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鱼鹰社】二战冬季和山地战战术

2022-10-24 07:02 作者:格林机铳  | 我要投稿

搬运自微信公众号海宁的小世界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Elite系列第193号:二战冬季和山地战战术-World War II Winter and Mountain Warfare Tactics。原作者Stephen Bull,绘图Steve Noon。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A:芬兰的“柴堆”(Motti)战术,1939年-1940年本图展示了芬兰反抗苏联入侵的冬季战争在高潮阶段的场景,它根据1949年美国步兵学校季刊中的插图绘制。一开始芬兰人会允许敌人沿着道路前进,他们只侦察以确定敌人的兵力和行进方向,中等力量的滑雪巡逻部队随后对其骚扰,之后对俄国人进行压制打击(放大图1)。入侵者要被迫与交通线保持联系,但面对摩托化的不足以及滑雪设备的缺乏,他们只能被困在主干道周围(放大图2),而芬兰人可以发挥他们在国境内大范围穿插的机动优势。目标被压缩后更容易成为狙击手的目标(放大图3),尤其是他们在夜晚起火或者聚集在野战厨房周围取食他们维生的温暖食物时。小分队依托路障从侧翼发起进攻(放大图4),这会激怒俄国人让他们发起代价高昂的反击。在敌人被压制的情况下,芬兰人会集结团规模的部队部署到视野之外的道路的侧翼。之后芬兰人利用地形和黑暗的掩护接近目标,然后在多点发起进攻。在发现敌人的弱点之后,这些攻击者会将敌人的纵队分割,也就是芬兰俚语中的“motti”,这让敌军部队被拆分后被各个击破。因为寒冷和物资短缺而疲惫不堪的苏军也只能在小范围的围攻中进行殊死抵抗。
图例说明(自上而下):苏军移动方向;芬军移动方向;连;营;团;路障。

B:英国的冬季和山地装备,1940年-1943年1939年时,除了“值班大衣”和羊毛衫,英国人对冬季战争的准备可以忽略不计。至少从18世纪中期开始,为恶劣天气中(尤其是夜间)站岗的哨兵发放厚重的值守大衣就已经在英军中很常见了,但对于那些必须战术移动的人来说,这些大衣是相当不实用的。羊毛材质的巴拉克拉法帽、羊毛衫和其他能让人联想到克里米亚战争的“舒适物品”通常都是私下里获得的。经历了挪威战役的惨痛教训后,专门的服装和装备的开发随即开始,但直到1942年到1943年,相应的服装和技术才得到充分发展。B1:防空哨兵,挪威远征军,1940年哨兵戴着可能来自皇家海军库存的羊皮冬帽;白色的海军翻领厚毛衣也是同样的来源。他在毛料哔叽布“战斗服”外面穿的是一件被称为“Tropal”的厚重帆布执勤大衣;这种大衣的第一版部分使用了用金属弹簧夹固定的羊皮和哔叽布衬里。个别部队装备了从商业渠道获得的橡胶系带短靴,但大多数英国士兵面对极寒天气穿的仍是标准的皮革“弹药靴”。在“警戒”状态下,哨兵的胸前挂着无处不在的防毒面具袋,卷好的防瓦斯斗篷用带子绑在肩后。(本图根据Martin Brayley拍摄的照片绘制,由Martin Brayley和Richard Ingram联合发表在1995年4月的《军品(Militaria)》杂志第117期上。)B2:军官,工兵团,冰岛,1942年为了阻止德军控制冰岛,盟军率先占领了这座控制北大西洋重要航道的岛屿,驻军最初是英军,后来则被美军取代。图中这名工兵军官呈现出在夏季悠闲巡逻的状态,他的形象或许是那一时期的典型——应对寒冷气候的服装大多是人们的即兴而为。他穿着标准的战斗服和军官版棕色靴子,靴口用“织物护踝”箍住。密织的羊毛条绒“围脖帽子”可以作为短围脖使用(老式术语中用是“围脖”(comforter)一词),也可以卷起变成一顶帽子;这是一种普通的物品,而我们的绘制的这个特殊例子依据的是一本《军用针织围脖帽子》的杂志上的照片。军官身上这件不寻常的正反两穿毛皮夹克——无领、短下摆、木制纽扣以及用绳环松紧——是冰岛购买的当地物品,其原物保存在兰开夏博物馆中。B3:列兵,第52(山地)师,英国,1943年该师是苏格兰第52(低地)师转编过来的,它的这名正在训练中的士兵戴着1943年开始采用的新型滑雪帽,帽子带有上翻护耳和护颈帘;它的长帽舌底部是防雪盲症的黑色衬里设计。这一时期英国人已经理解了防寒服装的“分层”原则。1942年,一种轻便的带套帽的茶色防风罩衫开始采用,它带有四个大口袋,套帽和下摆处则用拉绳束紧。长至膝盖以下的山地马裤也被制作出来并搭配长袜和护踝,但图中人物穿的是战斗服裤子,搭配的物品则是相同的。坚固的棕色翻皮面山地靴涂了油以保持柔软,在鞋头周围一圈和厚鞋底的两侧都配有钢钉。容积很大的“卑尔根式”背包拥有外置口袋,它的帆布结构固定在配有皮带的金属框架上。图中呈现的或是类似的服装及装备在1944年至1945年间装备了特种部队以及部署在意大利的其他部队,但实际上第52师从未被部署到山区作战。

