肌松剂或有此种作用的药物(如安定等)合用,可使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加强。
5. 本类药与碱性药(如碳酸氢钠、氨茶碱等)联合应用,抗菌效能可能增强,但毒性也相应增强。
6. 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应用可对耐药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及部分肠球菌有
重金属(如铅、汞、镉、砷),消毒剂和防腐剂也有耳毒性。
听力测试

聋儿现场听力测试
听力测试:在用药前、用药过程中及长期用药后定期进行听力检测。
(1)音叉试验可粗略测试气、骨导听力改变,但不能发现早期高频听力下降。
(2)电测听(纯音测听)。
(3)没有仪器时,可做言语测试或秒表测试,即用简单易懂的词语或表声来测试听力。
前庭功能检测
可疑前庭有损害时,如出现眩晕、平衡失调等,应做前庭功能检测,如温度刺激试验。
血药浓度及肌酐清除率测定
在用药过程中宜进行血中药物浓度监测,以指导临床用药;不能测定血药浓度时,应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肌酐清除率可据以下公式计算:
成年男性肌酐清除率=(140-年龄)×体重(kg)/ 72×患者血肌酐浓度×0.85
成年女性肌酐清除率=(140-年龄)×体重(kg)/ 72×患者血肌酐浓度×0.85
或用血肌酐含量来调整剂量。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作为停药指征:(1)血清肌酐>132.61umol/L或增加35.36umol/L(原血肌酐正常)。(2)血清肌酐至少增加44.2umol/L,原血肌酐升高,但在265.2umol/L以下。(3)血清肌酐增加>88.4umol/L,原血肌酐>265.2umol/L
用药时注意
1. 给予首次饱和剂量后出现肾功能不全、前庭功能障碍和耳聋的患者应酌减或停药。
2.患者应大量饮水以减少对肾小管的损害。
3.持续在同一部位注射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注射药液浓度一般为200-250mg/ml,不宜超过500 mg/mL。
4.氨基甙类药物有迟发反应,停药后发生耳聋、耳鸣或耳部满胀感者应引起高度注意。
逾量处理
主要用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1.用氨基甙类抗生素时应适当给以维生素类药物,同时使用一些生物制品(氨基酸类、ATP、辅酶A、细胞色素C、核苷酸、软骨素、葡萄糖醛酸、水解肝素等),这些制品对预防和治疗氨基甙类药物中毒有一定作用。
2.氨基甙类与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联合使用可获得协同作用,应减少氨基甙类的用量,以防止毒副作用的发生。3.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有助于从血中清除毒性药物。




参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43218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