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善良的人总是得不到善待?原因找到了!

2021-04-30 13:12 作者:嘉鱼女侠  | 我要投稿

无论是在影视作品还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往往都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善良的人似乎总是很难得到别人的善待。


明明心地纯粹、满腔热情,甚至倾尽了所有的善意,为什么到头来不是被辜负、就是灰头土脸地碰一鼻子灰?难道真是俗话说的“好心没好报”吗?


且慢——


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前,我们似乎有必要琢磨琢磨:当我们在说一个人“善良”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些什么、在传达些什么样的信息?




所谓“善良”,意思是指一个人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那么,心地好、没有恶意,是否能够成为被别人善待的“充要条件(既充分又必要)”和筹码呢?显然不能。


事实上,将“善良”作为被人善待的依据非但并不“充分”、甚至也并不见得十分“必要”。因为决定一个人是否被另一个人善待的,并不是他的“好心”、“无害”,而是他在另一个人心里的“价值”和“分量”。


只要能对别人产生价值和“分量”、能够满足别人的“需求”,即使一个人不见得那么“善良”,也丝毫不影响别人想要对他“好”。反之,一个人即使再怎么善良无害,一旦他对别人体现不出“价值”、产生不了任何的“分量”,终究也免不了要被泼冷水、碰钉子。


好心≠价值、无害≠分量,这就是为什么“善良”并不足以成为一个人被别人善待的筹码。


除此之外,即使是“善良”这件事情本身,很可能也“潜伏”着 许多“招虐”的基因和隐患。


古语曰:“人之初,性本善”。所谓“善良”,有时的确是天性使然。天性纯良无害,本是一种于人于己都值得庆贺的事情。然而这种过于“安分”的品质一旦没有展现出“防御”的色彩,势必很容易遭到莫名其妙的“侵犯”。这就好比一个漂亮的花园,一旦没有围上篱笆和栅栏,必然会难保周全。


还有一句话叫“淋过雨的人,总想着替别人撑伞”。善良的人之所以善良,除了先天性格的原因,很可能还“后天”的经历有关。淋过雨,知道淋雨的苦楚,故而愿意帮助别人规避这种麻烦;遭遇过不善,知道不善的危害,故而更愿意与人为善。这都是人之常情。


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却是:总想着为别人撑伞的人,往往自己就得淋雨。


这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你的“经验”,不足以成为别人感恩的依据。


当你淋雨的时候,你或许幻想过:此时此刻,要是有人能为你撑一把伞该有多好。于是当你后来看到淋雨的人,便忍不住想去做那个幻想中的撑伞人。


你以为那个淋雨的人会被感动、会被温暖,甚至心怀感恩,就像当初的你一样。可是你忘了,他并不是你。即便同样是淋雨,但他也未必会跟你产生相同的心境和体验。


你有没有想过,他或许是需要淋雨的呢?比如在雨中思考、放飞心情,又或者是为了在雨中清醒和决断——就像《情深深雨蒙蒙》中那个被父亲毒打后夺门而出的依萍一样?


当此之际,如果你贸然前去撑伞,那么你所表现出来的非但不是一种“帮助”,反倒俨然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打扰”。


要知道,你淋过的雨,并不曾冰冷过他人的发肤和心情。一厢情愿地用自己的经验去揣测他人所需,遭到冷遇当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2、你的“善良”有可能只是一种“自我弥补”,而非真正的“给予”。


同事小王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和闺蜜倩倩去某景区玩,途中她们叫了辆三轮车。到达目的地付完车资之后,倩倩不但一个劲地给三轮车师傅道谢,还表示天气太冷师傅太辛苦,于是死拽着三轮车师傅非要请人喝杯热奶茶,然后才如释重负地舒了口气。


结果她们刚走不远,就听到几个三轮车师傅嘻嘻哈哈地打趣刚才那个被强赠奶茶的师傅道:“哟,刚才那小姑娘挺热情的啊,是不是看上你啦?”


只听那个被赠奶茶的师傅满不在乎地笑道:“嗨,第一次遇到这么热情的人,没办法啊。(奶茶)你喝吗?”


听闻此言,倩倩的脸色顿时变得十分难看,然后便逃也似地离开了那里。


后来她才告诉小王,她之所以那样做,除了对三轮车师傅的谢意,其实多少也是有一点“私心”的。


一方面,她觉得对别人示好、表示善意是可以让自己“感觉很好”的一件事。因为她“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于是她对自己也就有了更多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三轮车师傅的辛苦,让她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的工作也同样很辛苦,但她却无力为他们分担和承受。而她对跟父母境况相似的人付出一点善意,其实也是对自己内心那种歉疚感的一种弥补和慰藉——那会让她稍微感觉好受一点。


然后她说,她现在已经可以接受和理解那个师傅的“不领情”,因为她对那个人的“好”,其实从头到尾都是为了自己啊。既然是为了自己,又怎么能去奢望别人“领情”呢?


3、你的“善良”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曾听说过:A每次有一颗糖的时候,总是会把糖送给B。久而久之,B对此变得习以为常。然而有一天,A把糖给了C。B顿时恼了,从此与A分道扬镳。然而B却忘了,那颗糖本来就是A的,他有权决定把它给谁。


事实上,生活中跟B一样的人往往不在少数。因为人们对于凭空得来的“好意”,普遍是缺少敬畏感的。




对于一个人“没来由”的付出,人们非但并不珍惜,甚至觉得是自己应得的、是理所当然的。原因就在于,当你过于慷慨的时候,往往便在无意间消除了你与他人的界限感,从而也就模糊掉了你该有的价值。


你可以给别人“一颗糖”,但却不必每次给他。你甚至可以告诉他,如果他真的需要“一颗糖”,你可以考虑,但却不一定会给他。


你得让他明白,善良是你的决策,并不是他的特权。


归根结底,善良本身不是一种错误,善良的人也并不意味着注定被辜负。关键在于,你的“善良”,是否有所考量。


因为对于别人来说,真正“有益”的善良,并不是不假思索的冲动、更不是莫名其妙的热情,而是一种肉眼可见的“价值”。


作为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善良并不等同于“傻白甜”,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考验着一个人的灵性和智慧。因为善良的前提,其实是“洞察”。只有洞察到他人真正的所需,你的付出、你的善意,才会彰显出它真正的意义。


END

为什么善良的人总是得不到善待?原因找到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