C:基本山地战术,挪威,1940年C1:挪威陆军步兵外观老式的制服上衣温暖舒适且实用性极强,这是对挪威地区日常户外活动所面临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的经验结晶。这种结晶的其他明显例子还包括了带帽舌和上翻帽边的山地帽以及为了防止雪渗入靴子而用结实的皮带固定的长护腿。另外,下雪时可以使用白色迷彩服。和这一时期的许多欧洲军队一样,他们装备的也是昂贵但不实用的皮革材质腰带和弹药包,它们的容积有限,也不具备多功能性。不过挪威人的背包比大多数国家军队所装备的背包要好。这名士兵的步枪仍是老的6.5毫米口径克拉格-乔根森(Krag-Jorgensen)M1894式侧面装填栓动步枪。C2:山路的防守性伏击本图基于挪威武装部队博物馆(Forvarsmuseet)对1940年挪威军队对抗德军的一项战术的演示,这一战术得到广泛使用。伏击可以预先设置,也可以在部队撤退时面对进攻者前进的公路或小路进行布置。陡峭山坡上或仅仅是停留在公路上的防守方(蓝色)利用发夹弯的地形优势部署,并等待敌人(红色)到达与他们平行的低处并暴露出侧翼。在敌人纵队到达“最佳位置”(红线)时,防守方就会在他们头顶上开火。进攻者往往会被迫立即撤退,否则,他们将不得不或是面对来自侧翼火力的情况下继续沿着道路前进,或是离开道路尝试爬上或爬下陡峭的山坡。C3:挪威机枪手虽然挪威士兵使用丹麦设计的M1914式或M1918式马德森轻机枪,但他们的重型武器的供应不足。图中这种水冷式M29式机枪的基础设计类似于柯尔特M28B型重机枪(以1917年勃朗宁的设计为基础),它由250发装弹链供弹,可以安装平射和对空射击支架。C4:排的向上攻击这个例子以德国文献中的解释说明为基础,但该战术同样得到广泛应用。第一阶段,敌人的位置(红色矩形块)被侦察到,前提最好是在光线不佳或恶劣天气的掩护下。接下来,一支轻机枪小队被布置到一处合适的位置(带MG字样的蓝色矩形框),然后向目标开火。在头顶上方呼啸而过的轻机枪火力的掩护下,这个排的其余士兵从一处得到地形掩护的地点逐次向下一处有地形保护的地点前进。如果地形条件不允许,他们可以从侧翼或得到火力掩护的通道进攻。

D:山地防御,1940年-1945年

本图的说明基于英国1943年的《山地作战》手册,它们的基本原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制定的,并得到广泛应用;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德国的文字资料也对此做了类似说明。本图展示入侵俄国的意大利远征军团(CSIR)山地部队的作战情况。CSIR包含三个山地师:第2“托利汀纳”(Tridentina)师、第3“朱莉亚”(Julia)师和第4“库内恩斯”(Cuneense)师,每个师都配有两个山地步兵团和一个山地炮兵团。意军作为防守方占据山区阵地阻断敌人的道路,并为周边地区提供观察和火力上的安全保障。前方斜坡上只有前方观察员(带FO字样的蓝色矩形框)、狙击手、机枪班(带MG字样的蓝色矩形框)以及小型侦察巡逻队。8毫米口径菲亚特-雷维里M35型机枪(放大图1)布局在正面火力能够覆盖峡谷和狭窄通路的位置,这一位置同时能够向前沿阵地提供纵向火力打击;它们要么处于壕沟工事中,要么是可以躲避敌人俯射攻击的地点。大部分守军(图中是一个营和一个炮兵连)被安置在得到背坡掩护的环境下,他们随时准备发起反击或增援位于山脊或前沿阵地的友军。迫击炮被安置在可以向前方做俯射打击的地点或是靠近阵地前沿。作为支援炮兵火力的75/18 M34型山地榴弹炮(放大图2)布置在距离山脊更远的主预备区,这里可以打击敌人的运输节点、道路以及侦察巡逻队(放大图4)之前确定的敌人的可能的出发点或是各种意外目标。后方阵地连接便捷的或是经过改造的道路(蓝色箭头)以备再补给之用的,它们能保障人员物资的快速移动。

