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百家讲坛 钱文忠(二)
玄奘西游记
2007年6月11日 第13集 化敌为友
在玄奘西游记第一部中,钱文忠教授讲述了玄奘的身世。自幼丧失双亲的玄奘,13岁就皈依了佛门,玄奘非常勤奋好学,二十几岁就成为当时全国知名的高僧。但玄奘在修行中有感于佛法不全,决定西行求法,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求取真经。在有诏不准的情况下,玄奘冒险偷渡国境,经历了九死一生,穿越了西域的许多国家,来到了位于西域中部的飒秣建国。玄奘一路上得到许多信仰佛教的国王的支持和帮助,但飒秣建国是一个信仰拜火教的国家,而且有一个传统风俗,就是用火驱赶佛教僧人。在这样一个国家里,玄奘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他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飒秣建国这个地方从国王到百姓都不信仰佛教。他信仰什么呢?事火为道。它主要崇拜什么呢,崇拜火,崇拜光明。但是玄奘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想感化飒秣建国的拜火教徒,然而想要改变一个国家的信仰谈何容易!玄奘将使用什么办法?他能不能化敌为友?如果失败了,玄奘会不会遭到拜火教徒的放火驱赶呢?
玄奘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折服了国王,但仍然无法改变康国整个国家的信仰。就在玄奘向国王弘扬佛法的时候,事火为道的康国出事了,康国到底出了什么事?玄奘又是如何化解的?
这事情怎么回事呢?跟玄奘同道而来还有两位僧人,两个小师傅,这两个小师傅就不像玄奘那样的敏感,他们看到飒秣建国有两座庙,就去烧香礼佛,就在礼佛的时候,被一帮拜火教徒看到了,他们放火驱赶这两个僧人。这个国家的传统就是这样,看见有僧人到这两座庙去烧香礼佛,他们就会放火驱赶。那么跟玄奘同行的这两位小师傅,当然又惊又怕,赶快就跑来跟玄奘哭诉这件事情。玄奘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他的处理方式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他能否感化飒秣建国的拜火教徒呢?
2007年6月12日 第14集 走进印度
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求法,遭遇九死一生,一步一步走近了心中的圣地印度。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绝对是了解这个时期印度最珍贵,最详实的文字资料,这一点没有人可以怀疑。好多印度学者曾经说过,没有玄奘、法显、马欢等等中国,当然玄奘排在最重要的地位,这些中国求法僧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因为印度没有信史的传统,印度这个民族擅长于玄思,擅长于各种各样宗教的实践和学说,但他恰恰不擅长记录自己本国的历史,印度也有很多学者说,印度的历史、印度的文化,欠玄奘的债,因为玄奘留下了对印度非常详细的记载。
在玄奘所撰写的《大唐西域记》的第一卷,主要记载了玄奘经过的西域和中亚的34个国家,这些国家并不一定是他都去过的,有些是得知于传闻,玄奘并没有亲自到达过这个地方,但是他还是记下来。那么第二卷的开始就是非常珍贵很有趣的印度总述。
钱文忠:这里边我就给大家介绍一样东西。我们现在挂在口头的一个梵文字,外来词,比如一刹那,那就有一个问题,一刹那是个时间单位,到底是多长时间?这个问题问出来一般是没办法回答的,是一秒?两秒?还是半秒?你不知道,但是玄奘记载了,玄奘后来他翻译过《俱舍论》,《俱舍论》里面讲什么呢?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壮士,这个叫弹指,一弹指间65刹那,壮士,这么一下,要是壮士,弹得很快,65刹那,这还是说明没多长,那玄奘又留下这个记载,百二十刹那,为一旦刹那。而一旦刹那我们知道的,是1.6秒,那1.6秒我们除以120,那我们口头讲的一刹那实际上是0.013秒。不然这个刹那应该今天在我们汉语里大家挂在嘴边了,要没有玄奘的记载你都没法弄,你说它到底多长时间?当然谁也不会拿他来记数,但总是一个学问吧,你总得知道吧?根据玄奘的记载可以推出来,是0.013秒,不多不少,当然带零的,0.133333秒。
除此之外,玄奘还留下了哪些关于印度的有趣记载?作为一名高僧,玄奘为什么会特别留意古印度的刑罚?
