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之安史之乱(第四十五集)学习记录
上一集《开元盛世》讲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唐朝国力达到鼎盛,被称为开元盛世。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扳倒唐中宗的皇后韦氏及其女儿安乐公主(韦氏是李显的皇后,李显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儿子),拥立自己的父亲李旦为睿宗。二年后睿宗将皇位禅让给儿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年号先后为开元与天宝,执政了44年。李隆基先后任用姚崇、宋璟等为宰相,快速巩固政权,并开启政治、经济改革,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李隆基通过田户检括,清查了隐匿人口,增加了税收,充实了国库;任用张说当宰相,创办丽正书院,整理图书,对后世文化发展有着很好的作用。开元天宝年间,发明推广了曲辕犁、筒车及育秧技术,使农业空前发展,百姓丰衣足食,也为政治、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书法家、画家。开元年间,唐朝疆域比汉武帝时期更辽阔,人口达到5000-7000 万,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1/3。公元725年唐玄宗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彰显大唐开元盛世。公元743年举办广济潭物产博览会,普天同庆,盛世欢歌。
历经五位皇帝的不断接续迎来开元盛世
盛唐转衰始于唐玄宗晚年的倦怠和追求享乐
这是一个让历史研究者无法忘记的日子,公元 756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天刚蒙蒙亮,寂静的皇宫中突然喧闹起来,从里面冲出一群宫女,她们惊慌失措,回散奔逃。原来是唐玄宗李隆基已悄悄离开宫殿逃离长安。皇帝出逃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城里一下子炸开了锅,有一伙盗贼趁机作乱,闯进皇宫,砸开国库大门,抢夺了许多金银财宝。究竟发生了什么惊天大事,竟然逼迫这位威播天下的大唐皇帝抛弃都城长安而仓皇出逃呢?
唐朝建立以后,经过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等先后五位皇帝六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国势强盛,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迎来了一段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在这期间,虽然有过长达十几年的武氏专权,后来又有韦氏和太平公主两次君临的威胁,但无论是在百姓的眼中,还是在外族人看来,大唐王朝一直都在马不停蹄地向前迈进。
公元712年八月,二十八岁的李隆基登上皇位,是为唐玄宗,后人又称唐明皇,他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一年后,李隆基诛灭姑姑太平公主及其势力,稳定了政权。唐玄宗从小仰慕他的曾祖父,即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他下定决心,改中宗之政,依贞观故事,要将李家王朝继续推向强盛。用在贤明君主身上几乎所有的赞美之词,都可以用在开元年间的唐玄宗身上。唐玄宗任用贤才,整顿吏治,改革财政,田户检括,变革军事体制(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唐朝经济更加繁荣,社会和谐,边疆稳定,八方来朝,文化兴盛,盛唐气象喷薄而出,大唐帝国进入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伟大的功业面前,一个权力不受约束的封建君主,要做到慎始敬终非常困难,唐玄宗同样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历史的轮回之中,随着大唐盛世的如期而至,这位居功至伟的皇帝,其人性的弱点,潜藏多年的喜好、气质和他那放浪的情怀,随着晚年的到来开始泛滥,而这一切酿成了连唐玄宗本人也想不到的一场民族大劫难。
