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樵宗師武學心傅 五
境界符號
武術之動作,必须合乎力學的原理;因此,可以用簡單的基本符號表達·有如易經以一陰(--)、-陽(一)為元素,展示卦象之理一樣,在卦象複雜時,則以一-和一之不斷重疊,可至千卦萬卦而不止。所以:
「○」,圓形之動作,化也。化勁必須走圓形,才能變化。
「口」方形之動作,剛也。用時純剛·純剛不易起變化,故僅在落點的一刹那表現出來,產生強大的摧毁力。
「△」,正三角形之動作,發勁的技巧。剛柔均不離此。
綜合而言,○、□、△三者是交互運用,而且,也是具有互相包涵性的。例如,回表示,剛(口)中有柔,在落點發出純剛後,又要變化為彈簧般的柔勁(○),以防敵手趁虛而入。◎ 即表示圓柔的運行中,內藏剛韌之勁·隨時可發出摧敵之勁力。の 表示圓柔中不僅有剛韌之勁蘊涵在內,而且剛中有技巧,可作變化、化發之基礎。
總之,任何拳術,太極八卦,北方南方,內家外家,每一招式,總是先柔而後剛,先圓而後方,柔時行氣,剛為落點,每一手,在三角形之發勁基礎上,可剛可柔,時剛時柔,剛柔相繼,終至剛柔合一之境界。
「三尖照」之實義
一般武家常言,打拳必须「三尖相照」才合式。意指鼻尖、手尖、足尖在一條線上,才能照顧得上下四方,攻防有本。其實,「三尖照」應該是成三角形,才更合乎力學原理;而且,全身肢節之間,也應常是三角形,甚至是正三角形。
在對敵而言,我自身成三角形,而以角之尖端對準敵手,有如分水刺一般,敵手恆須面對我的銳角。以我自身而言,處處可得三角形。
例如,雙肩和前手成三角、雙膝和足、雙足和手,乃至一立足中,臀、膝,足跟也成三角。
武家有言,「手不離肘,肘不離肋」,或「手不離心」,皆說明了手足身肘恆保持三角形之必要和重要性。可以說,能成三角,才有根用以攻敵,而敵手亦難以攻我,且敵手面對銳角,力易分而我易守、易攻。因此,三角形不僅可勁整而氣暢,也是攻防上的基礎要領。
「引進落空」新解
高手出招,每喜用「引進落空」之法。實則,在應用上,「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的精義,更能直接而傳神地闡釋其中內涵。只是,這種技法傷人甚重,一般為師者在傳授上,多不肯明言。
人體生理上,有無法避免之缺陷,人人皆同,並無例外。當敵手以意氣形合一發勁時,在其發盡之際,其根源,如胸腹間,即成空虛而甚為薄弱。此處,在此際,乃身體之最大弱點,被擊則非死即重創。所以,高手發勁時,專主一方,另一手必須防備自身此一空虚缺陷處,以免不測。
在行家來說,「引進落空」之意義,即「引進敵手之意氣勁」,我打擊之「落」點即在敵手之「空」處,這一來,「只是一下」即可了結,不必纏鬥不休了。這是武術中五行生剋之理,明白生剋,才有技巧,才不必弄成兩牛相鬥,以蠻力取勝的場面。
「中」的重要性
「中」在力學上、生理上,是支撐點,也是聚力,發力點;人體在打拳時,能掌握、找到中心,則拳勢平穩而感覺十分舒適。
打拳時,氣走骨中,外發則陽氣一分一分地漸漲而生,纏勁到極限定點時,即為純剛;內化則剛好相反。
因此·氣走中,在手则到掌心,在足到湧泉,在顶為百會,在身為丹田·在背為脊骨;凡此·皆為打拳時所必須掌握之「中」至於人自頭到腳,自百會而會陰而湧泉·成一条垂直線·乃人身保持平衡移动時,最不可忽略的标線。
在運用上,以中擊人,中須直,不直自己反而受傷,因此·週身節節贯串中,仍有中心線。
