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二偉—对《苗刀》的几点问答
侵删
应王金庄先生等几位苗刀爱好者之邀请,应邀回答如下几个问题,感谢朋友们信任,谨供参与。
1.为什么叫《苗刀》?
早在郭长生公的师父刘玉春和桑园谢家二兄弟切磋交流技艺時,谢家二兄弟以《苗刀》、《隐手枪》、《持枪拐》与刘玉春公换艺二十四式。这是《苗刀》最早的称呼,在往前考证目前尚无资料,在没有网络之前之几十年,如果不是历代师徒口授,亦形成不了今日之史料,实际上《苗刀》的称呼始于谢家二兄弟,这亦是老人们传说了几十年的事儿。如果说刀型好像什么叶子,禾苗、兰草、葱叶不计其数亦。显然,谢家二兄弟称《苗刀》是什么原因还有待考证研究。
2.为什么刀長五尺?
刘玉春公在保定武术营教授《苗刀》時用刀六尺長,采取二人对面拨刀,刘玉春公以口令式的一步一势,这亦符合《单刀法选》、《单刀法图说》之图文原意,而现在的五尺亦是制刀人之工匠之心,解决了二人对拨刀之问题,但又取消了古典武艺中飞小刀之精妙技艺。也许,这是做刀练刀扬长避短之需要。
3.有的地区叫《苗刀》,有的地区叫《双手刀》但在程氏《國术四书》与戚继光论述中统称《单刀》。而在历代相传中,真正领悟实践者是戚继光著名的“传竹枪战倭寇”即是把成年青竹削成六尺長如刀型,利用双手使用之优势,选《单刀法图说》之技与刀法专削倭寇骑兵马腿,这亦是戚继光能够成为抗倭名将之部分原因。实际上,无论《单刀法图说》、《单刀法选》、《单刀法式说》均讲的是今天之《苗刀》之形成过程而已。
4.关于《苗刀》的出处?建议研究考证上述几本古典武艺巨作便解其源头,武学传承是庞大体系,研究传承者应该站在这个高度,而谁传给谁只是整个传承史的一部分而已,真实、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5.“郭燕子”美誉由来?
1946年张之江公在天津举办六大纱厂武术汇演,郭长生公上台表演了第四趟青萍剑后,全场一片哗然,因其剑术轻盈飘逸得名“郭燕子”驰名大江南北,所有郭长生公之门徒皆知“郭燕子”由来。
6.郭长生公对图术的贡献是杰出的,因为刘玉春公在保定武术营《苗刀》并没有全部传完,1949—1951年间郭长生公间接地得到了黄林标公之圈拦刀法,又得到了吴殳之《手臂录》后开始创编整理二趟苗刀,他完成了刘玉春公没来的急完成的艺业,并且把黄林标公圈拦刀技艺绝学精华刀势亦装入了二趟苗刀中。今年正是郭长生公诞辰122周年。以此,纪念郭长生公这位杰出的国术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