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史|苏联是当之无愧的击败纳粹德国的主力(十二)——巨大攻势(上)
卫国战争的新阶段
由于连年征战,纳粹德国已是江河日下。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德国陆军不仅丧失了它原来的进攻能力,而且再也没有那么充足的部队来保卫与驻守被占领的欧洲。德国的人力缺乏,甚至已不足以维持现有数量的野战部队。在东线,尽管德军陆军师数量由巴巴罗萨初期的153个师上升到1943年11月的195个师,但人数却从320.6万人下降到285万人,因为很多师遭受伤亡后仅剩一个空架子。除基地部队和芬兰的第20山地集团军的17.6万人以外,德军各类地面部队与集团军群加起来的总数只有202.6万人;仆从军也仅剩13.6万人,另外芬兰军在10月也有35万人;此外,还有5.2万名有点不太可靠的外国部队。

野战部队在人员和装备方面均感不足,尤其在东线。所有的装甲步兵师、山地师与轻型师只有两个步兵团,有些步兵师已经失去第3个团。1943年,大部分步兵师的步兵团减少了1个营。很多师只是作为师级集群在战斗,实力比团强不了多少。反坦克连装备了较重型的75毫米反坦克炮,有些步兵师增加了一个猎犬式强击炮连,火力有所加强。42型新式机枪同它取代的34型老式机枪相比是一种先进得多的武器,但是德国炮兵仍很弱小,重型迫击炮也只是刚刚开始取代火炮。整个战斗序列中只有1个炮兵师,而且炮弹补给非常不足。苏联、捷克、法国、甚至南斯拉夫的武器装备开始做为德军的制式装备出现在部队。1943年后期,东线德军仅剩8037门牵引火炮和迫击炮。
装甲战车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1个装甲连的编制从1939年的22辆坦克下降到1943年11月的17辆(但质量有所提高)。由于缺少零配件和燃料,即使现有的坦克也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华西列夫斯基在1943年9月13日给斯大林的报告中指出:“据查,敌人因无燃料,在撤退时烧毁了自己的坦克。”1943年底,东线德军的2053辆坦克中只有一半还能作战。
德国空军的实力也严重下降。早在1942年,东线德国空军虽然仍享有制空权,但是他们并不能控制广阔战场的所有地段,苏军时常握有局部的制空权。到1943年,东线德国空军仍能继续保持局部的空中优势,但苏联空军的轰炸机已开始空袭德军东线占领区。缺乏燃料使德国空军飞行训练时间大大缩短,随之损失与日俱增。1943年7月,德国飞行员损失1700多人。9月,被击毁的德军飞机达1600架,其中60%是被英美军击毁的。1943年,德国制造了2.5万架军用飞机,同时被击毁1.74万架,其中1.06万架是战斗机。1943年后期,东线德军仅剩3000架飞机。
由于战场上连遭败北,德国与仆从国的裂痕也进一步加深了。早在斯大林格勒惨败后,希特勒就与罗马尼亚法西斯头目安东内斯库互相指责,罗马尼亚也在1943年1月25日宣布拒绝向德军统帅部提供新部队。10月,苏军封锁克里木半岛后,安东内斯库致信希特勒司令部,声称要将自己的部队撤出克里木半岛,因为他不打算为另一次“斯大林格勒战役”承担任何责任。1943年秋,匈牙利驻苏军队不向德国打招呼就私自调动。11月14日,匈军参谋长索姆巴西尔伊要求德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专管东线)将匈军3个军撤出作战地区。9月6日,斯洛伐克国防部向德国提出:今后未经斯洛伐克政府许可,德国不得动用斯洛伐克的两个野战师,而且德国若不首先确保这两个师获得完成任务所需的手段,就不得赋予他们任何战斗任务。10月,西班牙要求归还蓝色师,葡萄牙也自作主张同意将亚速尔群岛作为英、美在大西洋上的基地。瑞典也从有倾向的中立变成了严格的中立,拒绝德国过境到挪威。土耳其对德国的关系也开始变得冷淡,甚至在英美的压力下参加了战争,希特勒被迫下令唯一的机动预备队(1个装甲步兵师)随时准备向土耳其边防军示威。
而苏军却更加强大了。截至1944年元旦,苏军(不含内地各军区)人数已达856.2万人,其中陆军733.7万人,空军53.6万人,海军39.1万人,国土防空军29.8万人。其中作战部队635.4万人(陆军550.7万、空军38.8万、海军25.2万、国土防空军20.7万),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约48.8万人。远东、外贝加尔和外高加索还驻有大量部队。作战部队此时共有95604门火炮和迫击炮(不含火箭炮和50毫米迫击炮)、525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02万架作战飞机。

苏军装备精良,历经战斗锻炼。它有丰富的战斗经验,拥有为数众多而且训练有素的指挥人员和主管人员。1943年各军事院校和训练班培养了40.2万余名指挥员,同年夏天,又抽调了13万名政工人员担任指挥工作。苏联的军事领导干部具有高度的组织能力和渊博的战略战役学识。自1943年起,苏军的指挥系统即已十分完善,最高统帅部可以迅速组织新的战役,在短期内将大量军队集中到所需要的方向,出敌不意地实施强大突击。
在苏联领土上组建的外国部队数量不断增加。至1943年底,已组建了波兰第1军和捷克斯洛伐克独立第1旅,罗马尼亚图多尔·弗拉季米列斯库志愿师,南斯拉夫一支部队也在继续组建中。法国诺曼底飞行团同苏军航空兵并肩作战。
苏联与英美盟国的合作关系也更加紧密了。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从1943年起英美盟军开始积极准备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希特勒也为此在1943年11月3日签发了第51号命令,宣布不能为了增援其他战场而继续削弱西线,并决定加强西线力量。12月28日,希特勒又不得不下令未经他允许不得从西线调走一兵一卒。 然而,苏军在东线接连发动的强大突击却打乱了他的计划。

1943年底,苏军的战略战役态势十分有利于对德军重兵集团的侧翼实施突击。苏军在西北方向对普希金、托斯诺、丘多沃地域的德军集团,在西方向对白俄罗斯东部的德军集团都已形成包围之势。在西南方向第聂伯河西岸基辅地域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域,苏军已控制两个大的战略登陆场。苏军占领基辅登陆场,就从北面直接威胁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的整个德军集团及其交通线。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登陆场则使苏军可以对卡涅夫附近沿第聂伯河进行防御的德军侧翼和克里沃罗格—尼科波尔德军集团的后方实施突击。但是,德军还控制着卡涅夫突出部和第聂伯河左岸尼科波尔附近的登陆场,对于在基辅以南的皮亚季哈特基地区和彼列科普地峡作战的苏军侧翼和后方也是一个威胁。
在北面,雷巴奇半岛至拉多加湖一线,苏军卡累利阿方面军和独立第7集团军当面的敌军,是得到德军第5航空队和芬兰航空兵支援的德军第20山地集团军和芬兰马谢尔和奥洛涅茨战役集群。双方在此都进行阵地防御,只偶尔有局部战斗。
根据苏联对德国作战的军事、政治总目标,苏军计划在1944年的首次战局,即在冬季和春季的头几个月内,先粉碎苏德战线两翼的德军,解放尚被法西斯占领的很大一部分苏联领土;并决定在1944年初的冬季从列宁格勒到黑海整个战线实施若干次进攻,重点解放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和克里木,以便春季能在这一带推进到国境线;在北面应彻底打破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将德军逐出列宁格勒州。1944年上半年的主要突击为西南方向,以便粉碎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解放右岸乌克兰和克里木,一旦成功,就可以收复冶金和采矿工业高度发达的地区,可以使第聂伯河和普鲁特河之间的大片沃土在春耕前获得解放,这有助于进一步加强苏联的经济实力,德国则将丧失战略原料,特别是锰的重要产地和粮食基地;此外,苏军逼近巴尔干,必将对德国的附庸国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国内政治形势产生影响,使这些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使政治危机加深,迫使这些国家更快地退出战争,同时将促使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高涨,而且可以更大规模地给同法西斯作斗争的各国人民提供直接的援助。同时还计划向西北方向进攻,以便粉碎北方集团军群,彻底解除对列宁格勒的封锁,进至波罗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国接近地。列宁格勒方面军和卡累利阿方面军的任务是粉碎敌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茨克集团,迫使芬兰退出战争。在西方向,苏军应击破中央集团军群,从德军手中解放白俄罗斯。
德军统帅部预计,苏军主要兵力将集中到东线的南半部,向巴尔干和波兰南部进攻。它认为苏军将从基辅地域向南方集团军群北翼实施主要突击,以便进抵德涅斯特河和罗马尼亚边境,同时将继续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域以及第聂伯河下游和克里木半岛进攻。此外,还将从戈梅利地域向博布鲁伊斯克方向进攻中央集团军群。德军统帅部还估计,苏军还可能从涅韦尔地域和维捷布斯克以东地域分别向陶格夫匹尔斯、里加方向和明斯克、维尔纽斯方向实施突击,对北方和中央两集团军群的相邻翼侧发动另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德军1944年的战略企图是:“坚守东线的每一寸土地”,“在战略防御范围内实施局部的进攻”,稳住东线,将苏军阻止在远离德国边境之外,依靠新编组的部队在西线击退英、美军对西欧的进攻,夺取主动权,而将腾出的部队调往东线和地中海地区实施进攻战役,并“取得战争的胜利结局”。此外,还企图在芬兰、挪威、丹麦、意大利和巴尔干守住现有阵地。
德军具体的行动目标是:在东线战场北翼和中段扼守所占领地区,以掩护通往德国的接近地。在南翼力图恢复第聂伯河岸的防御,阻止苏军向克里木和罗马尼亚推进,把苏德战争拖下去;同时,积极准备力量对付美、英军队可能在西线发起的进攻。为此,德军统帅部将其315个师另10个旅的作战兵力中的198个师又6个旅和仆从军的38个师又18个旅部署在苏德战场。
解放右岸乌克兰
根据苏军最高统帅部的计划,1944年冬春战局是以苏军在第聂伯河右岸乌兰克的进攻而开始的。此时,扼守在这里的南方集团军群的状况是:

按照苏军最高统帅部的计划,乌克兰第1、2、3、4方面军应击溃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解放右岸乌克兰和克里木。4个乌克兰方面军的部队应在几个方向上实施强有力的突击,分割敌军集团并各个歼灭。计划规定,先在第聂伯河右岸东部各地域击溃德军,彻底将其逐出第聂伯河一带,占领南布格河(至五一城)、因古列茨河(从克里沃罗格到河口)一线,尔后继续发展进攻,推进到卢茨克、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德涅斯特河一线,同时消灭敌克里木集团,解放克里木。
在西南方向,苏军使用了最庞大的兵力。在普里皮亚季河至刻赤半岛一线实施进攻的苏军是乌克兰第1、2、3、4方面军以及独立滨海集团军。当时,苏军所有方面军拥有的42%以上的步兵师、82%的坦克军和摩托化军、45%的航空兵师都在上述实施进攻的军队编成中;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的主要部分:诸兵种合成第47、69集团军和坦克第2、4集团军也部署在该地。1943年底,4个乌克兰方面军编成内(不含乌克兰第4方面军第51集团军,它受命封锁克里木的第17集团军)共有162个步兵师、12个骑兵师、34个航空兵师、19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以及11个独立坦克旅,共223万人、28654门火炮和迫击炮(不含高射炮、50毫米迫击炮和火箭炮)、201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600架作战飞机。
此时,南方集团军群编成内有第1、4装甲集团军以及第8集团军,全部兵力相当于43个步兵师、15个装甲师和7个装甲步兵师。A集团军群编成内有克里木半岛上的第17集团军以及第聂伯河弯曲部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和德第6集团军,共计8个德国步兵师和10个盟国师。两个集团军群共有957389人(不含基地部队),其中德国部队有810520人。
4个乌克兰方面军在准备和进行战役时遇到了严重困难。苏联南部冬季的气候非常温暖。冰消雪融、多雨与泥泞的春季早在1943年12月底就已到来。通向苏军后方基地的交通线长达300多英里,因此补给、维修与保养方面存在很大困难。乌克兰第2方面军只有一半的摩托车辆能行驶在大道上。部署在西乌克兰的步兵师大都缺额很多,虽然它们采取了有力措施征集当地乌克兰居民来补充缺额。机场因暴风雨与洪水泛滥而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但是,苏军最高统帅部不但没有被这些问题难住,而且还在全线重新发起猛烈的进攻。朱可夫负责协调乌克兰第1、2方面军,华西列夫斯基负责协调乌克兰第3、4方面军。
乌克兰第1方面军奉命向拉多梅什利、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日梅林卡实施主要突击,以右翼部队向科罗斯坚、沃伦斯基新城、诺沃—米罗波利方向实施辅助突击,部分兵力从西面迂回日托米尔,而以左翼部队向白采尔科维及其以东和东南实施辅助突击。为使德军误判主要突击方向,在科罗斯坚方向第13、60集团军地带模拟了步兵、坦克和炮兵庞大兵力的集中。乌克兰第1方面军编成内有83.1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1.14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125辆,作战飞机529架。