技巧上·中心點愈小即愈属害·人身以中為本,各骨節尖銳處·如肩、肘、手供中來使用·因而產生如錐、如針、如銼、如钩的可怕的破壞力。所以,不管是出手如鑽如銼,收手如鈎如帶,毒狠處是在三尖照攻人,成為三角形之銳角,而運使三角形者,全在中心之了解舆掌握。
總之·中是對立的統一,是陰陽的交合點,是太極圖中的一點,運用陰陽的樞紐,能此,即能判陰陽而柔化意,不能明白,將反為陰陽所制。
摔打擒拿、截拿抓閉
一般武家常謂這八字,但一步比一步難,功夫也更深,目前幾如廣陵散,成絕響了。
摔的功夫最易,也不易致命;柔道、摔角等在中國武術中,列在這個領域。打的功夫更進一層,要打得好必须要有高明的技巧和氣勁。擒更難,但一般所謂的擒拿,實際上是翻筋背骨,利用人體之不順而以力創之,是初學的一種基本常識。擒有擒脈之意,功夫已爐火純青,沾手即擒來,擒之如要猴,如繫在掌中。拿则拿人血脈,如伸手拿東西,一揮即有,一用即致命。
截拿抓閉,則重在截人重要血道,使其逆向回攻;其他抓閉在對付敵手之穴道,須入其內部,殊非易事。
穴道是人身脆弱處,鍛鍊即鞏固這些地方,打人,也是打擊這些地方。
觀与戰
交手應敵,先察而後戰,才能掌握決勝之機,否则,盲斗而已。所以,有如醫家之看病,望者,察言觀色,看敵手之言語辭氣,知其外觀之強弱。聞者·聽其響動粗細;問者·掌現探鳥之勢,探彼反應之虛實;切者,以沾連黏隨之聽覺力,與之周旋而定或戰或走。
所以,武家入一場合,必先具有利之地;行走中也是如此,在拳法技巧外,也有戰術、戰略的考量蘊含其中。這是因為,功夫絕不只是一拳一腳之講究,心、性、身全包括在內,所以七情六慾皆為戰門手法之一,無修養、無準備,必敗無疑。
所以,不鬆無變化,不靜不會用,動中求靜難,過手中求靜更難;人若靜,不可擊之,必先使其亂了再擊。不懂這些即是挨打的「空子」。
四絕
武家擊人有異一般凡夫俗子,輕則創,重則致命,因此有打與不打之說。各門各派皆各有訓诫。其中有四大處,創人尤重,列為禁忌,非遇危急,不得擊。
一、驚天:在脊椎之最上端,以掌擊之,頸關節壞去,全身肢瘫痪即不得活命。
二、尾應:尾閶,以腳尖踢之易致命。
三、封陰:下襠;踢之致命。
四、絕陽:腰椎骨,內有腎臟,掌之易而成廢人。
從來練武之人講究「武德」二字,是因為身懷功夫絕技之人,致人死命或殘废,乃舉手抬足的事,故功力越深,愈需修養自己,以免輕易出手,而成難追之悔恨。至於今世有功力者少,出手過招有如兩牛相斗,有所損傷往往是因意外之不慎,非真能擒制對手,虽然武德亦不可不講,總是令人思之悵然,覺得少了些什麼。
中心線
自百會·而會陰,為人身之中心線,下落地面,可連及湧泉,或在兩湧泉之間·此一自百會線→會陰→湧泉之重要虛線,為人體貫穿上中下三盤的一條中心線。中心線不會移動,即露出破綻,此為低手;高手的中心線始終不變。
中心線的掌控在百會(頭部)·會陰、湧泉隨之為虛實,如同鐘擺之一虛一實,八極拳的「熊幌」即是此理;所以,頭為神,而生意,意氣換得靈,才有圓活之趣。用手時,中心現在兩腿之間才平穩,所謂「立身中心正安舒,支撑八面」即是此意;此時,每一骨節肌肉的中心線,皆對準目標且連結為一體。用腿時,先中心線穩定,在變化而用之,用後需即刻還原。
下椿
膝以下為椿,以上之身手柔如楊柳;八卦掌最有此意。自右足而左手自左足而右手,連如一條鞭,如風中楊柳,隨而不滞。收時落地生根,由敛而蓄勢,此為下椿,所謂站如釘之義。
所以,拳法在運勢移動中,多為一椿,柔隨而圓;若是二椿一定,即为發勁;此時落點上之勢如三角錐之形。探足下椿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状態,探妥了才能下椿;而我欲破椿,也是破敵手欲下椿之時,才是便利。若尚未破敵椿即攻入,以硬碰硬,將如二牛相鬥,有失武術之巧妙,蠻力而已