唐玄宗在天宝四年以后,对当时国家事务的关心程度明显地减弱了,这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边境无忧。二是当时整个国内的形势都比较稳定,经济、文化都在向前发展。这给人一种假象,好像没什么问题,社会和谐;制度上的变革,在开元年间已经完成了,好像也没什么事可干了。因此,唐玄宗就觉得天下太平,平安无事了,进而追求享乐、安稳的心态开始滋生。再就是,唐玄宗随着年事增高,对政事等有些倦怠了。宫中也有些变化,包括他的宠妃的去世,令他很伤心,也减弱了他对朝政的兴趣。
唐代宰相制度演变及唐玄宗晚年的倦政
造成奸相李林甫当政十六年,朝廷流失大量治国贤才
唐玄宗一度极为欣赏张九龄,因为他正直、清廉、文采出众,有治国之才,尤其是欣赏张九龄敢于针锋相对,坚持己见。唐玄宗曾经对手下大臣说,我每次看见张九龄精神就顿时感到振奋。然而,随着奸相李林浦的逐渐上位,关于张九龄的谗言不断地传到唐玄宗的耳朵里。公元736年十一月,中书令张九龄罢相,改任尚书右丞相。对此,张九龄早有思想准备,他在离开长安谪(zhe)居荆州之前,留下一首感遇诗,其中两句写道“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这里的白云指的就是宰相李林甫,罢相后的张九龄只能感叹,对唐玄宗而言,他已经无能为力。如果说,唐玄宗以前的心里晴空万里,那么他现在的身边则经常是白云缭绕。李唐宗室,历史上最著名的奸臣李林甫独揽大权十六年,这不仅在唐玄宗时期的宰相中绝无仅有,即便在整个唐朝历史上也极为罕见。
李林甫这类奸相的出现,是唐代宰相制度演变的必然结果,李林甫任宰相的前十二年,宰相机构开始独立于三省制之外,从此宰相不仅具有决策权,而且有行政权,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一人之手。李林甫有着出色的行政才能,他帮助唐玄宗完成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制度改革,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国家安定,促进了经济发展。张九龄离去后,在年事渐高而又怠于政事的唐玄宗面前,李林甫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唐玄宗之所以依赖李林甫,因为李林甫能很到位地给他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国家出现的选官问题、财政问题、边疆问题,解决得都很到位,因此唐玄宗很依赖他,表面上把朝政打理得似乎井井有条。而且唐玄宗因为后来深居宫中,并不再和大臣有直接的交往,整个官僚机制和国家机制的运行及整个朝政都由李林甫把持运转。为了维持和扩张自己的势力,李林甫极力排挤打击那些可能威胁到自己地位和比自己有才华的人,并为此制造了多起冤狱,置对手于死地。口蜜腹剑这个成语就源于当时人们对李林甫的形容。李林甫坏事做绝,就连他的儿子也不免替他担忧。有一次,父子俩同游后花园,他的儿子指着正在做工的民夫问李林甫,您的冤家仇人现在可是遍布天下了,将来一旦大祸临头,您就是想当这样的一个民夫,恐怕都不可能吧?李林甫苦笑着说,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我也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公元752年,李林甫病死,尸体尚未下葬,杨国忠就立即诬陷他谋反,唐玄宗震怒下令抄家,命人打开李林甫的棺材,拖出尸体扒下官服,抠出嘴里的宝珠,把尸体塞进普通百姓使用的棺材,不允许用宰相的丧葬礼仪。集权体制下的好人经常没有好的下场,奸臣的结局又能好到哪里去呢?何况还是遗臭万年的李林甫。这一时期最大的危害是唐玄宗对朝政的倦怠,再加上李林甫的嫉贤妒能,导致了大量治国人才的缺失。
李林甫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开元天宝盛世的结束,而且在唐朝发展史上产生一个很大历史教训,就是如果没能很好地注意培养治国人才,就会造成李林甫这类有政治经验,也能够解决一些政治问题,但是缺少理论素养,缺乏历史知识,素质不全面的这一类人的出现,结果就必然会造成很多政策措施上的失误,后果很严重。
贵妃杨玉环的出现,填补了晚年唐玄宗的空虚
帝妃恋情故事《长生殿》曲目传唱千年
唐玄宗眼前飘来飘去让他眼花缭乱的白云远远不止李林甫这一朵,也是在这段时期,唐玄宗的感情大戏开始上演。一千多年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一直被人们传唱不止,多个地方剧种也都在演绎着这对帝妃之间的绝世恋情,而每一个剧种无一倒外地都在抒发对这场爱情悲剧的感叹,让观众唏嘘不已。
