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诊断学-腹部查体1
【概述】
1.腹部范围:横隔至骨盆

2.诊法:触诊最为重要
3.检查顺序:触诊引起胃肠蠕动增加,使得肠鸣音发生变化,腹部激惹,因此为视、听、叩、触。
【腹部体表标志、分区】
1.体表标志:

2.腹部分区(仅选取重要的容易遗忘的脏器)
※先回答:腹部有哪些系统的脏器?消化、泌尿、生殖、血管(腹主动脉)、血液(脾)、内分泌(肾上腺)
1)四分区法

2)九分区法

【视诊】腹部外形、皮肤、呼吸运动、胃肠型蠕动波、上腹部搏动
1.腹部外形
1)正常腹部外形

2)腹部膨隆:
(1)全腹膨隆

【测量腹围】经过脐
(2)局部膨隆

a.腹壁肿物vs腹腔肿物:卧床抬头,腹肌收缩,前者肿物更明显;后者不明显
b.局部膨隆不同形状的可能疾病:类圆形(肿瘤、囊肿、炎性包块);长形(梗阻、套叠)
c.局部膨隆体征的临床意义:

3)腹部凹陷:

2.皮肤


3.呼吸运动

4.胃肠型(在腹壁呈现出胃、肠的轮廓)、蠕动波

5.上腹部搏动:右心室增大vs腹主动脉瘤(深吸气时剑突下搏动增强、减弱)
【听诊】肠鸣音、血管杂音、搔弹音
1.肠鸣音:
1)定义:肠蠕动时肠管内液体气体流动发出的声音。
2)指标与特征:

2.血管杂音

3.搔弹音
1)搔弹试验:右手轻轻搔刮腹壁,左手持听诊器听诊
2)意义

【叩诊】
1.正常腹部叩诊音

2.叩诊音变化:

3.肝叩诊
(1)肝脏上界的叩诊:沿右锁骨中线,从第2-3肋间肺清音区逐个肋间由上向下叩诊。清音变为浊音时,为肝上界(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
(2)肝脏下界的叩诊:沿右锁骨中线,从腹部鼓音区由下向上叩诊,鼓音变为浊音时,为肝下界(右肋弓下缘);(可高于触诊所得肝下界)
(3)肝上下径:肝上下界距离:9-11cm。

(4)肝区叩击痛:正常人无肝区叩击痛。左手置于肝区,右手握拳以轻中强度捶击左手背,如果叩击疼痛则为肝区叩击痛阳性。(肝炎肝癌肝脓肿)
4. 脾脏叩诊:
(1)方法:右侧卧位,在左腋中线上,最下的一个肋间向上逐一肋间叩诊,浊音区即为脾的位置(左腋中线9-11肋间)
(2)脾大:①脾叩诊浊音界超过左腋前线;②在最下一个肋间叩诊时,深呼气时的清音被深吸气时的浊音取代。
(3)脾区叩击痛
5.胃泡鼓音区叩诊:
1)上界:膈肌、第6肋;下界:左肋弓;左界:左腋前线;右界:肝左缘
2)临床意义:
(1)脾大:脾前缘超过左腋前线,胃泡鼓音区缩小;
(2)空腹时,缩小:肝脾大、左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
6.腹水:叩诊浊音
1)视诊:大量腹水时可见全腹膨隆。平卧时,腹水位于腹腔两侧形成蛙状腹,坐位或立位时位于下腹部,造成下腹部膨隆。
2)叩诊:
(1)移动性浊音:患者仰卧位,医生站立于患者右侧,从脐部开始向左叩诊,应为鼓音。当向左叩诊出现浊音时,保持叩诊板指固定,患者取右侧卧位,重新叩诊板指所在位置,听取音调是否发生变化。随后再向右移动叩诊,直至浊音区,此时患者再取左侧卧位,再次叩诊听取音调变化。如果两次叩诊时出现浊音与鼓音的变化,则提示腹水在1000ml以上。
(2)水坑试验:仰卧位时叩诊脐部,此处应为鼓音,随后取肘膝位,分别由两侧腹部向脐部逐渐移行叩诊,如果出现叩诊音由鼓音变为浊音,则说明有200ml以上的游离腹水。
3)触诊:
※液波震颤:患者取仰卧位,检查者一手掌面贴于腹壁,在对侧腹壁相对应的部位用另一只手四指并拢屈曲,冲击式触诊腹壁,如果贴于腹壁的手有被液体波动冲击的感觉,则说明液波震颤阳性,至少有3000-4000ml的腹水。
4)听诊:
※听诊水坑试验:听诊器置于脐部,在腹壁的一侧轻弹,听诊;将听诊器件向对侧腹部移动,继续轻弹当音响突然变低时,即可判断腹水的边缘。
7.膀胱叩诊:耻骨联合上方(三个点:腹正中线、两侧腹直肌外缘)叩诊
1)尿液充盈:浊音;空虚:实音
2)妊娠子宫、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浊音,排尿后仍呈浊音;
3)浊音区形状:
(1)向上凸:膀胱充盈胀大;
(2)向下凹:腹水
8.肾区叩击痛:左手肋脊角,右手握拳;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
参考:物理诊断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