1943年12月24日,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18、38集团军向德第4装甲集团军发起突击,在进攻第一天即突破德军防御。坦克第1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立即进入突破口,开始扩张战果。这次进攻达成了战役突然性,出乎德军意料之外,德军完全没有想到苏军竟然在几乎不停顿的作战过程中,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战役进攻准备。
12月25日,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泰因报告陆军总部,声称第4装甲集团军无力应付危局,必须为其补充5—6个师才能继续作战。这些师若要由南方集团军群提供,那就必须授权他缩短右翼防线,否则就只能由陆军总部来提供。曼施泰因要求陆军总部迅速作出决定。12月26日,后者指示A集团军群将1个师转隶南方集团军群。希特勒也授权曼施泰因将第1装甲集团军的最东端防线撤至扎波罗热后方15英里处,以便释放出1个师。但陆军总部同时指出提供5—6个师是不现实的。
12月25—28日,方面军其余各集团军转入进攻。第13集团军向萨尔内和罗夫诺、第60集团军向舍佩托夫卡、第40、27集团军向白采尔科维总方向分别实施突击。捷克斯洛伐克步兵第1旅在第40集团军的编成内同苏军并肩作战。12月26日,曼施泰因认为第48装甲军仍有能力发动反击,可对苏军冲向别尔季切夫和卡扎京的突击集团侧翼形成威胁,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劳斯则认为反击兵力的集结会浪费时间,而目前所做的只能是挡住苏军的突击矛头,消磨其进攻锐势,迟滞其速度,并阻止他们向这两个城市的进攻。
次日,曼施泰因再度向希特勒和陆军总部求援,声称一两个师的半吊子式支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为此,他不得不把主要防御方向从右翼转至左翼,即令第1装甲集团军后撤到卡缅卡河一线,以节省出5个师的兵力。希特勒拒绝了这一请求,但同意给他从A、中央和北方集团军群各抽调1个师给他。
12月28日,苏军30辆坦克搭载着步兵冲进卡扎京,摧毁了数百辆德军卡车。德军在下午发起反冲击,夺回了半个城区,却无力巩固其胜利成果。曼施泰因报告希特勒:截至目前,苏军向第4装甲集团军进攻的兵力已达49个步兵军和9个坦克/机械化军,该集团军已无法顾及其身后铁路的安全。因此他提出,如允许将主力转至左翼,他将有把握发起反击。希特勒再一次坚决反对,不过他在第二天又声称必须加强南翼,因为在北方最坏也只是芬兰人的压力大一些,而在南方却面临着丧失克里木半岛、克里沃罗格和尼科波尔,这不仅会在经济上造成严重后果,而且会在土耳其和巴尔干半岛引发剧烈的政治反弹。因此,他决定让北方集团军群撤回黑豹防线。然而在12月30日,北方集团军群第18集团军司令林德曼向希特勒保证无须撤回黑豹防线就可阻挡苏军攻势,于是希特勒又反悔了。

在3天的进攻中,苏军重创当面德军集团,攻占了重要抵抗枢纽部拉多梅什利,至12月30日已将突破正面扩大到300公里,向纵深前进约100公里。第4装甲集团军北翼第59军已撤至科罗斯坚以西地域。德军在11月花了10多天时间在基辅方向进行反攻,付出重大代价才得以占领的土地,此时几乎全部被苏军收复。德军的防御在日托米尔以北和卡扎京以东出现两个很深的缺口,第4装甲集团军被分割成三部分。
12月29日,由于增援的3个师无法及时赶到,曼施泰因自行决定将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部以及1个步兵师与3个装甲师从第聂伯河河曲调到他的左翼。同时,第8集团军继续在扼守第6集团军以西的第聂伯河弯曲部的部分地区。第6集团军位于尼科波尔这个“口袋”的底部。两天后,希特勒原则上同意曼施泰因的请求,但禁止将集团军群右翼从第聂伯河河曲撤至卡缅卡河防线。
苏军继续发展进攻,于12月31日再次拿下日托米尔。1944年1月3日,苏军攻占沃伦斯基新城,次日占领白采尔科维,1月5日攻占别尔季切夫。至1月4日,第4装甲集团军中央部分和卡涅夫突出部德军之间的缺口已达110公里,缺口东侧的第7军已被赶到白采尔科维南面和东面,该军防线与第聂伯河上的第42军背对背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向北突起的口袋。瓦图京将坦克第1集团军和第38集团军投入缺口。1月4日,在别尔季切夫西北防守的德第13军报告称:各部队已筋疲力竭,所属各师一线战斗力量仅剩150—300人,全军步兵仅剩1个团。
与此同时,方面军在北面直到科罗斯坚也转入进攻,同时继续向西疾进。1月3日,苏军在科罗斯坚以西则进至奥列夫斯克地区,并逼近波兰旧边界,次日越过了该边界。

由于无力阻挡苏军的进攻,曼施泰因遂下令各集团军集中精力先挡住坦克第1集团军和第40集团军向南展开的突击,尔后伺机进行反突击。希特勒于1月7日下午同意了曼施泰因的反突击计划,但禁止第7和42军撤过罗西河。1月10—11日,第38集团军、坦克第1集团军和第40集团军已接近文尼察、日梅林卡、赫里斯季诺夫卡、乌曼和扎什科夫东南,从西北面紧紧地包围了敌卡涅夫集团。
1月11—12日,德军在航空兵支援下对从乌曼以北和文尼察以东两地域推进的苏军第40集团军、坦克第1集团军和第38集团军各兵团的翼侧实施反突击。1月14日起,德军又在全线实施反突击。苏军停止前进,集中主要力量抗击德军的反突击。德军在推进了25—30公里后,到1月25日就无法继续前进了。
在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中,苏军在700公里正面上展开进攻,前进80—200公里,几乎全部解放了基辅州和日托米尔州,以及文尼察州和罗夫诺州一些地区,击溃敌6个师。乌克兰第1方面军占领了从北面威胁南方集团军群基本兵力的有利态势,方面军左翼各集团军深远包围了扼守卡涅夫地域第聂伯河右岸德军。方面军阵亡失踪23163人,负伤76855人,合计100018人。
乌克兰第2方面军原来的任务是:向多林斯卡亚、别列兹涅戈瓦托耶方向发起进攻,以便插向敌尼科波尔集团的后方,协同乌克兰第3、4方面军粉碎该敌军集团。由于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的胜利,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就需要给在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作战的各方面军重新明确作战任务。1943年12月29日,最高统帅部命令乌克兰第1、2方面军紧密地协同动作,粉碎卡涅夫突出部之敌。于是,科涅夫奉命将主力从左翼转向中央,不迟于1月5日向基洛夫格勒、五一城实施主要突击,并向什波拉、赫里斯季诺夫卡实施辅助突击,目的是在该处与乌克兰第1方面军会合。乌克兰第3方面军则必须利用乌克兰第1、2方面军的战果,进到南布格河。乌克兰第4方面军的任务没有变动:待肃清尼科波尔登陆场的德军后,协同独立滨海集团军向克里木展开进攻。

1944年1月5日,科涅夫发起了基洛夫格勒战役,在浓雾中向德第8集团军发起进攻。当日,在主要突击方向,与近卫机械化第5军和机械化第7军一起在基洛夫格勒以北进攻的第53集团军和近卫第5集团军进展最大。到日终前,他们在一些地段已推进约24公里。为扩张战果,科涅夫将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机械化第8军调到了这一方向。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坦克第18、29军在近卫第7集团军地带进入交战,以便在基洛夫格勒东南突破敌防御。空军第5集团军航空兵对陆军实施了支援。1月6日,苏军从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迂回基洛夫格勒,包围了试图在基洛夫格勒东郊外建立据点的第47装甲军,该军此时已十分虚弱:

1月5—6日,第47装甲军的炮兵发射了17.7万发炮弹,力图用火力掩护正面上已被打开的许多缺口。德军的军或集团军都没有预备队,因此该军的防线有崩溃的危险。1月8日,苏军解放基洛夫格勒。1月9日晚,第47装甲军司令部遭到苏军一个搭载着步兵的坦克旅的袭击而被打散,人员和武器装备均遭损失,许多师在后撤途中屡遭包围。至1月10日,苏军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已向西推进约50公里。乌克兰州的巨大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基洛夫格勒获得解放。但苏军向五一城发展进攻未能成功。
在辅助突击方向,第52集团军和近卫第4集团军直到1月7日前才克服德军抵抗,在1月10日前推进约40公里。德军统帅部深恐其扼守第聂伯河卡涅夫突出部的集团遭到来自南面的深远包围,遂将3个装甲师调到乌克兰第2方面军右翼各集团军当面。德军在斯梅拉、卡尼日一线实施强大的反冲击,于1月16日前阻住了科涅夫的前进。
在基洛夫格勒战役中,苏军粉碎了敌基洛夫格勒集团,向西推进了40—50公里。随着重要防御枢纽部和道路枢纽基洛夫格勒的失守,德军第8集团军整个防御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
1月10—11日,乌克兰第3、4方面军开始对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地区的德第6集团军发起进攻。由于兵力不足,进攻未果,仅5天就奉命停止。
苏军最高统帅部在1月12日的训令中要求各方面军司令员采取更为果断的行动。大本营规定的当前任务是:以瓦图京的左翼集团军和科涅夫的右翼集团军沿向心方向对什波拉实施进攻,以求合围并歼灭卡涅夫突出部德军集团,从而为苏军发展突击和向南布格河前进创造条件。到1月中旬,苏军在南线作战的乌克兰各方面军均暂时停止了进攻,调整部署,补充人员和技术兵器,为尔后攻击卡涅夫、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突出部之敌进行战役准备。到1月底,苏军经过短时间的战役准备,开始按照统帅部总的企图实施3个战役。
瓦图京和科涅夫实施了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和基洛夫格勒战役以后,在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地域内形成了一个突出部。德军如能守住这个突出部,就可以向基辅方向,也可以向基洛夫格勒方向突击瓦图京和科涅夫的后方。此外,在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的德军集团还隔断了苏军上述两部的相邻翼侧,使之难于协力组织突击。根据计划,瓦图京和科涅夫集中了5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27个步兵师)、2个坦克集团军(4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和1个骑兵军的兵力,共254965人(含空军部队10327人)、5166门火炮和迫击炮(含267门50毫米迫击炮)、754门火箭炮、401门高射炮、513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将从南北两个方向对德军实施向心突击,并在什波拉、兹韦尼戈罗德卡地域会合。
对面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共有13万人,100辆坦克和突击炮处于战备状态。其中防守卡涅夫突出部的第11、42军(分别隶属第8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共6.5万人、50辆坦克和突击炮、218门大炮和步兵炮、51门反坦克炮。
瓦图京和科涅夫是在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准备进攻的。尤其是前者,既要准备在文尼察以东抗击德军的反突击,又要在两翼准备实施两个进攻战役。为了建立突击集团,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在道路泥泞难以通行的条件下,大规模地调动部队,运送弹药、油料和粮食。由于各方面军的指挥部、政治机关和后勤部门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加以全体人员表现出忘我的牺牲精神,上述种种困难终于被克服了。

1月24日,科涅夫对第8集团军位于切尔卡瑟和基洛夫格勒中间一段长12英里的防线展开了战斗侦察。这里,该集团军防御十分薄弱,平均每15码才有1人。当日日终前,苏军几个营已突入德军防线4—6公里。
1月25日,科涅夫辖下的近卫第4集团军和第53集团军从东面发起了强大的突击。前者试图强行打开一个突破口,但被德军的密集炮火所压制;后者亦进展缓慢。这一天,它们仅楔入敌防御纵深4—10公里。科涅夫紧急将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投入战斗。德军依靠反坦克炮和黑豹营长身管火炮一度粉碎了该集团军的进攻,但不久后第389步兵师右翼即被该集团军坦克旅击溃。该集团军到日终前向前推进了18—20公里,它脱离步兵部队,摧毁了德军的第二防御地带,从行进间攻占了卡皮托诺夫卡和茹罗夫卡,在已占领地区设防固守,并向南展开左翼兵团,其目的是向两翼扩大突破口。

1月26日,瓦图京辖下的尚未组建完毕的坦克第6集团军的两个坦克/机械化军从西面对第7、42军接合部实施突击,突破了第1装甲集团军的防线。随后,苏军坦克向南实施全速突贯。同日,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继续向什波拉进攻。科涅夫所部已经在21公里的正面上突入敌防御纵深10公里。
苏军是在极端不利的天气条件下发起进攻的,据科涅夫后来回忆:

德军力图封闭突破口,于1月27日以第3、11、14装甲师从南、第11军从北向乌克兰第2方面军突击集团两翼实施了反突击。德军暂时封闭了在其防御中打开的缺口,并切断了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突出的坦克第20、29军与方面军主力的联系达3天之久。但是,德军却无力扩大战果,科涅夫还是在这一天夺取了德军深远后方的什波拉。1月28日,克拉夫琴科的坦克第6集团军在兹韦尼戈罗德卡附近同罗特米斯特罗夫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会师,完成了两翼包围,将利布的第42军和施特默尔曼的第11军包围在了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被围部队共有6万名德军士兵和外国辅助人员,包括6个师又1个旅(苏联官史认为被围部队有第11和42军指挥机关、7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旅,以及另一个步兵师的个别部队,和若干加强分队与部队)。德军防线上出现了一个60英里宽的缺口,罗马尼亚边境以东已无任何障碍。
希特勒仍然拒绝撤退,曼施泰因只好提前作好营救准备:命令第1装甲集团军尽快结束对苏军左翼的战斗,尽快抽出第3装甲军;命令第8集团军抽出第47装甲军军部及其第3装甲师,在苏军突破地点集中;从第6集团军抽调第24装甲师,以加强该突击集群。但当第24装甲师到达集中地域时,希特勒却命令将它转隶A集团军群,因为尼科波尔桥头阵地态势告急。它往返行程约500英里,回到原定集中地域已为时太晚,在这两个地区都没有发挥作用。