2007年6月13日 第15集 佛影迷踪
https://tv.cctv.com/2010/07/16/VIDE1355152512392753.shtml
玄奘历经艰辛,终于到达了印度,这里果然是佛教圣地,在一个叫醯罗城的小地方,供奉着佛陀的舍利――佛顶骨,当地的人们不仅顶礼膜拜,而且还可以用取印的方式,向佛祖求吉问凶。这个地方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就是在一个荒僻的石洞里,心诚的人可以看见佛像,此洞被称为佛影窟。玄奘自然非常欢喜,他向佛顶骨求了佛印,又不畏路途艰险,前往佛影窟。玄奘在去佛影窟的路上,遇到了什么人?他在佛影窟,有没有真正看到佛影?佛影窟只是一个传说还是真有佛影?我们现代科学又该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
玄奘来到了醯罗城。这是一处极其著名的佛教圣地,中国历代的求法僧到过这里的数量有很多,我们知道的有法显、宋云、慧超都到过这里,这里凭什么吸引众人的目光,凭什么吸引那么多求法僧不远万里来到这里?说到底,就是汉文记载当中,这个地方的名字所告诉我们的,这里有舍利佛顶骨。因为对于佛教的舍利来讲,顶骨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这个国家周围那些小国的国王或者大国的国王,曾经把佛顶骨抢走了,但是在记载中,顶骨不久就自动地又回到了原来这个地方。当然这个传说有一定的神话色彩。
而且醯罗城之所以成为一个著名的佛教圣地,是因为这个小城,不仅有佛祖神圣的舍利佛顶骨,而且还有一个更神奇的传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传说呢?
在这个城的西南有一座山,这个山上有一个伽蓝,这个伽蓝已经没有僧人居住了,也就是说已经荒芜已久,伽蓝西南的悬崖峭壁上,有一个洞这个山洞口小肚子大,洞口非常小,进去里面很开阔,这就是著名的佛影窟,曾经有人或者说有缘的人,有福的人能够看到佛的影子,看到佛的形象。那么玄奘在这里有没有看到佛影?他去礼拜佛影的路上还经历了什么样的磨难?现代科学又该如何解释佛影的现象呢?
2007年6月14日 第16集 圣地游历
https://tv.cctv.com/2010/07/16/VIDE1355152478072210.shtml
玄奘进入了心目当中的圣地印度,所以他心情一定是非常激动的,他对这里的一切都会感觉到非常珍贵,几乎是有闻必录有见必录,那么当我们今天一千多年以后,去回顾玄奘的记载,我们的感觉,一定是如入宝山,目不暇接。在印度河的重要渡口,玄奘记下了一个传说,这个传说跟小说《西游记》中的情节十分相似,那就是唐僧西天取经路上,所遭遇的最后一个磨难――在通天河遇到神兽,使千辛万苦取回的佛经,落入了水中。那么在当地的传说中,这个故事是什么样的?玄奘在这里,到底有没有遭遇到风浪的袭击呢?一路游历的玄奘,见到了著名的观世音菩萨像,然而他却说,这个被传诵了千百年的名字,是错误的。他的依据是什么呢?在遥远的迦湿弥罗,曾经有一个叫悟空的人,也和玄奘一样,跋山涉水来到过这里。他是不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玄奘来就到了乌铎迦汉荼城,这是印度河的一个重要的渡口,这里流行一个传说是《西游记》中一段故事的原型,那就是唐僧在通天河遭遇怪兽把经书掉到了水中。那么这个故事的原型是什么样的?这里为什么会流行神兽的传说呢?
玄奘在经过一些小国后,来到了一个和中国有着密切关系的,乌仗那国。在这里他见到了著名的观世音菩萨像,然而他却说这个被口口相传的名字是个巨大的错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玄奘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继续前行的玄奘迦湿弥罗,在唐朝期间,到过这个地方的人,远不只玄奘一个人,还有一个人,叫悟空,也到过这。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曾一路,陪伴师傅唐僧,到西天取经,那么历史中的悟空,是不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他和玄奘,究竟有没有关系?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又是从何而来?
