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杨浦高考语文一模考写作话题解析及优秀范文赏析:人的感知更易被外界所塑造
2022年10月5日,继续分享近两年的上海高三一二模的各区语文写作的范文及解读。
今日带来2022区杨浦区一模写作的话题倒是与昨天的徐汇区2022徐汇高三一模写作范文与解读类似有些相似。以下3篇范文和点评均来自于某四校的的高三学生和老师。范文很精彩,老师的点评亦精彩。
注:文末分享2022年上海16区一模写作范文合集
3篇范文和点评均来自于某四校的的高三学生和老师。范文很精彩,老师的点评亦精彩。
【2022杨浦高考一模写作题目】
有人说,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话题解读】
本次杨浦区高三一模的作文题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社会,学会自我省察,体现思辨性和开放性,让学生真实地交流,理性地表达,凸显写作活动的本质。
作文题中,“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要求学生能针对上述说法给出或赞同、或否定、或部分赞同的回答并阐释理由。“有人说”三个字,意在构建一个虚拟的“对话者”,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塑造”是这位假想的“对话者”有意与“写作者”探讨的一个观点。在我们表明自己的观点或立场之前,不妨先对这位“对话者”的观点三思:
1.何为“感知”?感知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即感觉和知觉的统称。在感觉过程中,被感觉的信息包括内部的生理状态和心理活动,也包含外部环境;在知觉过程中,人对感觉信息进行有组织的处理,对事物存在形式进行理解认识。因此,感知即意识对内外界信息的觉察、感觉、注意、知觉,这一过程不仅接受信息,也受到心理的影响。
2.何为“塑造”?塑造的本义是用石膏、黏土等做成人或物的形象,或用语言文字等艺术手段描写人物形象。因此,“塑造”与“影响”不同,后者仅指一种“间接或无形的作用或改变”,而前者更强化了对人或物内外特质的定型,是一种有目的的、合乎期望的行为。当人的感知被塑造了,那么不得不进一步追问:被谁塑造了?是被外部环境塑造,使得人的感知逐渐与外部环境同化?还是被自我内部塑造,让自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依然随心而感、随性而知,合乎自己的期望?
3.“更”字的比较意味。材料中,“更容易”是基于怎样的判断?显然,细心阅读材料,能读出“更”字的双重意味,可以找到两个比较点:一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比较,旨在比较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的感知是否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二是外部环境与人的内在的比较,旨在关注现代社会的环境下,塑造感知的主动权究竟掌握在自己还是外界手中。这两种比较观都是合理的,都是基于与材料对话而生发的。学生可以着重于一个比较点来深入探讨,分析原因,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条分缕析,逐层追问。但无论如何,“现代社会”都是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脱离“现代社会”的语境,谈“更”字,会使得比较似是而非,游离话题。
因此,这道作文题的立意可以是多元的、丰富的。对话,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的。
我们可以发现这句话背后诸多合理之处。相比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塑造。现代社会,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庞大数据、海量信息纷至沓来,使人基于所谓的数据,作出片面的结论,深陷“信息茧房”之中而不自知;媒介加速传播速度,使得世界弥漫着狂热与躁动的情绪,人们在形形色色的诱惑中感知钝化,“娱乐至死”而无法自拔;煽动家和假先知们大行其道,误导众人,我们进入了“后真相时代”,只要稍不留意就会随波逐流、鹦鹉学舌,甘于沦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因而,有必要在众声喧哗中,恢复现代人的“自觉”,抵抗现代社会种种塑造感知的诱惑。
不少同学勇于质疑材料,在承认这句话确有依据的同时,发表真知灼见。有同学反驳:传统社会其实本质上是个比我们想象中更大的信息茧房,而身处于现代社会,我们可以掌握更多的信息,事物的全貌更容易被勾勒,人的感知也越发能够直击事物的真相与本质;也有同学反驳:现代社会技术、网络、媒介的力量不过是辅因,人所秉持的原则与理念才是根本主因,因为从感知的概念本身出发来看,感知是由主客观双重因素共同决定的,人无可避免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唯有保持独立思考才能拥有客观而全面的感知;还有同学能够看到:将人的感知更易被外界塑造归咎为现代性,这本身就是人无力掌控自身的怯懦,如何坚守住个体的感知则是人对自我尊严的捍卫,是一种思想的觉醒……
写作的目的就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同学们在对材料的追问和自我追问中不断推进思考,去挖掘这个试题的丰富内涵,表达自我,张扬个性,议论文写作的魅力大抵在于此吧!(陈良瑾)
【考场佳作1】
构筑你的意义之网
当今时代,被裹挟在技术爆炸、信息泛滥的洪流中,被钢筋水泥堵塞了耳聪目明的我们,不知不觉中开始改变了感知世界的方式。有人言:“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对此,我深表赞同。
现代社会,感知受外界假象或表象所扰可谓是家常便饭:百花齐放、各抒己见的声音被时代洪流所淹没,各社交媒体上舆论导向的声音出奇一致,网购平台上虚假评论对用户的轻易误导更是层出不穷。那么,究其本源,是什么导致了现代社会人类感知的易塑性?
