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生如何看待《长安三万里》?
当高适在洞庭湖畔与李白合作杀贼,两人抱拳相识,殊不知两人之后的人生将产生怎样的交织,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
等会儿,还是先打住吧。最近网上似乎很流行这种故作深沉的影评开场白,然后敷衍地讲述一下大体故事情节,然后速成一篇“高级影视评论”,聊以搜罗流量。终于抽出时间看完《长安三万里》,还是想留下点自己的东西,不枉我那四十多的票钱。 可能有一点点剧透,不过本身片子属于历史剧,史实居多,剧本在千年以前就已经尘埃落定了,也无剧透一说吧。 ———————————————————————————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高适!” “这首诗,我是照你写的!”
高适愕然转头,不可思议地望着相交半生的老友。两人解衣,月下再次相扑对决。那一瞬,两人似乎回到了青年时代,回到了在梁园的比拼。只是,彼时他们乌发高大,此刻却早已发斑鬓白。冥冥里,又回到了四十年前的洞庭湖初识。
高适出身将门,可从父亲高崇文开始便已没落。三年守孝,家势中落,高适无数次月下
“抚枪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出自李白诗《赠张相稿其二》 化用)身怀高家枪绝技,气贯长虹,杀气腾腾,誓要直趋长安,叩天子门。远行的路途里,洞庭湖畔与李白共同杀贼,从此相识。更像是命运的羁绊,两人从此成为知音密友,
同游晴川历历黄鹤楼,共赏十里桃花扬州路。
期间,李白作为商人之子,无法参加科考,只好走“行卷”这条捷径。哪知“世间捷径岂为寒门所开”,不得赏识,不受举荐。高适的境地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李龟年安排他宴会表演,最终却换得“有些吓人”的评价。幼年杜甫都不禁叹到:“可惜啊,明明是上阵杀敌的厉害枪法,如今却要酒宴上博妃子一笑。”
分离后,两人各自踏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李白狂傲,选择用才华来让世人惊艳;高适务实,决定回乡继续读书练武,再回长安来发扬光大。 一年之约转瞬即至,高适如约来到扬州,彼时李白已经诗名远扬,才华外显,财源不断。高适却仍是一位普通百姓,除了枪与盘缠,便也别无财宝。但很快,李白父亲壮年去世,家产瓜分殆尽,李白前半生早已将家产挥霍一空,一下子跌落神坛,潦倒穷困,险些病死在扬州。高适仍然老样子,虽然不口吃了,但念书学习还是一个问题。李白选择入赘许家,纵使高适几番劝阻。
再然后,入赘许家的李白居然再次打开了局面。突遇举荐,成了翰林学士,一举成名。这次,李白在胡姬酒宴上,酒兴诗兴一路大发,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诗《少年行》)狂放不羁的他难免忽视了高适的存在,不入群的高适落寞离开。路途中,与杜甫一起祭告父亲,念起祖上功名,祖父42岁大破高句丽,斩尽燕山胡马,自己已经43岁,仍无什么功名。只好投奔哥书翰,做个文人记室。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遭遇追杀,后入道。而高适杀出重围,披上三镇节度使的帅褂。不想李白却投奔永王,与高适敌对,被判以死罪。 高适最终托汾阳王郭子仪救出李白,这才成就了那篇《早发白帝城》。
身为三镇节度使,高适不负众望,来了招围魏救赵,救下长安,平叛乱。 纵观全片,以高李两人友谊为主线,历史史实为铺垫,呈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两人性格迥异,但从他们身上,能学到不同但相通的处世之道。 —————————————————————————— 关于人物
高李二人,一个地上英杰,一个天上谪仙,一个狂傲不羁,一个脚踏实地。
这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带来相通的震撼。 高适: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高适诗《送郑侍郎谪闽中》)
高适属于那种实在做人的类型。如果从MBTI的角度来看,高适绝对是个i人。高适作为四大边塞诗人之一,其实知名度不高。在输入法里打下他名字的拼音,甚至找不到“高适”这两个字。他内向,自律,为人生勤勤恳恳付出,兢兢业业当兵。但他照样也有雄心壮志,渴望冲锋陷阵,建功立业。只可惜,一直在基层的他,在乱世里攀上三镇节度使的位置,在军营帐中与程公公回忆往事。一直等到吐蕃大军已经逼近,才起兵反围,一记瓮中捉鳖,杀的吐蕃丢盔弃甲,封了渤海显侯,成为同时代诗人里功名最为显赫的一位。
他说,十年文人记室,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朝之间,发生了几百年。从八品文官到一员大将,他终于苦尽甘来。这就是他,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成功。 人生,要耐得住性子。 李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说起李白,可说的可就太多了。字数有限,不能说太多。但影片里,对李白的刻画仍然极其传神。行卷不成,他怒而拔剑,当街大喊:有眼无珠! 却又觉得,不和这帮人一般见识。于是他又带着高适,去黄鹤楼再“喝几杯”。他看到崔灏题的诗,自知不如,但要写出压倒黄鹤楼所有诗人的名篇。他与高适相扑,摔在水里,干脆就躺在了梁园的池塘里。他几番失意又得意,得意就喝酒泡妞,失意就回乡找高适(doge)最终还是因为太过狂放而被朝廷记恨,选择入道。