自足至手如鞭如楊柳,必須節節鬆開而貫串,愈近根處愈靜而穩固,而手上抽砍如利刃,如此移位安椿,才是功夫到家。
催与領
催是發力點,領是接觸點。領在前節,催在後節。例如:指領則腕催、腕領則肘催,肘領則肩催。
雖然·一領一催,但其氣動仍是一貫。在領催合一下,勁才完整,才入骨,才有印、透之力。
八極拳之連登技巧,空推之巴子掌,先以第二指節擊人,再連以第三,即拳節擊人,連二下,皆由腕催。
若三催,則一催指尖著人,二催指節著人,三催以拳著人,如此,節節貫入敵身,銳利而深入,皆由領催合一之功夫而來。
擊其暮歸與新生
對敵之法,最不宜中途硬犯,直如二牛相鬥,力大者勝,如此,又何貴。為習拳?大抵其為有二:
一為擊其暮歸。在敵手勢欲歸之際,舊力已去,新力未生,青黃不接之時,趁其勢老力疲而擊之,則彼中實空虛無抗力,我蓄勢而進,一擊或連二三擊,敵手即重創或因此致命。
此亦為槍法「見肉分槍」之義。然槍法須自纏槍由大圈、小圈,以至無圈,先由開展而臻緊湊,才能達到見肉分槍的境地;拳法也是一樣。
其次是敵力初生之際,我先迎而擊之,則力未成形,欺其腕而易碎、弱而易脈;所謂敵不動、我不動,敵一動、我先動之意思。
他法尚如敵手正欲著我時,我再略退使其落實,從而反彈擊之,此為「如骨法」,傷人甚重,凡此諸法,在用者自身善悟而活用,才是妙着。
中心
拳法運動時,不能無中心,不論如何移位,均須保持中心,才能運用自如,才能穩而整。中心故终移動而非固定的,僅只落點一刹那,中心不動。「卷之退藏於密·放之彌六合」·所謂密,可解為中心;人身的中心,是丹田。
若以人身直上直下,十字交叉點而言,适個交叉點就是丹田中心一動,身形是圓,氣旋而生,纏勁即發動。
位居中心的丹田若不發動,內勁出不來,所以人身的中心要起作用。由中心出去,皆是鋒尖,有如刺,爆炸勁、震勁即根源於此,陰拳也是,乃至連發之勁也有賴此中心之控御一發再發。
因此,中心不斷,勁氣即上升不斷,太極、八卦等拳皆是此意,古人有云「怎拳一上就沒有停」,不斷放鬆,不斷氣如運珠,勢如旋風,收放自如,緩急相當,凡此皆是中心運用之妙,功夫到家的緣故。
入微
奇經八脈之道既已暢通,當再要求細緻入微,才是功夫。武術初學,都是動作大、架子大,蠻力相對用得多,格架之勢更是常見。練到成熟入精,漸漸變成動作小,手法少,收發在刹那間,往往出手不見手,一動即站方位即是三尖對照。
所以,出手由尺而寸,由寸而分,由分而毫,空間上如此,時間上如此,部位上也是如此;這是真功夫的一個衡量標準。
高明者出手,如春雨連綿,無微不至;功夫如養分栽花,從根而、而葉·而花、而果,愈是大,愈是入精微,愈細微,也就愈廣大。
內家、外家,不管那一家,功夫到高明成熟之境時,皆當有「入微」的功力把握,否则,自欺欺人而已。
化發在膝肘、手足之間
肩、肘、手為上三關,胯、膝、足為下三關。對手即在搶二、三關·即肩·肘興胯、膝,才能制敵;抓人腕子是沒多大用處的。
所以,二人一對手,即在肘前,不可在肘後,敵手若進入我肘後,我即容易受制於人而轉關不靈。
因此,不管是化敵之勁以求白保,或發勁以傷敵,皆應在一、二關,即肘與手、膝與足之間,才能運用自如,制人而不受制於人。
而且,發勁在肘手之間,所發之勁為手勁、震勁,靈活而好用,敵手不易閃避,而敵手一來,我即知其角度,或走內門,或走外門,皆一眼可知,一搭手即洞徹無遺。
準此而言,武技若讓敵手輕易搭上肩,抱住腰腿、摟上脖子,是乃死縛爛打,不登大雅之堂的三流技藝;高手出手皆毒,豈能容人碰觸腰、頸之要害?其實,讓敵入肘、膝二關即是大忌,何況其他?