首先,须明晰的是“感知”本身的含义。感知,即利用所知所见的“客观”外物,对内构造自己的所感所想。其关键便是“所知”与“所感”。因而,不少人认为科学手段的丰硕成了影响人类感知的祸手。在这样的观点中,现代人的认知是因外界信息处理所致,信息滤网与茧房让人类作茧自缚,因而阻碍了人类对事物的全面认知,陷入可塑化的泥沼。也许这样的说法有其道理,但信息的局限性自古有之,如对天体认知缺乏导致“天圆地方”学说,人们对原子结构认知逐步渐进,但对西方“轴心时代”与东方“百家争鸣”的了解,不禁使我们叩问:究竟何种因素,使当今社会我们的认知在塑造下变得浅薄易碎,经不起推究而缺乏质疑探究精神?
在我看来,更多的原因应是诉诸我们现代人自身。韦伯曾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生物。本来,认知应是这网络末端延伸出去的丝线,是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纯粹反应,但浮躁社会风气的冲击侵吞人们的意义之网,失去了个人价值意识的支撑,认知则只能飘无定所,附于所见的事物表面。人们因而缺乏了深层剖析的能力,失去了批判性思维。当意识、价值之网被吹散,无怪乎人的感知囿于一团乱线中,任由外界之手塑造。梵高是一位执拗的画家,在《渴望生活》中,我们看到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当他的感知与他人有所不同,他不屈服,更不盲从,忠于并表达自己,使得绘画风格独树一帜。认识感知外物亦是如此,唯有执着于自己的意义价值之网,而不由风剥落,才可构筑牢固、不易侵扰的感知体系。
那么,回到前面的问题再次审视: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是否必然囿于浅陋,困于“易塑造”之桎梏?不尽然。纵使信息茧房泛滥,信息滤网满溢,“所知”的局限都不一定可以囚困执著在意义价值之网上的认知。
所以,构建起强大的意义之网吧,让认知的蝴蝶有所依托,不畏“外界表象”席卷而来的风雨,在现代社会中的阳光下凌网而上。
老师点评:
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斯·韦伯说过“人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而价值信念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尽管人也不免被自我编制的网所拘束。陈畅同学的作文构思源于这句名言,但她不是另起炉灶、生搬硬套,而是在借此针对现代社会的问题,展现思考。她认为: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构筑属于自己的意义之网,可以避免随波逐流,抵抗外界对感知的无端侵扰。
作者开篇便分析了现代社会的特征:信息爆炸、技术泛滥、媒介喧哗、真相淹没,由此开门见山地回应了材料:“我深表赞同”,认为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确使人类的感知易被外界所塑造,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接着,明晰“感知”的含义,强调感知即利用所知所见的客观外物,构造主观的所感所想,明确了感知由主客观双重因素决定,为后文的议论铺垫。“也许这样的说法(材料中的“有人说”)有其道理,但信息的局限性自古有之”,作者列举古代天文学知识的匮乏使得人们对天地构造产生了错误判断,可见古代人无知无识使感知受到蒙蔽的无奈比现代人更甚,但人们在科学上逐步探究原子结构,在思想界出现了东西方文明的轴心时代,无不源于人们冲破信息的局限,不断诉诸自身去塑造感知,探索未知。由此强调了自我主观因素对塑造感知的重要性。分析时,强有力的对比、丰沛的例证和严密的推理过程,均使得说理具有说服力,展现了其缜密的思维。此时,引用马克思·韦伯的名言,则显得水到渠成,丝丝合缝。
