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萨边边不能吃”上热搜,群嘲下的可耻行为令人发指


怎么也想不到,2023年的下半年,还有这么魔幻的事发生。
最近,有一个热帖,让人匪夷所思——披萨边边不能吃!

帖主说,有次和其他公司的人一起在咖啡厅办公,对面点了两份披萨,她就把一块披萨全部吃下去,结果她发现其他公司的人,只吃芯,把披萨边边全都留了下来。
看到这一幕,她有点不解,于是就很直接地问:你们不吃披萨边边吗?
对方很惊讶地说:啊,这个不吃的……你怎么……
听到这里,她一脸尴尬地解释道:
“因为披萨的边边,很像馕的味道,所以我比较喜欢吃...”
一边吃着披萨,一边又怕别人觉得自己“土”。
帖子发出之后,引起了广泛热议:
办公室里约定俗成的做法,别人请吃pizza时不吃边,不吃最后一块
都是一块饼进去,烤箱烤出来,有什么不能吃的,说这不能吃那不能吃的人,心理最有多脆弱,要靠这种东西彰显自己的高雅?
不能吃,有毒吗
意大利人都不知道披萨的边不能吃
对方好装,你告诉他,你喝水都喝下半截,上半截沾灰





这个帖子让我看得既好笑又无语。
而当我再搜索相关资料时,才发现,这样不能吃或者不喜欢吃披萨边边的不是一个,两个,三个……甚至在现实,这些操作,更魔幻。


你还记得前一段时间的“草莓尖尖”事件吗?
一位福建的妈妈把自己女儿的视频发布到了网络上。
视频里,一个小女孩面前摆着一碗红彤彤的草莓,正在摇头晃脑地吃着草莓~尖,桌子上摆着一堆仍然红彤彤的、可以吃的草莓屁股。

看视频你会发现,她每次都是只咬草莓最红的尖尖,咬掉后就把剩余部分像垃圾一样丢在桌子上。

看到这里,网友们再也无法淡定了:
真正被富养且家教良好的女孩,对白米饭会知道粒粒皆辛苦,对珍馐美味不会贪得无厌,从容、分享、不卑不亢.....视频里这是个什么样的,大家都懂
这妈好像还觉得很骄傲
我觉得是人都不应该这样,无关男女



大家七嘴八舌的评论着,大部分人都觉得这种行为纯粹是浪费食物,有钱也不是这样养的。
“节约粮食,浪费可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几乎每一个餐厅都会贴上类似的标语,这也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但浪费的行为仍然随处可见。

说句题外话,之后,这样的事件发展成什么样了你们知道吗?
什么“我吃草莓尖尖,你吃草莓屁屁”这样的梗,开始莫名其妙地火了。
但渐渐地,文案开始变成“未来的儿媳妇/女婿听好了,我家的宝贝也是吃草莓尖尖长大的,以后你休想给我的宝贝吃草莓屁屁”,然后配上一堆草莓只被咬了尖上一口的视频,乱七八糟放一堆,还有把咬了一口的草莓全都丢进垃圾桶的视频,这种内容让人看得越来越恶心,满满的矫情。

还有下面这种小孩子之间的对话:
我吃草莓屁屁,尖尖给你吃。
呀,你这样的男生,老招小女孩喜欢了。


这些看似哗众取宠的行为,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

言归正传,浪费食物,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可耻的,无论他所在的这个时代物质多么丰富、生活多么富足,更何况,我们才刚吃上饱饭没多少年,而这些看似优越的行为,也并不高尚。
这让我想起来辽宁一个男子吃100个水饺的事,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这位穿着红蓝衣服的男子,走进一家12元管饱的饺子店,开始大快朵颐,不一会儿他就吃完了30个饺子,又要了30个,店主以为是遇到了胃口比较大的客人,也没有在意,继续提供了服务。
可是,当他吃到第100个,结账时,老板娘一看,气炸了。

原来,这名男子是一个只吃肉馅,不吃饺子皮的刁钻食客,这样的行为简直是浪费到了极点。
店家就很气愤地说“你吃了几十个饺子,都是这样浪费的?自己在家也这么吃饺子吗?不行,你今天必须给我吃完。”

这名男子很不服气,叫嚣着说:“你说管饱的,我认识社会人儿,小心我叫人砸了你这家店!”

我是一个河南人,众所周知,河南在1942年-1943年,经历过一场触目惊心、令人心痛的大饥荒。
所以,在我们的骨子里,粮食无论如何都不能如此浪费。
如果你走进1942年的河南,大概能看到下面这些场景。

嗷嗷待哺的婴儿,趴在已经尸体冰凉的母亲身上,用力吸着奶水,却最终一无所获。
当天晚上饿死的尸体,等到第二天早上一看,总是会少一条胳膊或者一条大腿,而马路边随处能吃出指甲的流动饭摊,似乎也在说明他们的去处。
因为饥饿,方圆百里的树皮、草根,甚至观音土都已经挖空、吃绝。前方赤地千里,见不到一粒粮食。
绝望的百姓们,只能选择易子而食、卖儿卖女,又或者吃完仅剩的粮食后,带着全家一起自尽。因害怕死后无法入土,奄奄一息的人们,甚至央求过路人将自己活埋。

“饿殍满地,易子而食”,路边随处可见吃尸体吃红眼的恶狗,张大嘴巴,扑向每一个倒在路边的人,他们其中很多还没有咽下最后一口气,却已经失去了挣扎的力气,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身体被野狗吃掉。这就是1942年的河南,饥荒一共持续了数月,3000万人受灾,总共饿死300多万人,现实远比电影更加残酷。
可以说,饥荒是伴随中国最久的死神。
直到1955年,我们中国人均粮食产量达到300公斤,基本上实现了温饱问题。
直到1988年,袁隆平院士历经20多年的艰辛探索,终于取得了杂交水稻的成功。他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14亿的人口。

记得袁隆平院士在一次采访中,曾提到上世纪60年代闹饥荒时的惨状:当被问到,“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他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了,再也不可能了。”
这句话,曾让多少人热泪盈眶。
过去,人们渴望的仅仅是简单的温饱,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饥饿似乎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名词,在如今这个人人生活富足的年代中,缺衣少穿似乎已经永远成为了过去式。

如今,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随处可见的商店,午夜时分闪烁的霓虹灯,夜晚穿梭在城市中的车流……我们现在伸手就能触及的生活,可以说是我们上一代人的乐园。
可是,这依然不是我们放纵的理由和挥霍的借口,你留下的披萨边、吃剩的草莓、餐桌上的剩饭,是多少贫困地区的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而节约粮食,才是对他最好的“稻”念!
愿共勉。
好了,我是半耳聆,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