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音乐随笔集:Merry Christmas, Mr.坂本龙一——漫游在异步的终曲里」

2020-12-25 00:21 作者:梭罗哈哈  | 我要投稿


坂本龙一曾说,他想做的,是100年后的人们依然会听的音乐。其实就是说,想在声谱构成的有限时空里,寻找无限接近永恒的自我。这一超脱出当下的理想,对于敏感的浪漫主义者来说,无疑是一面旗帜,也是一种治愈。正因此,每一个囿于贫瘠现实的人,才能在他的音乐中,寻得那份超然的平和,以及灵魂的震撼。

 

涉及内容:

1.《Async》(《异步》)为日本音乐家坂本龙一时隔八年于2017年3月29日发布的实验/氛围音乐专辑。该专辑凝结了其自2014年罹患咽喉癌以后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思考,而同年上映的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则讲述了他患癌前后5年的生活,也是对他与死亡近距离接触经历的总结。

2.《Async》(《异步》)宣传视频全集,2017,坂本龙一

3. 《坂本龙一:终曲》,2017,史蒂芬·野村·斯奇博

4.《坂本龙一:异步》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首演,2018,史蒂芬·野村·斯奇博


#序:异步

 

异,与同相对。

同步往往给予人类协调的欣愉,

异步则常常赋予认知以不协的震悚。

普遍意义上的音乐,即诞生自协调之美。

 

然而,这份协调是否只是人类创造者的一厢情愿、自我满足呢?

只因不符合人类听力舒适区域便被排斥的「不协」,是否便真的没有价值?

这正是「异步」最初的思考。

 

一架钢琴的生产,需要将硬质材料压制进数十倍重力的模具中,并维持如此的压力几个月,才能成形。

 

但在这一过程中,钢琴只是重复着自我的磨灭,以符合模具的形状。

而其本身的价值,则最终取决于对人类意志的迎合程度。

 

所以,不会有正常的钢琴脱离人类意志的作用,哪怕只有一个黑白键的声线脱离了预期,亦会以「调音」之名被矫正。

因此,人类所创造的大多数音乐,才会有其固定的调式,又或者说,有其终究无法逃脱的桎梏。

 

到四十岁左右的坂本龙一,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从此以后,他便致力于探索这一桎梏的边界,力求使音乐回归自然,摆脱类型音乐的束缚,达到更坦率和更丰富地传达理念、想法、情感、精神的目的。

 

但是探索,往往意味着没有可循的章法来衡量和评判。

只是,无法理解的美,亦终归是美。无处言语,但是能在意识的深处领悟。

所达这一情形,我们常将其归于「艺术」。

 

晚年的坂本龙一,在经历了致命的病痛后,将汇集了自身对于生命、世界、艺术之感悟的音乐编纂,便成了这本专辑《async》,即《异步》。

 

而至于电影《坂本龙一:终曲》,我本以为只是教授的传记片,然而直到我完整听完《async》,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只是一部记录这张专辑创作过程的影片啊。一方面有了对于后续期待的理由,另一方面是松了一口气,至少教授的意思是还要尽全力继续生活,继续做音乐下去的。

 

总之,

这是一本意象非常私人的,

而情感却极为宏大的诗篇。

 

因此,我也仅仅只是凭借这样私人的情结,单纯记录下感知的过程。

艺术解读从不唯一。

只求得以自我满足,即可。

 

#正文



#andata

 


眼前浮现了开篇的第一个镜头。定格的画面是通向那个灰色、静默世界的窗。福岛核电站的废墟无言。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试图与海啸过后的文明残骸对话。幸存者,抑或,自由者。

抑或,不过是两个孤独灵魂的共鸣。

 

缓和的钢琴声倾泻,而后,逐渐地混入聒噪的碎镲轰鸣。不,不是不协和音。这大抵正是坂本所说的,只属于他自己的「众赞歌」。他正如他十岁时便爱上的巴赫那样,像一个虔诚的信徒一般,以苍老生命的沉重赋予在琴键上落下的每个音符上。

 

