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铮和西塔琴:让披头士千里追寻的印度古典乐器


对于很多人来说,印度是个“难以表述的国度”。无论是好奇的派行者,还是像奈保尔这样深刻地剖析过印度社会的作家,印度都有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地方。
但有一种声音,你只要听到,便会被拉进这个现代与古老并存、神话和俗世纠缠不清、荒诞又真实的地方。那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印度古典乐器——西塔琴(Sitar)。


大家好,我是马铮,我随印度古典音乐大师Bheemsain Bhajantri和Keshav Talegaonkar学习,潜心研究西塔琴演奏多年,并尝试将印度古典乐器与各种音乐风格相融合,今天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神秘的乐器。
西塔琴是南亚传统的弹拨乐,大概有600年的历史,源头是来自波斯的Setar,一种类似三弦的弹拨乐器,中世纪传到印度北部后,很快就成为印度次大陆上最流行的一种乐器。据说西塔琴是由一名也叫做阿米枯树(Amir Khusru)的僧侣发明,他是奴巴汗(NaubatKhan)的第15世孙,正是他从波斯人Setar琴的概念里发明了西塔琴。



西塔琴是最具代表性的印度古典乐器,在印度被称为“乐器中的女人”,因为它的频段主要以中高频为主,这个旋律非常委婉,很多修炼瑜伽功、印度教的人,他们把西塔琴当作是人和神连接的工具。


这把琴我是18年在加尔各答买的一把琴,它是印度排名第三的制琴大师Nashka做的手工琴。细看这把琴,它造型修长,宽大的琴颈从琴头一直延伸到半球形共鸣箱——镶上了薄木板的大葫芦。比起吉他,西塔琴乍一看可能“比例失调”,但实际上它的结构却是非常合理的。

西塔琴有20根弦,分了两层来分布。上面有7根琴弦:4根用来演奏旋律,3根用来演奏持续音;此外还有多根共鸣弦。
这样的琴弦组合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音响效果,当对应的音和底下都发生共鸣的时候,它就会产生一种混响,所以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西塔琴的时候,觉得是一个电声乐器,或者是加了某种效果器,实际上它是一个原声乐器。
现在西塔琴弦用的钢弦,据说过去是用羊肠弦,关于琴弦还有一个传说:在古代的时候有一个年轻人,他在这个乡间小路上走着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恶魔,这恶魔开始追赶他,最后他无路可逃,只好把自己的肚子给刨开,将肠子拽出来,拽紧后去弹奏肠子,恶魔便被这琴声吓退了(也可能是被这种行为吓退了)。

西塔琴的琴码也很特别,我们常见到的乐器琴码大多是一个点接触琴弦,而西塔琴琴码是一个面。而且这个面是后面高、前面低的一个斜坡,所以琴弦是逐渐搭实在琴码上的,这使得西塔琴的音色会有点像吉他打品。



还有它下面这个圆圆的这个部分,是由一个天然葫芦,剖开以后晾晒三四十年的时间,等充分稳定了再制成的西塔琴腔体。西塔琴的音色很圆润,葫芦共鸣腔功不可没。

我今天这把琴是一把单葫芦琴,有的时候还会看到一些西塔琴上面还有一个小葫芦,那是在过去没有扩音设备时用作辅助共鸣的,它可以让这把琴的音量变得更大,同时也会和下面的大葫芦形成环绕的声场。


西塔琴还有两个二十几个拱形的金属品,这些金属品还可以移动。大家看到品与品的距离很远,全音的距离,可以上挪变成半音。印度的拉格(Raga)有几百种,西塔琴在演奏不同的拉格的时候呢,可以调动几个品,起到一个色彩变化的作用。

此外,这些金属品呈现桥型,靠近我这边坡度更高、然后逐渐地变缓,这个坡度决定了我的手可以把这个弦往下拉,产生奇特的音效。
这把琴现在状态是最好的时候,一个是它已经弹出来了,然后它的音量、音色都是表现得最好的时候。

许多人觉得西塔琴是个特别难学的乐器,在入门的时候被“痛感”这个门槛挡在了外面,因为琴弦的强度很高、同时弦离品的距离很远,所以如果想要弹奏出声音,就要用力往下压,期间手要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压力,不能抬起来。
如果吉他左手的按弦痛感是5分,那西塔琴就是10分的痛感。最开始的时候确实很难去克服,但是在熟悉了之后,会觉得这个和你的身体连接非常地紧密。


印度的西塔琴的大师有非常非常多,首先第一个就是拉维·香卡(Ravi Shankar)。上个世纪的60年代,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把他从印度带到了全世界,他是我接触到这个乐器的领路人。
我记得第一次听到西塔琴的时候,我非常非常地震撼,因为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声音,也从未见过这样的演奏方式,当演奏结束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已经泪流满面了。从那时起,我就坚信西塔琴是我最挚爱的乐器。

还有一位大师叫库夏·达斯(KushalDas),有一些大师韵味非常非常地足,有一些大师是技法非常地炫,甚至是可以用暴力来形容。但库夏·达斯我觉得他是每一个部分都做得恰到好处、又不张扬,而且你能听出他有非常深厚的古典的演奏功底。
在印度,一支西塔琴真可谓弹尽人间悲苦,甚至琴声还会流露出弹奏者的社会阶级与地位,它无与伦比的表现力,阐释着欲望、恐惧、迷惑、喜悦、智慧,生与死,快乐以及悲伤,细致而浩瀚...西塔琴在上世纪流行到欧美以后,其实它已经被运用到所有的音乐类型里面。我所在的知识乐团原来发表的一个作品叫做《观山》,那么那里边西塔琴就是弹了一个巴萨诺瓦风格的旋律。

我记得在创作这首歌的时候,我去拜访了一位朋友,他是个居士,在青海那边的寺庙里为喇嘛们去做义工,如此生活了很多年。
当时我聊到平时会唱到的歌曲,问他这边有没有经常唱的歌,然后他就唱起了《叩鐘偈》。那时是休息时间,我们在素食餐厅的一个大厅里面,他的声音在那个屋子里面环绕着,我觉得特别特别阳光,所以后来由此创作的《观山》也很阳光。
关于西塔琴,现在我们也做了很多风格的尝试,流行乐、摇滚乐、爵士乐...我想让它在里面做一个自由的、年轻的“老人”。
讲者|马铮

马铮,师从东方歌舞团姚策老师,后跟随印度古典音乐大师BheemsainBhajantri和KeshavTalegaonkar学习,潜心研究西塔琴演奏多年,并尝试将印度古典乐器与各种音乐风格相融合,对西塔琴这件古老的印度乐器有着独到见解。
参考资料
[1]Cortis.俗世妙音西塔琴[J].中华手工,2015(01):31-33.
[2]https://carbonsitars.com/sitarhistory.html
[3]本文资料图片来自于互联网
策划制作
策划:unintended小米 朱芳琼
导演:杨建华
监制:老猫(鼓童)
视觉:杨建华
摄影:李柯
文编:旷四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