2007年6月15日 第17集 真假女儿国
https://tv.cctv.com/2010/07/16/VIDE1355152479422234.shtml
在迦湿弥罗取到了大量佛经后, 玄奘继续一路前行,他还会有哪些离奇的遭遇和见闻?玄奘留下了一段关于东女国的记载。而许多专家认为,这段记载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女儿国的灵感来源。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在这里受尽了磨难,而一见钟情的女国王,还执意要嫁给唐僧。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这样的遭遇曾真实地发生过吗?这个神奇的国家究竟在哪里?玄奘又是如何记录它的呢?经研究发现,《大唐西域记》曾经被人删掉了一些内容,为什么会有人,在高僧的著作上动了手脚?这些被删掉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玄奘到了前面一个很不重要的国家,而在这个国家,玄奘留下了一段扑朔迷离的记载,这段记载是关于什么呢?玄奘突然在这里提到有一个国家,叫东女国。这个东女国后来很多人认为,就是《西游记》里边,女儿国的灵感来源,激发了《西游记》作者的创作灵感,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钱文忠:《西游记》里关于女儿国的描写,它的诸多灵感来源当中起码有一个,或者甚至说很重要的来源是这个东女国。第一,《西游记》的作者把这个女儿国放在所谓的金山金洞之后面,也就是他强调,这个女儿国的周围是出产黄金的,最起码《西游记》作者留给我们的文字,就让我们明白,这地方是出产黄金的,而这个恰恰就是玄奘《大唐西域记》里边,很少见的某一个地方,出质量很高的黄金。第二,这里边还有一个马脚,这个马脚很有意思,《西游记》里为什么叫西梁女国?我想这个恰恰是欲盖弥彰露出的马脚,我估计他在内心深处,想用的应该是凉州的凉,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极度寒冷。这些马脚可以揭示出来,《西游记》的这段描写,汲取了《大唐西域记》里边的东女国,作为自己的灵感,完全施展了自己想象的才华,铺陈出来这么一篇我们大家后来都知道的这么一段文字,流传了那么多年。
2007年6月18日 第18集 在劫难逃
https://tv.cctv.com/2010/07/16/VIDE1355152493264470.shtml
玄奘在游历中,来到了一个叫曲女国的地方,这个地方为什么会有一个这么奇怪的名字?国王99个美丽的女儿,为什么都变成了身体扭曲,终生未嫁的曲女?玄奘在这里详细记载了一个大仙和国王的神奇传说。
玄奘沿印度的恒河顺流而下,正当众人被美丽的景色所陶醉时,一群强盗从天而降。这伙强盗与玄奘以前遇到的强盗,都截然不同,他们是信仰突伽神、尊崇难近母的教徒。按照他们的教规,每年秋天,都要找一个相貌端庄的人,杀了祭祀难近母,而被抓住的玄奘,正是他们理想中的祭品。这伙强盗根本不听玄奘的任何辩解,硬把玄奘拖上了祭坛,此时的玄奘该怎么办呢?
玄奘法师当然不会束手待毙,他去劝说这些强盗,他怎么劝说的呢?玄奘法师讲,以玄奘我这样污秽、丑陋的身躯,竟然可以充当天神的祭品,我很愿意,很荣幸,我难道我会自我顾惜,不舍得我自己吗?我不会这样的。但是我从远道而来,想来礼佛,求经问法,我的心愿还没有达成,施主们,他还称他们为施主呢,施主居然现在就把我杀了,恐怕不太吉利吧,你们再考虑考虑如何?
玄奘劝说这群强盗的努力失败了,强盗们把玄奘放到了祭祀上。玄奘命运如何?
