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梁惠王章句下》

译文: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拓展:
- 暴:齐国大臣。
- 见(xian现)于王:被齐王召见。

译文:
几天后,孟子在进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暴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宣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宜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独自一人娱乐,与和他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娱乐,与和多数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译文:
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娱乐吧!
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
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旗帜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
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拓展:
- 管龠:赵注云:“管,笙;龠,萧。”笙是一种簧管乐器,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记载;这里的萧是指排萧,与现在所称类似笛的萧不同。

译文:
“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
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
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如果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以王道统一天下。”

译文:
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
孟子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
孟子说:“百姓还觉得小了呢。”
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拓展:
- 囿: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

译文:
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
孟子回答说:“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分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大国,周文王侍奉昆夷。
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
以大国身分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身分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为乐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国家。《诗经》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够安定。’”
拓展:
- 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
- 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 太王事獯鬻: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 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
- 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 诗云:引自《诗经·周颂·我将》。

译文:
宣王说:“先生的话可真高深呀!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强好勇。”
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大王请不要喜好这样的匹夫之勇!
“《诗经》说:‘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尚书》说:‘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们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师表,这些君王和师表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上帝来爱护老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来负责,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
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耻。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会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
拓展:
- 《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
- 赫斯:发怒的样子。
- 爰:语首助词,无义。
- 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 《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周书·泰誓》。
- 厥:用法同“其”。
- 衡行:即“横行”。

译文: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拓展:
- 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译文: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
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
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 兴师动众 ,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 ,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
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
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
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 畜君 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拓展:
- 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
- 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
- 转附、朝舞:均为山名。
- 豫:义同“游”。
- 睊睊: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
- 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
- 《徴招》、《角招》: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徴、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

译文:
齐宣王问道:“别人都建议我拆毁明堂,究竟是拆毁好呢?还是不拆毁好呢?
孟子回答说:“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请不要拆毁它吧。” 宣王说:“可以把王政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于做官的人是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任何人到湖泊捕鱼都不禁止;对罪犯的处罚不牵连妻子儿女。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鳏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年人叫做独老;失去父亲的儿童叫做孤儿。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无靠的人。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到他们。
《诗经》说:‘有钱人是可以过得去了,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人吧。”
宣王说:“说得好呀!”
拓展:
- 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设,至汉代还有遗址。
- 岐:地名。
- 耕者九一:指井田制。把耕地划成井字形,每井九百亩,周围八家各一百亩,属私田,中间一百亩属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收入归公家,所以叫九一税制。
- 关:道路上的关卡,近于现代“海关”的概念。
- 泽梁:在流水中拦鱼的设备。
- 诗云:引自《诗经·小雅·正月》。

译文:
孟子说:“大王如果认为说得好,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喜爱钱财。”
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喜爱钱财。《诗经》说:‘收割粮食装满仓,备好充足的干粮,装进小袋和大囊。紧密团结争荣光,张弓带箭齐武装。盾戈斧铆拿手上,开始动身向前方。’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谷,行军的人有干粮,这才能够率领军队前进。大王如果喜爱钱财,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钱财,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喜爱女色。”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太王也喜爱女色,非常爱他的妃子。《诗经》说:‘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驱驰快马。沿着西边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带着妻子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那时,没有找不到丈夫的老处女,也没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大王如果喜爱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女色,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拓展:
- 公刘:人名,后稷的后代,周朝的创业始祖。
- 《诗》云:引自《诗经·大雅·公刘》。
- 橐囊:都是盛物的东西,囊大橐小。
- 戢:同“辑”,和睦。
- 干戈戚扬:四种兵器。
- 《诗》云:引自《诗经·大雅·绵》。
- 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
- 姜女:太王的妃子。也称太姜。
- 聿:语首词,无义。.
- 怨女:未出嫁的女性。旷夫:未娶妻的男性。古代女子居内,男子居外,所以以内外代指。

译文:
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孟子说:“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一边去了。拓展:
- 反:同“返”。
- 士师:司法官。