意大利人只为他们俄罗斯远征军中的滑雪营(“切尔维诺山”滑雪营)装备了雪地伪装服和白色的帆布织物载具装备,山地步兵穿的则是标准样式的制服。从这名山地兵军士长(放大图3)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山地兵着装的几项明显特征:马裤、两层长筒袜、登山靴以及为了方便活动而裁短的大衣。山地兵们引以为豪的标志是帽子上的乌鸦羽毛装饰,它们甚至也会固定在钢盔上;乌鸦羽毛的底座每个营的颜色各不相同,团里的三个营的颜色分别是红色、白色和绿色。这些部队也被部署到法国和巴尔干地区;在南斯拉夫战场以及后来的俄国战场,他们在冬季战斗中都遭受了惨重的伤亡。

他们的对手,比如这名1942年的红军侦察兵(放大图5)作为冲锋枪手拥有特种服装和精良的装备。苏联人已经充分吸取了冬季战争的教训,而本来面对并不活跃的驻满洲日军的西伯利亚部队在调到西线之后对战场环境特别适应。这名侦察兵在絮棉冬上衣和裤子外面穿一件薄薄的宽松白色迷彩服,头上戴羊皮帽,脚穿结实的毡靴(valenki)。除了一只被用作多功能背包的防毒面具包(当他在树丛中行走时,这种包实际上有助于打破他身体的轮廓线)之外,他所有的装备都穿在雪地服里面。

E:德国人的防御阵地,俄罗斯,1941年-1942年E1:营的阵地1942年的《冬季作战手册(Taschenbuch für den Winterkrieg)》概述了这种典型的阵地布局。由于德军通常缺乏建立连续战线的兵力,防御经常采取一系列独立阵地组合的形式,这些阵地通常跨越一条公路,最好是在村舍附近,以便将它们作为后方的遮蔽物。为了相互支援,这些阵地可能在纵深上形成梯队,并总体上形成难以在一次进攻中穿透的区域。一系列的据点(蓝点)由锯齿形的壕沟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全面的防御体系,在它们的前方是深厚积雪环境中布置的带刺铁丝网带。只有部分守军驻守在前沿,而强大的预备队(带R字样的蓝色方框)则处在后方躲避敌人的攻击和糟糕的天气。除了主干道之外,他们还建立了道路网络(浅棕色线)以使物资和预备队能够迅速到达前哨。通过这种方式,守军可以比进攻的敌人更快地调集预备队从而获得所需的增援。E2:铁丝网防御把木桩插进冰冻的地面又困难又费力,而通常防御铁丝网又只能在雪地中固定。图2a显示了挂在木制三脚架上的“围裙式铁丝网”障碍。这种铁丝网障碍可以大量预制,需要时可以从后方运到前线。这种三脚架可以放平,然后把一整段铁丝网钉在上面,之后再把三脚架架起来;设置时,较长的一面坡面对敌人。图2b所示的以杆子框架为基础的带刺铁丝网滚筒相比法语称之为“拒马”(chevaux-de-frise)的“刀架式”铁丝网更为适应雪地环境,原因是它们相较于地面的压力更轻,从而防止自身陷入雪中。E3:德国士兵,1941年-1942年德国国防军因为在1941年底下雪之前没有做好足够的冬装准备而贻笑大方,像图中这名士兵在标准制服外的防寒物品基本上都是临时准备的。羊毛套头帽是制式装备,而这名士兵设法得到了两顶,一顶戴在野战帽下面,一顶套在野战帽外面。如果能搞到的话,标准大衣要穿大两码的,以便在大衣里穿上几件套头毛衣,用绳子固定的报纸“保暖层”也围在他的身上——实际上,德国人的手册上说明了这种“保暖层”是如何制作的。另一件保温尝试是大衣的下摆用布带子牢牢地与裤腿绑在一起。同样的,如果可能的话,标准行军靴也要穿大号的,以便容纳下俄式的裹脚布以及更多的报纸或稻草。在静态执勤时,这名士兵会穿船一样的当地草编靴,这种鞋有带护腿和不带护腿的两种式样,图中两只鞋子不匹配的状态依据一幅照片资料绘制。E4:德国哨兵,1942年这个人的装备得到了一定的改进。他的皮帽子(Pelzmutze)拥有保暖内衬和额外的毛皮前护额和可下翻的毛皮护耳/护颈;和大多数帽具一样,这顶帽子正好可以戴在他的薄套头帽的外面。事实上,早在1934年11月,德军就开始使用图中这种“值班大衣”(Ubermantel)了,但在俄罗斯的第一个冬天,这种大衣的数量不足。它比普通制式大衣长度更长,剪裁也更为宽大,配有额外的衬里,更大的翻领,肋部还有额外的“暖手”口袋(当配备步枪携行装备时,这些口袋是无法使用的)。大衣还配有可折叠兜帽,它扣在领子后端下方,但由于它是用薄的训练服面料制作的,所以在极寒环境中起不到保暖作用。用于静态执勤的制式套靴由棕色毛毡和黑色皮革制成,靴背上扣有扣带,其木质鞋底厚达3厘米。另外,灰色的针织羊毛手套是标准装备。E5:配备滑雪板的MG34型机枪德国人的各种防御作战中,射速达800发/分钟的出色的MG34型轻机枪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武器;它可以通过一条可拆解的金属弹链或一条50发装小弹匣供弹,也可以快速地从一处已受威胁的射击点转移到另一个射击点。为了防止在寒冷的天气里被冻住,枪身总是尽可能地被包裹起来并保持内部的干燥;只要滴几滴煤油就可以使扳机松开,但要等到开火加热后才能给枪上油。本图中,轻机枪的两脚架被安装在一个临时制作的滑雪板上,它实际上是一对旧的经切割加工的滑雪板上拧上了一张胶合板。这种设计可以分散重量以防止两脚架陷进雪中,同时方便快速移动。时不时地移动枪口是正确的做法,因为枪口前面的雪会变色,看上去很显眼。