擊人要領
擊人之道變化萬千,總不外乎避強擊弱而已。今試列舉數端,貴能舉一反三,善自領悟。
一、擊其二氣不接處。人必呼吸,當其呼氣將完未完,或其吸氣將滿未滿,此時,正是敵手由呼欲轉吸,或由吸欲轉呼之時,擊之易入彼內而內創深重。
二、生理上陰陽不接,人體有面有背,有白肉、赤肉而分陰分陽,在陰陽分際處,如人體胸背之間為兩肋,擊之甚脆弱而易有功。
三·動作上之弱陰弱陽,將動未動為一陽·逆而擊之如頂、靠、抗;彼動已滿,將收未收為一陰,順而引之如千斤墜,帶馬。
如此,一逆一順之擊打,敵手不是太嫩就是太差,所謂「擊其暮歸」「敵未動、我先動」皆是此法之要旨。
四、錯位之擊打。這是「調知覺」之攻法·當敵手防禦堅強,落點虛無隙可乘,此時可以詐手輕探,引彼注意力集中於此,而我則錯位擊打其鄰近空虚無備之虚,則省力而有效。
總之,擊人之道多方,變化無窮,全在避實擊虛,避強擊弱,尤其因勢利導,多方而亂敵手,如此,則一呼一吸、一來一回、一順一逆之間,可應手而仆敵,不必牛鬥死纏。
至於人體之脆弱,有時因四季節氣,子午循環,或個人秉賦而有所變動不同,是又在打者自己對天時、氣血之深刻了解,及對敵手之觀察入微來決定,是又在個人的修為功力了。
絕招
在力學上、生理上、用法上,善自體會招式,到後來有些招式最自然功力最深、最好用,這些就成為自己的絕招。
所以,拳法招式,雖有深淺之差異,但每個人因生理、個性、用功不同所最擅長、最愛用之招式也不會相同,因此,每個人的「絕招」也不盡相同
因此,不見得招式本身就是絕招,主要還是看練武者如何把它練「絕」了。
拳之所在,即氣之所注;神之所落,即招式之精髓所在。
例如:太極之亮翅式,八極之伏虎式,精髓之要在肩背,因此,意念神氣也應落在肩背,這樣練起來才有意思。
同理·太極之倒攆猴在脊骨、通背,神氣即應注此,才能練出神勢來。絕招是人練出來的,招本身並不絕,絕的是人。
五指收發
五指收發即五行之輪序,有如一年春夏秋冬之生長收藏,一收一發,恰好是一個圈纏與擊發,十分自然而順手。
收時,由無名指、小指主導而內收,如同金之秋收,與水之冬藏;此時,鼻吸如金收,耳聽如水藏,氣即吸蓄而下沈存於丹田。一如大地秋冬之際,草木枯萎,陽氣收而返藏於大地,陰氣盛行。
發時,自丹田起,由食指、中指之導而外發,如同木之春生,與火之夏長;此時,眼張如木生,舌綻如火長,在哼哈聲中,氣勁隨之發出。
一收一發,恰為一圈一擊,一化一發,不僅耳目口鼻舌,隨之而開合,即心肝脾肺腎也隨之而氣消氣長,內外如一,有如四季之更迭,而大姆指為土,收發皆以之為本,有如草木之生長或歸根,皆以大地之土為本一樣,這是自然之理。
生理符號
人體之妙,在拳腳之要求上,也可以用符號清楚地表達出來,以便利理解與運用。
(一)為「○」圓形,指的是腰,腰宜圓轉,靈活不滞。
(二)為「口」方形,指的是雙肩、雙胯,肩胯宜堅固如方形,才能為拳之根。
(三)為「△」三角形,指的是肘和膝。肘膝之銳利有如三角尖錐。
(四)為「→」箭形,指的是拳,發拳宜透入人身內部,有如勁箭急出一般·才能有效重创。
(五)為點形。指的是指尖·指法有成·如针·如刺·所謂點穴功夫乃是點的擊打,这自然比面、體的擊打,更為狠毒而可怕。
生理上之特贴可強调如此,凡此皆是自然之本能,能鍛鍊有成,拳脚工夫當然高超,事在人為,也在得其訣竅而善用。
轉關
轉關是勢與勢之間的變化點,是靜定之一下,變勢或不變勢之決定處,也是用心、用脑·觀察而定策略之際,生理上,是在上下一條線之中心椿上。拳脚運勢中,勢必收到中心椿,而有靜定之勢,將出未出之際,即是轉關之時。
此時,能進即進,不必再變;不能即須起變化以應敵。
因此·在技巧上,不管是在○、囗、△丶→·等·諳應用階段中,皆是中間之靜定起點變化之時;換言之,能以○吃住敵手即用○吃住,能以口吃住即用口,其他△等亦同。
這是拳法要訣、原則,會此才能變化自如,不會此即不能變招取人,因此,掌握此轉關之中間變化點,拳法才能入妙。
