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释:“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开篇第一章,讲“学”,可见其重要性。孔子“十有五而至于学”,“学而知之”。通过“学”,夫子成为圣人。
本章三句话,说的是“学”的三个阶段。时,常。习,数飞也,引申为“反复练习”。“说”,兑为说,悦也。“学而时习之”意为:学完之后经常温习。为什么会愉快呢?因为“温故而知新”,反复练习可以熟练掌握学习内容,并且可以旁类触通,举一反三。这是“学”的第一阶段,个人修习。第二阶段是与人交流,所谓“君子以朋友讲习”(《易*兑》)。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此处用“朋”而非“友”,或有偏重交流之意。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乐”,喜乐也。“乐”与“说”相近,但有细微区别。比如二者调换位置,就会感到别扭。“说”偏于平静疏散的,“润物细无声”的喜悦,意象为泽。“乐”则不限于此,所谓“乐者无所不被”。“说”可译为“愉快,愉悦”,“乐”可译为“高兴,快乐”。第三阶段是交流学问的态度。“愠”,怒也,含怒意。“人”可认为是前面的“朋”,“人不知”意为别人不理解自己所知道的。
翻译:学完之后经常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所知道的,也不生气,不也是像君子一样很有修养吗?
下面是几个常见翻译错误:
一、“时”翻译为“按时”是错的,属于增译。
二、“习”翻译为“实践”或“养成习惯”,都是错的。
三、本章三句,说的是“学”的三个阶段。分开理解是错的。
四、“人不知”解释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不为人所知”,都是错的。
五、“人不知而不愠”意为“人不知而(己)不愠”。理解为同主语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