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夕阳无限好-张彻谈香港电影摘抄(1988)

2022-05-22 20:30 作者:比格特里bigtree  | 我要投稿

夕阳无限好

世上是有许多热爱电影的人的。

徐克、许冠文、许鞍华等都是,成龙(不然为什么那么拼命?为钱?应该是已经够了)、洪金宝相信都是。此外,当然还有别的许多人。前面说过我和吴宇森之间的关系,“可风末世”自然是一句笑话,我和他未必是人品特高。为什么?只为彼此都热爱电影,那些妒忌、骄傲之类情绪,无从占有心胸。

照说,两年后(一九九零)香港电影的盛衰(那时我已年近古稀,已是六十八岁),对我的关系并不大。我曾给一位朋友的信里说:“有盛有衰,本事理之常,不过身为电影人,未免只愿见其盛而不愿见其衰。“为什么?也为热爱电影之故。

年来我常对平日来往、现在都很成功的电影界朋友说:“千万不要以眼前所有为满足!”我在前面写只看两年,在接受《明周》访问时和为其写的稿中也这样说,还自以为独到见解。等离开了一段时间回港,翻阅旧报,才知道几乎同时有许多人都说了,像张坚庭、周润发……还说:“一般圈中人只看好两年”,简直是人同此心,毫不“独到”!香港电影界原多聪明人,现在都有了“夕阳无限好”的末日感。

香港经验不应一场空

可惜不可惜?当然可惜!

这三十年来,多人少花了心血(我是其中一分子),促成香港电影的“起飞”,不但如石琪所说:“把动作从世界最坏拍到世界最好”,使“中国功夫”名扬天下,后来更进一步,特技、枪战,西片所能我们也能。在这小小弹丸之地,从粤语“残”片的收入以万元为单位,拍到以百万元为单位,再进而拍到以千万元为单位,一部收入三千万元以上的影片,观众需有一百五十万人次,而全香港人口不过五百万,几近每三个人便有一个来看这部影片。其他电影大国市场建筑在以亿计的人口上,也是在以亿计的人口中找人才,而香港只能在五百万人中求之。再说,香港几无外景可拍,实景也范围狭窄,在片场电影已衰落之后,仍能在这狭窄到无可狭窄的空间中,保持香港电影事业的盛况,实在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正如香港繁荣的奇迹一样。

如果这些努力,最后是一场空,当然可惜之至。

尤有进者,电影是外国传来的艺术,而中国人的电影,又必须有中国传统,香港正好是这个交汇点。

我在前面也已指出过。中国传统自不会因无香港电影而消失,但最善于运用中国传统的却是比较现代化的香港人,如胡金铨、李翰祥和我,如李小龙和成龙、洪金宝,因为传统需要和现代化结合。另一面,香港影人在这三十年来,已操练出不亚于外国人的本领,对中国电影的现代化,当然会有极大的帮助。

所以,为中国(兼指海峡两岸)电影的前途计,也应该不让这三十年心血培养的香港电影成果,风流云散!

没有香港电影,大陆的电影会要重走一遍三十年来香港结合中国传统和现代的路;没有香港电影,台湾的电影,会萎缩成足不出台湾的“乡土电影”。前几年,台湾颇有人标榜乡土电影,但几年来种种事实证明并非是一条康庄大道,香港的本地化,骨子里还是结合了中国传统和现代化,并非回到以前的粤语片时代,而台湾的乡土电影,则未能与外面呼吸相通,仍受到封闭(事实上和观念上的)局限,台湾片固早没落,乡土电影也难以发展,究竟不是多年来作为自由港的香港可比。只在台湾足不出户,市场小投资不能大,就不免制作简陋,这是一定不易之理。