低咽着。鸣响着。激荡着。这并非是即将曳入海底的悲鸣,反而恰恰是寻求救赎的祷告。是昏暗的如泥潭般的海底,透过的晶莹的深邃的蓝。

 

下行的海洋中,只有旋律的行进偶有起伏地挣扎着。似乎步履蹒跚,呼吸困难,沉重地,只是因为背负着某种不得不前进的命运,所以前进着。

 

但是,这份沉重之中并没有悲哀。

只有平静,和怜悯。

嗡鸣的浪奔来,波动,散去。

沉入地底。

 

这是最沉郁的「赞歌」。

这是最伟大的「终曲」。

 

 

#disintegration

 


「崩解,剥蚀」

词典客观地陈述着解释。

耳边响起的是违和的琴声。

一定是那架被海啸冲散的钢琴。

一定。

 

被大自然「剥蚀」掉人类强加于其上的压力和作用后,钢琴如同「崩解」了自身的铁皮盔甲一般,开始探索这具重新与氧气接触的自我。

 

新生的生命是没有美感的意识的。

只是木讷地,只是一字一顿地寻找着,确认着自身的存在和意义。

 

但也正因如此,其中具有着原始而无垢的力量。

 

  这是钢琴,亦或者说,生命。

「挣脱」束缚的过程。

  以及。

「摸索」自我的过程。

 

 

#solari

 


果然,坂本对于「挣脱」与「寻求」后的自由的肯定是近乎浪漫主义的。

因为这是太过绮丽而梦幻的世界。

 

我想到的是一处田野。麦田。

或许是蒙克作品中的。

或许是《星际穿越》[1]的男主在宇宙中所怀念的。

或许是Pink Floyd的《High Hopes》MV[2]背景中的。

抑或许,只是刚满十三岁的自己在静默的洗衣机旁单曲循环菅野洋子的《nc17》[3]时在脑中浮现的,同一处田野。

 

那里是人类历史的、时间的、空间的交集处。但并非全部,只是其中的一处而已。

 

也许,是时空不经意碎裂进这一次元才令人无意瞥见的光,折射在了镜子中。

也许,是我自身的存在,于模糊的认知边界,本来便漂浮在了次元交错的多维宇宙中。

抑或许,只是因为田野的尽头,是另一片延伸至无尽的大地。而那里,只有大地在不断延伸。

延伸至无人问津的大海,沙漠,城镇,地表,岩层。

只是一味地延伸,直至下一片田野。

 

仅仅,只是一个梦境的「片段」。

一个,人类文明或许会永恒延续的,

梦境的「片段」。


[1]Hans Zimmer-Cornfield Chase(《星际穿越》配乐)

[2]Pink Floyd-High Hopes MV

[3]菅野よう子-nc17(《东京残响》配乐)



#ZURE



背着包的不知名的人们离去。



波动开始回响。


寻找。

 


 

回响。

 



 

寻找。

 



 

回响。

 

 



回荡在四周的是纯黑色的空间。

 

 




凝固的黑洞不知何时逃逸出了警戒。

 





 

滴答的声响是心跳计量仪的提问。

 

 





但永远。

 

 


永远。

 

 



没有生命的机质回答。

 

 




回答。

 




 

直至脉搏的嗡鸣失去律常。

 

 





隐匿。

 

 





只有失去旋律的重复。

 





 

断层。

 

 



等待。

 




 

断层后依然是无声的岩石。

 




 

无法传声的岩石。

 

 




存在未知。

 

 




继续。

 



 

失声。

 




 

死寂。

 

 

 

#walker

 


音轨采集自漫步于森林的音乐家本人。

 

但是,我无法断言那里真的是客观意义上我所认知的森林。

 

叽喳声混着机器声。

究竟是所谓自然生命的鸟儿,零星于树木森林里;

还是所谓工业革命造就的机器,低鸣于水泥森林中。

 

无处追溯的时间点。

是连人类都未曾进化出来时的原始森林;

还是人类已经将近灭绝时的未来末世。

抑或许,这都是一个地方而已。

 

