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如果德军一个班和美军一个班遭遇,如何进行战斗

好吧,不太清楚这个问题为啥这么火。在各种平台上都能见到一堆讨论,扯两句仅供参考。
首先,这种问题的实际意义可以忽略不计,在整个二战,且不说美德步兵交战的主要形式,在两军直接交战的部队里面,仅仅说班组情况都是各式各样的,当把人员、编制、装备、地形这些因素通通定死以后,这个问题的实际适用范围自然也压缩到忽略不计。
所以以下仅是假设一种不太具备普遍意义的情况并尽量合理化分析。
现信对军事了解一些的朋友可能知道二战德军比较倚重机枪火力,其实不仅仅是德军,在二战早期欧洲军队的班组战术中,受一战以及自动武器的实际情况影响步兵班的分组基本都是以机枪组+步枪组的形式运用的。英军的班每名步枪手也要给布伦机枪弹带弹匣。但是二战前后,美德两军在机枪组+步枪组这个模式的基础上又有不同的发展。德军由于步枪和机枪火力差异过大,开始强调以机枪为核心的战术建设思路,而美军在配发加兰德后步枪手和自动步枪手(BAR)的火力差距缩小,步兵班开始分出更多的小组互相掩护。
而且步兵班人数普遍在十人以上。随着自动火器和机械化的普及,各国军队班的人数才开始降到十人以下。例外的是美陆战队受八路军影响沿用至今的13人制大班。

受八路军影响这个是真的并不是地摊文,当然具体情节国内可能有所夸大
20世纪30年代,美陆战队研究组建突击单位,但是苦于没有成熟模式效仿。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几年,美军派出了人员前往中英两国了解特种作战模式。其中就包括了卡尔森和小罗斯福。
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一个月,美陆战队向英军突击队派遣实习官兵受训,卡尔森回国。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一个月,小罗斯福致信陆战队司令希望组建类似英国突击队和中国游击队模式的突击部队。
这些建议的直接结果就是陆战队第1独立营(后改名第1突击营)和陆战队第2突击营(工合营)的先后组建。前者是美军在英军协助下组建的,确立了后续突击单位的基本框架。
后者营长正是卡尔森,副营长(疑似兼任营参谋)是小罗斯福。且不说卡尔森提出的著名口号“工合”,在班组编制上,卡尔森依照三三制原则提出了3人火力小组概念,每组至少有一支BAR(约翰逊轻机)和一支冲锋(汤普森或雷兴),3人为一组,3X3+1名班长构成一个10人制步兵班。
43年,先后组建的4个突击营陆续开始了重组,1、2两个最初成立的突击营的建设思路被整合,卡尔森提出的班组编制被留用。在这一时期,陆战队普通部队采取了E1编制,此编制下步兵班有12人两支BAR,采取双6人组模式,但此模式仍不能满足需要。
44年5-6月,陆战队根据突击营的三三制模式推出了新的F1编制,即每排三个班,每班三个火力小组,火力小组(fire team)首次被正式提出,新的小组增加到4人,由组长,BAR射手,副射手,来福射手组成,4X3+1名班长,组成13人制步兵班。这个13人班一直沿用到18年,今年陆战队提出了3X3+3的12人模式,目前离全面推广还有一段距离。所以说,陆战队的编制和我军还有点关系。
这是B站一位UP传的介绍二战美陆战队步兵班编制发展变化的,也讲到了卡尔森的突击营步兵班编制及其影响: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5913122/

此外二战初期因为战事失利,英美仔细研究过德军的战术运用,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研究过应对措施,英美军翻译了德军官方和非官方手册,发行了很多研究简报、刊物或书籍(《战斗中的德军班组》《战斗中的德军步兵(小分队战术)》《德军简报》《德军步兵战斗》《德军战术教义》《今日德军》《纳粹德国必败》)给军队,OSS还拍摄了德军班组战术彩色影片。所以当时盟军(甚至苏军)的战术和德军有时候是非常接近的。