“浮躁社会风气的冲击侵吞人们的意义之网,失去了个人价值意识的支撑,认知则只能飘无定所,附于所见的事物表面。人们因而缺乏了深层剖析的能力,失去了批判性思维。”作者痛惜于失去自我,任由外界支配感知的危害,并表示只有向梵高一样不屈服,不盲从,才能忠于所知所感,表达并所有创造。
行文至此,作者再次追问自己:对于原材料,我真的只是“深表赞同”吗?并不是,甚至,作者仿佛有些后悔自己开篇“轻易”的论断。因为作者赞同的只是“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这一现代社会的现实,但认为现代人不能就此认命。所以,构建起强大的自我,才能不畏雨,凌网而上,打破这“更容易”的魔咒。
这是一篇条理清晰,结构严密的作文,对认识到原材料的合理性,并时时与之对话,不断补充、修正观点。若能进一步打磨语言,去除些刻意的精巧,你的表达或将更为自信。愿这是个美丽的开始!
【考场佳作2】
人、社会、技术的共谋
有人说,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塑造。
何以谓“人的感知”被塑造?感知是一种先天的能力,显然是不易塑造的。以我之见,此处感知是指人们所感知到的外物,即人之所见所感。
那么人之所感知到的又何以为被外界塑造?显然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发展打破了地缘格局的限制,我们正暴露于前所未有的大体量的信息之中。然而,信息茧房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或是受到利益驱使的媒体,或是仍然残存的地缘格局,亦或是封闭的社交圈,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促成了信息茧房的产生,又因各自的“目的”而强化了信息茧房。即便我们尽可能避免了他人缔造的信息茧房,也终究无法逃脱信息的海洋。当被抛入信息的海洋中,个体又怎么可能做到将全部信息装入脑中?于是,个人所感知到的,只是想获取的一部分,所以,也就免不了落于“片面”的尴尬中,这恰似作茧自缚。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塑造。
但是,信息潮是唯一的罪人吗?显然不是,其中有人为的力量的推动和操纵。若只有信息潮的存在,尚不足以有塑造人感知的力量,在信息潮背后的“人的力量”才是关键。无论是纳粹党当时的思想清洗,亦或是《浪潮》中如出一辙的复刻,都表明信息潮并不是唯一的原因,甚至在有些事件中,它都不是原因,而真正的幕后推手,乃是人的力量。无论是少部分权力金字塔顶端的人,亦或是芸芸众生都有这样的力量,足以塑造他人的感知,甚至左右他人的命运。祥林嫂的故事中,鲁妈对她的教唆,以及在同阶层人群中受到的嘲讽与欺辱,都变成了祥林嫂对周遭,对自我的感知,影响了她的命运,她最终死于了“险恶人心”中。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险恶人心”千百年来一直存在,并非是现代社会的专利,只是在现代社会中,伦序及礼治的消亡及废弃使得这种歹毒大行其道。再加上网络及信息潮这一“作案工具”,才使得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远比古代更易受外界塑造。
当然,人的感知是自己的能力,其被塑造的结局一定与个人能力的减弱有关。在“娱乐至死”的背景下,人的主观判断力正一步一步被侵蚀,“拿来主义”的意识正在淡化。当人们逐渐丧失这类能力时,大脑不可避免地沦为他人观点和思维的跑马场,感知也自然容易任人摆布,被外界塑造。现代社会中,传统价值观的崩塌,流行文化的盛行,多元价值的兴起,这样的变化让人们无所适从,没有了传统的价值引领,又失去了辨析判断的能力,人们或许只能无条件接收着外界的各种麻痹,感知也逐渐被影响着,改变着,塑造着。
由此可见,现代社会人的感知,的确更容易被外界塑造。这种“更容易”发生的“塑造”正是由技术、社会和个体三者共谋导致的,因而要对抗这种塑造,我所能做的只有努力保证自己的清醒,才能避免个体溺死其中。
教师点评:
这个命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为需要回应以下几个问题,其一,“现代社会”具有怎样的特点;其二,人的“感知”究竟指向什么;其三,为什么有人会说“更容易”;其四,“塑造”意味着什么。千字为限,五十分钟以内,完成对上述几个问题的回应,需要“整合”的智慧。刘天屹同学这篇文章在“整合”上做得有些许特色,这一点在题目中就有所体现。“个人,社会,技术的共谋”是他对这个命题的思考和答案。
起步于“感知”的定义,质问于“何以被外界塑造”,由此必然会对外界,会对“现代社会”进行审视。相比于不少同学简单地将“现代社会”等同于网络社会,小作者看到了现代社会的多元及复杂的特点,这种“看见”的能力让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呈现出立体化及相当的深度:信息茧房的产生固然有技术的推动,但是人自身的局限也是重要的原因;科技带来的信息潮似乎是塑造人感知的力量,但是细思发现背后“人的力量”才是关键,而“人的力量”并不是现代社会独有的,它一直存在,从未消失,只不过形式和载体有别。“娱乐至死”也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它所带来的危害在于压缩了人独立思考的时空,加剧了人主体意识的弱化。社会急速发展,各种变化让人措手不及,加之独立思考能力的退化,被动接受成为常态,塑造也就极有可能发生。与材料的“对话”,且析且思,且思且进,最终做出了自己的结论——这种“更容易”发生的“塑造”正是由技术,社会和个体三者共谋导致的。
或许,正是因为“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过程,让小作者产生了无奈之感,“我所能做的只有努力保证自己的清醒,才能避免个体溺死其中”。这是与命题对话后而形成的真实感受,并不是所有的命题都需要在千字文内有一个圆满完美的答案,因为如果把写作文当作自我生命成长的一部分,那么相关的思考很可能“未完成”。当然,如果继续追问下去,共谋的三者中是否有主次之分,谁起着关键作用,这篇文章还将有“新的发现”,当然也可能会生出“新的困惑”。当然,如果思考再精细些,思考流出的路径会不会更清晰些,文章的整体呈现是否能更流畅些,这些“如果与可能”是刘天屹可努力的方向。在有限时间里,能与材料对话,能较清晰呈现对话中的思考过程,能有自己“整合”而出的观点,这或许是阅卷老师给64分的原因吧。他或许不是善写者,但一定是善想者,这次作文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个分数,更重要的是对他善思敢问的鼓励和肯定。教学与教育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唤醒灵魂,发展能力,挖掘潜能,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考场佳作3】
人,走在人的道路上
“我们身处在最好的时代,又在最坏的时代”,工业技术狂飙突进,媒体网络甚嚣尘上,我们从未迎接过如此的丰盈,却也受着外界庞大力量的冲击与塑造。因而有人说,在这样的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
我们不得不为此向我们的时代做出一个全面的审视和明晰。《娱乐至死》中的警示仍不断回响于时代的天幕,可“媒介即隐喻”的新一轮打击,让人的思维受制于媒体的走向,而感官更被娱乐和欢愉所充盈;社会的潮流汹涌不止,难以站稳脚跟的人们或选择沉没,融于“沉默的大多数”,或大流从众,麻木地被动沉浮;信息茧房、工具理性等一系列现代性的产物,正张扬着使我们成为“套中人”,在无尽的迷惘中走向异化。感知的淡漠,终而是“人”的意义的淡漠,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前所未有地找寻“人”的存在,更急切地探求感知的力量。