無極為體、太極八卦為用
未變化前,皆是無極,空空靜靜地未知,這是自然中之至誠;至誠之基礎,在於靜定,清寧、於寂然不動中,內有神氣。
應而遂通,神水知幾,太極一動,衍而為兩儀、四象、八卦,乃至千卦萬卦。
所以,養心、養氣,即是養此無極;例如混元椿一法,即為無極,為央無極士,再發動即生八卦。
就精氣神而言,無極即是煉神還虛,故拳法中,無極為根、為體,而太極、八卦,陰陽相生而為用。
古樸
拳法招式,愈是古樸簡單,愈有效,也愈接近本能。
後人不明祖師造拳的創意,把它弄得複雜了。實在來說,任何事·包括拳法,都是懂了就簡單,不懂就顯得複雜。
所以,拳法應當是蘊含的道理很深奥,意境深遠,但招式手法很朴素才是。
要達到這個功境,必须要有真功夫才能培養起來,而且,也要培養才是有真功夫;要培養,就必須找東西餵它,養大它,替它除害,才能茁壯長大。換言之,內涵的一再滋潤、充實是必不可少的。
月到天心
月到天心時,陰曆一月中之十五、六日時,人生理之自然起變化。
這是腎水上升之時,在此自然現象中,人若靜下去,則是培養三花聚鼎的好時機,因為精氣暢旺,升督而培腦,是自然現象之事。
此時,腎水旺,若一想女色而用之,也是十分属害。
不僅人如此,動物大抵也有這個現象,這是三才合一之時。
另一方面,夕陽西下時,若到大自然中看夕陽,則火氣自然也跟著消下去,這是「日入地中,心火下降」之象,人也隨之氣沉丹田。
月到天心,腎水上升;日入地中,心火下降。火下水上,水火相濟,拳脚中即是心臀相交之義,能如此水火相济,脑子,丹田皆得其益了。
運、用
運、用,是二個意思。鬆緊開合雖有相等之處,但運用上不同。
運,而未發·運中有開合鬆緊,其目的在检查里里外外,看内外否合適合一,此時須慢。
用,發也。用時亦有開合鬆緊,合即化、開即發勁,快如光火石。運勁如抽絲,發勁如放箭,此中無有缺陷、斷續、凹凸。運乃修煉,難也;用為刹那,較易。
運用和呼吸一樣,但運時慢,用時快。一般凡夫俗子,勢開為吸、勢合為呼,此僅煉後天之氣,不得先天氣之鼓盪,難以練出真功夫來。
包羅萬象
練拳不可偏重一面,偏則執而有缺陷,易為人所乘。故動靜、長短、方圓、剛柔(沉重、輕靈、高低)等皆要體會,即穿、蹦、跳、躍、二起、旋風…等相反之動作皆要融會,要經此一過程,才能完整而隨心所欲。
在生理上,當可適應各種拳路,可剛硬、可柔軟、可激烈、亦可和緩。如此才算是真功夫。
人擅取萬物之長而為拳,熊腰、柔和,虎背、通背,鶴、柔中有剛,蛇,缠綿不斷。
有餘不盡
中國武術之練與用,均執有餘不盡之理,始終用不完,也不過度。
練輔助器材、輕功…等,也是一點一滴地增加。練時用八分力,應該養十分回來;若用十分,則須養十二分回來。
拳法在用時,實為一鬆一緊。發出之一刹那為剛,收回時為柔,發勢如蜻蜓點水,而多數時在鬆柔中,此乃「神舒體靜,視動猶靜」之道也。
姿勢
姿,美也、柔也;勢,力也、剛也,為拳術之二要件,在姿勢之前,有架式,如八極架子,此為不動;動即為姿勢。
由此可知,勁在往外發時,任何拳法皆是一樣的。拳術看似門派眾多,但萬法歸一,不同者為技巧問題,此為真功夫。發勁也是技巧,若直抓不動,稍一偏就動了!
預備式子(無極式、休息式子、自然式子)
預備式,即無極式,求定心也。默想下一招,即為意之發動。可依頭、肩、肘、手、尾、胯、膝、足八字,或心、肝、脾、肺、腎時時想而鬆之,如此內外皆鬆,再打拳,自然勝人一籌。
外形:正面站立,各處骨節天然微曲,自上而下,依頭肩肘手尾胯膝足逐一檢查,週身無一不鬆弛,無一不舒適,身體順地心引力下垂,無意識地五内自然沉下去。
呼吸:察覺呼吸,安定呼吸。自然地任肺一張一合,絲毫不加干涉。呼吸不可有聲,有聲即氣道緊張所致。
內意:不可注意外界一切,避免胸部、氣道緊張,而致全身緊張。
骨架:人體骨架自然合乎力學,自有最舒適不費力之角度,順此角度即是·
總之,舒適、自然,心無外馳之意,混沌一片也!
