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努力一生仍然是普通人,还是要努力,为啥?这篇文章给你答案

不可否认,很多人都是把成功等同于有钱,很多人都是把有钱没钱当成一个衡量人价值高低的尺度。
所以,钱关乎一个人的尊严和生活质量。
有人说“没钱的人不需要焦虑”,因为他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赚不到什么钱,焦虑也没用。
这样的言论让人灰心,差不多就是在说让人“认命”:
这辈子,老老实实做个普通人就好了。
但是,努力未必成功,普通人不努力也是不行的。不如意还不知道改变,那就真成了宿命论了。
其实从宏观来看,做普通人也未必不好。
李敖在晚年的时候就有个论述,“我现在愈老愈感觉到这一点,所谓‘志士仁人……特立独行的人’,都是人间的一些点缀,都是星星,甚至是彗星。”
他告诫年轻人,有些亏可以不吃,努力要建立在机会的基础上,否则,不如看开一点,过一个清淡的、寡欲的生活。
还有个互联网公司的CEO也对年轻人说过一句实在话:“不要过度努力工作,因为世界不公平,方向错了会伤身体。”

在工厂,在格子间,在工地,在大多数普通的岗位上,有无数的人在拼命流汗,不可谓不努力,可他们赚到的钱是非常有限的。
事实上,对绝大多数打工人而言,靠打工实现财务自由简直难如登天。我们可以看看那些“996”的前辈们,他们有多少是靠拿工资发财的呢?
多少人努力了几十年,仍然是一事无成。我们不得不承认,努力是有限的,没有机会和方向的努力是意义不大的。
努力未必成功,那普通人要不要努力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大家多少要懂点“工夫在诗外”的道理。
这是陆游给儿子传授写诗经验时所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大意是思想不能局限在“诗”的范畴内。
成功,或者说赚钱,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只是耗费时间、精力在工作上,只是拼命努力,那很可能是没有结果的。
巴菲特曾表示在美国,人们并不比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工作更努力,世界上的人们有相同的时间和相同的智商,但美国确实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如果你拿100年前一小时劳动的回报,和现在一小时劳动的回报对比时,你会发现结果很不可思议。”
他的意思是,努力需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时代机遇,一个是平台优势。
打个比方,2000年的时候,两个年轻人分别选择了加入富士康和阿里巴巴,那他们努力工作带来的价值很可能是差异巨大。
所以,机遇和平台是努力的放大器。我们一定要提高认知,善于选择,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努力价值最大化。

这个世界很残酷,努力、吃苦、流血流汗,这些都不会必然带来回报。要知道,这个世界不讲道理,只认规律和方法。
埋头苦干是好的,至少比那种投机取巧的小聪明要好,但方法的力量才是至高无上的。比如从前的人们送信需要爬山涉水,走很长时间,而现在则能让地球两端的人同步交流。这就是因为人类掌握了通信的技术方法。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们之所以要不断学习,就是要懂得借助外脑和外力来进行自我建设,以放大自己的努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巴菲特对数字游戏感兴趣,他就适合做投资,如果他去做比尔·盖茨的事,那恐怕就是悲剧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就算努力了一辈子仍然是普通人,那还是要努力。因为我们到人生的最后,会原谅自己的平凡,但不会原谅自己的懒惰和懦弱,我们会因为自己没有尽到最大的努力而后悔。还是那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活着就是对抗生命的熵增,努力一定要保持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