2月1日,曼施泰因下令实施救援行动。他命令第1装甲集团军将第3装甲军转移到自身最右翼、第8集团军将第47装甲军转移至自身最左翼,这两个军将在2月3日(至迟4日)发起进攻。这次救援行动的目的只是重新建立起与被围德军的联系,因为希特勒仍拒绝撤退。但是,由于先遭大雪后遭泥泞,耽误了两个突击集群的集中,救援行动被迫推迟一天。
2月3日,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建议曼施泰因:在行动开始后,应让第42、11军做好撤退准备,以便见机突围。他认为,不让部队撤离而只想与他们恢复联系只是自欺欺人。曼施泰因将之转告第8集团军参谋长,后者表示强烈赞同。但当天晚些时候,曼施泰因却又告诉第8集团军司令韦勒,说他仍然倾向于原救援方案,即在两个突击集群与被围部队建立联系的同时,反手合围并歼灭两个突击集群之间以及合围圈东南方向上的大量苏军,从而实现战局的逆转。他还一字不落的传达了希特勒向北突击基辅的意图。
然而,乌克兰第1、2方面军指挥部预见到敌人会实施救援行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最快速度建立起稳固的、能够顶住敌人大量坦克密集突击的合围对外正面。为此,首先动用了两个方面军的坦克集团军,并由步兵兵团、反坦克炮兵和工程兵部队予以加强。他们迅速完成对敌人的合围之后,于2月3日建立了绵亘的合围对外正面,负起抗击敌人反突击的主要重担。同时,乌克兰第1方面军第27集团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近卫第4集团军,以及由乌克兰第2方面军预备队进入交战的近卫骑兵第5军,于2月3日在奥利沙纳地域封闭了合围的对内正面。

韦勒对调集解围部队的拖拉作风和上级强加于他的解围方法十分不满。这次解围不是以解救己方部队为目的,而是自不量力、异想天开地去包围并歼灭敌人。解围部队左翼的第3装甲军于2月4日首先开始突击。但是,攻击的方向过于偏向西方,结果只好在血泊和泥淖中停了下来。它白费了5天时间,伤亡了许多人,最后不得不撤回原地。
被围德军的处境也愈来愈加艰难。1月29日,德军开始给被围部队实施空中补给,但浓雾和大雪使飞机大部分时间处于停飞状态。2月第一周,上升的气温逐渐软化了跑道。在最初5天内,德军事故坠毁的以及被苏军战斗机和防空火力击落的飞机达44架。2月5日,由于包围圈内简易机场的跑道被泥浆覆盖,飞机的起降又告暂停。至9日,德军在相对干燥的地面上又铺设了一条新跑道。接下来的5天内,这些飞机每天能往包围圈内运送100—185吨弹药,与被围部队的每日消耗基本持平。两周内,塞德曼的第8航空军投入1536架次的飞机,为包围圈运去2026.6吨补给物资,另外,容克运输机还撤离了2825名伤员。包围圈内两个军的作战部队平均每天损失300人,相当于每天损失一个步兵营。至2月9日,大部分包围圈内的德军步兵团平均战斗力只有150人,与满编时的2008人相差甚远。施特默尔曼告诉韦勒,有些团遭受的损失极其严重,以至他们的有效作战兵力仅剩50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2月8日,苏军指挥部向被围敌军发出敦促投降的最后通牒,保证停止抵抗的所有官兵的生命和安全,并在战争结束后将他们遣返德国,或根据战俘本人愿望送往任何其他国家。通牒还指出:允许所有战俘保留军服、等级标志、勋章和私人财物,高级军官可以佩带刀剑,伤病员将得到治疗。如果拒绝接受最后通牒,德军指挥部将对被围军队遭到歼灭承担责任。包围圈内德军拒绝投降,苏军此后就加强了攻击。至2月10日,包围圈仅剩450平方公里,被围部队完全处于苏军炮火射程之内,其供应来源几乎全被切断。1月24日—2月11日,包围圈内德军共损失约5000—8000人(大多来自战斗部队),还剩5.6万人(含2000名伤员)。
2月6日深夜,希特勒终于下达了突围的预先号令。随后,第42军接受施特默尔曼指挥,后者带头负责此次突围行动。所有被围的部队都听从韦勒的指挥。2月10日起,降雨使地面变得更加松软,但曼施泰因和韦勒仍然决定次日发起解围行动,因为时间已经不能再耽误了。第1装甲集团军命令第3装甲军无论如何都必须在11日展开最后一次突击,哪怕没有坦克。

2月11日,解围行动开始了。第1装甲集团军以第3装甲军从里济诺以西地域向雷相卡实施突击。与此同时,第8集团军以第47装甲军从叶尔基向雷相卡方向发起进攻,被围集团则冲向突破口接应。苏军击退了德军叶尔基方向的冲击。但是,第3装甲军攻入了雷相卡;被围德军在2月11日夜也突围到申杰罗夫卡。这时,力图会合的这两个德军集团彼此间的距离已缩小到10—12公里。
瓦图京和科涅夫不断增大合围对外正面的兵力。除步兵师和大量炮兵外,坦克第2集团军也被从文尼察附近调到这里,并转隶瓦图京。由于这个集团军投入战斗,苏军的抵抗也加剧了。2月12日,第3装甲军突入到包围圈10英里内的卢斯扬卡。这时苏军最高统帅部拼命阻止德军解围。为便于指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2月12日决定由科涅夫负责领导对内正面的所有作战部队。同时,命令朱可夫负责协调对外正面上乌克兰第1、2方面军的行动。
此时,双方均受到了泥泞的严重困扰。虽然苏军坦克的履带较宽,战术机动性比德军的坦克强,苏军履带车辆供应也较多,但是在一望无际的泥淖中运动也是困难重重。苏军的轰炸机不久便当做运输机使用,所有部队都用牛、马来牵引火炮和车辆,而且还雇佣当地农民来搬运补给品。而德第3装甲军由于路面的原因已不可能从陆路得到补给,早已靠空运补给了。

2月13日,第3装甲军一部越过格尼洛伊季基奇河,并推进到雷相卡北郊。双方在希尔基和科马罗夫卡之间激战竟日,均未取得有价值的战果。次日,第3装甲军刚刚取得一点进展,但在傍晚时即遭苏军反击,再加上大雪和道路的泥泞,该装甲军再次陷入停滞。于是韦勒在14日晚授权施特默尔曼将其东北翼撤到罗西河后方,并指示后者集结所有力量准备从希尔基—科马罗夫卡一线向诸哲仁茨(在从雷相卡到包围圈边缘的半道上)再次发起突击。
2月15日,第1装甲师在贝克重装甲团的引导下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没能到达诸哲仁茨或239高地(该高地控制者小镇南部的一道山脊,同时是通往包围圈边缘道路上海拔最高的高地)。第1装甲集团军报告,第3装甲军没有突击到包围圈边缘的足够力量。于是,韦勒奉曼施泰因之命告诉施特默尔曼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到达诸哲仁茨或239高地,后者应集中所有炮火以打开缺口,然后投入由利布指挥的突击集群。施特默尔曼称他将在16日0时发起攻击。当日,希特勒同意被围部队突围。此时,被围部队仅剩4.5万人,包括被扔在原地的1500名伤员。

2月16日,突围开始了。按照部署,B军级集群(含第112步兵师和其余两个师残部)、第72步兵师、维京师分列希尔基北、中、南。这3个师每师都会将1个加强有炮兵的团作为前锋,另两支约为团级规模的部队随后跟进。施特默尔曼则亲自指挥由第57、88步兵师组成的后卫部队,该部将依次撤往三道阶段线。而最后的第389步兵师早在一周前就已被歼,残部200人编入第57步兵师。
当天午夜前1小时,3个先头团开始突围。B军级集群和第72步兵师的两个先头团均未遭到什么抵抗就突围到了雷相卡以北,而维京师先头团却遇到了麻烦:他们在经过诸哲仁茨以东时遭到苏军重机枪、反坦克炮和坦克的多重打击。该部遂转向正南,同时被迫抽出1个营来对付苏军的进攻以避开239高地方向的重型坦克火力。但这样一来就拉长了突围路程,还将先头团引到了格尼洛伊季基奇河以东,结果他们必须渡河才能到达雷相卡。而在当时,他们又只能泅渡,因此他们不得不将重装备留在东岸,大多数士兵还被迫把步枪扔到水中,许多人被淹死。

10分钟后,第二波突围德军开始跟进。施特默尔曼下令摧毁除坦克、突击炮、履带式运输车以外的所有车辆。但此时在德军后方仍有不少车辆,造成了交通阻塞,一些单位甚至不惜抗命,企图将普通卡车和载有重物的马车一同带走,结果这些车辆很快陷在了路上。德军官兵们又徒劳地试图拯救它们,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将它们丢在希尔基南部一条1.5英里长的泥沟底部。侥幸被拉出泥沟的或是在更南面出发的车辆,除几辆马车外,全部被困在雪地和泥泞中。大批德军被挡在239高地两翼山脊前。而侥幸到达格尼洛伊季基奇河的官兵也被河流及河岸的泥沼所吞没。
施特默尔曼与其下属的联系经常中断,因为它们不是被己方部队主动切断,就是被苏军炮火破坏,很多电台由于来回搬运而受损严重,无法使用。3时,当先头部队突围成功后,施特默尔曼命令两个后卫师在3小时内迅速抵达第二、三阶段线,随后向西南突击雷相卡。1小时后,施特默尔曼准备离开希尔基并在前往诸哲仁茨的半路上设置新指挥所,但他登上马车后不久就被苏军炮弹炸死。

3:30,利布和他的参谋们跟在第72步兵师最后一个梯队后面,骑马准备出发。半小时后,他们穿过希尔基南部山沟,发现遍地都是被苏军击毁的车辆残骸。当他们冲到239高地山顶时,遭到苏军从侧翼发射的炮弹和火箭弹的覆盖。他们还发现苏军早已在森林中严阵以待,于是他们被迫转而向南。中午,在格尼洛伊季基奇河边,数千名士兵准备泅渡,许多人把武器留在岸边,另一些人试图把它们扔到对岸,但大多数情况下都失败了。几分钟内,有许多人被淹死,更多的人则倒在对岸。傍晚,利布和参谋长游过了该河,与一支手无寸铁的部队会师了,这支部队的官兵们几乎是赤身裸体并颤抖着爬上白雪覆盖的山坡,十分狼狈。
天亮后,苏军发现德军突围,于是迅速将重机枪、迫击炮和其他火炮调到科马罗夫卡以西,将炮火倾泻在德军头上。德军官兵们纷纷躲到沟谷和溪壑,所有部队都混杂在一起。由于诸哲仁茨和239高地方向上的苏军炮火最猛烈,几乎所有德军都转道向南到达格尼洛伊季基奇河弯曲处,仅有零星的官兵冲到雷相卡以北。最终有35199人突围成功,另有1.9万人被击毙或俘虏。联邦德国和其他西方史书的说法大多与此类似。而苏联战史则声称击毙5.5万人、俘虏1.8万人。考虑到被围德军最多时仅有6万,苏联声称的战果显然夸大了。然而,即使按照西方的说法,也并不意味着德军的胜利,正如英军上校艾伯特·西顿在1971年所说:“且不论有怎么多的人从切尔卡塞逃出,事实是南方集团军群在战术上吃了大败仗。许多从包围圈逃出来的幸存者无论在体力上或在精神上都不适于立即遂行作战任务。两个有作战经验的军作为战斗兵团已被消灭。这些损失造成的影响在后来的战争中人们仍能明显地感觉出来。”联邦德国学者保罗·卡雷尔也说:“这一胜利的意义在于,他们成功消灭了六个半德军师的战斗力,这六个半师丧失了他们全部的武器。确实,德国第8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之间的缺口,被两个装甲师发起的反击暂时封闭,但这条薄弱的防线又能撑多久?”突围出来的部队均被送到波兰进行彻底重组,其中维京师在突围过程中损失3000人,花6个月才完成补充。负责救援的两个装甲军也伤亡4000多人。

通过这一仗,苏军拔除了卡涅夫突出部,缩短了战线。苏军遂能腾出若干部队建立新的突击集团。实现兵力兵器机动的可能性也增大了,因为此时苏军已控制了法斯托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横向的铁路。这样就为继续发展进攻创造了良好条件。苏军阵亡失踪24286人,负伤55902人,合计80188人。
与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役进行的同时,瓦图京又以右翼部队实施罗夫诺—卢茨克战役,目的是攻占罗夫诺、卢茨克、舍佩托夫卡地域,并占据有利地区,以便尔后从北面向南方集团军群的翼侧和后方实施突击。第13集团军从萨尔内以西地域向罗夫诺和卢茨克实施主要突击,第60集团军以部分兵力向舍佩托夫卡实施辅助突击。