2007年6月19日 第19集 至死不渝
玄奘被一群信仰突伽女神的强盗,作为祭品推上祭坛。努力无效的玄奘,要求自我化灭,念诵起弥勒佛。玄奘为什么不念诵救苦救难的观自在,也就是观世音菩萨,却念诵弥勒佛?弥勒佛会给玄奘带来好运吗?就在强盗举起屠刀的那一刹那,又会有什么样的奇迹出现呢?面对着这群笃信突伽女神的强盗,玄奘却对他们宣扬佛法,他们会做何反应?继续西行的玄奘,接下来还会碰到哪些离奇的宗教信仰?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对于印度的佛教状况,玄奘还会有哪些惊人的发现?
玄奘法师遭遇到了一群强盗,这群强盗准备把玄奘法师杀了,来祭祀他们所遵奉的神。玄奘法师努力无效后,要求自我化灭,玄奘法师坐下来,一面念诵弥勒菩萨,一面发愿。那么大家肯定会觉得奇怪,在这个时候,一般应该念阿弥陀佛,如果遇到苦难以后,应该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那么在这个时候,玄奘法师为什么,念诵的是弥勒菩萨呢?弥勒菩萨会给玄奘带来好运吗?
脱险后的玄奘来到了钵罗耶伽国,位于恒河和阎牟那河的交会处,恒河和阎牟那河,都是印度的圣河,那么,两河的交汇处又会有什么特殊含义呢?当时的印度,宗教信仰错综复杂,刚刚从信奉突伽女神的强盗那里脱险的玄奘,还会碰到哪些离奇的人和事?
古代印度人相信,在圣河里边沐浴,可以洗涤一切罪恶。而在两条圣河的交汇处洗澡,更具有加倍的功效,所以这个地方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人到这里,他们来干什么?自杀。这些人为什么要到这里自杀?玄奘记录了哪些外道的故事?外道与佛教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2007年6月20日 第20集 佛学盛衰
玄奘来到印度才发现,在这个佛教的发源地,佛教已经开始衰落了。佛教为什么会衰落?虔诚的佛教徒又是怎么来挽救佛教的呢?玄奘记录了护法菩萨的一段传奇。玄奘还记载了佛陀的堂兄弟和佛陀斗法的故事,佛陀的堂兄弟为什么要使用卑鄙的手段来对付佛陀?佛陀的名字为什么叫释迦牟尼?他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才创立起佛教?几经周折,玄奘终于来到了心中的圣地――佛陀的故乡,然而他却惊奇地发现,这里早已衰败。面对这样的情景,玄奘又该怎么办呢?
玄奘记载有一个国家的国王,想毁灭佛教,他找了一个能力高强的外道,与佛教徒辩论。护法大师挺身而出参加了这场辩论,但是辩论才刚刚开始,护法大师连自己的观点都没有提出来,就开口说自己赢了。这是为什么呢?护法大师有没有赢得这场意义重大的辩经呢?
继续游历的玄奘来到了佛陀的故乡,佛陀本是释迦国的世子,后来放弃优越的贵族生活,出家苦行,创立了佛教。佛陀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族?他为什么叫释迦牟尼?
玄奘西行求法到达了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佛陀的故乡。传说中佛陀的故乡是太阳族的英雄乔答摩所建,所以大家别忘了,佛陀的真正的名字叫什么啊?佛陀的真正名字不叫释迦牟尼,也不叫如来,他叫悉达多?乔答摩。乔答摩是他的姓,悉达多他的名字,悉达多是什么意思呢?一切义成,成就了一切正义,成就了一切最高尚的东西,所以佛陀的名字是有意思的,他叫一切义成太子。
玄奘法师来到佛陀故乡的时候,这里已经衰败了,连人没有了。我相信这个跟玄奘脑海当中想象的,或者他内心深处所抱有的巨大的期望,这么一个非常辉煌绚烂,金碧辉煌的佛陀的故乡,实在是差距太大了,我们不知道玄奘是不是微微有些失望,这个记载里没有,我们看到的是玄奘法师匆匆而过。前往另外一些国家。玄奘还在哪些地方做过停留?他留下了哪些珍贵的记载?
