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让云音乐剧再飞一会儿!

近日,疫情虽然渐渐得到了控制,但演艺界依然是风起云涌——国内剧院30%上座率的限制使得复演之路道阻且长,而国外更是遥遥无期...恐怕云观剧时代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对此笔者只想说一句:C'est la vie!
更让人细思觉恐的是:云观剧或许会成和防疫一样,为一种新的常态~面对着再也回不到从前的可能,我们不得不考虑——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又会有哪些影响呢?

说实话,现在的局面很混乱,大家都在做各式各样的尝试...比方说,百老汇最近上线的流媒体平台,就汇集了各类云剧场的内容——接下来还要上线大制作、甚至托尼庆典!而在国内,从去年的《因樂聚》演唱会,到跨年时《蝶》的校园版直播,再到上周线上首演的《一爱千年》,“云音乐剧”的发展似乎也是一浪接一浪~


在此,笔者想给大家翻译翻译——什么叫做云音乐剧?
当然,大家姑妄听之,千万不要“以我为准”...我们得让这些浪再飞一会儿,毕竟谁也预料不到各路神仙和夜里猛的资本能搞出什么样的花样出来orz
你想站着,还是想挣钱?
首先,笔者认为,云观剧时代是迟早要到来的,只不过在疫情之下加快了步伐!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音乐剧《Hamilton》——这个百老汇的头牌,可是在疫情席卷西方之前,就被迪士尼爸爸pick了哦~

更值得一提的是,计划发行的直接是16年的舞台官录版本,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专门制作电影版!这简直是——Cats听了想咬人,大悲知道了想上街,不转不是la vie boheme(雾...
而且在疫情之下,该片直接提档到了今年7月,并直接在Disney+线上发行...在迪爸爸的强大渠道和宣传之下,Hamilton上线的影响力,无论与小众平台BroadwayHD、还是打通文艺院线的NT-live相比,恐怕都要高出几个数量级!

毫无疑问,Hamilton做到了“站着把钱挣了”,甚至连额外的拍摄成本都没付出...而迪士尼,以及观众们吃亏了吗?恐怕也未必——相信在7月初,Disney+会迎来一个订阅高峰,而很多包括笔者在内的Ham粉会心甘情愿地掏出6.99刀,开始探索迪士尼的线上世界,不少人甚至会续订下去,继续云吸星战、漫威、皮克斯等等等~

笔者认为,形成共赢局面的关键在于:Hamilton的蛋糕太大了,一人一口酥也不会有人成为荀令君...只在百老汇演出的时候就已经供不应求,票价上天了,而脱离了线下场馆的限制则更是能让更广大的观众用更低的价格观看~
在这里,“时间窗口”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各种平台同时上的话,有多少观众愿意花几百美元去现场,而不是几美元线上看呢?要知道,真正注重现场体验的戏剧爱好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路人恐怕所在的城市连剧院都没有,想去现场看都不是一个选择!

所以文娱产业一般都是线下先行,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提供更多廉价的选项...比方说电影会在电影院里先演,过段时间才会上线各种视频网站,最后的最后才会在电视台上播出~而现在突然间线下无法变现了,整个模式就出现了巨大的问题!
简单来说,大家站着挣不了钱了——毕竟Hamilton是凤毛菱角,马邦德才是常态,更何况浦东的黄老爷还偷来了各种资源养着一大群白嫖党...甚至说,在混乱的线上世界中能站着有时还是一种奢望~

当然,很多地主家余粮充足,根本不在乎!大英的韦伯就在油管上开通了"The shows must go on!"频道,以一周一剧的频率开仓放粮~其限时免费模式,或许也利用库存,赚足了吆喝——但恐怕和消费券一样,只能成为权宜之计,而不是云音乐剧的常态...