昆曲《长生殿》剧目里,被称为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本是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mao)的妃子,也许这位二十二岁的女人太过迷人了,以致唐玄宗能不顾身为皇帝的名声和父皇的颜面,公然将儿子的女人据为己有。
唐玄宗即位时,封王氏为皇后,开始很庞她,但后来忙于朝政,忽略了自己的感情生活。多年以后,王皇后人老色衰,而且没有子嗣,精力充沛的唐玄宗便移情别恋,迷上年轻漂亮的武惠妃。唐玄宗五十三岁时,三十八岁的武惠妃不幸去世,多情的唐玄宗感到内心空虚,他需要新的情感寄托。于是有着沉鱼落雁之容的杨玉环轻移莲步,千娇百媚地向唐玄宗款款走去。得到杨玉环这个上天赐予的尤物,进入老年的唐玄宗可谓老梅生嫩枝,他的青春又回来了。
唐玄宗宠爱杨玉环,首先是因为杨贵妃有姿色,很漂亮;其次是他感到杨玉环理解他,爱恋他。唐玄宗也用自己的方式和行动来证明他爱杨贵妃,并不是说女人有才、有知识就招人爱,而是要学会理解对方。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接替,唐玄宗继续被蒙蔽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不仅释放在了杨玉环身上,另一个曾经穷困潦倒的小混混也由此而时来运转,迅速成为朝廷重臣,他就是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
张九龄在离任之后万万想不到,杨国忠有一天也会成为缠绕唐玄宗的一朵云,而且是一朵又浓又黑的云。公元752年,杨国忠顺利接过了李林甫手中的权杖。与李林甫相比,杨国忠的专权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人心狠手辣,不听他摆布的人全都遭到贬逐。前一位奸臣刚死,下一个奸臣立即顶替上去,当一个王朝在走向衰败的时候,所谓的人才遴选只能是逆向淘汰,优汰劣胜的结果就是奸臣为道,而奸臣当道的结果必定是天下大乱,百姓遭殃,政权覆灭。杨国忠能够进入朝廷,能够到长安做官,的确与杨贵妃有关,但他能够受到唐玄宗的重用也有他自身的能力原因,尤其是他善于理财,善于增加国家的收入。
骊山脚下《长恨歌》,帝妃恋歌妃子笑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在今天的骊山脚下,每天都要演出大型山水历史舞剧《长恨歌》,它是以唐朝华清宫遗址为背景,以盛唐文化为主题,根据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改编创排而成。这部舞剧最华彩的一场就是贵妃出浴。在唐朝,每年秋冬,唐玄宗都要和杨贵妃一起来到骊山脚下的温泉宫,洗浴宴饮,日夜欢娱,弦歌不辍。唐玄宗将管理大唐江山的大权交给他心目中的忠臣杨国忠,他自己感到很放心,因为有了这样的干吏,他就可以放手朝政带着心爱的妃子杨玉环一心一意享受着晚年的幸福生活。为了给唐玄宗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皇亲国戚们也竞相呈献食物,为此,唐玄宗专门任命饮食检查官。每次呈献的食物,出产的各种珍贵菜肴多达数千盘,每一盘的费用就耗尽当时中产阶级十家以上的财产。
原本唐玄宗并不是一个注重物质的人,但为了杨玉环却改变了。在漫漫栈道上,唐玄宗对杨玉环的爱情表达进入了华彩的篇章。每为荔枝成熟季节,唐玄宗便命人从岭南进贡荔枝,用驿马送往长安。驿马昼夜兼程,一匹累死另一匹接着跑,三天三夜便送到长安。打开荔枝后,色泽如初,味道鲜美,吃着荔枝的杨贵妃笑了,唐玄宗脸上的皱纹也绽开了。“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生动地描写的当时这对恋人之间的美好景象,也道出了世人的无奈。而另一位大诗人杜甫就没有这么含蓄了,在他路过骊山脚下时有人告诉他,皇上和贵妃正在里面宴饮作乐呢,于是,诗人眼里浮现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不禁悲愤交加地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穷困潦倒的诗人杜甫在盛世大唐时代弹奏出的不和谐音符。