只是脚步声在继续前行。

似乎,是在过去的死寂中偶然诞生出的,无来源处的,空间里的第一个人类;

似乎,是在未来的覆辙中偶然幸存的,无回归处的,世界中的最后的人类。

又确乎,只是无意识的兽,为了寻找猎物的觅食行为。

 

高级或低级,若是没有第三者的判定,概念便毫无意义。

只是在某个忘却的彼方,脚步声继续蔓延在不知名的森林里。

只是仍然蔓延下去。

 

 

#stakra

 


创作背景是坂本私人记忆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一个迅速崛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代名词。

 

「不觉得吗,七十年代末的东京,总觉得有一种未来感。」

 

那个时间点,也是坂本龙一音乐生涯的重要转折点——YMO的诞生。

那是一个电子乐的时代。

新奇的、变革的浪潮,在世界上的不同地方,以不同方式,在不同领域,不断涌来。

 

冲刷的痕迹在这里尚未退却,只是观望者退却回了近四十年前的时空。

 

「现在」的概念在蒸汽中失真,意象却似乎在诉说着四十年后的未来。

 

俯瞰的飞行中,仿佛能看到荒野上突兀耸立的摩天楼。

标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并非仅此一处。

然而,仿佛确实只有这一处而已。

 

无处分辨,是否仍在这个我所熟知的星球上。

 

是私人向的怀旧。

是沉浸式的共感。

 

 

#ubi

 


碰,碰在铁质交织的网里。

居住的城市,是机械回路的迷城。

管道布满的井,是透过声音的窗。

如同在雾霾遍地的早晨,被规律的闹钟唤醒。

 

 

醒,醒在睡的边界上。

灰色是唯一的准绳。

衡量一切模棱两可的概念。

仿佛初次唤醒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敲击自己无机质的臂。

 

 

敲,敲在碎的框图边。

透过雾的雷达,是眼的瞳孔。

空气所以弥漫着铁锈。

观察者在停滞的尽头失明,尽管知晓呓语的理由。

 

 

锈,锈在氧气的生命中。

生命只有混杂的挣扎。

所以尽头。

尽止于停滞的观察。

 

 

#fullmoon

 


从荧幕上初听至今,已经多日。

每次再听,依然觉得震撼。

不知名的敬畏。

每一次重复,

都不断敲击着我的自我本身。

 

「EGO」

 

我也许一直在等待。

而身体,大概一直在寻找。

寻找那个,属于真正的我的,

本不应该这样被淡忘的下午。

 

直到年末的倒数第三天。

时隔半年左右的午睡。

 

同时也是一次奇妙的经历。

 

也许,是身体自身隐性的记忆终于匹配到了属于它的旋律。

不自知地,我的耳边响起了这首《fullmoon》。

 

一边回味着,刚刚发生的,

第一次凭自我意识从某个平行世界般的梦境中清醒的经历,

一边慢慢地,

震惊于自身的迟钝,

顺着记忆的藤蔓,

回想起了那个少年时代的下午。

 

是傍晚。

天边响起奇异的橙梦。

无意中在高层住宅的窗边得以瞥见一面的,少年的我。

只是惊讶地震撼于那片动人心魄的晚霞。

大概那时是还能记得《火烧云》这篇课文的样子,

就自作意地将它当作了火烧云。

 

为了尽力捕捉和享受这一景色,我将所有的灯都关了。

深青色的暗中,

只有手中的ipad闪烁,

以及,远方的云的绽放。

 

下午与夜晚的罅隙,大概是最暧昧而模糊的。

时间被人们分成了块。

大人们在意块,

而小孩子才会注意到所有的块与块之间。

 

所以那个黄昏,

似乎成了一个永恒的时间点,

和无尽的空间环。

没有人来打扰。

所以可以滋生,

所有的自恋的美妙的幻想。

 

手中闪烁的ipad尝试使用摄像键保存那个空间,

然而所得者终归只是一份二维数据片。

图像没有呼吸,数据亦无法传达感官。

 