2007年6月21日 第21集 到达西天
玄奘西行求法的目的地是那烂陀寺,在《西游记》小说中,唐僧取经的目的地是西天的大雷音寺。那么,那烂陀寺会不会就是小说中,大雷音寺的原型?小说中的大雷音寺,是如来佛祖和众多菩萨修行的地方,那么在现实中,真实的那烂陀寺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在《西游记》小说中,唐僧师徒四人,在到达西天之前,是在金顶大仙的指引下,沐浴更衣后去朝拜如来佛祖的。那么,真实的历史中,那烂陀寺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迎接玄奘?玄奘在那里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玄奘一路奔波,匆匆赶路,而如今,心中的圣地就在前方,玄奘却突然迟步不前,并且对着一棵树放声大哭,这又是为什么呢?
关于这棵树,在《西游记》的小说中也有描写。当唐僧面对着一棵树虔诚礼拜的时候,他的三个徒弟,对他的行为都感到非常困惑。为什么要礼拜一棵树呢?难道这棵树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关于这棵树,玄奘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真实的记载呢?
这棵菩提树是佛教的重要遗迹,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就是坐在这个树下面觉悟了,成佛了。这棵树曾经非常繁盛,但是玄奘到的时候,它已经衰败了。玄奘一路西行,内心充满期待,但在这里,他看到即使是释迦牟尼成佛的菩提树都如此衰败冷落。那么,前方的那烂陀寺又会是什么样子?它会像传说中那么繁荣吗?离那烂陀寺越近,玄奘的心情越复杂。他举步不前,停留数日,这究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玄奘为什么要停留不前,玄奘到达那烂陀后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2007年6月22日 第22集 那烂陀奇缘
https://tv.cctv.com/2010/07/16/VIDE1355152500370512.shtml
玄奘历经三年的跋山涉水,千辛万险九死一生,终于到达了心中的圣地,那烂陀寺,玄奘在那烂陀寺受到了众僧的热烈欢迎。而当寺院主持,一百多岁高龄的戒贤法师得知,玄奘是从东土而来,是特意来求取真经《瑜伽师地论》的时候,戒贤法师突然放声大哭起来。是什么原因使德高望众的戒贤法师当众失态?
戒贤法师让觉贤法师给大家讲述了三年前一段非常奇特的故事,而这种故事,在佛教的概念当中是称作因缘,讲了这段因缘,怎么样一个故事呢?
原来在三年前,戒贤法师突然得了一种病,让他痛不欲生。这个时候戒贤法师就准备绝食,想自己了结这个痛苦的生命。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中出现了三个人物,其中有一个就是观自在菩萨,在印度观世音菩萨是一个男性,是留着两撇小胡子的,而到了中国以后,到底是怎么什么一回原因,变成我们今天熟悉的女性出现的观自在菩萨?戒贤法师又为什么会痛哭失声?印度寺庙众多,玄奘为什么一定要在那烂陀寺留学?那烂陀寺为什么在佛教界具有如此高的地位?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寺院呢?
也许是因为戒贤法师三年前那个梦,使玄奘成为一个与那烂陀寺,有着特殊因缘的留学生,也许是玄奘不远万里,西行求法的精神感动了戒贤法师,玄奘在高僧云集的那烂陀寺。得到了非同一般的特殊待遇,玄奘都得到了哪些特殊待遇呢?
钱文忠:从记载上来看,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知道,在衣、食、住、行、学五个方面,那烂陀寺都给了玄奘异乎寻常的待遇,也就等于说,这一座当时佛教世界的最高学府全方位的为来自遥远大唐的这位东土留学生大开绿灯,这个绿灯开到什么地步呢?我们来一一来看。我想我把这一一列举出来以后,大家都会觉得非常的惊讶。那么玄奘在这里都享受了什么样的待遇?
2007年6月25日 第23集 大雁塔传奇
玄奘到达那烂陀寺之后,并没有马上开始学习,而是先到印度各地游历去了。而现在西安慈恩寺西院内耸立的大雁塔,就是玄奘这次游历的最好见证。大雁塔,这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建筑,已经成为古都西安的标志。关于大雁塔,有着许多神奇的传说,大雁塔的名称从何而来?又有着什么样的含意?它是不是玄奘亲手建的?为什么说大雁塔与玄奘的这次游历有关?而玄奘到那烂陀寺之后,为什么不马上开始学习,而要出去游历?这是否也属于玄奘所享受的特殊待遇呢?
