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知名动画公司又曝过劳惨剧,动漫迷却无法否定造成现状的制度


曾经制作过《魔卡少女樱》、《红辣椒》、《一拳超人》等知名动画作品的MADHOUSE(国内称“疯房社”)近期曝出旗下员工每月工作时间超过300小时的新闻而引发热议,日本动画制作行业频频曝出“过劳惨剧”,之前,A-1picture社甚至出现过员工劳死的惨剧而被曝光。舆论纷纷指责动画制作公司乃“黑心”企业。
很多动漫(自)媒体发文,谴责黑心公司的举动,谴责造成如此格局的制度,曝光动画制作者们艰苦的工作和不对等的待遇,呼吁粉丝应该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正视动画制作人员们的付出和努力。这没有错,但是。
笔者却持截然不同的看法,认为这些事情曝光出来了,知道了动画行业的苦就足够了,除此之外,我们什么都做不了,也什么都改变不了。
说说为什么吧。
很简单,因为作为观众的我们根本没法否定如今日本动画制作的这套商业机制!
首先,黑心公司也是被当下日本动画的商业机制给“逼出来”的,看看不用这种机制,一年才出2-3部动画作品的精品动画公司(比如京都动画),有没有这种“黑心”的丑闻?

日本动画是商品,正因为有着极大的商业价值,才会不断有新的作品被动画化。动画化就可以对原作起着强有力的促销作用,笔者举过例子,比如上一季度的新番《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天才们的恋爱头脑战~》,播出之后,它原作的漫画销量翻了4.1倍;靠动画化改编培养的动漫IP,完全成为了整个产业链中最具有宣传作用的环节;当然,这是对投资动画的制作委员会来说的情况,那么对于观众来说呢?

说个简单暴力的例子吧,最近《一拳超人2》被J.C STAFF接了,很多人担心《一拳超人2》没法做出疯房社第一季的那种水平。但是如果你真的关注社交媒体下,看看大多数“大众观众”的评价,往往会看到这样的评论,“有的看不错了,没JC做还看不到呢”
这样的评论,不仅仅是《一拳超人2》,在J.C STAFF 接连做烂的几部经典动漫IP,《魔法禁书目录III》,《约会大作战III》等作品下面,都能看到类似的妥协,“会动就不错了,崩不崩无所谓了,将就着看吧,总比没有好。”
虽然我们能够从这样的评论中感觉出观众对于日下下降的动画质量的无奈,但也可以感受出观众的需求,“看的到续作,比没得看重要”。是的,就是这种需求,观众想看到的是,自己喜欢的漫画、小说的动画化,而在意动画的质量的反而是少数。尽管也会看到很多“真爱粉”会说,“做成这样,不如不做”,但毕竟是少数,在一部觉得没有动画化希望的作品续作被动画化的那一刻,我想他的心里肯定是“真香”的。

笔者还做过投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反叛的鲁路修》系列就这么完结是一个再好不过的结局,不过在《反叛的鲁路修》公布新作的那天,宣布鲁路修“复活”的那天,台下还是爆发出全场的欢呼,能有自己喜欢的作品的续作,确实比什么都更欣喜,哪怕它破坏了原来心目中的完美。
这几个例子可能不能说明“民意”,但是这种心理确实存在。只有那些对动画片有着很高追求,不仅仅是把看动画当做“娱乐”“打发时间”,而是当做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当做自己最大的爱好的“动画宅”才会非常追求制作的质量,这也是事实。
因此,建立了如今日本商业动画制作的这套机制,我们根本无法否定。正因为有制作委员会的存在,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的动画作品,《灌篮高手》,《美少女战士》,《海贼王》,《火影忍者》,一直到现在的《约束的梦幻岛》,这些改编作品,也正是因为有着现代日本商业动画的运营,制作的模式,才得以和我们邂逅。
如果你说,不采用如此的制度,日本动画会是如何?有,那就是吉卜力工作室的模式,宫崎骏就是不如此主张作品带来的商业效益,而更追求作品的质量和艺术性,但是为此带来的代价就是,你可能1-2年,甚至3年5年,才能看到一部新的吉卜力的作品,你可能觉得,3-5年磨一剑,打造一部精品动画,不是很好?但这样,就没有所谓的“产业”了。

想一下,《海贼王》《火影忍者》,《名侦探柯南》这些作品都没有动画化,或者3-5年才出一部剧场版,那何来商业效益,何来所谓产业?
所以,不让大量资本投入这个市场,就什么都说不上了,这样即便动画制作人员可以获得和其他行业一样的公正待遇,这个行业根本没有起色的话,作品太少,市场太小,根本没法成为产业,那自然没有如今日本动漫的繁华。
有人说,都是确立了这种“动画制作公司打工”的制度的手冢治虫的错,但笔者认为,这不是他的错,而是他的功劳,日本动画的商业化进程,怎么看都利大于弊的。
不仅如此,笔者甚至认为,中国动漫想崛起,还应该学习日本动画制作的商业模式,当然,不是学他们的黑心企业,而是学习他们彻彻底底的让动画成为了整个动漫产业的支柱,成为一个商品。
说了这么多,笔者还是赞同如今的模式,让动画公司“打工”,这样避免不了最底层的员工吃亏,就像苹果手机背后有多少代工的底层职工的血泪我们数不清,但是有优质的产品出现,总需要牺牲一批人的苦劳。我们不是不可怜他们,不怜悯他们,而是我们的同情什么都换不来。就算富士康倒了,还有千千万万个为苹果打工的富士康,日本动画,也一样。

还记得有多少新闻曝出日本动画底层画师有多苦,赚的多少,工作多繁重,进展多艰难?但是像去年“妹非妹”那种崩坏的新番诞生,还不是有一堆人嘲讽,拿做笑柄?你说他们不尊重画师吗?我觉得没有,但现实很残酷,有人会为了那种崩坏的作品特意去花钱买蓝光吗?很少很少吧,大都是原作的热衷粉了,看了动画还会愿意为这部作品消费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话说回来,底层画师一个月12万日币的薪水,确实是低,但还没有低到真的一点没法过日子的水平;你说黑心企业可恶吗?是很可恶,但是资本主义的市场下,又有多少企业是不黑心的?踏上社会的人不可能不知道,笔者当年做写手,就是一天8小时7篇千字原创文,做不完就加班,一样没有加班费的,想做上去不想拼,就不适合这份工作;
动画这种行业也是如此,不看学历,纯粹看工作能力,就和其他行业不同。其他行业,你学历高,可能起点就很高,做的事情就不一样,收入自然不一样,但手绘动画,无论你学历多高,经验0的话就无从说起,必须从底层干起,想爬上去必须埋头苦干,即便你有天赋,也不可能比别人少干,这一行就是如此真实。所以没必要给多余的怜悯,因为12万日币毕竟是底层,30万一个月,甚至更多的原画师,也是大有人在,而画得不好,还在这个行业里苟且偷生的人也是大有人在,而观众是否同情他们也改变不了整个行业的规则,我们能决定的是,什么样的作品值得我们掏钱,什么样的作品,打动不了我们的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