1月27日,瓦图京的突击集团在游击队的帮助下通过森林沼泽向西发起进攻。进攻第一日,第13集团军和第60集团军右翼即突破敌防御,近卫骑兵第1、6军则突入敌后方纵深达40—50公里。两个骑兵军于两天后到达波兰旧国境内的斯特里河后,转向西南,2月2日以突然袭击攻占了卢茨克市,并会同从正面进攻的军队解放了罗夫诺市。第60集团军于2月11日攻占了舍佩托夫卡。舍佩托夫卡丢失后,希特勒又象往常一样责备德国陆军,并以死刑威胁那些司令官。空军第2集团军在复杂的气象条件下,对军队实施了有效的空中支援和掩护。2月11日,瓦图京的右翼推进到马涅维奇、卢茨克、舍佩托夫卡一线,完成了所受领的任务。至此,瓦图京已在南方、中央两集团军群之间打进了一个纵深几达300公里、宽度也大致相同的楔子,此后就在这里暂时停止推进。
瓦图京的右翼部队重创敌军,更进一步包围了南方集团军群北翼。他们占领了有利阵地,以便向南面对德军这个战略集团的翼侧和后方实施突击,同时,也为向科韦利方向发展进攻创造了条件。苏军从敌人手中夺回了罗夫诺、兹多尔布诺夫、舍佩托夫卡一些大的公路和铁路枢纽,从而改善了实施兵力机动的条件,这对今后进攻中组织军队供应具有很大作用。
在1月中旬的进攻失败后,乌克兰第3、4方面军变更部署,准备在1月30日重新发起进攻。战役目的是粉碎敌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集团,清除第聂伯河尼科波尔登陆场,并解放重要工业中心尼科波尔和克里沃罗格。为此投入了47个步兵师、1个坦克军、1个骑兵军和2个机械化军共70.5万人、7796门火炮和76毫米及以上迫击炮、238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并得到两个空军集团军1333架飞机的支援。第46集团军和近卫第8集团军在乌克兰第3方面军中央地带实施主攻,第37、第6集团军负责扼守两翼;乌克兰第4方面军以突击第5集团军、近卫第3集团军和第28集团军进攻尼科波尔前面的桥头堡。
在此处扼守的是德第6集团军,其编成内有第4、17、29、30军以及第57装甲军,共计3个装甲师和18个步兵师,平均每师的一线战斗兵员为2500人。其中第30军步兵营的人数减少到了60—80人,只有一个装甲步兵师中的营可达250人左右。

1月30日晨,在1小时内向德军阵地倾泻了3万发炮弹后,乌克兰第3方面军在各辅助突击方向开始进攻。德军认为第37集团军的辅助突击是主力开始进攻,于第一日就在该地段将德第6集团军掌握的2个装甲师投入战斗。1月31日,第46集团军和近卫第8集团军在主要突击方向转入进攻,德军紧急将辅助方向的两个装甲师调到此处。第一梯队在7英里宽的正面上推进了2.5英里,但未能突破第30军战术防御地幅。为应付苏军的突击,德第6集团军司令霍利特将第23装甲师从西部防线撤出,并从桥头堡内抽调1个步兵师,再加上原先作为预备队的第9装甲师准备发起反突击。但是,托尔布欣在桥头堡南部达成纵深突破,其先锋直逼大列佩季哈。结果,除2个虚弱的装甲师外,霍利特在两条防线上的所有机动力量全被钉在原地。当日日终时,霍利特汇报,若苏军在北部达成突破,第6集团军将束手待毙,因此希望上级允许自己放弃桥头堡,向西撤到卡缅卡河。
2月1日,苏军坦克搭载着步兵在第30军防线上打开数个缺口,并于傍晚在布祖卢克河以西冲开一个宽达6英里的缺口。次日,近卫第8集团军攻克肖洛霍沃,1个机械化军也向西渡过卡缅卡河。日终前,苏军在北面距通往尼科波尔的铁路仅剩5英里,距第聂伯河仅10英里,并在敌卡缅卡河防线上占据了一个防守坚固的登陆场。希特勒也于当日同意撤往卡缅卡河,但希望在大列佩季哈附近建立起一个小型桥头堡,同时将第6集团军从南方集团军群转隶A集团军群。
2月4日,霍利特命令桥头堡的第17、4、29军向西撤退。负责指挥这3个军的舍尔纳下令将除马匹拖曳的火炮和履带车辆外的所有重装备全部就地销毁。乌克兰第3方面军克服道路泥泞的条件,粉碎了敌人的顽抗,至2月5日已向前推进了45—60公里,攻占了铁路枢纽阿波斯托洛沃。德军第6集团军被分割成两部分。在马尔加涅茨、尼科波尔地域的几个兵团面临被合围的威胁,因而德军沿第聂伯河右岸仓促向西南撤退。2月8日,乌克兰第4方面军已全部肃清了尼科波尔登陆场的德军,并与乌克兰第3方面军共同解放了尼科波尔。
为阻止苏军进攻和守住沿第聂伯河右岸的走廊以便撤出其部队,德军于2月11日从东面和东南向阿波斯托洛沃方向对马利诺夫斯基主要集团实施了猛烈反突击。虽然这一反突击被击退,但乌克兰第3方面军向第聂伯河前进受到迟滞。该方面军未能封闭走廊并合围从第聂伯河退却的德军第6集团军各兵团。2月17日,苏军对克里沃罗格发起进攻,5天后拿下了该城。至2月29日,马利诺夫斯基右翼和中央各部已进抵因古列茨河。部队从行进间在该河西岸夺取了一个登陆场,并占领了有利阵地,以便尔后向尼古拉耶夫、敖德萨方向的德军实施突击。
是役,德军12个师,其中包括3个装甲师,由于损失严重被合并为若干战斗集群,4个师损失了全部重型武器、汽车和相当大的一部分有生力量。苏军收复了重要的铁矿和锰矿开采区。
苏军统帅部下一步实施战役的企图是:以乌克兰第1、2、3方面军的兵力同时向南、西南和正西实施突击,将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的敌军分割成若干部分,然后向西南发展进攻,前出到喀尔巴阡山脉,将德军的战略战线切成两段。根据这一总的行动企图,苏军建立了相应的兵力集团。在乌克兰第1、2方面军行动地带内建立的兵力集团最为强大。乌克兰第3方面军也大大地加强了,乌克兰第2、4方面军的部分兵力也转隶乌克兰第3方面军。
乌克兰第1方面军将主要突击集团展开在右翼杜布诺、舍佩托夫卡和柳巴尔地区,其任务是:向南突击,粉碎敌第4装甲集团军;尔后向乔尔特科夫总方向发展进攻,以便切断德涅斯特河以北地带内南方集团军群西退的道路。该方面军向乔尔特科夫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就能够深远合围敌军防御的翼侧和后方,使敌军无法在南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和普鲁特河组织防御。与此同时,该方面军还向日梅林卡总方向实施两个辅助突击,目的是箝制敌人,使之不能在正面上机动,并将其防线分割成数段。
乌克兰第2方面军将从兹韦尼戈罗德卡地域向乌曼总方向突击,目的是粉碎敌乌曼集团。尔后,方面军应向杜博萨雷方向进攻,并前出到德涅斯特河。此外,应由基洛夫格勒西南的地域向五一城实施辅助突击。
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任务是:粉碎因古列茨河右岸的德军,尔后向敖德萨发展进攻。
1944年2月29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在视察部队途中遭到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的袭击,身负重伤,于4月14日晚不幸牺牲。其职由朱可夫接任。

南方集团军群第8集团军仍驻守在兹韦尼戈罗德卡和乌曼这一地区,第1装甲集团军驻守在文尼察附近,第4装甲集团军驻守在杜布诺和捷尔诺波尔地区的左翼侧。曼施泰因必须作出判断,苏军下一次打击是正面进攻,在文尼察和沃兹涅先斯克夺取布格河上的渡口,还是包围其暴露的左翼。他担心苏军从北部他与布施之间的间隙实施包围,因此,他再三请求蔡茨勒派遣新锐部队来占领该间隙。在此期间,他将所有部队的战斗分界线均向左移动,因为他认为苏军最有可能包围左翼。第3、48装甲军被撤到左翼的捷尔诺波尔和普罗斯库罗夫地区。曼施泰因将自己的司令部转移到利沃夫,这里位于他所认为的决定性地区的后面。第4装甲集团军接管了罗夫诺地区,然而集团军司令劳斯仅指挥第13军(两个步兵师)和第48装甲军(两个装甲师)。紧靠他的南边,在舍佩托夫卡和文尼察之间的第1装甲集团军下辖第59军以及第3、24和46装甲军,计16个师,其中有6个装甲师。事实证明,曼施泰因的判断是错误的,苏军的进攻既不是指向左翼,也不是指向中央,而是在整个乌克兰进行的。

3月4日,朱可夫率先发动了进攻,从舍佩托夫卡和杜布诺地域全力冲向靠近罗马尼亚边境的切尔诺维策。按照计划,第60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坦克第4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向乔尔特科夫实施主要突击。方面军左翼各兵团受领的任务是:第18集团军向赫梅利尼克进攻,第38集团军向南面敌乌曼集团翼侧进攻。
进攻第一日,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60集团军对第1装甲集团军北面曼施泰因的左翼发起了进攻,德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部署在舍佩托夫卡附近第1装甲集团军的第59军几乎全军覆没。当天,苏军有两个留作预备队的坦克集团军,即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加入了战斗。次日,第18集团军加入进攻。第二日日终前,突破口已扩大到正面180公里,纵深50公里。尽管道路泥泞难行,但以坦克兵团为先导的突击集团并未减慢前进速度。
被两面夹击的第59军不得不向南撤退,而第4装甲集团军所能召集到的也只有第48装甲军的直属单位。曼施泰因命令第1、4装甲集团军要将苏军阻挡在捷尔诺波尔—普罗斯库罗夫铁路以北,并从捷尔诺波尔和普罗斯库罗夫对苏军侧翼发起反击。为此,他给第1装甲集团军增援了第3装甲军共4个装甲师,但这4个师仍在第8集团军防御地带,开到目的地尚需时间;第4装甲集团军派出了2个步兵师前往捷尔诺波尔,但它们均是由18岁士兵组成且毫无作战经验的新编部队。

截至3月6日,第1、4装甲集团军防线之间被打开一道豁口,东面第59军被孤立在旧康斯坦丁诺夫;在捷尔诺波尔和普罗斯库罗夫之间,第48装甲军用警卫旗队师和第7装甲师(无坦克)匆忙拼凑出一道较短的防线。德军在接下来的4天内加强了防御,两个装甲集团军均加强了其侧翼。3月7—10日,苏军先头部队已到达捷尔诺波尔、普罗斯库罗夫一线,从而切断了德军整个南翼至关重要的利沃夫—敖德萨铁路线,在德军第1、4装甲集团军之间打进一个很深的楔子。在次要方向上进攻的第18集团军,于3月10日日终前已向前推进约30公里,开始了争夺赫梅利尼克的战斗。第二天,第38集团军转入进攻。第13集团军一面以主力在卢茨克以北地段进行防御,一面以左翼部队协同第60集团军向布罗得顺利推进。
3月8日,希特勒签发了第11号元首令,要求德军坚守“要塞城市”到最后一人,以牵制苏军尽可能多的兵力。3月11日,在捷尔诺波尔—普罗斯库罗夫一线,德军将9个装甲师、6个步兵师投入交战,并实施了猛烈反突击,以阻止苏军向南推进,将乌克兰第1方面军兵团击退到捷尔诺波尔—普罗斯库罗夫铁路以北,保住南方集团军群的交通线。苏军最高统帅部根据当前的形势同意朱可夫的决心:3月12日起暂停主要方向上的进攻,调集炮兵,变更兵力部署,补充军队的弹药和燃料,以便随后向南方发展突击。

由于朱可夫进展顺利,科涅夫于3月5日发起进攻。战役企图是粉碎第8集团军,分割南方集团军群,切断敌第1装甲集团军南退之路,配合乌克兰第1方面军粉碎该集团军。第27、52集团军,近卫第4集团军、坦克第2集团军,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坦克第6集团军(共有坦克415辆、自行火炮147辆)由维诺格勒—兹韦尼戈罗德卡—什波拉一线向乌曼方向实施主要突击。近卫第7、5集团军由基洛夫格勒地域向新乌克兰卡方向实施辅助突击。
进攻第一日,乌克兰第2方面军在大雾中从第8集团军左翼第1装甲集团军以南的兹韦尼戈罗德卡向乌曼方向发起突击,进攻第一天即突破敌防御30—35公里。为增强突击力量和在主要方向发展进攻,坦克第2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第一日即进入交战。进攻第三日,两个坦克集团军从行进间强渡戈尔内季基奇河,突破德军在通往南布格河道路上占领的最后一道防御地区,进而追击德军。坦克第6集团军在其后面跟进。3月10日,苏军攻克西乌克兰的主要铁路节点和补给维修站乌曼,在这里缴获了德军1个仓库,内有300辆无法开动的坦克,其中大部分是因为缺乏配件。同日,科涅夫先头部队解放文尼察。第二天,各坦克部队的先遣支队进抵南布格河。苏军在100公里正面上,利用夺占的渡口,搭乘舟船和就便器材,从行进间进行强渡。方面军在辅助方向上的进攻也十分顺利。
当朱可夫和科涅夫胜利发展进攻的同时,马利诺夫斯基也于3月6日起沿黑海海岸发起了攻势。根据战役企图,乌克兰第3方面军第46集团军和近卫第8集团军从因古列茨河岸克里沃罗格以南各登陆场向新布格总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尔后应将快速军队转而向南,对尼古拉耶夫以东敌军的后方实施突击。坦克第23军计划在第46集团军地带内进入突破口,骑兵机械化兵集群(辖骑兵第4军、近卫机械化第4军和独立摩托化步兵第5旅)在近卫第8集团军地带内进入突破口。第57、37、6集团军,突击第5集团军,第28集团军实施辅助突击。