F:德国的次要滑雪战术,1942年-1944年本图的这些例子复制自战术手册,人物形象进行了部分改编,以便图像性展示山地兵们的服装和装备。F1:滑雪时用双背带固定步枪的方法在背着山地部队的背包时,这种背枪方式比单肩斜背步枪的方式更容易操作。操作中,一条背带会松开到最大,而另一条则短一些。这名士兵穿带套帽的白色雪地迷彩外套以及配套的套裤。由于红军也使用雪地迷彩服,所以在袖子上系不同颜色的布带成为可以快速识别敌我的标志。F2:跪姿掷弹士兵左膝朝向掷弹方向而右膝呈跪姿,持步枪的左手也负责拉开手榴弹的保险丝。F3:使用两支滑雪杖作为步枪射击支架滑雪杖的握把交叉在一起并用腕环彼此套住,同时左手控制住滑雪杖交叉的部位。F4:使用单支滑雪杖作为步枪射击支架这是左手支撑滑雪杖形成单脚架的方式。士兵的野战帽上套了一只形状相当不匀称的用松紧带箍紧的白色帽套,这样就不用为了伪装而一直戴着雪地迷彩外套的套帽,那会妨碍士兵的视觉和听力。F5:使用两支滑雪杖作为跪姿射击的支架和下一个姿势一样,这一姿势需要在不拆掉滑雪板的情况下将脚侧向伸展。F6:卧射这个例子中士兵使用的是MG34型机枪。注意,机枪的两脚架被绑在一只由木头和绳子制成的雪垫上,这样能让机枪保持固定在雪地表面而不会陷下去。

G:德国人的冬季防守阵地,卡累利阿,约1943年1941年6月,迪特尔将军率领的德国“挪威山地兵团”在苏联侵入之前率先进入芬兰北部,并在几天后的铂金狐狸行动中攻击摩尔曼斯克。尽管发起了多次进攻并且芬兰军队进行了援助,但这一行动失败了。这条北方战线在很多地方都陷入了僵局,而德国人——他们的部队现在被重新命名为第20山地军——在1942年建立了新的防御阵地以抵御苏联的进攻。迪特尔将军在1944年6月死于空难,而在9月,处境艰难的芬兰退出了与德国的合作并要求德国人离开他们的领土,而在当月底,他们还袭击了这些德国前战友们。这处典型的战斗阵地依据美国的一份情报出版物绘制,它的目的是保卫河岸免受来自北方的攻击。结冰的河流以及靠近河岸被雪覆盖的土地组成了一处清晰的射击场域。主要的前沿堡垒据点都全方位布设了铁丝网和地雷。战斗阵地得到常规地雷和电控地雷的保护;有经验的士兵凭经验可以辨认出大部分雷区,但是在阵地后方的一条雷区带上设置了经过特别隐蔽的雷区,它们位于经过伪装用于救援和增援的通道的两侧。可以直接支援的预备队被布置在前沿据点后方的石砌碉堡中。在阵地的纵深处一条地雷带的后面有81毫米口径迫击炮以及完全被铁丝网保护起来的更坚固的碉堡。在前后方阵地之间有一条环形道路穿越,其中一段是穿过沼泽地的铺原木的道路(corduroy road),另有一段道路用伪装幕(camouflage screen)遮盖起来。
图例说明(左,自上而下):铁丝网;战壕;(站岗)步兵;带射击孔的阵地;有屋顶的阵地;轻机枪;可控地雷;重机枪;反坦克炮;迫击炮;迫击炮观察员;隐藏雷区。图例说明(右,自上而下):林地;沼泽地;公路;石制屋顶碉堡;全石制碉堡。