但当我们做下这样的论断时,势必需为从前做一个观照,来为这样的比较打下质疑。现代社会是“诸神纷争”的多元价值社会,纵然面对许多时代的逆流来扼制人的生长,可我们仍有幸拥抱这个世界的多元和丰富。而溯历史的河流而上,无数“单一取向”的社会价值更侵吞着无数“人”的存在。“八股文”“科举”成了士大夫唯一的价值之路,他们的感知被八股所缚,更囿于功名之路;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渺小是娜拉的牢笼,使她在父权社会中成了百依百顺,空心人格的存在;“礼教吃人”的警示仍回荡在《祝福》中的小镇,封建社会的无数“祥林嫂们”亦被这样的社会所塑。每一个时代都不缺乏对人感知的束缚,从前是宗教、后来是礼制,而时至今日变成了媒体与网络。
而若我们收回时间长河中的星点,在为“更”字打下质疑的同时,更应关注的是感知的真正内涵与旨归。感者为视听言动,知者为吸收内化,感知的行为动作遵循着向外博观、向内约取的机理,而在更深之处,是“人”本身精神与灵魂的力度。黑塞笔下的悉达多在感知了世俗之尘后于河流旁感知自然,终而成圣;娜拉在沉默后的爆发中对社会的上层建筑极力反思,终而打破束缚,毅然出走;巴金重审自己于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人格上的尘灰,并毅然撕开精神的伤口以补全灵魂的完满,作《随想录》以换心中澄澈。他们都是从一个个风暴能把人席卷而走的社会和时代中走出来的,他们从来不缺乏外界的塑造和束缚,但却能燃起灵魂的火焰,来撕开外界的囚笼,在壮丽的破灭中重拾人的能动和人之为人的灵魂高度。
“每一个时代都在孕育自己的神灵,而人应当走在人的道路上”,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每个时代的神灵都想让人顶礼膜拜,成为其附庸,可我们无论是今日还是未来,都应肯定我们的感观和能动,走在人的道路上。或许朱光潜先生的“此身,此时,此地”的格言仍于此有所裨益。感此身所感,知此时所知,栖居于这一片土地上,不论过去、现在抑或是将来,守人之本心,感精神之明亮。
教师点评:
王政皓同学的作文开篇即从“现代社会”这一角度切入,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现代社会的整体特点,然后用一个“却”字把人们(也是命题老师)在这个时代所反思的问题自然引出。
提出问题之后,他并不急于立刻表明对原命题是否赞同,而是把笔锋进一步指向命题所涉及的讨论背景——现代社会,从媒介对人感官的各种影响,到社会潮流中沉默的大多数,再到工具理性等这些隐性的观念,对现代社会特点的分析由浅入深、富有层次感。由此水到渠成地表达了对原命题的认同。
在这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原命题的正确性似乎已经毋庸置疑了。然而王同学笔锋一转,跟现代社会构成对照的传统社会对人的感知的塑造情况又如何呢?从既往所读所学中不难发现,传统社会无论中外皆有各种外界的力量对人的感知构成强力塑造,在论据的表述过程中不仅紧扣了材料,而且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这类被塑造的扼腕痛惜,富有人文情怀。
行文至此,原材料提出的问题似乎已经做出了有效回应。不得不说,富有思考力的同学往往能够在考场中再次审视原材料,发现材料中隐含的其它对话元素——“更容易”的比较在材料中不仅指向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同时也指向“外界”的对立面“内在”,于是新的写作天地又打开了。倒数第二段中运用拆字法先简洁凝练地定义“感”和“知”,再结合论据加以佐证,最终确立了新的观点:从本质上而言,人可以凭借主体性、由自我的反思意识来塑造自己的感知。
上述分析不仅对原命题做出了充分阐释,而且在此基础上通过思辨分析进一步完善了命题。除此之外,文章字里行间还透露着一种不甘于轻易地被塑造,而要抒写人生的壮丽篇章的豪情。

今日资料分享
2022年上海市16区高三一模考语文写作范文合集,共86篇,别忘了一键三连来领取哟。

编辑切换为居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