玄奘到达那烂陀寺以后享受了出乎意料的、非常独特的待遇,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一个留学生,玄奘在那烂陀寺安顿下来以后,既不承担任何寺里面的事务,也不用干活,又享受着特供,还不用马上去上学。干嘛去了?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到周围去游历、去礼拜佛迹去了。就是这次游历给玄奘留下了非常特别的记忆,激发了他非常特别的灵感,而这个记忆和灵感,在1300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还可以用自己的眼睛亲眼看到。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说我们还可以亲眼看到这次游历给玄奘带来的灵感呢?
西安慈恩寺西院内耸立的大雁塔,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这次游历给玄奘带来的灵感。那么这次游历玄奘到底看见了什么?玄奘在游历中的所见所闻,和西安的这座大雁塔又有着什么关联呢?
玄奘在游历中,看见了印度的大雁塔,如今,我们在西安的慈恩寺西院内,也可以看见一座大雁塔。我们看见的大雁塔和玄奘在印度看见的大雁塔是不是一模一样?这两座大雁塔之间,究意有着什么样的关联呢?
玄奘回国后造了一座印度式样的佛塔,但是他并没有指明自己建造的就是大雁塔,那么西安大雁塔的名称是怎么来的?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雄伟壮观的大雁塔,难道就是玄奘亲手建的吗?
一千多年过去了,多少次改朝换代,多少回兵荒马乱,大雁塔却经风历雨,一直耸立在西安,因为一代高僧玄奘设计建造的大雁塔,已经不仅仅代表着佛教的传承,它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那么大雁塔在历史上还有哪些传奇的故事呢?
2007年6月26日 第24集 何去何从
玄奘在那烂陀寺不仅生活上得到非常特殊的优待,在学习上也得到了戒贤法师的亲自教诲。从公元632年到公元636年,玄奘法师一直在那烂陀寺潜心攻读,学业大长。五年时间很快过去了,戒贤法师告诉玄奘,你的学业已成,应该早日回国,去传播佛法。玄奘离开了那烂陀寺,但他并没有回国,而是到印度各地游历去了。玄奘为什么不听从戒贤大法师的劝诫?后来又是什么原因使玄奘突然归心似箭?而就在玄奘决定回国之时,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使他重返那烂陀寺?
玄奘在那烂陀寺留学五年,戒贤法师认为玄奘学业已成,可以回国传播佛法了。但是玄奘却决定南巡继续学习。戒贤法师不仅是玄奘的恩师,也是那烂陀寺这座佛教最高学府的校长,玄奘作为一名虔诚的佛学弟子,同时也是那烂陀寺的留学生,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去南巡诸国,而对戒贤法师让自己回国的劝诫置之不理呢?
玄奘虽然在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学习了五年,但仍不满足,他在印度游历期间,又进一步学到了更加广泛和丰富的佛学知识,俗话说,学无止境,沉浸在求学乐趣之中的玄奘,会不会乐不思蜀,忘记了自己的祖国呢?
我们从历史事实来判断,玄奘的人虽然还在印度,但是他的心已经开始飞回遥远的故乡,唐朝的中国。我们举一个例子,玄奘看到了一尊菩萨,他许了三个愿望。第一,可以在回国的路上平安无事。第二,可以生在弥勒菩萨的身边。第三,可以通过修行最终成佛。玄奘在许愿时,把能够平安回国作为第一个愿望。可见,他心里是非常想回到唐朝去的。
玄奘在印度留学十几年了,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就在玄奘归心似箭,并且下定决心东归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阻碍了他回归祖国的脚步呢?
玄奘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的母校那烂陀寺火光冲天。玄奘在那烂陀寺留学五年,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难道那烂陀寺真的会被毁灭吗?已经决定择期回国的玄奘,被这样一个奇怪的梦扰乱了心情。这个梦预示着什么?玄奘此时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