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造型,高速传输,U396固态U盘令你快人一步

前言

开箱部分

打开外包装,可以看到内部采用了厚厚的黑色海绵内衬,在运输过程中能够提供充分的保护。本次评测的主角U396静放在最中央,U盘采用了蓝色配色,沉稳重透露出一丝灵动。向上取出内衬可以看到底下的产品的保修卡,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配件。


这款U盘最亮眼的地方在于它的容量和传输速度。目前产品容量包含256GB和512GB两款,我收到的是512GB版本,这在U盘中算是容量比较大的存在。格式化后的实际可用容量可以达到465GB,即便是存放几部4K原盘完全不在话下。这么小的身材却有这么大的肚量,令旁边的T5黯然失色。

U396固态U盘采用了USB3.2 GEN2的传输协议,该协议拥有10Gbps带宽,可以满足高速度的传输需求。比较遗憾的是U盘只有一个USB-A接口,虽然采用USB3.2 GEN2协议的USB-A接口在现在的台式机主板上并不少见,但考虑到不少人采用笔记本办公,有相当一部分笔记本采用高速TYPE-C接口加USB3.2 GEN1协议的USB-A接口组合,此时连接原生接口只能提供最高5Gbps的带宽,对于U盘的性能会有一些损失。如果U盘采用双头的USB-A+TYPE-C设计,在面对不同类型设备时会更加轻松。官方宣称U396的顺序读/写速度能够达到600MB/s,已经可以媲美SATA固态的极速。实际表现如何,让我通过测试来展示。

将U盘插在主板采用USB3.2 GEN2协议的接口上,首先用ChipGenius查看一下U盘的信息,可以看到U396固态U盘采用群联主控,通过GetInfo检测一下芯片型号,查到这款U盘采用了PS2251-17的主控芯片。该主控支持在USB3.2 GEN2x2上实现1.3GB/s的速度,因此用在U396上性能绰绰有余。

接下来用测试软件TxBENCH对U396固态U盘进行基准测试,跑出了顺序写入610MB/s,顺序读取467MB/s的数据,和600MB/s存在一些差距。这个成绩可以说完全不输SATA固态,放在U盘里算非常强悍的存在了。

对比一下我之前使用闪迪U盘,U396固态U盘不光在顺序读写速度上实现了碾压,随机读写上更是产生了几十倍的差距。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二者的传输体验已经不在一个等级。

为了避免不同软件单次测试存在偏差,我分别用CrystalDiskMark和ASSSDBenchmark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相差不多,再一次印证了这款U盘的强大传输能力。

用ATTO Disk Benchmark软件测试U盘对不同大小数据包的读写速度,通过结果可以发现即便是面对512B的文件时,U396固态U盘依然拥有12.70MB/s的写入速度和10.30MB/s的读取速度,在进行小文件传输时也能有不错的体验。当文件大小达到128KB左右,U盘就能实现火力全开,让你享受高速传输的快乐。

使用U396时要注意,应该优先把U盘插在USB3.2 GEN2协议的接口上。如果采用USB3.2 GEN1时,正常情况接近600MB/s的速度会下降到300多MB/s,传输效率会收到不小的影响。

我找了一部28.3GB的1080P影片进行传输测试,和U盘对拷的设备为西数SN770固态硬盘,理论上不存在速度瓶颈。通过测试可以发现,在进行读取时,整个过程U盘的速度非常稳定,前面U盘可以稳定保持在480MB/s的传输速度,在接近结束时(大概还剩不到4GB时)速度会降到370MB/s。在进行写入时情况类似,U盘前面可以稳定保持在580MB/s的速度,接近结束时会降低到220MB/s左右。

为了进一步确认性能,我用HD Tune进行了50GB的文件基准测试,和传输影片时的表现类似,U盘在传输接近25GB的时候速度发生了下降,之后趋于稳定。应该是缓存耗尽所致。

室温28℃,在进行了几百GB的传输测试后,HD Tune显示核心温度为60℃。此时用手摸U盘可以感觉到U盘外壳微微发烫的程度,手摸上去可以接受,相信群联主控和金属机身的选用功不可没。U396在温度表现上比我之前使用的闪迪U盘强上不少,令我非常满意。

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