相比而言,刚在peopletv.com首映的,基于热门美剧Smash的Bombshell音乐会,则更进了一步,公开为Actors Fund募捐,替整个行业谋福利...
据笔者了解,当初的音乐会也是15年的时候通过Kickstarter众筹到了30万美元,才得以进行的~其次在中场更是加入了卡司重聚的环节,给了观众们很多惊喜~


当然,更多的人家里没矿,也做不到那么“体面”,只得纷纷加入直播带货的大军,或想尽办法生存下去...
笔者认为,免费播出+打赏的模式也不是长久之计——目前供给充足加盗版严重恐怕只能先走这条路...而当存货耗尽之时,哪怕是韦伯也要重新考虑云音乐剧的利益分配问题,探索如何像Hamilton一样,站着把钱给挣了~
Today is history!
在新模式的探索上,笔者很欣喜地看到国内原创剧也能够一马当先...虽然离成功恐怕不止是那"一步之遥"~

一部新剧,通过线上首演,并付费观看,《一爱千年》恐怕真的是创造了历史!论起演员来,郑棋元领衔的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老师们各个可圈可点;论起平台,四海一家+中演院线+阿里系的配置也堪称豪华...可这部剧总让人感觉——味道不大对><


在笔者看来,这或许反映了原创音乐剧在创作上的窘境...这不是第一步白蛇主题的音乐剧了——从李盾老师1997年的《白蛇传》,到徐俊导演18年的《白蛇惊变》,大家都想去挖掘这个民间传说中的宝藏,但都还没有探索出最为合适的挖掘方式~


受马前卒五四演讲的影响,笔者认为原创音乐剧与引进剧相比,类似于解放前的民族资本主义...我们毕竟起步晚,还停留在小作坊手工业创作的阶段,虽然不时能诞生匠心之作,但人家“机器”一开,大制作真的能连绵不绝!在买办就能轻松挣大钱的时候,除了情怀党,谁又会偏爱原创音乐剧呢?

墙裂推荐知识青年观看的一个演讲!
这么一来,业界所谓的“三步走”,恐怕只能是南柯一梦...先引进、再逐渐本土化,过渡到原创——恐怕当年的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也是这么想的!但等待这些马走日们的,恐怕只有无疾而终的“完颜英”orz
后浪们,还等什么呢?
不过,现在时代变了,做线上音乐剧恐怕也没有那么难了——甚至不需要蓝青峰式的机关算尽,有时一个少年,一架钢琴就行...

当笔者偶然间接触到《酷儿的飞行器》的时候,真的感觉是难以置信——这居然也行?即兴弹唱、一人分饰多角、直接在直播中创作,还鼓励大家录屏分享!上音的顾易顾老师,真的是玩出了新花样~
后来发现,这个顾易还真的不简单:他在大二时就和徐均朔搭档,创造了上音的历史:

而顾老师在直播中,不仅回味过当时的创作经历(《生生背后的故事》),更是接二连三地推出《书中人》、《龙》等天马行空的即兴原创作品...虽说只有声音,画面纯靠脑补,很多地方也显得不那么贴切——但笔者感觉其初生牛犊的劲头,不亚于市面上某些成熟作品!

这给了笔者以启发:或许在音乐剧领域,我们也遇到了“innovator's dilemma”,随着音乐剧的发展,大家不断点亮科技树,不惜代价各种over serve线下的观众...却忽视了大家最想要的,可能就是几首动听的音乐,一个不错的故事~

而突然间进入了线上,这些线下的trick反而一个个大打折扣...我们的原创剧也能和西方的大制作处于同一起跑线,用最为原始的方式比拼编剧、作曲和演员的功底!

正如笔者上次说到的两个“鬼”一样——或许在剧院中,《人鬼情未了(Ghost)》的现场效果永远是原创剧《聂小倩与宁采臣》比不了的...但如果在线上,现场令人目瞪口呆的穿墙特技想必就不会那么效果拔群,而后者的“身世”、“贪念”等神曲威力却丝毫不减,更有可能因其内涵而取胜~(PS:笔者这才发现,关山老师的作用,或许一直被严重低估了><
所以笔者认为,如今的乱局,对于年轻的创作者来说,或许是一次机遇:我们不仅可以低成本试错,更是有机会和巨头们处于同一起跑线!音乐剧的创作本来就是要经过改改改的,先在初期不成熟的时候上线获取观众的反馈,再逐渐加大投入至线下商演,未必不是一条可行的路...总比一些骗了一大笔经费,到了现场才知道是割观众韭菜的害群之马更值得我们关注!

当然,即兴原创的门槛恐怕不是一般的高,线上先行的模式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在此阶段,笔者只能说:让云音乐剧先飞一会儿!
相信我们的文化瑰宝也终究会孕育出自己的Hamilton,而像顾易、徐均朔这样的少年们也早晚会扛起原创的大旗,走出自己的路~

TheatreBomb-剧燃:
特立独行的另类剧场,逗逼中的轰炸机
长按扫码↓载歌载舞步入歪门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