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概论》笔记——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货币出现后,一切商品都必须换成货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一切具体劳动都必须通过货币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一切私人劳动都必须通过货币才能取得社会劳动的形态。因此,如果商品生产者不能把他的商品换成货币,他的生产就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章第四节

1.货币的起源和发展
最初的商品交换,只在原始部落之间进行,人们偶尔把极少量的多余产品拿来以物易物,但不是为了交换而生产,此时的交换带有偶然性。比如,部落A正好多出来1头绵羊,部落B正好多出来2把斧头,于是进行了“1头绵羊=2把斧头”的交换。
随着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商品交换越来越频繁,种类越来越丰富。比如一个盛产绵羊的部落,经常要进行“1头绵羊=2把斧头”,“1头绵羊=5斤盐”,“1头绵羊=1克黄金”之类的交换。
在这些交换中,1头绵羊的价值分别表现为2把斧头、5斤盐、1克黄金,或者说三次交换中2把斧头、5斤盐、1克黄金分别作为1头绵羊的等价物。
但是这频繁的交换还有缺点——尚未出现一种大家公认的等价物。当我想用1头绵羊换的2把斧头时,有斧头的人可能不缺绵羊,而是缺盐,双方需求不匹配,交易无法进行。而想要交换成功进行,需要时间、空间、双方需求全都匹配才行,即一个有A缺B的人和一个有B缺A的人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才能进行交换,这阻碍了商品交换。
这些困难催生了一种大家公认的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其他一切商品都习惯与一般等价物交换,并通过一般等价物来表现、衡量自己的价值。以黄金为一般等价物举例,比如“5斤盐=1克黄金”、“2尺布=1克黄金”,于是有“5斤盐=2尺布”。
一般等价物出现以后,矛盾并未消失,一般等价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并不相同。贝壳。毛皮、牲畜在不同时期都当过一般等价物。A地用黄金为一般等价物,B地可能用盐。这阻碍了各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随着分工加深,商品交换范围扩大,种类变多,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就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为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
综合考虑轻便、便携、易切割、珍贵、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黄金、白银成了最初的货币。货币的出现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裂了,一边是商品,体现着使用价值;一边是货币,体现着交换价值。一切商品必须换成货币才能实现价值,一切具体劳动必须通过货币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
2.货币的职能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执行着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余三个是派生职能。
价值尺度:货币以自身为尺度,表现并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即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商场里一件衣服标价50元,这里“50元”就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注意,标价时并不需要真的存在50元货币放在一旁,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是想象的、观念的货币。
流通手段:商品流通就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只能是实在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的货币。我们用W表示商品(wealth),G表示货币(gold)。以物易物直接交换的公式是:W——W;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则是:W——G——W。后者与前者相比,商品流通包含了卖(W——G)和买(G——W)两个过程,买和卖在时间、空间上分开了,打破了物物交换必须同时买卖的时间空间限制。但随着买、卖的分开,若一些人不买,就必然有人卖不出去,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已经隐含了引发危机的可能性。
贮藏手段: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因而可以无限制地被保存起来,并且随时可以变成任何其他商品。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既是实在的货币,也是足价的货币,只有金银等贵金属才能作为贮藏手段,纸币是不能作为贮藏手段的(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是金属货币的代表)。
支付手段:在延期支付、清偿债务时,即买卖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时,货币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世界货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流通货币不同,必须找一个统一的一般等价物作为世界货币,只能是黄金白银(石油)。铸币、纸币是不能充当世界货币的。
3.纸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纸币是纯粹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算所有商品都是由纸币标价的,但执行价值尺度的仍然是黄金、白银,纸币只是贵金属的代表。纸币也不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纸币能代表贵金属,是因为国家强制规定,若政策改了换了新版纸币,或者滥发纸币引发通货膨胀,纸币就失去了购买力。
纸币的流通,总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假设发行10亿元纸币,来代表10吨贵金属货币流通,那么1克贵金属就对应100元纸币,若多发一倍纸币,发行20亿元,那么1克贵金属就对应200元纸币,同时商品价格水平就会上涨一倍,相当于纸币贬值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