写到此处,看杂志上有说许鞍华参加导演协会的筹备会(开会时我也在场),觉得导演们都似困兽在斗求出路。同一杂志另一篇文章中,却说九月份卖座低落,未必便是香港电影趋于低潮。写那篇文章的不是电影工作者,不能体会到我们的感觉,我在《明周》上写那篇稿时,根本未知九月份的票房纪录,相信同时说一样话的人也未知道。我写那篇稿的时候,正是同许鞍华一样感觉到许多人在作困兽之斗,“度”剧本开会成年累月,在狭窄的题材范围中(英雄片和喜剧片)搜索枯肠。许鞍华所指的人和我看到的人都是目前香港电影界的精英,没有再比电影人自己的切肤之痛,感觉更实在了。

香港的环境狭窄

常说“话分两头”,这件事要分三方面来探讨。

首先说香港影人方面。许多朋友在去年已听我常说“千万不要以眼前所有为满足”,这自然与一九八八年九月票房低落无关,没有根本问题,一时的得失是不重要的。其实,我1985年去上海拍《大上海1937》便是有感而“去”,觉得自己亲眼看看究竟是怎样?这“感”当然也是有关基本问题,绝不是着眼在一时一片的得失。我在决定接拍《大上海1937》之前,曾同黄霑说过,我这样做是根据西方人的所谓“造型”的结果。

第一,片厂里的影片,从好莱坞到香港,已可决定是再不能拍了,只有电影片为争取时间仍再搭布景。因此,观众看用布景的影片,何不在家中看电视?那就只剩拍外景和实景一条路。我后来在香港拍戏,已没有“看外景”这件事,因为所有的外景,我全可背出来,而且还越来越少,一处处都起满屋了。于是,再减缩范围只拍实景,这就是目前香港影片只限城市喜剧和城市动作片的根本原因。最后兴起的英雄片其实是“集大成”。张彻的精神加上城市动作片的外衣。事情到了“集大成”便已达到巅峰,下来就只能下坡,更何况弹丸之地,实景拍来拍去,“熟口熟面”何来新鲜感?而电影是永远需要推陈出新的。

第二,大环境的狭窄,势必造成题材的狭窄,此所以大家说“只剩英雄片和喜剧两大片种”,此所以会成为“困兽”。谁不知道要创新?但大环境所限,只有这“两大片种”是适合环境的。不适合环境的片只能“偶一为之”,“爆冷”,此所以《倩女幽魂》拍得好而卖座也不差,但继起者只能浅尝即止,便因不适合香港环境之故。勉强去“创新”,老板觉得无把握,投资的意愿不高,事情自搞不下去。只在“两大片种”中兜圈子,已经拍过数以百计的了,怎么都难有新意,此所以剧本越来越难“度”,一开会便往往成年累月。

第三,既然难于创新,创作便越来越不重要,编剧甚至导演只成为无休止的会议中的成员之一。事实上,今天香港的电影,是由一些行政人员,如监制、策划在拼“七巧板”,把一些可能卖座的因素拼来拼去,把一些可有号召力的明星拼来拼去,拼凑成功,导演“按本子办事”。电影的创作成份越来越低,这局面如何能久?

第四,新人必待新片种而后出,无武侠片便无狄龙、姜大卫,无拳脚功夫片便无李小龙,无粤语喜剧便无许冠文,无谐趣打斗片便无成龙、洪金宝,无英雄片便无周润发。且如成龙、周润发本早”存在“,然无新片种便不能脱颖而出。故现在的不能拍出新人来,根本原因在无新片种。因此,来来回回是这秋子所谓”六七个人“,随便任何一个稍有头脑的人,也能看出观众必有厌倦的一天,到那时怎么办?

。。。

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香港的环境狭窄。老实说,在这样弹丸之地,能把香港电影拍得比些电影大国无大逊色,已是难能可贵。如何突破这狭窄环境呢?这也可能“造型”分析。去外国拍?无论美国、日本、欧洲,我们究竟是拍中国片给中国人看,怎能成为主流?去台湾拍,不少人去过,结果如何?众所共知。有若干香港所无的缺点,政令和观念都比香港封闭,而优点不大,环境狭窄和香港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去新加坡?不如台湾。去印尼、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那还不如去更先进的外国。所以,这答案很清楚,应去中国大陆。


夕阳无限好-张彻谈香港电影摘抄(1988)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