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回老家,看望大姨后,难过

想写点什么想了很久,却不知道从何开始,又如何写。
想想从高中毕业,就没写过什么东西,虽然高考时实行标准分,满分900分,语言考了近800,但从高中毕业到现在20多个年头了,想说点什么写点什么,总感觉下不去笔。
幸亏,这些事偏重记叙性的,不用多少华丽的辞藻来修饰。标题起了删,删了起,算了,真奔主题吧。
大姨远嫁的地方,其实距离娘家并不远,距离娘家也就20里路左右吧,但是比较偏远,以往去“出门“(串亲戚)的时候,自行车都没法骑,基本都是山路。大姨有个妹妹就是我的母亲了,还有个哥就是我大舅了。
那时可能比较穷没办法,大舅和大姨夫实行了”换亲“,也就是大舅娶了大姨夫的妹妹,而大妹夫娶了大舅的妹妹,所以,我都感觉比较乱,比如我舅家表哥,本应喊我大姨为姑的,因为她是其父亲的妹妹,但又因为大姨的丈夫是其母亲的哥哥,所以又该称为妗子(舅母)。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叫,可能农村自有传统的叫法吧。
先不纠结这些了。还是回到姨夫身上吧。之所以说姨夫而不是姨,其实,我和家里的兄弟姊妹更喜欢姨夫。
姨夫是受过苦的人。由于他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家业也没什么,所以,年轻时就带着两个儿子,甚至加上我那表姐,一起外出打工。最常干的就是砖厂,三伏天的,在五六十度的、两三人深的砖窑里烧砖,环境恶劣,都是体力活,现在想想,想都不敢想。
就这样,辛辛苦苦全家干了几年,把两位表哥拉扯成人,结婚生子,算是完成任务了,姨夫也老了。有几次去看他,很瘦,不怎么吃饭,就是每顿总是爱喝酒。我在他面前他总是笑咪咪的,不笑时是被我那表哥气着了,对我,还有我兄弟是很好的。以至于,过年出门的时候,都想去他家,而不愿去我姑家,虽然姑家条件好,吃的也好,但是没有那份亲情。
九十年代,那时钱是真的值钱,过年去姨夫家时,总会收到10块,20块,多时50块,少时也有5块钱的压岁钱。我们喜欢去他家,虽然嘴上说能赚到压岁钱,其实就是喜欢去他家,没拿我们当外人的感觉。
我大些的时候去看他,见他喝酒不吃饭,就说了他一次,而姨夫也是笑笑,说饭吃不吃的,酒也是粮食酿的,喝上半斤酒就当饭了。那时我觉得不太好,但也只能劝下。
后来,我也是找工作了,结婚生子,距离家乡300里路,没什么事也不怎么回去了。有次表姐搭我的顺风车,说有次姨夫去我所在的城市看病,还念叨着我在这边。。。。。。姨夫是真的把我们,至少是我放在心上了。
再后来,我接到大姨的电话,就是噩耗了,说是去看看姨夫吧。我们农村,如果家里有人生病,外人去看都会拦着,免得对方破费。而大姨这样说,我就知道情况不好。安顿了工作和孩子,跟妻子说了声,就驱车300里路回去了。那时大姨夫就很虚弱了,拄着棍,我没问个究竟,听说是肺癌。见我去了后,大姨还是做了点菜让吃饭,我执意不吃的,但拗不过,但哪里吃得下。看到姨夫那样,我只能哽咽着宽慰了几句。我那两个表哥在边上商量着说有个偏方蝎子什么的能治,晚上去拿着手电去山上照......我无言以对。
单位有工作,家里孩子也需要照看,只能匆匆见过一面之后,返回家中。想到,可能是最后一面,但没想到那么快,也就月余,父亲打来电话,说是姨夫没了。当时,我就蒙了一下,很难过,就是亲人逝去的那种难过。
然后赶回去,也没见最后一面。然后就是过场,农村的那些习俗。最后是坐席吃席,座上的人,基本上看不出什么,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这让我想起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桌上除了父亲,其他人我都不认识,可能他们看到我哀伤的脸,然后礼节性地打招呼询问,我说:”那是我姨夫。唉,年轻时就干砖厂,一辈子没享过福。”说着都有点儿哽咽,他们也随意附合着。
我也不知道我这话有没有被我表哥听到,会不会得罪他们。其实按理讲,姨夫的三个孩子都成家了,并且三个孩子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算是可以了。但他经常被表哥气,特别是二表哥,然后年轻时,姨夫的一个兄弟拐了别一个兄弟的媳妇跑了......好多的烂事情,让姨夫难堪、难过。
这下,好了,一了百了,挣了一辈子,图了个啥。
一晃已经九年了。。。。。。
前不久,孩子放暑假,喊着要回爷爷家。回去后,买点东西去望一下大姨。去时正一个人包水饺,大姨见到我很是惊喜,问长问短。蚊子好多,咬得我直接坐不住,待了会儿,东西放下,临走时,拉过她手把200块钱塞她手里。她不要,说家里不缺钱,姨夫给她留下了十多万,吃利息再加上每月发点养老200块钱,够花的;又说,把老两口的地、表姐的地都分给了两个表哥,答应一年各交500块钱给她,但一个也没有给的。
大表哥家两个孩子,都到了结婚年龄了,压力很大;二表哥家两个女儿,他赚钱还行,也不给有点儿说不过去了。回家后我跟兄弟说了说,兄弟说,去年看她的时候,大冬天的,穿着衣服蜷缩在被窝里,屋里都没生炉子,也是怪可怜的。又说起小时候给的压岁钱,听我说给了200块钱,兄弟也比较支持。但给钱的事儿没跟父亲说,如果说了,会被父亲说一通。因为姨家表哥好几年都没看过他了,而我兄弟年年都去看我姨。父亲的意思是,那几个小孩都不来看他,凭什么去看她还给钱。不是在乎那些东西,而是人情往来,如果没有来往,人情味也就淡了。
其实,打心里,我是更喜欢姨夫的。我大姨不太爱清洁,有点儿邋遢,还有点儿小性,怕人说,一说就生气什么的。我去看她,一是我母亲没有了,大舅近两年也去世了,就剩下她了,相念母亲,看看她一母同胞的姐姐也算是缓解思念之情;二是因为姨夫,与其说是大姨的身份,不如说是姨夫的家属更妥切,因为姨夫,我去看望一下姨,也算对得起姨夫。
我相信,逝去的亲人们,或许并没有消散,而是在某个时空,或许哪天,能够相见。
我想到了《指环王》里的对话:
皮俜:没想到会这样结束
甘道夫:结束?不,旅程不会在这里结束。
死亡只不过是另一条路,我们人人必走的路。
世界的灰色雨幕将会卷起,一切都将变成银色的玻璃。然后你会看到
皮俜:什么,甘道夫,看到什么?
甘道夫:白色的海岸,而在远方,一望无际的绿色大地和美丽的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