“人间的路我走不下去了。我要走天道!”在高适杜甫的帮助下,李白入了道门。一众诗人聚在一起,李白捧缸畅饮,吟下《将进酒》。此时是影片的最高潮,在影院看这一段的时候,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李白啊李白,你真的是天上谪仙,你吟诗喝酒,召唤大鹏,行至天宫,早已超越世间一切的世俗,看到了满目的星辰。绚丽的色彩,壮怀的音乐,感情充沛甚至带点酒气的吟唱,真的让人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我恍然醒悟,人生一遭,无论得意失意,都可以如此洒脱,如此潇洒。
李白的精神与力量,早已根植在每一个华夏人心中。从小时候背诵的“床前明月光”到“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无不令人叹服。他的潇洒走一回,他的独行世间,他的放荡不羁,都是仙人本色,都是人们所敬仰的生活态度。
他是诗仙,是剑仙,是酒仙,是青莲居士,是太白道士
,是永远活在人们心里的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高适和李白,
一个飒飒如骏马,一个昭昭如繁星,一个天道酬勤,一个仙行世间
。高适是普通人终成硕果的勤勉,李白是天才颠沛而壮怀的豪情。 无论如何,两个截然相反的性格命运的交织,恰是这部片子最大的亮点。 —————————————————————————— 关于影视艺术 《长安三万里》上档之前,其实饱受诟病。因为本身把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就是最容易挨骂的题材,偏偏还是动漫风格,所以并没有那么吸引人目光。靠着自身优秀的情节设计和对历史的高度还原,口碑突飞猛进,成为今年暑期档最快的一匹黑马。 影片里,多线并行而不混乱,倒叙叙事而不突兀,视角的转换丝滑到我从高适的将军营里走出,才反应过来已经开始讲故事了。 近些年国漫崛起的话题热度始终居高不下,人们对于国漫的期待日益增加。从
《大圣归来》
到
《哪吒》
,再到
《长安三万里》
,国漫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蜕变,不变的是坚守国漫独一无二的特色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网络影评人说,
《长安三万里》以史为本,以诗为魂,艺术为翼,加以改编
,某瓣评分直上8分有余。无论从音乐,视效还是针对历史的独特改编,都令人眼前一亮。尤其以李白吟《将进酒》一段为例,瑰丽神奇,震撼人心,难得让人领略诗的魅力。
很有意思的是,影片是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的。她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遇到吟诗作词的情节,她可以轻声附和,对出下句。而我只能拿个手机贪婪地拍些剧照,理不亏但词穷,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
可见,《长安三万里》有一定的观影门槛,但也一定可以让人们接受流传千古的诗歌文化。 此外,影片中的很多细节还原度极高。影片中的人物建模,之所以是“五短身材”,是因为仿照了
唐代人俑
的特点;人物见面作揖,是唐朝盛行的“叉手礼”。有诗为证:
“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
(唐 柳宗元诗《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
以及以胖为美身材丰腴的唐朝舞女,都深刻反应了当时社会现实。英姿飒爽的“裴公子”,月下以一手裴家剑封喉高适,但却因女儿身而无从施展,也体现了封建时代的落后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偏差,比如高适并不是洞庭湖畔与李白相识,这一情节属于艺术加工。而最后李白确实获赦,但不是高适救他。这大概是历史唯一的遗憾。 ——————————————————————————— 其实说出来很搞笑,我对《长安三万里》的最深印象是里面的酒。真的很想如影片中的人物一样,捧着缸喝() 当然,像我这样的酒量,大概也只能喝点酒精饮料。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啊,无论饮酒与否,都可以以潇洒狂放的心态,笑对人生。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影片是以高适作为主要视角叙事的,实在很巧妙。与李白相比,高适更像平凡的普通人,与大多数观众引起共鸣。他努力半生,终于在知天命之年发迹,夺得属于普通人的成功。我的出身不高贵,我的城市不壮美,我无财无权,但仍要
走在人海里,做一朵奔涌的浪花
。这世间,还有千千万万个我,却没有千千万万个高适。定要以
李白之魄力,高适之稳实,去拼,去抢,去为了百分之零点一的概率,发起冲锋。
你要相信,生而平凡却不甘平凡,正如李白所说 你胸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天!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刻,也能
“冲天香气透长安!”
最后,想用“酒文化”来结束这一篇影评。一杯敬李白,敬你人生天地之间洒脱自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潇洒走一回,青莲谪仙;一杯敬高适,敬你重情重义,胸怀大志,光复家室,挽救长安,封狼居胥;三杯敬自己,敬自己的昨天,今天,明天;N杯敬杜甫,敬岑夫子,丹丘生,敬王维,敬王昌龄,敬哥舒翰…… 以上用的都是水。
未成年人禁止饮酒哦
写在最后:这次是写得最长的一篇影评,
近四千字
,但我觉得值得。写了很多,写了很久,有些诗句可能生涩,输入法无法快速录入,所以写得也很辛苦。只希望能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传达出去,聊以抛砖引玉,还请多多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