3月6日晨,经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之后,方面军各集团军转入进攻。空军第17集团军集中力量支援第46集团军、近卫第8集团军和骑兵机械化兵集群的进攻。德军顽强固守,频繁实施反冲击。特罗伊茨科—萨福诺沃地域的战斗特别激烈。当日22时,骑兵机械化兵集群进入交战,这完全出乎德军的意料。该集群坚决向敌防御纵深发展进攻,于3月8日凌晨攻占了新布格。苏军切断了多林斯卡亚—尼古拉耶夫铁路,把第6集团军分割成两部分,从而为包围在别列兹涅戈瓦托耶、斯尼吉廖夫卡地域行动之敌创造了条件。
为切断敌人西退之路,骑兵机械化兵集群将独立摩托化步兵第5旅留在新布格地域,以主力向巴什坦卡及其以南实施突击。3月12日,该集群坦克和骑兵部队进至斯尼吉廖夫卡以南因古列茨河,切断了德第6集团军西退之路。苏第6集团军、突击第5集团军和第28集团军分别从东面和东南面对敌人同时实施了突击。德军第6集团军处于被合围的威胁之下。为了完成合围,近卫第8集团军右翼各兵团必须迅速向南推进。但该集团军大部兵力当时还在弗拉基米罗夫卡、巴什坦卡地域与敌苦战。坦克第23军从3月12日就在此处被用来抗击敌人突击。仅仅用1个骑兵机械化兵集群的兵力要构成坚固的合围对内正面是不够的。结果,在该地域作战的敌第17、44军的部队遗弃火炮、坦克和汽车等大量技术装备,冲过南布格河,向尼古拉耶夫方向逃窜。
鉴于3个乌克兰方面军已顺利突破敌军防御,迅速扩张战果也在意料之中,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遂于3月11日给各方面军重新明确了任务和尔后进攻实施协同动作的程序。规定3个乌克兰方面军应利用3月11日日终前取得的胜利,扩张战果,彻底击溃敌军南方战略集团的主力,推进到苏联的国境线。
德国陆军总部于3月11日夜命令第8、6集团军停止撤退,至少要在南布格河阻止苏军前进。第1、4装甲集团军应在捷尔诺波尔、普罗斯库罗夫地区实施反冲击,阻止乌克兰第1方面军向南方集团军群的翼侧和后方前进,使整个南方战略集团摆脱危急处境。

由于朱可夫和科涅夫胜利发展攻势,胡贝的第1装甲集团军有被包围的危险。科涅夫方面军在它右翼侧掠过向西南直指罗马尼亚。朱可夫方面军负责包围它的左翼。
乌克兰第1方面军抗击德军捷尔诺波尔、普罗斯库罗夫地区的反冲击,准备在主要突击方向恢复进攻,同时,继续积极作战。其左翼第18集团军经过激战攻占了赫梅利尼克城,第38集团军从行进间强渡南布格河获得成功,于3月20日解放了文尼察。方面军右翼部队于3月15日向布罗德方向进攻 。第13集团军在突破敌人防御后,前进约80公里,至3月20日已逼近该城。
在得到方面军预备队(含坦克第1集团军)的加强后,朱可夫于3月21日在主要方向再度发起进攻,其以第60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并肩实施猛烈突击,会同集中该处的3个坦克集团军,在航空兵主力支援下粉碎了敌人的抵抗,向南急进。卡图科夫坦克第1集团军效仿雷巴尔科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在夜间车灯大开、汽笛轰鸣,其先遣部队于3月23日解放乔尔特科夫,3月24日,该集团军从行进间强渡了德涅斯特河,切断了第1装甲集团军后方铁路线,3月29日又强渡了普鲁特河,并攻占了切尔诺维策。坦克第4集团军从西面完成迂回机动后,于3月26日攻占胡贝后方的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次日,坦克第4集团军和第38集团军已对胡贝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包围圈。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从北面前出至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地域(3月28日该集团军调入预备队进行补充)。德军失去了切尔诺维策,也就丧失了联结其在喀尔巴阡山以北和以南作战的军队间的最后一个环节。与此同时,德第1、4装甲集团军的联系也被完全切断。3月30日,科涅夫右翼各部也攻下了霍京,使胡贝在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以北地域陷入合围。
3月25日,曼施泰因说服希特勒应让胡贝向西朝利沃夫这个总方向突围以便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然后与劳斯一起封锁喀尔巴阡山北边的隘口。希特勒也勉强同意,并从法国调来了两个师组成了一个党卫军装甲军。此时,胡贝仍有20万人,共10个装甲师、1个装甲掷弹兵师、12个步兵师、1个炮兵师、1个重装甲营和1个重型坦克歼击车营,虽然胡贝此时仅35辆可用坦克,但失去这些老兵将使德国失去一半训练有素的坦克手。
3月28日,胡贝开始向西突围。党卫军第2装甲军也于4月5日开始从第4装甲集团军翼侧向东突击。朱可夫等既未能尽早发现德军在利沃夫东南地域变更部署和集结军队的规模,又未及时察觉胡贝已改变退却方向,因而未采取相应措施在德军准备实施突击的方向上加强兵力。由于兵力不足,尤其是缺少坦克,无法建立起绵亘的合围对内正面,也不能迅速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来分割和消灭敌被围集团。4月6日,相向进攻的两支德军装甲部队在布恰奇会师了。但胡贝将重型设备和许多重装备都丢失了。4月中旬,这一段战线在斯特雷帕河、纳德沃尔纳亚、库特以西一线稳定下来。4月17日起,乌克兰第1方面军遵照大本营的命令转入防御。
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战役的结果:乌克兰第1方面军前进约80—350公里,重创德第1、4装甲集团军。敌20个师损失一半以上人员和大部分技术兵器。苏军前出到喀尔巴阡山山前地带,切断德军主要横向交通线后,将其战略战线分割成两部分。该方面军解放了右岸乌克兰大部领土。
3月15日,库罗奇金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发起了波列西耶进攻战役,这对朱可夫击溃南方集团军群北翼部队是个有力的支援。库罗奇金以第70、47集团军在科韦利方向实施突击,以第61集团军向北发展进攻,肃清普里皮亚季河南岸的敌人。

3月15日开始进攻的第47、70集团军的突击出敌意料,对敌两个集团军群翼侧造成了威胁。3月16日,第61集团军转入进攻。至3月18日前,第47、70集团军在森林沼泽地条件下行动,推进了30—40公里。3月21日,第47集团军部队前出至科韦利并封锁了这个大城市和交通枢纽。第61集团军至3月底前在其右翼肃清了普里皮亚季河南岸之敌。
为制止库罗奇金的突破,德军统帅部于3月27日在科韦利以西的卢科夫紧急集结了由1个党卫军战斗群和1个国防军战斗群组成的援兵,并于3月28日发起救援行动,但在3月底前没有什么效果。4月2日,德军后续部队到达,并于4月4日开始第二次救援,4月5日抵达科韦利,解除了该城的围困,第47集团军被逼退到城东。库罗奇金从南、北两面对科韦利构成包围态势后,由于兵力不足而停止进攻。库罗奇金虽未能解放科韦利并进一步扩张战果,但他的进攻仍然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保证了朱可夫的北翼。苏军前出至科韦利地域后,为尔后在布列斯特、卢布林两方向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涅夫攻下乌曼后,再也没给业已削弱的第8集团军以喘息之机,他遵照大本营3月11日的训令,在宽达100公里的地段上从行进间强渡南布格河。为了保持进攻的高速度,科涅夫将坦克第6集团军投入交战。3月13日,其所属各集团军推进到盖沃龙,进逼南布格河,各先遣支队随即渡过了该河。第8集团军尚未在南布格河右岸组织好防御,苏军就于3月15日在盖沃龙地区100公里正面上强渡了该河,为自己建立了几个纵深为20—30公里的登陆场。次日,苏军已在瓦普尼亚尔卡地区进抵通往敖德萨的铁路,并在西北进抵日梅林卡。由于这一突击,又由于乌克兰第1方面军左翼与此同时发动了进攻,德军在文尼察地区的突出部便受到了严重威胁,3月20日,德军不得不放弃该突出部。各坦克集团军渡过南布格河后,向德涅斯特河疾进。3月17日,方面军右翼各先遣部队在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以南该河右岸夺占了一些登陆场。苏军开始解放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摩尔达维亚游击队积极配合苏军。
这样,到3月下旬,由于朱可夫和科涅夫的连续突击,南方集团军群被一分为三,其第4、1装甲集团军的联系被切断,前者单独向西撤退。第1装甲集团军在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地域陷入苏军两个方面军的夹攻之中。第8集团军被切断同第1装甲集团军的联系,被迫向西南方向撤退,于3月24日编入A集团军群。这时,科涅夫已集中主要力量对付该集团军群,只有右翼的第40集团军仍然配合乌克兰第1方面军作战,以便击溃敌第1装甲集团军。

3月11日,当乌克兰第3方面军由因古列茨河向南布格河进攻时,大本营即给该方面军进一步明确了任务:方面军应强渡南布格河,解放敖德萨,尔后进至普鲁特河。但由于兵力和技术兵器不足,特别是坦克不足,该方面军按要求从行进间攻克敌沿南布格河一线构筑的防御地区。德第6集团军各兵团,其中包括从别列兹涅戈瓦托耶和斯尼吉廖夫卡地区突围出来的兵团,得以退到该河右岸,守住尼古拉耶夫,组织起相当坚强的防御。该方面军先遣支队直到3月15—18日才进抵南布格河,在沃兹涅先斯克以南和新敖德萨一带夺取了几个不大的登陆场。方面军的主力部队直到3月22日才到达南布格河岸。为了完成向蒂拉斯波尔和敖德萨发展进攻的任务,方面军必须准备新的进攻战役。
根据最高统帅部的指示,科涅夫将其中央方向的兵力转而向南,帮助受阻的马利诺夫斯基进攻A集团军群。3月26日,科涅夫所部在温格内以北宽85公里的国境线上进抵国境线。当晚,乌克兰第2方面军从行进间强渡普鲁特河,把战斗行动推进到罗马尼亚境内。4月上半月,方面军右翼部队已进抵喀尔巴阡山麓,中央部队从北面逼近雅西。该方面军左翼部队于3月22日肃清了五一城的敌人,3月29日又攻占了巴尔塔。这几个集团军向西南方向推进,越来越深入地从北面包围在南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作战的敌军集团,使其面临被合围的威胁。为阻滞苏军向基什尼奥夫方向前进,德军被迫调来第6集团军的部分兵力,从而削弱了乌克兰第3方面军当面敌军的防御。4月中旬,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左翼部队已在基什尼奥夫以东进到德涅斯特河岸。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德军在几个预先构筑好的地区有组织的防御。

为封闭因第8集团军溃败而形成的缺口,希特勒自3月21日至4月底从罗马尼亚和A集团军群调来了1个集团军的和8个军的指挥机构,以及18个师和3个旅用以对付科涅夫。从3月底开始,德军在雅西和基什尼奥夫两个方向上的抵抗加强了。与此同时,科涅夫所部的兵力拉得过长,炮兵和后方机关在迅猛的进攻中因道路泥泞不堪而落在进攻部队的后面。因此,科涅夫于4月中旬暂时停止前进,在勒德乌齐、帕什卡尼、杜博萨雷一线设防固守。
乌曼—博托沙尼战役结果,德第8集团军及第1装甲集团军一部被击溃,南方集团军群的战线被割裂。敌10个师损失50—75%的人员和几乎全部重装备。方面军在进攻过程中前进200—250公里,解放了右岸乌克兰和摩尔达维亚大片领土,并进入罗马尼亚东北地区。

科涅夫的积极进攻迫使敌军南布格河调往基什尼奥夫方向,为乌克兰第3方面军创造了有利的进攻条件。最高统帅部修改了它下达给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命令,把夺取从尼古拉耶夫到敖德萨以及从敖德萨到多瑙河这一带黑海海岸的任务增加了进去。马利诺夫斯基决定,在战役中以第46集团军、近卫第8集团军、骑兵机械化集群和坦克第23军的兵力向拉兹杰利纳亚总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从西北面迂回敖德萨。空军第17集团军的主力应支援方面军突击集团的行动。右翼第57、37集团军应向蒂拉斯波尔实施进攻,左翼第6集团军、突击第5集团军和第28集团军则沿黑海海岸向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萨进攻。
尽管遇到了严重困难,苏军进攻速度之快还是完全出乎德军的意料,结果德军损失了大批弹药和武器装备。德军原来打算在布格河一线设防固守,可是苏军在某些地方却抢在撤退的德军前面抵达该河。即使第6集团军撤到河的对岸,它还是觉得自己有被马利诺夫斯基右翼进攻的坦克第23军包围的可能。该坦克军正向蒂拉斯波尔和敖德萨运动;与此同时,西面的科涅夫正向雅西进行较大纵深的翼侧包围。供A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右翼部队使用的乌克兰铁路线已落入苏军手中。此后德军只好依赖那些效率较低的罗马尼亚铁路了。克莱斯特和刚调到他的A集团军群的第8集团军与曼施泰因的联系几乎完全被切断了,因此克莱斯特不得不转过身来对付在他西北方向上的苏军。

