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军医生:你真的抑郁了吗?抑郁症的四个误解!

高海军
30年临床诊疗经验
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曾任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6医院(济南空军医院)。先后在国内多家医院从事临床诊疗工作近30年,在临床心理学领域形成了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熟知精神心理科的各种常见病及多发病的防治与康复,长期致力于综合应用药物诊疗、物理诊疗、心理疏导贯穿到诊疗全过程,不断发展和完善各类诊疗技巧,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及对药物过分依赖等问题,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擅长领域
擅长各类精神疾病及心理困惑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尤其是失眠、抑郁、精神分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障碍等心理精神疾病,同时擅长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等儿童行为障碍的治疗。
行医格言:
尽心尽责,医术精益求精,最大限度解除患者的疾苦。
目前我国抑郁症人群约9000万,每年约有20万人因为抑郁症自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但仍然被普遍的误解。抑郁症可以是轻微或严重的,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自杀。由于病耻感,使得很多患者不会谈论它或者寻求治疗。
最重要的是,普遍的误解使得抑郁患者遭受非议以及妨碍了他们接受治疗。你所了解的抑郁症知识并不一定是对的,人们对抑郁症存在普遍的误解。

误解1:“不开心”就是“抑郁了”
“我这两天心情特别低落,不开心,估计是得抑郁症了。”
常常听到周边的朋友用玩笑的语句说起这话。现在“抑郁症“似乎被过度使用了。真正的抑郁症,“心情低落”要持续至少两周,并且严重影响社会功能(比如学业、日常工作、社交等),而且对事物缺乏兴趣,做什么事情都觉得没意思,感觉很累。此外,还会在饮食,睡眠,体重等躯体方面也有影响(比如体重严重降低,失眠易醒等)。
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因为工作/学业压力、家庭突发变故而情绪受到影响,这样的时刻往往是抑郁状态/抑郁情绪,而非抑郁症。因此,不能将暂时的心情不好简单地归结为抑郁。

误解2:抑郁症靠心理疏导就能好
有些患者的家人认为,抑郁症是心理问题,做做思想工作,情绪疏导就能好,不需要到医院治疗。
实际上,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尤其是发展到了中度和重度,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遗憾的是,由于患者不重视或者存有“病耻感”,抑郁症的就诊率不到4%,也就是说,还有96%的患者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到医院进行检查。在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治疗。
即便是在医院确诊患有抑郁症,有些因为经济原因,有些担心药物副作用,有些认为自己能够调节好,仍有部分患者不接受正规治疗。

误解3:服用药物会产生依赖性和副作用
有些患者认为服药会产生依赖性,服用上就停不下来,或带来副作用,因而排斥服药。
事实上,抗抑郁药物本身是不会给患者带来依赖性的。但有些合并治疗患者焦虑和失眠的处方药物,例如安定类药品,可能在长期、规律服用情况下会存在一定依赖性,但这类药品往往只是需要患者短期服用,因为不必过度担心。
还有些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药物时,会出现胃肠道反应,这种情况一般是暂时的,遇到时不用担心,坚持服药一周左右就会消失。如果你特别担心药物不良反应,可以与主治医生充分沟通,不适时及时反馈。

误解4:症状缓解了就可以减药/停药
之所以强调按时服药,是因为抑郁症有容易复发的特点,患者经过抗抑郁治疗,仍有35%的复发几率,如果三次发作、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今后复发的概率几乎是100%。
抗抑郁药物起效慢,最快也要两周,所以不要吃完药觉得不能立刻看到效果,就认为没有作用,并且,大部分复发的患者是因为过早停药而复发的,在治疗过程中要听从医嘱,坚持服药,这样才能获得稳定的疗效。
患者以及家属一定要谨记专业人士的医嘱,不能擅自停药,如果感觉自己快恢复了也不能私自停药或者是减药,让专业人士根据检查情况来帮你定夺。

抑郁症严重危害人们的心理健康,严重的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因此,发现病情后,及时求助专业人士,配合治疗,抑郁症不能拖延病情,越拖延后果越严重,不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还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好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