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以笔为刀,以史为鉴

年后才开始追《觉醒年代》,昨天看到第34集,留了几集省着看。
今年电视剧开局质量真的不错,《山海情》《跨过鸭绿江》《觉醒年代》都是上乘佳作,大制作,过瘾。
为什么特别想聊聊《觉醒年代》,第一点就在于我自己是一个文科生,我从事的是文化出版工作,我所喜欢的、研究的、生活的,都离不开一个“文”字。去年,由于我爸的影响,我对《神探狄仁杰》产生了兴趣,从家回来后就跟朋友一起看,一边看一边感慨“老李家真是乱啊”一边查资料。这样做倒也没什么特别的用意,只是在辛苦工作一天后,着实能让自己快乐一下。至少对我而言,曾经学过的知识再一次呈现在我面前,引发我的兴趣和思考,足以使我感到快乐。看《觉醒年代》时,最初的激动都来自这里。陈独秀、李大钊、章士钊、毛泽东……曾经我因为讨厌记年份特别排斥历史,如今,历史书活了,方块小字和黑白照片都活了,我才发现我真的很怀念他们。自打走出校园至今,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少有涉及这段历史,我也不会刻意去了解这段历史这些人,但是他们都在我心里占了位置,可能这个位置就叫“知识”,一些“无用的知识”,除了安放在心里的角落,我也不知道放哪里合适了。

《觉醒年代》是一出文人大家群像大戏,仅仅是这些人的名字汇聚在一起,就足以令我感到兴奋,本剧对人物角色的塑造更是让人欲罢不能了。有形,有神,有表,有里,一个乱世,一众英雄般的文人学士姿态各异,风骨不同。我所以为的英雄,必然是爱国的,而且不肯做奴才的。但凡奴性坚强者,不配“爱国”。但凡爱国者,必然不会甘做列强的狗。“爱国”并不可耻,“为奴”并不光荣。现在的有些人自己要做奴才,也要教别人为奴,着实可悲、可笑。
《觉醒时代》说了一个一直以来都在误导我的问题:“政治和学问应不应该分家?”我不怎么懂政治,甚至被各种人情世故、职场潜规则日夜洗脑,我也曾对西方制度抱有幻想,很幸运的是现在破灭了,挺好的,没有幻想才能老老实实过自己的日子,没有幻想才知道要靠自己。生活不如意,需自己努力;社会不平,需自己争取;职场不公,需自己改变。民众是由一个个的“自己”组成的,自己不做自己的英雄,何以要求社会做你的英雄?这算是我所理解的政治吧,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还需人民当家作主来实现。我所以为的自由,并不是想干啥干啥,而是在合理的限度内自由发挥自己所长,从事自己所喜欢且能胜任的工作,扛着能承受的各方面的压力,过着自己感到舒适的生活。这也是我对政治的理解。政治是学问的基础和边界,离开政治谈学问,空谈。
《觉醒时代》讲述的是一个动乱的时代,一群被压抑的爱国志士,但是,这群人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一扫社会上的浊气,迸发出涤荡乾坤的向上的浩然之气,使得整部剧慷慨激昂,振奋人心。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弹幕“我该学习了”“吾辈楷模”,虽有同感,也是哭笑不得。
这个时期的名人太多了,但是相关的记载演绎却并没有那么丰富,然而,每一个演员都演得像本人一样,不止外表像,气质也像,脾性也对,许多人刚一出场便让人觉得,他就是某某,果不其然。然而,鲁迅不是这样。鲁迅刚出场时,我和朋友都觉得徒有外形相似,气质差得太远。然而,《狂人日记》一节,鲁迅按下红桌,怒视前方,执笔而立,镜头扫过案下刻的关公舞刀,一人,一笔,一腔怒火,谁能说这不是鲁迅呢?看一出大戏,旁听大家辩论,围观神仙打架,我表面平静,内心汹涌。导演真的太绝了,让曾经喜好热血动漫的我,在一方书斋中看到了文人以笔为刀、大杀四方的思想斗争。

剧中有太多出色的人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是格外丰富。辜鸿铭是天才一样的人物,他以天才的视角看待世界,有着天才的孤高与桀骜,他对国家的深情,对蔡元培的敬仰之情,让他少了几分孤傲,反倒显得格外可爱有趣。李大钊不是历史书上那个沉默冷峻的烈士,他黑着一张脸,眉头紧锁,目光深沉,却又温润如玉、意志坚定、身先士卒、与民同乐。他与妻子赵纫兰的感情格外打动我。一个童养妻,一段并不般配的婚姻,却因为彼此的深情显得格外和谐。李大钊以手在赵纫兰肩上写下“李大钊”三个字时,真的太浪漫了。可惜,他们没能见到安稳的中国。

这剧的镜头语言也是颇有深意。语文课上常常会提到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暗示剧情进展和人物命运,这剧是真的做到了。场景、配乐、蒙太奇、慢镜头、灯光、天气、人物的站位、台词设计……每当意识到画面之中潜在的信息,画面中的场景就变得沉重,眼前的快乐就显得悲伤,眼前的痛苦也令人更觉得痛苦。这不仅仅是影视艺术,也是文人以“无用的知识”思考。
《觉醒年代》讲的是一百多年前的故事,然而对于我辈而言,历史从来不曾走远,也因如此,华夏文明才能源远流长。我们对历史的执着,就是对现在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