所以我只能寻找其他的方式来表达那个地方。

 

那或许正是我第一次尝试模仿意识流的感觉来写作片段或小诗的开始。

 

「EGO」

 

然后我开始寻找匹配景色与文字的背景音乐。

大概泽野的「無垢」或TK的「white silence」也是绝配。

 


「」

 

仿佛悬浮于异表异里的世界。

 

「」

 

橙,舒展,呼吸。

伸开臂膀,绽放。

下方的人间无言。

遥望的少年,心如初生白焰。

 

直至,

浅逸进深。

深逸进暮。

 

「」

 

那时的我,自认为,或假装不这样认为,这是青春期的"中二病"。

所以,当我自认为,我已路过青春期后,便在某个"天天动听"软件Bug清空了全部一千多首缓存歌曲的日子,将所有的"中二"产物湮没进了数据的碎纸机。

 

那时,我曾以为,这样的晚霞,我一定会再次看到。

那时,我曾以为,这样的小诗,我会继续写下去。

那时,我曾以为,这样的曲子,总有一天我也能谱出。

 

只是,后来。

我再没有余裕去欣赏可能有过亦可能再也没有过的如此的晚霞。

也再没有热情去像那时一般每日沉浸在喜欢的配乐、后摇滚乐、独立音乐之中。

甚至,也再没有机会,走上我曾当作梦想的路。

 

那时的我必然不会想到,多年后的自己,并不会在人生的长河中想起几次这样的下午。

尽管我当时以为,它如此重要。

重要到以至于会无数次想起。

 

 

"It's long since I saw the snow."

 

"You've been told before."

 

"All this things have gone."

 

 

「EGO」。

演唱者小林未郁。

原来是我那时最爱循环的泽野的曲子。

 


————————————————

 

最后附上坂本龙一《fullmoon》的歌词。

首段人声的音轨节选自其1991年配乐的电影《遮蔽的天空》。

人声出现前的引子是他用几根带着毛绒的木棒摩挲瓷器发出的共鸣。

此后出现的所有不同语言的人声,皆是在不断重复原著的这一段话。

据他的采访,这也是专辑中自己最满意的一首。

 

「(我们所痛恨的,就是如此可怕的准确性。)

 

Because we don't know when we will die,

但因为我们不知道死亡何时到达,

 

we get to think of life as an inexhaustible well.

所以会把生命当成一座永不干枯的井。

 

And yet everything happens only a certain number of times,

然而,所有事物都只出现一定的次数,

 

and a very small number really.

并且很少,真的。

 

How many more times will you remember a certain afternoon of your childhood,

你会想起多少次童年中某个特定的下午,

 

some afternoon that's so deeply a part of your being that you can't conceive of your life without it?

某个深深成为你生命一部分的下午,如果没有它,你甚至无法想象自己的人生?

 

Perhaps four,or five times more?Perhaps not even that.

也许,四或五次吧?

甚至可能没这么多。

 

How many more times will you watch the full moon rise?

你会看到满月升起几次呢?

 

Perhaps twenty.

也许20次。

 

And yet it all seems limitless...

然而这些都看似无穷.. 」

 


————————————————

 


#async

 


专辑主印象曲。

以贯穿首尾的「海啸钢琴」为主角而呈现的灵魂交响。

 

初映入耳的,

是急促如狂风怒涛般的音浪,

和劲道如疾风骤雨般的节律。

印象即是「海啸」。

 

在「海啸」毁灭的意志冲刷之下,存在人类赋予之秩序的「钢琴」经受了灵魂的洗礼。

 

与其说,这份洗礼,是使其毁灭的前奏曲;

不如说,这份「剥离力」,是使其得以昭示自我价值的预言诗。

 

仿佛这份无序而庞杂的力量从未抽离自人类致力于创造的文明一般,这或许,正是工业与城市,互相碰撞、激荡自身的能量,在大海中的映射,也说不定。

 

前进,急躁的前进。

哪个文明都像赛跑般跃进,

压缩着自身的空间。

只是一味等待发条崩断的时刻。

却从不知自觉迫近的调停线。

 