預備式為萬拳之母、根源。根亂則拳式愈演愈亂,終至一無是處。
基本椿
如:馬步椿(空拳或掌皆可)·川字椿(七星步)、渾元椿。
站基本椿之要訣在於守中、守一、鬆靜、返神迴光,如此一來,則腦子自然能靜而淨,週天自然循環,不消耗而獲得充份的滋潤。
人之一身,上為頭子,下為膝蓋,凹入處為虎眼,尤其明顯,馬步椿功效大,練時以意念鬆之,腳踝亦同,或以八極之八字訣讀察而鬆之。
又,尾不甩,則胯用不出來。
五張弓
身為主弓,合雙手、雙腿共為五張弓,皆須曲如弓弦也,此言用時。故勢愈下,如弓弦引之愈滿(稍引無弓,愈滿就愈足也。),小八極、八卦皆練雙足,其奧秘也在此。弓滿則發勁自然強勁無比!
指法、掌法、拳法
手分三部,指、掌、拳法,而掌法又連在指法中。
指法:向外走為刺、向內走為勾。二指合,指尖合(拇、食指)為掐:指面合(拇、食指)為捏;三指合,拇、食、中指為採;五指合為抓。
指力練法要領(五行相合),掌心向下時,大、小指為領,內扣・則食中、無名三指即緊矣(抓罈之要領為此)。此土(大、脾)水(小·腎)相合。掌心向上時,大、食、中三指相合為領。掌心向左、右時,大、無名指相合為領。掌心向前時,五指同合,五行相合。
掌法:
仰掌(掌心向上):向上走為托,向下走為摔,向內走為砍,向外走為甩(此與太極之例不同,為雙手相反旋轉撕開,如斜飛式。)
俯掌(掌心向下):向下走為拍,向外走(右上)為甩或外掛,向內走(左下)為內掛。此與前式之腕須鬆柔。
平掌(掌心向下、指尖朝前):問、探掌。掌心朝前,指尖向上,以掌印攻敵,為按。續前勢再向前走,為推。
立掌:掌心朝左或右,指尖朝前,為插。
劈掌:掌心朝左或右,指尖朝上,為劈,但一翻掌心朝前,即為按,走指下肉之勁。
按,肩下塌;撐,肩前突出;托,肘為主。
拳法:巴子拳,未捲時為點,即第二指節着人,捲實時為按,二、三指節間指面着人。
豎拳(虎口向上):為捅勁,由脊椎領發之。
仰拳(拳心向上):為向上勁,肘領發之,肘愈彎勁愈大,如衝天炮。
俯拳(拳心向下):為搋勁,下打勁,用肩領發之。
螺旋拳:合前之拳,用腰勁領發之。
腿法
虎尾腳,向後,後懷心腿,高度不變,翻轉成堀子腿,扣壓之再蹬,此極難練而重要。堀子腿,練胯骨大筋,腳外勾,運用時可翻壓敵腿而擊之。最好腳跟可提到下巴擊出,此雖不易,但可盡力而為。
腰腿鬆沉
踢腿,立定之腿要鬆沉。
脊骨節節下沉,則腰腿鬆沉得快,此束身下氣也。
尾閶
尾閶一内收,中正,则勁自足、腿而上,可因而引上丹田、腰隙,否则無法節節貫串,即不連矣。練時勁自足底起,沿筋絡,而腰背,再形於手指,此為本末,不可倒置。
「發於腿」、「力由脊發」二者之別
腿如彈簧(彎曲如弓),送勁出去;腰為主宰(活潑);脊骨彎如弓(含胸、蓄勁)。
腿蹬出去時,上身不可浮起(可有豎勁),仍須保持原高度,勁才不致分散,此時全憑前腿之承受。曲腿如張弓,肩背放鬆,由脊骨發出去,意念隨之,口發哼哈、噫(蓄)、呀(發),發勁如放箭,拔背也。
蓄勁如彎弓,為腿、脊之蓄;發勁如射箭,從脊背發出去。
腿、脊二者之發,性質不同,一為送勁,一為發出體外。
含胸、拔背(臂)
含胸,蓄也;拔背,發也。八卦之虎形又為含胸而拔背。
拔臂,通臂也。能拔臂,則手臂多長出一、兩寸。
形之於外者,如獅、虎多用背,故背活,似八極也。猿、猴,手臂靈活如長臂猿,似劈掛也。劈掛之雙臂,當如鋼絲條子,鬆而有彈性。
開 合(運也)
合為收,向內走;開為外,向外走;皆運勁也,緩慢為要。
開合表現在生理上,內走時,閉嘴、皺眉、斂目;外走時,開口、張眉、醒目,二者相反。此乃根據生理上之自然,非刻意所為。
故合,鬆也,氣滿如貓之蓄;開,緊也,腔中氣血行到手足四肢。故外開發動時,必定咬牙怒目,以求發洩也。
三合
內三合,意、氣、力三者相合。垂簾時,眼瞼用力下垂,則意氣直下腳底,靜中才能會意。發勁時,先有意念在,不然倉促為之,筋骨易受傷。意到了,氣亦須隨之而出,不可滞留體內,否則易閉而內傷。意氣既已出,形即隨之,是故意到、氣隨、形至也。切記!