由于美德双方情况千差万别,我们以43年末以前G43,MP44还不太普及,美德两方最有可能遭遇的班组为例。假设美陆军一个12人班在单纵队徒步行军时迎面遭遇德军同样单纵队徒步行军的一个10人班,双方随即爆发了遭遇战。
教条情况下,德军的十人班正副班长使用MP冲锋枪,班长打头,副班长殿后,班长后面跟着一个三人MG机枪组,正射手肩扛带50发弹链盒(突击鼓)的MG机枪和一把手枪,后面副射手按编制带手枪提着四个鼓式弹链盒(突击鼓),再后面弹药手背着98K手里提着两箱弹链。随后是5名步枪手或者1名冲锋枪手4名步枪手。
下两图为二战时期德军副射手携带突击鼓使用的部分包具


美军的12人班情况类似,班长和副班长按照编制使用加兰德步枪,但多数情况会向上级调拨汤姆森冲锋枪或者M1卡宾,班长打头,副班长殿后,班长后面跟着BAR三人组,一般是一支BAR两支加兰德,有时候也有两支BAR一支加兰德的情况。BAR小组后面跟着7名步枪手,其中一名资深的步枪手要么拿着狙击型1903A4步枪,要么拿着春田加装了MkIII VB或M1枪榴弹(或者拿着加兰德配了M7枪榴弹)。(在陆战队编制里面,每个班会有一名指定的掷弹兵,他额外配备有手榴弹,枪榴弹,手榴弹抛射器等装备)
假设双方同时展开(实际上处下风的一方一般会立即后撤脱离战斗),且所有武器均能攻击对方。
德军会以MG小组为核心在两翼或一侧展开形成链式队形每名士兵保持5步间隔。

美军类似以BAR小组为核心展开成一线阵形。但是,美陆军教材建议步兵班在交战时分为三组:
1、班长带领两名步枪手组成侦察指挥组即Able组(A组)
2、BAR三人小组组成机动支援组即Baker组(B组)
3、由副班长带领5名步枪手组成的机动攻击组即Charlie组(C组)


此时谁能够第一时间压制对方机枪火力就能占得先机。

假设德军能够在第一时间打倒美军班长所指挥的A组,同时压制美军班展开,教条情况下美军就会分成两组,人少的一组配有BAR,利用BAR以及烟雾弹配合人多的另一组交替掩护撤退。

但是假如双方都能展开并对射,或者德军机枪组被压制时,美军较多的自动/半自动火力以及相比德军更有可能会加强的狙击/枪榴弹火力就会让德军非常被动。




假如美军能够集中班内大部分力量对德军MG机枪组开展点打击,98K显然不能提供有效掩护,MG机枪组只能转移战位,这也是后来德军在部分装甲掷弹兵班内设置双MG组以及为普通班组加强G43、MP44的重要原因(盟军研究认为德军后期战术水平下降,也是其加强火力的一个因素,单兵火力的提升可以减少班组人数,进而减小指管的难度)。






所以德军在MG机枪50发子弹打光之前重创美军十分重要,用98K掩护机枪换弹或者和美军对射火力都不够,或许副班长组织放排枪会好一些。
当然这种假设非常非常片面(这种问题没卵用)。实际编制情况复杂得多,德军也有9人班,13人班。班组也存在加强有半自动或者MP44或者MG不够用ZB机枪补充的情况。而美陆战队13人班有三支BAR,或者装甲步兵班编制上一支BAR都没有但是有半履带车M2机枪火力支援(德军也有三支MG机枪支援的装甲掷弹兵班),此外假设也没有认真考虑德军枪榴弹,狙击枪的实际配置情况。
但比较肯定的是,如果仅指火力,美军由于普及了加兰德,班组战术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机枪核心,而德军由于没能全面普及半自动,机枪仍较为倚重。美军可能机枪火力弱于德军,但是火力丰富性以及平均火力强度多数情况要强于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