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笔记 [5-2]

2023-04-20 07:26 作者:帅伴  | 我要投稿

【5-2】

【艺术美学】

《美学讲稿》 —— 易中天


书籍封面


【摘 —— 第三、四讲】


(A)

·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750年德国哲学家 鲍姆加登(“美学之父”)提出后才确立的

·文艺复兴之后,康德之前,欧洲哲学和美学可分为【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两派,英国经验派试图从美感出发以寻求美的普遍标准与概念,大陆理性派则反其道而行

·(大陆理性派)莱布尼茨 认为 宇宙有着一种天然的理性结构,叫“【前定和谐】”,即宇宙在诞生之前就被规定是和谐的

·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板,既有哲学家的纹路,也有艺术家的纹路,这些先天的“纹路”决定着后天知识的基本脉络

·“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善,只要那件事物容易凭它的完善来引起我们的快感” —— 莱布尼茨的门徒 沃尔夫


(B)

·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 沃尔夫的门徒 鲍姆加登

·认识到的完善(沃尔夫)~ 所认识的是事物固有的完善,属于客体层面

  认识的完善(鲍姆加登)~ 认识自身的完善,属于主体层面

·鲍姆加登推开了美学的大门,而真正揭露近代美学秘密的,是康德 ~【把美学基本问题从 “美是什么” 变成了 “审美是什么”】

·审美在康德那里被叫做 “【鉴赏判断】”,并提出了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

【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通感】


(C)

·康德 “美的分析” 是从美感即【审美愉快的独特性质】入手的,即美是靠美感来判断的,而美感是一种愉快感

(一些看到以往让人愉快事物,如今却因为一些外在因素再看,感到不愉快的恰恰反证了美感是一种愉快 ~ 国破山河在 ~ 因为美被破坏了所以不愉快)

(悲剧:哭过以后心里舒服,这也说明悲剧感归根到底是一种另类的愉快感)

·【审美是“无利害”的】~ 我们在欣赏美的时候,并不是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实质上的好处才觉得它美、才感到愉快,事物美不美和它有没有用是毫不相干的 ~ 【无利害而生愉快】~ 【美具有普遍性】

·审美判断既无利害又非概念,但其既生快感又具有普遍性


(D)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一朵郁金香花,它是那样的美,以至于我们觉得它一定暗含某种合目的性,但是要把这个合目的性具体说出来,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康德把艺术叫做“【第二自然】”~ 艺术虽然是人创造的,却又不能让人看出来是人造的,它的目的也不能直接表露出来,而应该像自然一样,具有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形式” ~ “【无心于万物】”

·当美不具有普遍性,那就变成无意义的,因为你无法证明你所认为的美的事物是美,也无法和别人共享和分享此美感,所以美必须具有普遍有效性

·康德提出【共通感】是审美的“先验假设前提”,它是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先验 —— 先于经验)~ 【当我们把一个事物称为美的时候,我们是在为自己乃至每个人去这样判断着】 ~ 这就是审美的秘密,也是美的秘密


(E)

·【二律背反】—— 两个命题,单独看都是成立、可论证的,放在一起却又相互排斥、矛盾

 (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两者都对,但放在一起矛盾)

·康德认为鉴赏判断中就充斥着二律背反,比如关于一个鉴赏判断可不可以争论,不能争论(非概念、无公理)对,能争论(美应该有标准,否则美丑也就无意义)也对,但放在一起就矛盾

·康德认为审美“【主观而又有普遍性】”,他说 草地的绿色和这绿色给人的愉快、美 不是一回事,绿色是客观的感受,绿色的美却是主观的感觉

·总结,康德揭露了美、审美和艺术的秘密即是“【无利害非概念无目的的主观普遍性】”


(F)

·审美与非审美,只与主体的态度有关,不与对象的性质相干 ~ 比如艺术批评总是用理性态度去认识艺术对象,“这一笔太多余”、“这个结构太松散”等,这便是非审美

·由于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因此其表面上是审物(判断美丑),实际上是审人(判断内心世界的美丑)~【心中无美,则世间无美】

·【美必须由主体的审美感受来确证】~ 你觉得美,就是美的,不觉得美,就不美

·审美判断在对象层面上,只与【对象的形式】有关

·审美判断是【期待】~ 希望其美,证实其美


(G)

·康德之后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美学家是【黑格尔】

(康德以后,从美的哲学(传统美学),到审美心理学(现代美学),这一过渡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和美学家是意大利的【克罗齐】~ 审美即【直觉】~ “直觉即表现,表现即创造” ~艺术家的【表现力】与【创造力】~ 艺术经验 ~ 最受艺术家欢迎的美学观点)

·【移情】是艺术和审美乃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 布洛 提出【心理距离说】~ 只有当主体和对象之间保持着一种恰如其分的“心理距离”时,对象对于主体才可能是美的 ~ 例如海雾,身为陷于其中的船长船员,你不觉得它美,但是在岸上的游客则认为是难得的美景和奇观 ~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在探讨有无利害

·长歌当哭,要在痛定之后 —— 鲁迅


(H)

·【格式塔 [德文 Gestalt] 心理学】~在艺术中,重要的不是“元素”和“构造”,而是【完形】,是格式塔(许多单个物结合在一起,便会突然出现一个新的事物(格式塔))

·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同构说】~任何完形都有一个内部张力结构,即“力的样式”,当两个现象的内部张力结构或力的样式相同时,它们之间也就存在一种“同构对应”的关系,二者之间“同形”,也可以“【异质】”(比如一个是物理现象,一个是心理现象)~ 提出在艺术和艺术作品中,情感和形式在本质上是一种同构关系 ~  刘禹锡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实际上艺术家的工作就是为人类情感找到它的同构对应物】)

·弗洛伊德 —— 人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他认为无意识是人的根(即生命本能)—— 艺术就是【无意识的升华】,艺术批评就是对艺术作品中的无意识进行【精神分析】



读书笔记 [5-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