直至呜鸣无征兆地戛然而止。

只有这架「海啸钢琴」自顾地重构着自身的呼吸。

没有旋律的明朗,却有种正在嘈杂废墟上舞动的静谧感。

自主的仪式感。

 

只是蓄势。

然后波动的鼓点愈发递进、猝烈。

渐强。如浪。

波涌不退。

奔发。

直到能量一头扎进港口。

啪嗒消亡。

 

 

#tri

 


这是自然的奏鸣。

与前者极为鲜明的对比。

 

清澈明净的回响飘荡在纯白而冰冷的世界边缘,

而声音却似乎没有边际地扩散着,畅游在自由的宇宙中。

纯白是奇妙的体验。

 

音轨素材来自于2008-2009在北极玩三角铁的坂本。"tri"大概就是三角铁的简写。

 

在地球上人类痕迹最少的地方制造点回响,似乎就是创作意图的来源。

 

一切都变得单纯了很多。

在冰面上敲着三角铁的老人,只是单纯因未曾听过的清脆回响而欣快着。大概作这首简单的曲子也只是因为想分享一下这种新奇的声音也说不定。

 

像是得到了新玩具的孩子,后段甚至混了点合成器的音效。

 

关于曲子的理解,我是本打算揣度为凸显前段「不加修饰的自然之音」与反衬后段「掺入人为的合成质感」的。

 

只是,似乎听的越久,便越无法认同歌曲的所谓解读了。当解读成为束缚,或许我们就会错过这般也许是单纯因为好奇而创造的音乐了。

 

 

#Life,Life

 


灰目的日晕目眩。

 

似一个老人驻在海岸边低语。

 

平和,而持续波动的海面,

 

映照的便是人的一生。

 

静默。

 

而后,言语在大气中漂浮,

显现出轮廓——

 

「And this I dreamt, and this I dream,

这是我曾料想到的,也是我曾梦见的,

 

And some time this I will dream again,

有时也会有如梦境重见,

 

And all will be repeated, all be re-embodied,

一切都会重现,一切都会被重新塑造,

 

You will dream everything I have seen in dream.

你也将梦见,我曾梦见的一切。

 

To one side from ourselves, to one side from the world,

一方面来自我们自己,另一边来自这个世界,

 

Wave follows wave to break on the shore,

前浪推后浪,碎裂在这海岸上,

 

On each wave is a star, a person, a bird,

一浪一浪好似星儿,人儿,鸟儿,

 

Dreams, reality, death - on wave after wave.

梦,现实,死亡,一波接一波袭来。

 

No need for a date: I was, I am, and I will be,

不期而至:是的,我是,我也将是,

 

Life is a wonder of wonders, and to wonder,

生命就是一种来源于奇迹的奇迹,塑造着奇迹,

 

I dedicate myself, on my knees, like an orphan,

我奉献自己,跪下来,像孤儿一般,

 

Alone - among mirrors - fenced in by reflections,

孤寂-透过镜子-反思着我自己,

 

Cities and seas, iridescent, intensified.

城市与海洋,斑斓的,加剧着。

 

A mother in tears takes a child on her lap.

像一个母亲带着泪眼拥着她的孩子。」

 

语毕。

沉入重力。

万籁俱寂。

 

我无法说出更多的言语,

亦无法作出另外的神情。

 

我只是一味地看着,

灰色的日光把海面铺洒地晶莹。

大概,灰亮是记忆中的金色粼粼。

 

潮涌。

潮毕。

一切的生命汇入这条洋流。

 

只是,静静地,

目送潮去。

 

 

#honj

 


雨。

与禅。

 

空谷回响着雨的森林。

 

阶石滴落着水的泠鸣。

 

先生本打算以瓮来收集雨声,然而几次三番,依然不甚满意。

 

雨渐深。

重重叠嶂。

 

或许,抵达艺术的途径,最本质的只有自身的感知。

所以艺术家最终选择了以自身处于雨中。

套上塑料桶,置身于潮湿的,清冷的留白之内。

 