3月26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右翼和中央各集团军在炮火准备后开始强渡南布格河并开始突破敌在西岸防御。当日,克莱斯特报告希特勒:他将不得不从布格河向西撤到罗马尼亚。为此他受到了为什么要这样鲁莽从事的质问。当希特勒终于迫不得已同意克莱斯特的撤退意见时,他仍坚持要扼守德涅斯特河与布格河之间的季利古尔河,以掩护敖德萨与克里木半岛之间的海上交通线。这便是撤出克里木半岛的最后一次机会。
经3天激烈战斗,第57、37集团军利用科涅夫左翼各集团军的战果,于3月28日突破了敌在南布格河右岸防御,正面达45公里,纵深达25公里。同日,突击第5集团军和第28集团军攻占了尼古拉耶夫,并在下游强渡了南布格河。德军滨海集团两翼的防御被突破,以及科涅夫前出该集团后方的威胁,迫使德军统帅部开始将德第6集团军和罗第3集团军仓促撤到德涅斯特河对岸。马利诺夫斯基为扩张第57、37集团军战果,将骑兵机械化集群和坦克第23军由中央方向调到右翼,它们于3月30—31日分别进入交战,会同各步兵兵团最后粉碎了敌军抵抗,并开始向拉兹杰利纳亚方向疾进。与此同时,方面军左翼沿海岸向敖德萨发展进攻。3月30日,突击第5集团军部队在从海上登陆的海军陆战队配合下攻占了奥恰科夫市。

3月30日,曼施泰因和克莱斯特被撤职,其职分别由莫德尔和舍尔纳接任,其所辖的两个集团菌群也分别被改名为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和南乌克兰集团军群。
4月初,季节性的泥泞期与洪水泛滥期开始了。德军指望苏军将完全停止进攻,因为它的各个方面军早已远离其补给与输送部队。然而,骑兵机械化集群和第37集团军越过了季利古尔河。4月4日,在占领了拉兹杰利纳亚之后,开始分割德第6集团军一部并包围了滨海的德罗军。 近卫第8集团军和第46集团军开始进逼敖德萨。在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与陆军总部之间进行了一场长时间的电信大辩论之后,轴心国部队终于撤出敖德萨。苏军于4月10日解放敖德萨。德国海军支援基地已迁往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

战前,敖德萨是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世界第一流的港口,具有先进文化的城市,又是疗养城。可在战争期间,侵略者却毁灭了2290座具有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大建筑物,其中包括普希金博物馆、萨班兵营以及其他一些反映十九世纪初物质文明的古迹。他们抢劫了博物馆,运走了其中几百件稀有的珍品。他们摧毁了17座专科医院和诊所、55个幼儿园、许多科学研究所、29个座落在城市附近的疗养院以及其他机构。大小工厂破坏殆尽。敌军在撤退前把敖德萨港的一切建筑物和设施全部炸毁。全苏最精美的建筑物之一歌剧院也被埋上了地雷,但是他们没有来得及将其炸毁。在敖德萨市和敖德萨州,惨遭占领者枪决、虐杀和烧死的达20万人。从地道和掩蔽工事中出来的1万名游击队员以及敖德萨居民们欢欣鼓舞地迎接解放者。
方面军继续追击敌人,于4月11—14日进抵德涅斯特河,解放了蒂拉斯波尔,并从行进间强渡该河,夺占了一些登陆场。方面军在此地区遇敌有组织的防御,前进受所阻。5月6日,方面军奉命就地转入防御。
敖德萨战役的结果,乌克兰第3、2方面军协同,重创德第6集团军和罗第3集团军。苏军前进180公里,解放了尼古拉耶夫州、敖德萨州,以及苏联摩尔达维亚大部。完全解放摩尔达维亚、向罗马尼亚腹地和巴尔干推进的条件已经具备。黑海舰队已有可能将舰队轻兵力和航空兵转移到黑海西北水域,从而造成了从海上孤立已遭苏军陆上封锁的敌克里木集团的威胁。其后,科涅夫和马利诺夫斯基企图向罗马尼亚腹地突击,未获成功。3月27日—8月20日,苏军在罗马尼亚境内牺牲1.6万余人,负伤6.25万人。

1943年12月底开始的解放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的战略性战役,以乌克兰第1、2、3方面军于1944年3—4月发起的进攻而告结束。苏军在战役进程中向前推进了250—450公里,到达喀尔巴阡山山麓,把敌南方战线截成两段。在喀尔巴阡山以南和以北行动的德军集团之间的联系只能依靠绕道其他地区的铁路来维持。德军战线的南翼除被围在克里木的第17集团军外,已全部宣告瓦解。南方和A两个集团军群在人员和技术兵器上都遭到不可弥补的损失。苏军阵亡失踪270198人,负伤839330人,合计1109528人;损失4666辆坦克和自行火炮、7532门火炮和迫击炮、676架飞机。
解放克里木
1943年下半年的梅利托波尔战役和刻赤—埃利季根登陆战役的结果,苏军突破了彼列科普地峡的土耳其壁垒工事,夺取了锡瓦什湖南岸和刻赤半岛的登陆场。苏军最高统帅部考虑到对固守有利阵地之敌发动战役的困难,决定周密准备这次进攻,并在粉碎右岸乌克兰东部地区的敌人之后开始实施。战役企图是,乌克兰第4方面军由锡瓦什湖和彼列科普地域,叶廖缅科的独立滨海集团军从刻赤登陆场,共同向辛菲罗波尔、塞瓦斯托波尔总方向实施突击,围歼敌军集团,不让敌军从克里木撤走。乌克兰第4方面军(近卫第2集团军、第51集团军、坦克第19军和第116、78筑垒地域)的战斗行动由空军第8集团军和黑海舰队航空兵支援,独立滨海集团军由原北高加索方面军所属空军第4集团军支援。参加战役的苏军共4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5982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59辆,飞机1250架(包括黑海舰队航空兵)进行支援。黑海舰队应支援克里木苏军在滨海翼侧的进攻,并在克里木至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港口的交通线上行动;亚速海区舰队应配合独立滨海集团军进攻。
此时,克里木半岛德军的态势为:

4月8日,乌克兰第4方面军转入进攻,第51集团军从锡瓦什湖南岸登陆场实施主要突击。冲击前,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经激烈战斗,这一方向上的敌军防御被突破,第51集团军前出到敌军彼列科普集团的翼侧,近卫第2集团军解放了阿尔米扬斯克。4月11日晨,坦克第19军进入突破口,当日攻克敌防御中的大支撑点和重要铁路枢纽占科伊,并开始向辛菲罗波尔发展进攻。第51集团军的顺利进攻,迫使敌军将主力由克里木北部向南和从刻赤半岛东部向西后退。4月10日夜间,独立滨海集团军转入进攻,11日晨解放刻赤。

4月10日,舍尔纳紧急要求撤出克里木半岛。次日,希特勒仍不同意北部的部队撤退,但同意东部的第5军后撤几英里到费奥多西亚地峡。然而,由于德军防线业已崩溃,第17集团军司令耶内克被迫下令向塞瓦斯托波尔撤退。而希特勒则认为耶内克胆怯了,企图取消这一命令,他还下令撤销第49军军长康拉德的职务,但康拉德仍然企图收拢他的败兵。希特勒终于在4月12日批准向塞瓦斯托波尔撤退,甚至还同意用船运走那些与作战无关的人员。
4月12日,苏军开始在克里木全境追击向塞瓦斯托波尔退却的德军。空军第8、4集团军的航空兵对退却的敌军、敌运输工具和公路、铁路枢纽实施密集突击。黑海舰队航空兵和舰艇积极行动,对敌舰艇和运输船实施突击。克里木的游击队和地下工作者进行了英勇战斗。他们突袭敌军,防止德军破坏疗养地、工业和公用建筑物、历史文物、桥梁和住宅。

德军的5个师溃不成军,作战部队被打散,重武器缺乏。4月15—16日,苏军进抵塞瓦斯托波尔,开始准备攻城。决定以第51集团军左翼和4月18日编入乌克兰第4方面军的滨海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近卫第2集团军实施辅助突击,以牵制主要突击方向上的敌军兵力。舍尔纳不得不于4月12日飞往伯格霍夫,准备说服希特勒撤出克里木半岛。但他仍没有勇气开口。在英美试图在欧洲登陆前,他还必须在塞瓦斯托波尔坚守8周。坚守塞瓦斯托波尔对于避免土耳其卷入战争无论怎样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土耳其已屈服西方的压力,对德国停止了铬的供应。随之希特勒象往常一样空洞地许诺给舍尔纳提供武器装备与增援部队,他只能空手而归。不过,希特勒应安东内斯库的请求,不得不开始将罗马尼亚部队撤出克里木半岛。4月24日,希特勒下令死守塞瓦斯托波尔。
在强攻塞瓦斯托波尔开始前6昼夜内,远程航空兵和空军第8集团军进行了预先航空火力准备,向德军阵地投下了2000吨炸弹。5月5日,近卫第2集团军转入进攻。德军以为这里实施的是主要突击,便向此地段增调军队。5月7日,苏军在主要方向上经一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之后转入进攻。突破德军防御。方面军从北、东和东南三面实施协调一致的突击,粉碎了德军,并于5月9日解放全市。同日,希特勒终于下令德军撤出克里木半岛。希特勒的最后一道命令几经渲染之后,才传到被狂袭滥炸了的海滩上,那里大量士兵乱成一团,谣传一个空军大队和一支庞大的舰队已派来援救他们。其实哪个也没来。

德军慌忙实施海空撤退行动,然而为时已晚。在最后的日子里,很少有人能逃出赫尔松涅斯角:第17集团军原先的12.1万名德罗军官兵仅有不到3.8万人撤出。德军被俘2.9万人,罗军被俘7000人,其中仅在塞瓦斯托波尔就有2.67万人被俘。德罗军的武器装备几乎丧失殆尽。5月12日,苏军肃清了克里木半岛上的全部守敌。苏军在这次战役中阵亡失踪17754人,负伤67065人,合计84819人;损失171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21门火炮和迫击炮、179架飞机。
从1943年底到1944年5月中旬,苏军在右岸乌克兰和克里木的进攻作战中击溃了德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6、8和17集团军大部。德军在喀尔巴阡山地域的战线被分割成两部分,这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苏德战场南翼的形势,而且使德军整个东方战线乃至其他战区防御的稳定性发生动摇。
西北和中央的战斗
自苏军于1943年1月打破封锁线以后,列宁格勒的局势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德军对列宁格勒的直接威胁并未消除。战线仍然紧靠市区。街道和广场上不时有炮弹爆炸。沿拉多加湖南岸铺设的铁道和公路不断遭到敌人炮火和航空兵的袭击。无论是为了保障列宁格勒的安全,还是为了在政治和战略上创造条件继续进行战争,都必须彻底解除对列宁格勒的封锁,解放列宁格勒州,这就是苏军西北方向军队担负的重大任务。完成这一任务,就可以打开通向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道路,有利于卡累利阿的解放,使苏联舰队可以开进波罗的海的辽阔海域。为此,西北苏军集结了列宁格勒方面军(欠第23集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共125.2万人、20183门火炮和迫击炮、158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386架作战飞机。其中在主要突击方向上的列宁格勒方面军(欠第23集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共有71.6万人、12165门火炮和迫击炮、1132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苏军最高统帅部的战略企图是: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同时实施突击,首先粉碎德第18集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以积极行动牵制德第16集团军的基本兵力和北方集团军群的战役预备队;尔后,3个方面军分别向纳尔瓦、普斯科夫和伊德里察方向发展进攻,击溃德第16集团军,完全解放列宁格勒州,为把德军从波罗的海沿岸驱逐出去创造条件。
德军方面,北方集团军群过去几个月拨给曼施泰因好几个师,1944年初还拥有40个步兵师、1个装甲步兵师和2个山地师共约50万人在森林沼泽地上扼守一条长达500英里的防线。第18集团军拥有21个步兵师,其中5个是空军野战师。没有预备队,也没有什么装甲部队。师的正面宽达2.5万码。

两年多来,北方集团军群的两个集团军一直配置在由列宁格勒沿沃尔霍夫河经伊尔门湖、旧鲁萨、霍尔姆伸延到涅韦尔的坚固筑垒地区。第18集团军丢掉施吕瑟尔堡后,不得不在1943年1月停止从东南面对列宁格勒实行严密包围。第16集团军则在1943年2月自动撤出它扼守了一年的杰米扬斯克基地,在旧鲁萨以东坚固筑垒阵地设防。然而,德军统帅部在这里从来不具备足以清除奥拉宁包姆地区苏军基地的兵力,而喀琅施塔得炮台和已变成浮动炮台的苏联军舰,则能对这个基地实施火力支援。苏军夺取施吕瑟尔堡后,就在托斯诺和柳班以东的德军防御中构成了一个突出部,不断威胁合围列宁格勒的德军右翼。同它相对的是德军在丘多沃以北的突出部,防守这个突出部需要整整4个师,而德军显然没有这么多兵力来防守这里,希特勒也不准从那里撤出。经过互有胜负的多次战斗,苏军终于在沃尔霍夫河一个宽达30公里的登陆场立住了脚。这样,他们由于控制着奥拉宁包姆基地、沃尔霍夫登陆场以及列宁格勒东南的突出部,就有了3个非常便于在第18集团军正面组织进攻的出发地区了。
德第16集团军的4个师在伊尔门湖以南旧鲁萨地区设防,自德军撤出杰米扬斯克后,该地区曾不止一次成为苏军冲击的目标。在霍尔姆以北地区到大卢基之间辽阔而交通闭塞的森林沼泽地,如果不算1941年冬季的霍尔姆战斗的话,那就一仗也没打过,所以这里只有弱小兵力把守。

