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西音715作品分析)结合作品浅析软舞的风格特征



“软舞”是唐代教坊乐舞的精华之一,广泛流传于宫廷与民间。“软舞”的主体是中原乐舞,代表作品有《绿腰》、《屈柘》、《春莺啭》等;讲究舞袖、运腰、求轻、贵柔,特征表现在行云流水般的韵律。其特征具体如下:
一、一脉相承舞袖、运腰的楚舞风格
长袖飘逸,腰肢柔软、舞姿轻盈曼妙的楚舞,奠定了中国古代女乐的代表性风格。汉高祖时威夫人擅长“翘袖折腰之舞”,一直到唐代的软舞,也是集中于身体和袖子之间的关系表达。
比如在手臂、袖、腰、眼神上,袖讲究的是舒展灵动,顾盼神飞,凌空若燕,动作连贯轻盈,一气呵成;腰——屈膝折腰、前后俯仰、婀娜多姿、变化多端,如风驰闪电;眼神——变化丰富、眉目传情。
二、柔美淡雅、婉约俊逸之态
唐代以“阴柔”和“阳刚”来划分舞蹈类型。凡劲健矫捷,洒脱明朗,快速有力的统称“健舞”,凡婉曲柔媚,温馨雅致,曼妙舒缓的都被归入“软舞”。
比如《绿腰》是唐代软舞之一,是根据器乐曲《六幺》(又名“录要”)编创的舞蹈。其为女子独舞,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绘有王屋山正在舞《绿腰》。其充分展示了软舞柔美淡雅的风格化技艺。
三、“和”的美学制约下,刚柔并济
在古代“和”的美学原则制约如下“健舞”“软舞”即无绝对的刚,也无绝对的柔,“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只是偏重某一风格,在于以哪一种特征为基本格调。
比如看,《屈柘》通过不同舞姿动态的各种对立因素的统一,创造出了某种富于变化的和谐之美——在惊异的表情中不失庄严,在紧骤的舞步中不失平稳;每每像要停止又突然出现新的动作,不时于似忧非忧的伤感中忽又振奋精神。同时,柔曼的舞姿衬映着腾跃之态,舒缓的情调烘托着惊雷之势。《屈柘》突出地体现了“刚柔相济”的“和”的审美理想。因此,作为“软舞”的《屈柘》比“健舞”《柘枝》更受欢迎。
四、轻盈回旋之势,营造审美意象
中国舞蹈从春秋战国起就已经揭开了以轻柔为美的历史。比如汉代《盘鼓舞》的“轻柔”主要通过杂技技巧体现,讲究“凝重的律动”;而魏晋南北朝的清商乐舞则被文士们用“体如轻风”、“纤腰袅袅”、“罗裙飘飖”来形容;唐代的“软舞”则继承了清商乐舞“轻盈”、“轻柔”的特点,讲究“流动的韵律”,给人感觉清新雅致。
比如《绿腰》在于舞蹈结束时所形成的“唯恐促不住,飞去逐惊鸿”的审美意象和意境,有“羞花闭月”之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