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
導引術
眼為意之表現,意沉丹田以導氣,故眼隨手走,使氣行到手,此須引之,手才會脹麻,氣到也。不引則氣不到,亦無脹麻之感,意未到也。發行意氣出·收蓄又歸丹田。八卦、太極尤當如是緩緩導引之,故曰「意氣君來骨肉臣。
穿透力
未擊人前,意先在敵身而有穿透之意,再擊之,則勁直入五內,十分属害。此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昔李廣射石即此意也。意、神、志為同一事,如光、熱、力也,無則如行屍走肉矣!
引進落空
所謂「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當意氣既發,根源(胸腹間)即空虛,此空虛處即為己身之弱點,被擊中非死即傷,此為生理上之缺陷。故發勁專主一方,而另手須防衛自己此一空虚、缺陷處。
行家一出手,即「引進」人之意氣而打擊之落」點即對方之「空處」·斯之謂引進落空,亦即「不招不架,只是一下」之表現。
引進落空為六合五形之再延伸,可參考之,不傳之秘也!
聽覺力
練習須達到自然反應之程度,才能產生聽覺力(感應力)所謂拳打萬遍,神理自然」,所指的,即此聽覺力。
練習時,不考慮用法,否則雜亂而無用。用時,亦不容許思考,出拳純為一刹那之自然反應。
練時,頭(心)動,背隨腰轉,手隨腰動,目隨手移。腰動→手動→目隨;腰動→身動→步隨(步隨身換也)。
用時,外敵→入目→頭(心)動→腰身動→手足蓄,此為柔也。頭(心)動→腳→腿→腰→背→手→發勁,此為剛也。一蓄一發之原則,總以目注敵人,頭為總樞紐。
練法和用法大不相同,用時,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裹;意氣深入彼身,不自覺而然。「彼不動己不動,彼徵動己先動;一羽不能加蠅虫不能落」,此直覺力也。
皮毛
發勁時,骨、筋、皮、肉渾然一體,發之於皮毛,運時入骨。
人體筋骨皮肉,須練之合而為一,成為一體,如臘肉般風乾了,才有抵抗力、有彈性,反之則無。
四者之中,氣行骨肉,指揮骨。此外,骨為主,筋附之,肉隨筋,皮又随肉,即骨、筋、肉、皮,依序而行。
聽覺力發揮在皮毛,即「一羽不能加,蠅虫不能落」之境界,感覺敏銳之極也。有聽覺力才可轉化·無則直硬而折矣!
練輔助器材時,神意合一、內外相合,皮毛以內均渾合也。
步領身、身領步
總網:有時步領身,有時身領步。
步領身,多為探(彈…),試敵、閃挪也。
身領步,多為採(蹬…),切入、攻擊也。
二者相合,步→身→步,互相循環無端。手上亦同,如內轉時,小指領、無名、中…依次隨之。
陰手
運時,一陰一陽,太極也;用時,則只一刹那。落點,純陽也。
陽出,實為陰推陽出去,陰為後盾,未出去也,此為偷手、毒手。
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扶、相合)
拳式必陰陽相扶或相合,否則孤陰、孤陽,必不長久。
若出一仰拳(孤陰無力),墜肘成衝捶(肘下為陽、臂弯為陰),陽扶之,即可有勁也,一轉,成拳背朝上之平拳,陰陽相合才有勁。
若出一立拳,陰陽相合,乃有勁。
他式可以此類推,身體之陰陽亦同此理。八卦即不断地陰陽轉換也!
中宮一胸腹之間、四肢之中也(蓄發節節貫串也)
骨節內氣之蓄,全在中宮。骨節一蓄節節壓迫,全集中在中宮(脾),發則由此發出去,收時五官俱收,發時隨之俱發。
骨節自外向內,再外發,此為屈、伸·則慢一拍;自內往外,催丹田勁,則快一拍。此有如火車車廂節節貫串也。
貫串有如鋼鞭,節節合一,有一處不合,此處即毀。拳亦須貫串(柔者,矛、木也),不然即軟垮矣!