1943年12月30日,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屈希勒尔主张在苏军发动进攻之前就开始向黑豹防线撤退,遭到希特勒的反对,因为这会促使芬兰下决心退出战争。而林德曼则认为屈希勒尔可以守住现在的阵地顶住苏军进攻。希特勒采纳了后者的建议。
正当4个乌克兰方面军在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进行激战,牵制了德军统帅部的注意力和兵力之时,苏军西北战略方向上的3个方面军开始转入进攻。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首先转入进攻,目的是牵制德第16集团军,不使其将兵力调往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1月12日,突击第3集团军和近卫第10集团军向新索科利尼基西南之敌发起冲击。两天后,第22集团军对该市以北地域实施了突击。

列宁格勒方面军以2个集团军的兵力向罗普沙方向实施向心突击。1月14日拂晓,列宁格勒方面军在65分钟内向党卫军第3装甲军第9、10空军野战师阵地倾泻了10.4万发炮弹。随后,突击第2集团军在海军航空兵的火力支援下发起进攻。经过3天的激烈战斗,集团军突破了敌主要防御地带,把突破口拓宽到23公里,并突破纵深8—10公里。1月15日,在向德军阵地倾泻了22万发炮弹后,第42集团军从普希金以南地域向红谢洛、罗普沙方向发起进攻,在航空兵支援下,克服了德军的拼死顽抗,于17日突破德军主要防御地带,艰难地前进了大约10公里。
1月16日,林德曼告诉麾下各位军长,声称苏军已投入所有力量,他还告诉屈希勒尔,他可以在较为平静的防区稍稍冒些风险,从而赢得这场战斗。但此时,林德曼已投入了最后的预备队第61步兵师去支援支离破碎的第10空军野战师,力图迟滞突击第2集团军的推进。次日,林德曼不得不撤下姆加和丘多沃的第225、21步兵师部分力量加强红谢洛以北防御,并投入党卫军诺德兰师和第11步兵师,但无济于事。

1月19日晨,第42集团军攻占了红谢洛,突击第2集团军占领了罗普沙。两个集团军的快速集群急速迎面挺进,并于当天日终前在罗普沙东南地域会师,从而封闭了对德军红谢洛—罗普沙集团的合围圈。可是,由于未能建立起绵密的合围正面,德军在当天夜间分成小股兵力不断向南逃窜。该集团的残余兵力于次日被苏军消灭,苏军俘敌1000余人。
6天内,苏军两个集团军突破了德军预有准备的防御,向前推进25公里,在罗普沙会师,恢复了一条连贯的战线和列宁格勒方面军位于城市南面和西面各部队之间的联系。这场胜利也改善了方面军的指挥控制、后勤支援和机动能力。在此过程中,他们歼灭2个德军师,重创另外5个师,抓获1000多名俘虏,严重削弱了德第18集团军。并缴获265门火炮(85门重炮)、159门迫击炮、30辆坦克和18个弹药仓库。红谢洛—罗普沙进攻战役的胜利,为苏军向赤卫军城和金吉谢普的后续进攻行动铺平了道路。

与此同时,沃尔霍夫方面军开始从北、南两个方向对诺夫哥罗德地域之敌发起进攻。1月14日晨,在向德军阵地倾泻了13.3万发炮弹后,第59集团军于10:50向西发起进攻。在诺夫哥罗德以北的主要方向上,虽然进行了110分钟的炮火准备,但由于暴风雪的影响,炮兵的瞄准射击发生困难,同时,空军第14集团军也因气象条件不利未能起飞。因此,德军有部分支撑点和炮兵连没有受到火力的压制而保留下来。冲击部队遭遇到敌人猛烈的火力压制,发起战斗的当天未能突破德军主要防御地带,仅楔入敌防御600—1000米。
1月15日,第59集团军司令员科罗夫尼科夫为在辅助方向扩张战果,将1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汽车营投入交战;为了突破敌人德军的防御,在第59集团军北方集群的进攻地带内,将1个步兵师、2个坦克旅和1个自行火炮团投入交战。由于集团军预备队投入交战,形势起了变化。至1月16日日终前,集团军各部在诺夫哥罗德以北突破了德军的主要防御地带,将突破口拓宽至20公里,并在该市以南切断了丘多沃—希姆斯克公路。德军诺夫哥罗德集团已面临被合围的威胁。第54集团军于当天在柳班方向转入进攻。尽管该集团军到1月20日只前进了5公里,但它的进攻导致德第38军无法抽调任何部队缓解苏军对诺夫哥罗德地域施加的压力。
为阻止苏军前进,林德曼从姆加抽调第24、21步兵师部分兵力,从索利齐抽调第250步兵师,再加上第8猎兵师,以这些兵力加强诺夫哥罗德地域的德军。德军不断实施反冲击,竭力阻止第59集团军南方集群和北方集群会合。
第59集团军的进攻发展缓慢。由于森林沼泽地难以通行,冰雪开始溶化,加以德军的抵抗不断增强,苏军官兵精神和体力消耗极大。火炮、迫击炮和弹药都由战士肩扛手曳,作战的重担主要压在步兵肩上。炮兵和坦克经常落在后面,空军第14集团军的作战活动也由于气候恶劣而受到限制。同时,各集团军和各军的指挥也欠佳。

1月18日,第59集团军第二梯队进入交战,任务是从波德别列济耶向西实施进攻,协同第54集团军粉碎敌柳班一丘多沃集团。林德曼迅速命令第38军弃守诺夫哥罗德,沿仅剩的一条道路向西撤退,在巴捷茨基占据新防御,并从东面掩护卢加接近地。第59集团军经过艰苦的战斗,粉碎了德军的抵抗,切断了诺夫哥罗德通往各地的所有铁路和公路,于1月20日清晨攻占该市。次日,步兵第6军和南部集群步兵第372师在城市以西地域包围并最终歼灭了德第28猎兵师和第1空军野战师一部、2个独立营和党卫军北方骑兵团部分部队。
7天内,第59集团军突破了德军强大的防御,解放了诺夫哥罗德,并向西推进了20公里,将突破口扩大至50公里;歼灭或重创2个德军师、1个团、4个独立营和另外一些规模较小的部队,并俘敌3000名;摧毁或缴获182门火炮、120门迫击炮、263辆汽车、21辆拖车和28个补给物资仓库。但诺夫哥罗德市被德军严重破坏,2500座住房被摧毁2460座,大部分相关设施和教堂也被夷平,城内只剩50名居民,余者均被掳去德国。
由于第18集团军的两翼集团被歼以及战役布势中央各兵团明显受到合围的威胁,屈希勒尔被迫命令该集团军从姆加和托斯诺地域撤退。1月20日夜间,德军在强大后卫和工程障碍物的掩护下,开始退却。位于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接合部的第67、8集团军,随即开始追击敌人。
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在新索科利尼基地域的战斗持续了9日,虽然没有收复许多领土,但是牵制了敌第16集团军主力,使其无法增援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屈希勒尔被迫派两个保安师和第290步兵师主力驰援第16集团军。此外,苏军通过夺取新索科利尼基—德诺铁路线,第22集团军切断了德国人的主要侧交通动脉,危及新索科利尼基和旧鲁萨地域的德军部队。德第16集团军右翼原已十分严重的局势因此更加恶化了。
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胜利地粉碎了罗普沙、红谢洛和诺夫哥罗德地域的德军以后,即在科波尔湾到伊尔门湖全线转入进攻。列宁格勒方面军向金吉谢普、赤卫军军城方向实施进攻,深远地包围德军第18集团军左翼,切断德军集团向西的退路;沃尔霍夫方面军向卢加方向实施进攻,切断德第16、18集团军之间的交通线,协同列宁格勒方面军歼灭被围之敌。

列宁格勒方面军突击第2集团军在金吉谢普方向上发展进攻,于1月27日夜间实施强击,攻占了金吉谢普—赤卫军城铁路线上的沃洛索沃车站。第42、67集团军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它们前进的路上有一系列强固的抵抗枢纽,如普希金、斯卢茨克(巴甫洛夫斯克)、赤卫军城、姆加等城市。第42集团军各部对普希金和斯卢茨克采用了纵深迂回战术,于1月24日晨从正面和敌后同时发起冲击,解放了这两个城市。
攻占赤卫军城的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1月25日夜间,第42集团军开始对该市实施强击。苏军战士把敌人从一间间石砌建筑物的地下室和顶楼里赶了出来,解放了一个又一个街区。清晨,苏军已经解放了该城。

沃尔霍夫方面军第8集团军追击退却之敌,于1月24日日终前,进抵托斯诺车站。次日,该集团军野战指挥部将所属部队及占领地段移交第54集团军,本身转到方面军左翼,接收了从第59集团军调来的两个军。1月26日,第54集团军解放托斯诺,随后又解放了柳班和丘多沃。至此,连接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十月铁路全线收复。
与此同时,第59集团军向巴捷茨基和卢加方向展开进攻,粉碎了试图扼守奥列杰日—德诺铁路线德军的抵抗,这条铁路本来是濒临被围威胁的柳班—丘多沃集团用来实施退却的。至1月26日日终前,该集团军所部进到卢加河上游,在河西岸夺取了一个登陆场,并在佩列多利斯卡亚车站以北地段切断了列宁格勒—德诺铁路线。

1月27日,列宁格勒人民欢欣鼓舞地庆祝城市被彻底解除围困。
至1月30日,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在300公里宽的正面上摧毁了德第18集团军的防御,经过战斗向前推进了60—100公里,进抵纳尔瓦湾—金吉谢普—锡韦尔斯基以南—柳班—丘多沃—奥列杰日以东—卢加河—维利科耶村—希姆斯克一线,切断了德军重要的交通线。至此,苏军已造成了向纳尔瓦发展进攻和从西南两面迂回卢加的有利条件,使卢加地域内及其以南的德第18集团军各兵团面临被苏军合围的危险。屈希勒尔不得不开始将该集团军向西和西南方向撤退。希特勒怒不可遏,于2月1日将屈希勒尔撤职,并任命莫德尔接替。
莫德尔到任时,北方集团军群更加虚弱不堪。集团军群1月29日报告,截至1月10日,第18集团军的战斗步兵为57936人。从那以后,该集团军遭受到3.5万人负伤、1.4万人阵亡的损失,就算加上新赶到的援兵,第18集团军目前也仅有1.7万名战斗步兵。德军统帅部命令北方集团军群坚守卢加河一线的防御地区,阻止苏军进攻,保住第18集团军退向后方防御地区必经的卢加—普斯科夫的交通线。为此,德军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调1个摩托化师和1个装甲师,从第16集团军抽调1个步兵师,以增强卢加地区的防御力量。
2月初,苏军两个方面军的主要兵力,致力于突破德军沿卢加河一线的防御地区,歼灭卢加地域的德军集团。列宁格勒方面军主要沿三个方向实施突击:突击第2集团军向金吉谢普、纳尔瓦方向,第42集团军向格多夫、红斯特鲁吉方向,第67集团军从北面向卢加方向发展进攻。在道路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苏军进攻仍然比较顺利。
2月1日,列宁格勒方面军突击第2集团军在强渡卢加河之后攻占了金吉谢普,并在追击退却之敌中,于2月3日强渡纳尔瓦河,开始进入爱沙尼亚境内。第42集团军渡过卢加河后,于2月4日解放了格多夫,于2月中旬进抵普斯科夫湖和红斯特鲁吉。第67集团军向卢加方向推进,于2月8日前从西南和北面包围了卢加德军地区集团。
沃尔霍夫方面军以第59集团军从东南进攻卢加,但由于德军加强了该方向的防守,加上坦克和自行火炮部队损失较大。同时,苏军不得不沿着森林和泥泞地带进军,而且经常在没有道路的情况下实施进攻。军队脱离了供应基地,弹药、燃料和粮食都极感不足,运输汽车也十分缺乏。结果,苏军的进攻速度大受影响。直到2月12日日终前,第59集团军才全正面接近卢加河,该集团军以部分兵力进攻卢加市,其余兵力向南方发展进攻。第8集团军向乌托尔戈什、红斯特鲁吉方向实施突击,以切断德军第18集团军的退路,并打退了德军实施的强大反突击。

