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魇绝镇》中一处让熟悉流行音乐史的人秒懂的细节
最近看微博,马伯庸提到一部美剧《梦魇绝镇》,还让他做了一场“噩梦”,这就让我颇为好奇,于是本人也去找来看了。

这部剧在国内不能说热度很高,不过确实有着比较吸引人的诡异悬疑氛围。看到B站一些剧情剪辑也有几十万的播放量,可见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
作为一部恐怖悬疑向美剧,目前来说这部第一季还在连载的剧集还是存在着诸多谜团,而且想来即使第一季完结,也不会全部说清楚。不过在当前阶段,观众通过已知的信息去推导一些假设,也算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所以接下里我要提及的,大概会涉及一些剧透,但也不会透很多。但如果你有兴趣亲自看这个剧的话,推荐可以看过至少第七集之后,再来看下面的内容。
那么对于该剧来说,比较迷的一个点自然就是小镇的历史。
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式小镇,有着典型的美式独栋小house、美式的家庭餐厅等(就是爱死机里三个机器人那集中也有的那种),因为几乎没有什么标志性的科技设备,其实并没有太明显的年代感当然再怎么往前,建筑至少还是比较现代的。

而从人物去寻找起始点的话,目前剧集并没有明确最早一批人是什么时候来的,像是群居屋的“宿管”唐娜,自称待在这里三年多,感觉已算老资历。推测在此之前也是一直有人出现在镇上,但在“警长”博伊德找到护符之前,来到镇上的人死亡率很高,所以应该都是来一批又死一批,很少有活得很长的。
当然,剧中还是有一个公认的“元老”维克多,连新来没多久的朱莉都知道他是待在这里最久的人。维克多这个角色看着有些神经质,总是会随身携带一个儿童用的午餐盒,这也成为了他的标志。虽然他目前已经是五十多岁显得有些苍老的年纪,但从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维克多的孩童形象,基本可以推断他在孩童时期就已经在这里了。
当然在这段回忆中,导演给了这个午餐盒一个大特写,这个午餐盒,本身看着很儿童向倒也不是很稀奇,但却有着很浓厚的时代印记——Disco。

在中国人心目中,Disco或者翻译为迪斯科、的士高的舞曲有着极为独特的地位。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它是流行时尚的象征,是年轻男女追捧的新潮玩意。对于很多人来说算是父母辈甚至开始变成爷奶辈的青春。即使在现在,在大陆中文语境中我们经常也会把舞厅称为“迪厅”,把跳劲歌热舞跳称为“蹦迪”,可见迪斯科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不过实际上,Disco的起源要比八十年代早得多,可以追溯到美国的七十年代。
Disco语源是法语,原意是黑胶碟图书馆,后来就是指夜店,起源于美国的边缘文化。70年代初的私人小酒吧,由于这种小酒吧底层人士居多,且“同志”氛围浓厚,不好找驻场乐队,于是只能聘请DJ,通过放碟的方式来提供音乐,不过这种新形式的动感舞曲,也确实赢得了不少听众。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迪斯科歌曲开始成为主流,许多歌曲甚至能冲上热门榜首。而与迪斯科相关的要素,比如爆炸头和闪光球灯,以及手指指天pose等也成为了迪斯科的标志以及时代印记。以至于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不少neta。在这样的热度下,维克多的儿童餐盒都印有Disco的图案也就不怎么奇怪了。

不过迪斯科虽然火爆,但是也是好景不长。迪斯科火了之后,反对迪斯科的声势也强大起来。虽然一种音乐风格有人不喜也正常,但是如此招黑今人确实不好理解。究其主要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传统的抵制和对边缘群体的歧视。前者就是对迪斯科这种属于电子舞曲前身的新兴风格的不认可,这个倒也不难理解,毕竟像是时至今日也会有人不认可电脑软件、合成器和采样等音乐制作形式,或是一些新的音乐风格,当时也是有着摇滚风格之类的信徒。后者就是不少人内心的恐同和种族歧视作祟啦,这个在前面的Disco源流中也稍微提及到了。

总之,对于迪斯科的抵制最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79年的“迪斯科销毁之夜”。这是一个聚众焚毁迪斯科唱片的狂欢活动,当时场面也一度十分混乱。但总之就在那一夜之后,反迪斯科的情绪得到了引爆,迪斯科的声势也在美国流行乐坛一落千丈,再无之前的热度。虽然迪斯科音乐没有就此消亡,甚至马上就在大洋彼岸的欧陆再次开花结果,之后又对我国流行文化的深远影响,但这些也是后话了。

总之,出现在维克多午餐盒的这个Disco图案刚好有着很强的时代印记,也是导演透露出来的一个信息,基本可以确认当时的儿童维克多大致是处在20世纪的七十年代中后期。剧情中出现的夹有拍到维克多照片的日记旁边,刚好也有一本1972年的年鉴佐证,而故事发生的现在时点,从登场的智能手机来看,非常接近现实时点(大概2010-2020左右)。这样往前推到上世纪70-80年代,也很符合剧中维克多的年龄。这样我们至少就能确定,在剧中现时点的大约50年前,就有人出现在此了。
影片中透露的这个信息点,对于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来说属于秒懂,相信对于外国观众很多对此也更为熟悉,应该说这个设计也是比较巧妙,因为美国迪斯科的热潮真的就只持续了几年而已。不过对此国内观众可能了解较少,于是分享一下,希望大家能够注意到这个有意思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