勁未發時,脊為自然之弧形;發時即直,發後又成弧形,故中正為要。
脊一弧一直,若能練到連珠砲般續發,則此真死人之真功夫也!其要在氣,一蓄氣,一發用未盡,再續發用之。(陽後再陽、陰後再陰)勁、力由氣發,氣由意導,故須五內先有意氣才能發,不然發之無物,亦無用也!
極小亦全身為之
纏絲,一動全身皆纏。大纏,明顯可見;小纏,外觀或不可見,但內中自知已有。
即使是一個小纏,亦為全身之集中表現,故一舉手一投足均為全身之動的集結。
所謂週身一家,即一動無有不動之理,不可僅以一手一足在動。
如此,全身練成之彈簧勁,是一條,而不是有多條也!
週身一片
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之理也。
一指一掌之前進後退,身體之其他部位也要隨之融成一片,不可懒惰、罢工。
擊出之手,看似一手,乃週身氣血精神之所聚,其他身手足亦萬萬不可怠惰不動。
週身為一,內部肝、肺…之新陳代謝,亦是生生不息,通暢為要,故曰:道須通流也。
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一髮而動全身,週身皆有作用也。鬆則通,靜則專一,能通能一,則臻厲害矣!
刚柔
一柔無有不柔,一剛亦無有不剛。柔若嬰兒,生生不息,即專氣致柔之意。
剛僅在一刹那落點,隨後即柔。若連發,即如機關槍一般,不過中間須有柔,不然發不出去。
故柔時氣運,剛則氣摧。
剛 柔(陰陽)
始終剛不離柔,柔亦不離剛。
人剛我柔才能化,人柔我剛才能進。兩者皆剛則硬碰硬,無技巧可言,兩者皆柔則和稀泥也!
煉陰比煉陽還主要、麻煩,陰中尚有轉折之餘地,陽則毫無轉寰越矣!
剛破入敵
柔中須有剛,一昧柔即無用。切記!孤柔即萎·孤剛即僵·須柔中藏剛,剛中藏柔才是。
柔是一面,剛為一點。柔走圓弧,剛必直入。如勾、崩、捅,過程為柔圓,但着敵為剛,且必定是「直」才可攻「入」。
柔為技巧,而攻堅之剛必直也。如以牙籤刺葡萄,此瞬間可稱為「煞勁」北方稱「黑手」°
如欲刺圓球,必在即體之一點為剛入才行,若柔則彼此皆滑走矣!
刚如蜂蠍之刺,如貓捕鹰抓,那一點一下,必然是剛直的。
柔
八卦、太極之柔,有如彈簧。
劈掛之柔,有如皮鞭子。
八極之柔,則完全鬆,再爆炸出去。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如貓捕鼠、鶻捕兔,未出,盤旋伺候,精神全收斂到裡面去;再突發出去,如閃電一般,穩、準、狠、毒!即內斂、外安,發則必中。
故精氣神均聽命於意,週身內外均在意也。
催、領
催,發力點。領,接觸點。
領在前節,催在後節。如,指領,催在腕;腕領,催在肘;肘領(頂心),催在肩,一領一催,乃為一貫。
又如,大小指一扣锁,腕用力、鹰爪力即出矣!
故領催合一,勁才完整,才入骨、
八板連擊,以腕催第二指節擊人,不成又連三(即拳節)擊人。故巴子拳連二下·皆腕催也,而在第二指節·若三催則,一催為指尖,二催為指節,三催為拳。如此節節貫入敵身,節節入內也。
領,領導也。領者先行,則其他肢節隨之。領義亦如此,但意念變化甚快·如仰拳為肘領勁,全身發勁仍節節貫串,特別強調該部位,即全身之勁力集中於此而發出。
冷、三催
以氣而言,頭手足皆到,三催、三到也。練輔助器材不三到,氣力分散,则無用。三到、三催即合一,到一個落點上,即側三角之理,三尖到,攻入人身也。
有時看似空空靜靜,突然間一下則要人命,此即冷也。若分散則有雜質,有顧慮,勁即不整。(生理、心理有牽制)
三尖「到」,全到了。三尖「照」,準備,如圓月待人。三尖「對」, 對準敵人。
落點時,丹田突催之,柔行氣,剛落點。若速度甚快,時空一點若蜻蜓點水,一沾即起,則手可不承受反彈力道也。
發時,內中靜極,周圍似利刃。運勁,可柔和、均匀;蓄勁,可快、可慢;發勁,必收,如蜻蜓點水,切忌拖泥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