德军依托沿姆沙加河一线预有准备的防御地区,将卢加—普斯科夫公路继续控制了一段时间,利用这条公路从卢加一带撤出大量军队。直到2月12日,列宁格勒方面军的第67集团军在沃尔霍夫方面军第59集团军以及游击队的配合下,才收复了卢加市。至2月15日,苏军完全摧毁了德军沿卢加河一线的防御地区。
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进攻卢加时,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正在新索科利尼基以西和以北继续发展进攻。至2月中旬,其左翼兵团击溃了德军两个步兵师,攻占了新索科利尼基—纳斯瓦以及新索科利尼基—马耶沃(不含)两个铁路区段。为了阻止德军从左翼抽调第16集团军增援第18集团军,突击第1集团军于2月初在旧鲁萨以南转入进攻。这一行动达到了目的,德军无法再从那里抽调军队。
1月31日—2月15日,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在数个方向上推进了50—120公里,进至纳尔瓦河—普斯科夫湖以北—谢列德卡—普柳萨—希姆斯克一线。因进攻地带大大缩小,沃尔霍夫方面军于2月15日被撤销,其所属各集团军转隶给列宁格勒方面军,并被调到纳尔瓦方向。此时,北方集团军群已陷于巨大危险之中,它已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消除这一危险:第18集团军在伊尔门湖与楚德湖间地区已遭到两翼包围,而苏军在南面的希姆斯克地区突破后,又已进至第16集团军北翼后方,假如他们进抵德诺地区,那么第16集团军的交通线就会被切断。第16集团军已被削弱的南翼也面临着遭到包围的威胁,这是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早在1月份就由大卢基地区发动进攻的结果,苏军正从原有突出部经新索科利尼基向西北方向发展这一进攻。假如这里也发展成战役突破,那么北方集团军群就未必能及时经普斯科夫实行退却了。
2月22日,苏军统帅部给列宁格勒方面军下达了新任务:命令列宁格勒方面军以右翼集团解放纳尔瓦市,突破德军纳尔瓦筑垒地域,尔后向波亚尔努方向、维利杨迪、瓦尔加方向、塔尔土、威鲁方向继续发展进攻;以左翼集团紧紧追击向普斯科夫、奥斯特罗夫方向退却之敌,阻止德军撤往后方防御地区并在此组织坚固防御。为此,列宁格勒方面军决心以主力攻占奥斯特罗夫地域,迂回普斯科夫,强渡韦利卡亚河,尔后向里加方向发展进攻。
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于2月17日受领的任务是:以左翼2个集团军的兵力突破普斯托卡东南地域德军的防御,夺占伊德里察以北韦利卡亚河上的渡口,占领奥波奇卡、齐卢佩一线,尔后与列宁格勒方面军右翼集团协同,击溃奥斯特罗夫地域的德军集团;此时,右翼2个集团军以积极行动牵制了当面之敌。
2月下半月,2个方面军密切协同,取得了新的战果。列宁格勒方面军以突击第2集团军的兵力扩大纳尔瓦河西岸的已占地域,使其正面宽达35公里,纵深达15公里。第42、67集团军追击德军,从北面和东面进抵普斯科夫。第8、54集团军肃清了沿姆沙加河和舍隆河中间阵地的德军,此后,第8集团军编入方面军预备队,调往纳尔瓦地域。第54集团军于2月26日占领波尔霍夫,接近奥斯特罗夫。方面军左翼部队经过15昼夜苦战,粉碎了德军在预有准备的防御地区的抵抗,向前推进了50—160公里,进抵普斯科夫一奥斯特罗夫筑垒地域,但未能从行进间突破该地域。
与此同时,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的左翼集团,在伊德里察方向的进攻也十分顺利,对德军第16集团军构成了合围的威胁,迫使德军开始在宽大正面上撤退。但由于未能及时发现德军的退却企图,未能及时组织强有力的追击,德军得以实施有组织的退却,把大量兵力兵器撤至奥斯特罗夫以东、新勒热夫、普斯托什卡一线预有准备的防御地区,进行有组织的顽强抵抗,使苏军前进受阻。
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虽然进展迅速,但仍未能完成苏军统帅部规定的全部任务,即未能向瓦尔加、威鲁、里加、卡拉萨等方向发展进攻。要想突破纳尔瓦和普斯科夫—奥斯特罗夫两个筑垒地域,以及突破德军新勒热夫、普斯托什卡一线预有准备的防御地区,苏军的兵力是不足的。于是,3月初两个方面军在所占领地区巩固下来,着手准备一些新的战役。
3月9日,列宁格勒方面军集中左翼集团的兵力,对普斯科夫的德军发起进攻,战斗一直持续到4月中旬,才突破了普斯科夫以南德军坚固筑垒地域,前进约13公里,切断了普斯科夫通向奥斯特罗夫的交通线。这次进攻牵制了德北方集团军群的战役预备队,使之不能抽调到南翼危急的方向上去。德军在3月初前继续扼守楚德湖以北狭窄部分,并在新地区组织防御。新地区在南面涅韦尔西南与中央集团军群第3装甲集团军阵地相连,接着基本上沿韦利卡亚河向北经奥波奇卡、奥斯特罗夫伸延到普斯科夫。3月31日,莫德尔调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其职由林德曼接任。

苏军虽然未能击溃北方集团军群,但他们的战果仍然是相当大的:3个方面军在1—2月的进攻战役中,全歼北方集团军群3个师,重创17个师以上,在宽达600公里的正面上突破敌防御,将德军从列宁格勒击退220—280公里,在伊尔门湖以南向西推进约180公里,解放了差不多列宁格勒州全境和加里宁州的部分地区,进入了爱沙尼亚境内,为从占领者手中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各共和国奠定了基础。此外,苏军在这一正面取得的胜利还造成了决定性的政治后果:现在芬兰也继意大利之后对德国取得最后胜利产生了怀疑,而开始寻找机会同苏联接触了。
苏军3个方面军在1月14日—3月1日共投入82.21万人,阵亡失踪76886人,负伤237267人,合计313953人;损失462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832门火炮和迫击炮、260架飞机。苏军在此次战役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时指挥员对军队指挥失控;有时对突击集团运用不当;有时将军队平均部署在广阔的战线上,主突方向兵力兵器不够集中;有时对敌情和地形侦察不细;炮兵常常落在步兵后面,弹药、油料和给养补给不够及时,等等。
1944年初,在苏德战场的中央战线上,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西方面军和白俄罗斯方面军,与德中央集团军群展开了激烈的殊死的争夺战,目的是首先以积极的攻势行动,牵制住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使其无法抽调兵力增援南北两翼,以保证苏军在西北和西南方向上的战役顺利实施,尔后,集中兵力粉碎当面德中央集团军群,解放白俄罗斯全境,将德军驱逐出苏联国境。
此时,苏军已前出至维捷布斯克以东、奥尔沙以东和戈梅利以西地区,攻占了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辽阔地域,对德中央集团军群的两翼形成了包围之势。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在维捷布斯克方向行动,西方面军在奥尔沙方向展开;白俄罗斯方面军在博布鲁伊斯克方向行动。苏军3个方面军的进攻正面宽达650公里,共有135个步兵师、9个骑兵师、4个坦克军、6个步兵旅和17个独立坦克旅等,总计158万人,24041门火炮和迫击炮,115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443架作战飞机。此时,德中央集团军群只有平均只补充到编制50%的46个师,而且还要调给友邻部分兵力。
在维捷布斯克方向,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的战役企图是:首先消灭波罗的海沿岸第1、2方面军接合部当面的德军,击溃敌戈罗多克—维捷布斯克集团,攻占维捷布斯克和戈罗多克,尔后占领波洛茨克。进攻于1943年12月13日开始。突击第4集团军和第11、43、39集团军在空军第3集团军的支援下,经浴血奋战,终于在维捷布斯克以北突破德军防御,于12月24日解放了重要的铁路和公路枢纽戈罗多克,击溃德军6个多师。方面军趁势推进到维捷布斯克近郊,从西北面迂回包围了德军维捷布斯克集团。但方面军未能攻克维捷布斯克。苏军统帅部即令西方面军加入对维捷布斯克的进攻。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调整部署后从西北,西方面军从西南两个方向协力向维捷布斯克发起进攻,到2月初,从西北和东南两面更深远地包围了维捷布斯克,但由于德军及时调整部署,苏军长时间的进攻,部队伤亡较大,在推进至维捷布斯克—奥尔沙铁路仅4—6公里时,苏军不得不停止进攻。
在博布鲁伊斯克方向,白俄罗斯方面军的战役企图是:以左翼部队粉碎德军莫济里集团,从北方和南方包围卡林科维奇和莫济里,并占领之。尔后,方面军以主力向博布鲁伊斯克、明斯克方向发展进攻,同时以部分兵力沿普里皮亚季河向卢尼涅茨方向发展进攻。1月8日,第65、61集团军在空军第16集团军的支援下转入进攻,经艰苦战斗,突破德第2集团军的防御,于14日攻占莫济里和卡林科维奇。2月21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苏军统帅部2月17日训令,白俄罗斯方面军改称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以其第3、50集团军对罗加乔夫实施突击,突破德第9集团军的坚固筑垒防御。苏军各部队强渡第聂伯河,占领了德军博布鲁伊斯方向的重要抵抗枢纽罗加乔夫,切断了与战线并行的横向铁路莫吉廖夫—日洛宾铁路,但进一步发展进攻未获成功。因此,在此方向,苏军未能向博布伊斯克、明斯克、卢尼涅茨发展进攻。

至1944年4月中旬,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西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奉最高统帅部的命令转入防御,巩固已占领地区。
3个方面军没能完成任务的原因是:兵力兵器不足、长期连续作战和气候恶劣。当时,最高统帅部将基本力量和物资器材首先满足遂行主要突击的南北两翼苏军的需要,而在1944年1—3月给中央战线3个方面军的补充只占派往前线的后备部队总人数的19%,火炮和迫击炮只占26%,坦克和自行火炮只占4.2%。这点兵力兵器用于补充损失还嫌不够,更谈不上增强突击力量了。更为关键的是,军队作战方面有严重缺陷,例如西方面军和各集团军的领导及司令部,在组织进攻战役、指挥军队、组织各兵种之间的协同动作方面就存在着重大缺点。西方面军和白俄罗斯方面军在1943年12月20日—1944年3月29日伤亡20万人以上,未取得多大进展。不过,3个方面军仍然牵制了中央集团军群主力,使其无法增援南北两翼。中央集团军群在1944年1月到6月中旬共伤亡12.8万人,其中死亡失踪3.6万人。
总结

苏军在1943年夏秋进攻之后,未经战役间歇,就于1943年12月底开始实施对德军的几次进攻战役。这些进攻战役是在冬季的困难条件下展开的,不间断地延续了4个半月之久。参加这次进攻的集团军在65个以上,其中包括6个坦克集团军和分别编入11个方面军的11个空军集团军,此外,还有红旗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和几个区舰队。苏军部队粉碎了侵略者的顽抗,在西北战略方向推进了220—280公里,在西南战略方向推进250—450公里,收复领土32.9万平方公里(战前人口约1900万)。至此,苏军部队已收复3/4的沦陷区,已进抵苏波和苏捷边界,进入罗马尼亚境内,把作战行动推到苏联国境之外。
苏军占据了有利于展开新的大规模进攻战役的战略态势。在西北方向,对德北方集团军群实施突击以后,出现了对于收复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卡累利阿,迫使芬兰退出战争的有利形势。在西方向,由于从两翼包围了在白俄罗斯实施防御的德中央集团军群,就为击溃该集团军群、解放白俄罗斯全境和向德国边界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西南方向,由于分割和孤立了德军北乌克兰和南乌克兰两个集团军群,苏军有了在巴尔干地区展开进攻的可能。法西斯军队在东线损失100万人以上,被击溃172个师另7个旅,其中30个师另6个旅全部被歼,其余的师丧失其战斗编成的50—75%。1943年11月20日—1944年6月,全线德军死亡、失踪、残废者达150万人,其中80%在东线。
由于苏军的猛烈进攻,希特勒不得不将后备部队以及国内为西线储备的部队和装备调往东线:1月21日,希特勒决定军械库中全部用于西线各师反坦克营的装备都运往东线;2月,后备部队的最后3个机动团在即将扩建成师之前也被调往东线,月底又将驻挪威的第214步兵师调往东线;3月,从波兰占领区调走3个新组建的师、从丹麦调走1个、从东南战线调走1个到东线。国防军指挥参谋部(专管西线)参谋长约德尔在1944年3月23的日记中写道:“第326、346、348自行火炮营和第19空军野战师调往东线。”“西线总司令交出了第349步兵师。”3月24日又写道:“党卫军第2装甲军急速开往东线。”再加上装甲教导师不久前被调到匈牙利,结果西线连一个具有完备战斗力的装甲师也没有了。到英美盟军在法国登陆前,西线德军仍未能充分加强这里的防御。

主要参考文献
1、【苏】叶戈罗夫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第8卷
2、【苏】普拉托诺夫等:《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战史概要》
3、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4卷
4、【苏】格列奇科等主编:《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第5卷
5、【英】艾伯特·西顿:《苏德战争》
6、【英】厄尔·齐姆克:《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
7、【英】罗伯特·福尔奇克:《东线坦克战》
8、【美】戴维·格兰茨:《巨人的碰撞》《列宁格勒会战》
9、【德】蒂佩尔斯基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修订版)》下册
10、【苏】科涅夫:《方面军司令员笔记》《科涅夫元帅战争回忆录》
11、【苏】朱可夫:《朱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
12、【德】保罗·卡雷尔:《焦土:1943—1944年的苏德战争》
13、【德】瓦尔特·瓦利蒙特:《德国国防军大本营(1939—1945)》
14、朱世巍:《东线》系列之《从乌克兰到罗马尼亚》
15、【美】道格拉斯·纳什:《地狱之门:切尔卡瑟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