译文: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有这回事吧?”
孟子答道:“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做臣子的弑他的君主,可以吗?”
孟子说:“破坏仁爱的人叫作‘贼’,破坏道义的人叫作‘残’。残贼俱全的人,叫作‘一夫’。我只听说过武王诛杀了一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拓展:
- 汤放桀:汤,商代开国之君;夏桀暴虐,汤兴兵讨伐他,把桀流放到南巢。
- 武王伐纣:商纣王无道,周武王伐之,纣王兵败,自焚而死。
- 诸,“之乎”的合音字。
- 传:音zhuàn,传记。

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筑一幢大屋,就一定要派工师去寻找大树。工师找到了大树,王就高兴,认为他能够担负他的责任。如果木匠把木料砍小了,王就会生气,认为他担负不了他的责任。
比如某人从小学习一门手艺,长大了便想靠它赚钱养家,可是王却对他说:‘暂时放下你所学的,听从我的话吧!’那将如何呢?假如这里有一块没雕琢过的玉石,即使它非常值钱,也一定要请玉工来雕琢它。可是一到了治国理政,您却说:‘暂时放下你所学的,听从我的话吧!’这跟您要教导玉工雕琢玉石,又有何不同呢?”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它。齐宣王问道:“有些人劝我别兼并燕国,也有人劝我兼并它。以一个万乘之国去讨伐另一个万乘之国,五十天便打下来了,光靠人力达不到这一目的。如果不去兼并,上天会降下灾害来。兼并它,怎么样?”
孟子答道:“如果兼并它,燕国百姓高兴,便兼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就是个例子。如果兼并它,燕国百姓不高兴,就不要兼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就是个例子。以一个万乘之国去讨伐燕国这个万乘之国,燕国的百姓却用筐盛着饭,用壶盛着酒来欢迎王的军队,难道会有别的意思吗?只不过想躲开那水深火热之苦罢了。假设反而是像水越深,像火越大,那燕国百姓也只会奔走逃避而去的。”
拓展:
- 工师:工师,古代官名,主管各种工匠。
- 万镒:表示极为贵重;二十两为一镒。
- 齐人伐燕,胜之:事在齐宣王五年(前315年),燕王哙把燕国让给他的相国子之,国人不服,将军市被、太子平攻子之,子之反攻,杀市被、太子平;齐宣王派匡章乘机攻打燕国;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因而速胜。
- 五旬而举之:据《战国策.燕策》记载,当齐国的军队攻打燕国时,燕国“士卒 不战 ,城门不闭”,因此齐国军队五十天就攻进了燕国的首都,杀死了燕王哙 和子之。
- 武王是业:指武王灭纣。
- 文王是也:指文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服事殷商而没有造反。
- 箪食壶浆:箪(dān),古代盛饭的竹筐;食,饭;浆,用米熬成的酸汁,古人用以代酒。

译文:
齐国讨伐燕国,兼并了它。别的国家在酝酿救助燕国。
宣王问道:“许多国家正在酝酿要讨伐我,要怎样对待呢?”
孟子答道:“我听说过,凭着方圆七十里土地最终号令天下的,商汤就是,还没听说过拥有方圆一千里土地而害怕别国的。
《书经》说过:‘商汤第一次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他,因此,出征东面,西方国家的百姓便不高兴;出征南面,北方国家的老百姓便不高兴,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人们盼望他,就好像久旱以后盼望乌云和虹霓一样。做买卖的依然熙来攘往,种庄稼的照样埋头耕耘,因为他们知道这军队是来诛杀那暴虐的国君是来抚慰那被残害的百姓的。真像降了场及时雨呀,所以百姓十分高兴。
《书经》又说:‘盼望我王,他来了,我们才活过来了!’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王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因此都提着饭筐和酒壶来欢迎王的军队。
如果您却杀掉他们的父兄,掳掠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祠堂,搬走他们的传世宝器,这又怎么可以呢?
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它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暴虐无道,这等于引发各国兴兵动武。您赶快发出命令,遣送回俘虏中的老幼者,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与燕国人士商量,择立一位君主,然后撤军。这样做,要让各国停止兴兵,还是来得及的。”
拓展:
- 汤一征,自葛始:出自《尚书》。
- 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
- 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
- 旄倪:旄,通“耄”,八十、九十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拓展:
- 邹与鲁哄:邹国与鲁国交战。
- 穆公:即邹穆公。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
- 曾子:即孔子的学生曾参。
视频少了一节: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译文:
滕文公问道:“腾国是一个小国,处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司。是归服齐国好呢,还是归服楚国好呢?”
孟子回答说:“到底归服哪个国家好我也说不清。如果您一定要我谈谈看法,那倒是只有另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坚固,与老百姓一起坚守它,宁可献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做到了这样,那就可以有所作为了。”
拓展:
- 滕文公:滕国国君。滕国,古国名,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儿子错叔绣。公元前414年被越国灭,不久复国,又被宋国消灭。