感官,被无限放大。

一次雨滴的坠落,便成为世界的漩涡。

 

眼底膨胀的蒸汽,弥漫,坍缩。

耳边鼓起的混响,掺进银河的尘落。

鼻息所触碰到的,是细胞的隔膜。

舌尖酸涩的铁质,伴着碎裂的云飘过。

身体自雨中的地表渗进地核。

意识滞满的尽头,于高层的中心坠堕。

皆如生命的气息在雾霭中升腾。

空境,愈澈。

 

一如银瓶乍破的挽歌。

 

 

#ff

 


「ff」,即指乐谱中的"强音"。

 

多重的共振不断制造着震动耳膜的单音。

"强",并非强在音量、力量、和弦、情绪。

 

"强",大抵是指共鸣的频率。

 

非也物理之频谱。

是也感知之体验。

 

事实上,这一首的感知是最为混沌而虚无的。

 

我们所面对的,是不过百年之人生的怅惘,是不过数千年文明的兴亡,是不过上万年生命史的沉荡。

 

然而这些,

与数百万年更替一次的地质,

与数千万年流转一次的板块,

与上亿年更新一次的生态圈,

与数十亿年寿命的蓝色行星,

与无尽至无以时间所缚的宇宙相比。

便显得太过渺茫了。

 

所以,终归无法看到更遥远未来的人类,

或许正是由于自身的短暂,才得以共感世界的永恒。

 

因为无从描摹。

所以想象的短暂即是永恒。

 

这份空虚的具现化,

或许正是艺术所寻求的根源吧。

 

 

#garden

 


「garden」,或者说,「eden」

这里是作曲者私人的伊甸园。

是连接至天堂的花路。

 

曙光感,

似乎伸出触角便可感知。

 

七星瓢虫从泥土中苏醒,

向着高悬的红日飞去。

 

生命,

最终从幽暗的深海浮起。

 

眼前,

便是能看得到阳光泛动的海面。

 

澄澈,

蓝色与天空混为一体,

如深蓝与浅蓝的水彩在杯中混合。

 

在能够看得到气泡的位置,

冲散咕噜咕噜的覆膜,

冲散压力闭塞的大气,

冲散牵扯后肢的引力。

 

直至头脑冲出海面。

 

重获新生的天地,

到处都是真实的自由。

 

自然的波动,

如其所愿地波动在海面上。

 

天空的湛蓝,

自顾着自地湛蓝在大气圈。

 

起身所望,

仍远未抵达所望的终点站。

 

不断前行的身体仍可前行,

不断奔涌的洋流仍在奔涌。

 

这里远远不是终点,

只是新的旅程的开端。

 

 

#Merry Christmas, Mr.坂本龙一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2012,坂本龙一,节选自电影《坂本龙一:终曲》)


时间,似乎永远是不够的。无论我如何想要沉淀,哪怕自观影以来已经足足一年整,依然没有足够的时间能将我全部的感受描摹下来。

 

但我依然可以清晰地记得,在影院中,我听到坂本龙一在2012年为日本地震的受灾民众弹奏《Merry Christmas, Mr.Lawrence》时,那种击中灵魂的触感,以及无法自抑的感动泪水。

 

尽管在此之前,我未曾参与过他前几十年的人生,亦没有深入了解过其哪怕一点的创作理念,但我就是为了那时感受到的音乐的纯粹力量而动容不止了。

 

那其中,我分明看到了一种与满头银发的形象完全无关的生命力。

 

而它所带给我的那份纯粹的、超然于物质的平和,

则至今仍令我神往。

 

这只是一篇草草作结、拼贴自臆、完全自我满足的随想而已。

正值圣诞夜,我或许只是想追寻一下那份平和,以此作为礼物赠与自己吧。

 

然而欲言有尽,则意蕴仍无穷于乐中。

诚待有心者,细品于其间吧。


Merry Christmas.


「音乐随笔集:Merry Christmas, Mr.坂本龙一——漫游在异步的终曲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