H:雪地运输,1942年-1945年面对冬季和山地作战的艰苦条件,向前线补充弹药和口粮等必需品始终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所有军队都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畜力以及时间资源来开辟和维持补给线。H1:德国人的简易雪犁依据1942年冬季作战手册绘制的这种用木材和切掉一角的角铁制作的简单装备适于清理大约50厘米深的积雪。H2:雪犁的使用这条通路上的第一只雪犁是由纵向套着的两匹马推着而不是拉着的。每隔大约100码(约90米,红色虚线)就会有两匹马拉着的一只雪犁尾随其后,其中一只用于加固道路,另一只用于拓宽道路。最后一只单一马匹拉的侧雪犁负责把剩下的雪和泥水推到一边。H3:德国的驮货矮马,1943年-1944年所有的德国专业山地师都进行了使用骡子和小型哈弗林格马的训练;比如每支175人的山地炮兵就配备了68只畜力来运送4门75毫米口径火炮,每门炮分8只畜力负载,其余的畜力用来运送每门炮可立即使用的40发炮弹。面对俄罗斯的秋雨冬雪以及春季融雪对机动运输造成的困难,东线所有部队被迫要学习如何使用当地小矮马(panje)拉的雪橇。在巴尔干半岛或俄罗斯战场上的这名士兵正在打开当地小马负载的标准制式的M23型马鞍包裹(Tragegestell)。这种多功能金属框架上配有一系列挂钩、套环、夹子和架子,可以装载各种各样的装具,包括广泛用于普通货物运输的柳条编大驮篮;另外,除了一些专门附件,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通过绳子连接到它的框架上。这种马鞍包裹本身很重,但德国人估计一头骡子是可以额外承载约100公斤的货物的,而不那么吃苦耐劳的小矮马可以承载约80公斤的货物。一些冬天的补给用品被这名士兵打开,其中包括了装在饲料袋里的汤粉块或巧克力饮料冲剂,它们和一堆手榴弹箱一起将被送到前线。本图说明了自1942年-1943年的那个冬天之后,士兵们开始得到质量高得多的冬装。图中士兵的服装是正反两穿的,它们采用白色雪地迷彩和陆军版印刷迷彩。宽大的带兜帽的斗篷穿在带衬里和兜帽的冬外套以及配套的裤子里面;注意同样配套的手套,有些手套上扣扳机的手指是独立出来的。裤子的裤腿箍在毛毡和皮革材质的冬季靴靴帮上;与图E4人物不同,这种鞋具是用来代替行军靴而不是要穿在它们外面的。H4a和H4b:临时制作的马鞍包裹由于M23型马鞍包裹只是山地部队的常规装备,所以冬季作战手册列举了这些简单的替代品的制作方案,各部队可以利用废弃木材制造这种装备,并为它安装皮革或帆布马鞍肚带以及在内部填充干草。德国国防军的大多数非机械化部队都配备有大量驮马,在度过俄罗斯的冬季之后,如何补上损失的驮马一直是一项挑战。H5:俄罗斯人的“雪船”红军使用了两种主要类型的“雪地小船”(volokushas)——一种可以通过滑雪者或狗拖拉的小型多功能货运平台,用于运输中等重量的货物通过沼泽地或是覆盖深厚积雪的地带。其中一种是图中这种胶合板制船型载具,配有环形螺栓和用于拖曳和装载货物的扣带以及“船尾”处合页连接的舱盖;另一种是可以很容易人工操作的结构简单的“轻型双头船”。1941年苏联的冬季作战手册列举了这些“小船”的使用情况,其中包括图中这种装载DP型轻机枪和它的弹鼓的场景。另一幅图展示了使用滑雪板的人员如何在这种雪橇的顶部和旁边呈俯卧姿势(参见图F6),并在不拆卸“小船”的情况下使用轻机枪。

【鱼鹰社】二战冬季和山地战战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