译文:
滕文公问道:“齐国人准备修筑薛邑的城池,我很害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答道:“从前太王住在邠地,狄人来侵犯,他便搬迁到岐山下定居。他并不是主动选取了这个地方,完全是出于不得已。要是一个君主能实行仁政,后代子孙定会有成为帝王的。有德君子创立功业,传于子孙,正是为了能代代相传。至于成不成功,自有天命。您奈何得了齐人吗?只有努力实行仁政罢了。”
拓展:
- 筑薛:薛,周初一小国,姓任,后为齐所灭,以之封田婴。
- 邠:同“豳(bīn)”。
- 狄:即獯鬻(xūn yù)。

译文:
滕文公问道:“滕是个小国,尽心竭力服事大国,仍然难免于祸害,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答道:“从前太王住在邠地,狄人来侵犯他。用皮裘和布帛去笼络,不能幸免;用好狗名马去笼络,不能幸免;用珍珠宝玉去笼络,仍然不能幸免。
太王便召集邠地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向他们宣布:‘狄人所要的,乃是我们的土地。我听说过这个:有德行的人不让本来用以养人的东西成为祸害。你们何必害怕没有君主呢?我得离开了。’于是离开邠地,翻过梁山,在岐山之下重新盖了个庄子住了下来。
邠地的老百姓说:‘是有仁德的人哪,我们不能失去他。’追随他的人好像赶集的一样多。
也有人说:‘土地是祖宗传下世世代代必须守住的基业,不是我本人能擅自把它丢弃的,宁愿死,也不离开。’以上两条道路,您可以在其中选择。”

译文:
鲁平公准备外出,他所宠幸的小臣臧仓来请示说:“平日您外出,一定要告诉管事的人您到哪儿去。现在车马都预备好了,管事的人还不知道您要到哪儿去,因此我才冒昧来请示。”
平公说:“我要去拜访孟子。”臧仓说:“您轻视自己的身份先去拜访一个普通人,是为了什么呢?您以为他是贤德之人吗?礼义应该是由贤者实践的,而孟子办他母亲丧事的花销超过他从前办父亲丧事的花销,您不要去看他!”平公说:“好吧。”
乐正子入宫见平公,问道:“您为什么不去看孟轲呀?”平公说:“有人告诉我:‘孟子办他母亲丧事的开销超过他以前办父亲丧事的开销。’所以不去看他了。”
乐正子说:“您所说的‘超过’是什么意思呢?是指父丧用士礼,母丧用大夫礼吗?是指父丧用三只鼎摆放祭品,而母丧用五只鼎摆放祭品吗?”
平公说:“不,我指的是棺椁衣衾的精美。”
乐正子说:“那便不能叫‘超过’,只是前后贫富不同罢了。”
拓展:
- 鲁平公:景公之子,名叔。
- 嬖人:被宠幸的人,此处指亲信的小臣。
- 敢:谦敬副词,无实义。
- 乐正子:战国时人,仕于鲁。名克。就是孟子在《尽心下》二十五章所说的“善人”“信人”。
- 三鼎、五鼎:鼎是古代的一种器皿,祭祀时用以盛祭品者;祭礼,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三鼎五鼎体现了士礼和卿大夫礼的差别。
- 棺椁衣衾:内棺曰棺,外棺曰椁,音guǒ。古代士以上的人常用两层以上的棺木);衣衾,死者装殓的衣被。

译文:
乐正子去见孟子,说:“我跟鲁君说了您,鲁君刚要来看您,可是有一个受宠的小臣名叫臧仓的阻止了他,所以他没有来成。”
孟子说:“某人要干件事情,会有种力量在推动他;要想不干,也有种力量在阻止他。干与不干,不是单凭人力所能做到的。我不能和鲁侯见面,是由于天命。臧家那小子,怎能使我和鲁侯见不上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