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认识

2023-12-05 10:46 作者:qdlf888  | 我要投稿

“治风先治血”是中医治疗风证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治法源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医籍,并在后世医家的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治风先治血”的内涵和临床应用。


一、治风先治血的内涵


“治风先治血”是指治疗风证时,应当重视调理气血,特别是营血。风证多由营卫气血失调所致,营卫失和则易感受外邪,引发风证。因此,调理气血是治疗风证的重要环节。


二、治风先治血的临床应用


养血祛风法:适用于血虚生风证。这类患者多因血虚导致筋脉失养,虚风内动,出现肢体麻木、颤动、痉挛等表现。治疗时应当养血滋阴,润燥熄风,常用药物如当归、白芍、生地、天麻、钩藤等。

活血化瘀法:适用于瘀血阻络证。这类患者多因瘀血内停,阻滞经络,导致肢体瘫痪、疼痛、麻木等表现。治疗时应当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常用药物如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等。

养血和营法:适用于营卫失调证。这类患者多因营卫不和,导致恶寒发热、汗出头痛等表现。治疗时应当养血和营,调和营卫,常用药物如桂枝汤加减等。

祛风通络法:适用于外感风邪证。这类患者多因外感风邪,经络痹阻,导致肢体疼痛、麻木、活动不利等表现。治疗时应当祛风通络,常用药物如防风、荆芥、全蝎、蜈蚣等。

养阴熄风法:适用于阴虚风动证。这类患者多因阴液亏虚,虚火内扰,导致手足蠕动、眩晕耳鸣等表现。治疗时应当养阴熄风,常用药物如熟地、枸杞子、龟板、鳖甲等。


三、注意事项


“治风先治血”并非单纯使用活血化瘀药物,而是要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进行综合治疗。

在应用“治风先治血”时,应注重调理气血,使气血调和,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

“治风先治血”这一治法在临床应用时,需结合具体病情进行加减用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总之,“治风先治血”是中医治疗风证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临证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灵活运用这一治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治风先治血”,是治风证的方法之一。

1

《伤寒论》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说:“太阳病,发热汗出者,宜桂枝汤。”

这里指出营阴不足,卫阳不固,风邪侵入,用桂枝汤治疗。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特别是和营的方剂,有“治风先治血”的意义。


2

《金匮要略》云:“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脉络空虚,贼风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

又有“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风邪中经,则身痒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之说。

指出了血虚、营卫虚是中风证的内在因素。

该条文虽然论而无方,但附方中的防己地黄汤(防己、桂枝、防风、甘草、生地、酒),就具有养血祛风的作用,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法开了法门。

3

精血津液亏损,阳气失去涵蓄,就会产生阴虚阳亢的病理变化。

阳亢表现为虚热偏盛,热盛则风动。阴虚内热,风阳内动,血虚生风等证就会随各自的不同体质而出现。

在治疗方面,《薛己医案》说:“中风若因肾虚阴火而肝燥者,宜六味地黄丸(山茱萸、山药、熟地、茯苓、丹皮、泽泻)生肾水而滋肝血;

若因怒动肝火而血燥者,用四物汤(川芎、归身、熟地、白芍)加柴胡、栀子、丹皮、茯苓以清肝火、生肝血;

若因脾经郁结而耗血者,用归脾、四物二汤以补脾气、生肝血”。

4

风证的病因虽各有不同,但血燥、耗血、肝燥等病理都与血有关,因而都可采取“治血”的方法治疗。

《卫生宝鉴》说:“风者,动而多变,热则动,宜以静胜,是养血也;宜和,是行营卫,壮筋骨也”。指出了治疗某些风证采用养血、和血的意义。

精血津液亏损到一定程度,就会阴损及阳,肾元不固,虚风内动,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导致神昏、痉厥、缓慢抽搐等风痰症状。

较常见的如小儿慢惊风证,是由于久泻、久痢引起的脾肾两虚,气血大败,脾虚生风,虚风内动的证候。

治宜温固脾肾元气,佐以养血益阴,投加味理中地黄汤(熟地、当归、山茱萸、杞子、白术、炮姜、党参、炙草、枣仁、肉桂、破故纸、炙黄芪)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气虚可以导致血行不畅而形成部分血脉瘀塞不通,部分血脉空虚,左(右)实右(左)虚,下虚上实,一遇某种诱因(如饮酒、恼怒等),气血乖违而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的中风证候。

《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黄芪、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补气通瘀为主,用以治疗气虚血瘀的中风证,疗效颇好。


血虚气弱,风邪客于血脉皮毛,血为风动,则身痒而为瘾疹,此为外风,治疗多以养血袪风为主,常用四物汤加味(归身、生地、川芎、赤芍、蝉蜕、荆芥、甘草、银花、丹皮、红枣等)治疗。

又有血虚生热生风,当以养血和营为主,佐以风药,常用补心丹加减(生地、党参、茯苓、菖蒲、玄参、柏子仁、桔梗、天冬、丹参、枣仁、甘草、麦冬、归身、蝉蜕、荆芥等)治疗。

5


对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一治法,有些人还认为“治血”是指祛瘀而言。

其实,在临床运用上,双补气血、养血、调和营卫,都属于治血的范畴,这句话对于治疗风证,应用范围颇广。


在临证时,前人曾提过一些应用指征。


例如《丹溪心法》提出:“理血者,无表里之急,血弱,举发不时者”,就是说中风证必须是营血虚弱,没有表里急证,不时发作的,才是治血的适应症。


《医门法律》对中风未入脏腑证,以通营卫为治,补血活血,颇得“治血”处方用药的要旨。


关于使用祛风药物,多是在照顾营卫气血等因素基础上穿插使用,很少有一边倒以祛风为主的。

同时,在药物上,如钩藤、蝉蜕、天麻、僵蚕、全蝎、防风、白蒺藜等都具有抗痉厥、镇静的作用,这不同于治疗外感风寒的祛风,这是值得注意的。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认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