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唐玄宗既然已经开始追逐声色犬马,那么从中央到地方,大小官吏群起效仿。他们贪污受贿,巧取豪夺,盛世表象之下是老百姓越来越沉重的杂役和赋税。贪图安逸,纵情享受成为弥漫开元年间后期的一种社会风气,大家都觉得天下太平了,自己手里有钱了,社会经济也发展了,追求享受成为一种普遍的风尚。随着当权者权力越来越大,追求也越来越高,个人欲望更加膨胀起来,当政者都在为了实现个人目标,极力提高自己的权势,而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状况却都不放在心头了。
在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撰写的《资质通鉴》中,曾无限感帐地说“人君崇华扉以示人,适足为大盗之招也”,意思是君王向人民展示他的豪华奢侈,最大的功用就是鼓励大盗动手。这个觊觎大唐王朝王位已经多年的大盗就是日后掀起安史之乱这场席卷半个中国滔天巨浪的主角安禄山。
安禄山善钻营,大跳胡旋舞
认杨玉环为干娘,深得玄宗喜爱
貌似玩物,实则包藏逆天野心
胡旋舞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通过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到中原。安禄山绝对算得上当时的一个舞蹈明星,在大唐皇宫的夜宴上,最精彩的片段就是体重高达三百多斤的安禄山与体态丰膄的杨贵妃共同表演的胡旋舞。安禄山虽然肥胖,但跳舞非常好,跳胡旋舞时能转好几百个圈,是个奇人。由于他肚子特别大,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就问他“此儿腹中何物?”,安禄山特别会说话,说“此无它,唯有忠心一颗”。意思是说我长得是一颗赤胆忠心。由于特别会说话,唐玄宗很喜欢他。
安禄山是来自营州粟特部落的杂种胡儿,年轻时很会做生意,他拥有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常言道有钱能使鬼推磨,安禄山最惯用的伎俩就是拿钱财贿赂唐玄宗身边的人,让他们经常在皇帝老头面前美言自己,而且唯此他仍嫌不够,为了得到唐玄宗的更高信任,还使出了特殊的手段。
安禄山只拜杨贵妃,既不拜玄宗也不拜太子,狡辩说胡人只知道有母不知其父。其实杨贵妃比安禄山小九岁,结果她把安禄山认成干儿子后,还给他举行了一次洗儿仪式。她把安禄山弄到宫里边,给他洗了澡,然后让好多宫女把他抬起来,在宫里面巡游。
安禄山任三地节度使,统率十五万精锐部队
唐玄宗没有意识到外重内轻军事布局所潜藏的危机
从唐睿宗开始,为了加强边防力量,唐代在边疆地区设立节度使,到了公元721年的时候,基本完成了九大节度使的设置,其控制的区域分别是范阳、平卢、河东、朔方、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剑南九大区域,节度使相当于九个军区的司会员。到了天宝末年,靠着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宠幸,野心家安禄山一路平步青云,同时担任了三个地区的节度使,一人统率十五万最精锐的帝国部队,成为兵力最强的节度使。
在天宝年间,唐朝全国兵力的总数当中,边境地区节度使占据了一大半,就是说节度使控制的军队加起来,比中央控制的军队还要翻倍,安禄山本人就兼任三个大军区的司令员。而此时中央却只有一支中央的禁军,就是皇帝的禁卫军,也就七八万人,而且这些人还都是市井子弟,缺乏训练没什么战斗力,所以就形成了一个外重内轻的军力局势。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朝政形势来看,这就是所谓尾大不掉之势,是兵家大忌,治国之大忌。
在唐玄宗进入暮年,倦于朝政,耽(dan)于享乐,追求长生不老的天宝末年发生过一件事很能说明潜藏的问题。一天,唐玄宗与自己最宠信的宦官高力士之间展开了一场对话,唐玄宗说即便自己走了,所有事情都已安排人去做,自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高力士则说,听说最近云南的战事损失了帝国的许多部队,而边将普遍拥兵太盛,臣下担心一旦出事就没救了,陛下怎能说没有忧虑呢?高力士一语成谶,因为安史之乱就在前面不远处,暗流涌动一触即发。
安禄山史思明发动长达7年的叛乱
唐玄宗出逃长安,马嵬坡赐死杨玉环
公元755年农历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与他的同乡史思明以及下一批藩将,以讨伐逆贼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长达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由此拉开序幕。
安绿山统率十五万叛军,从范阳出发,一路浩浩荡荡、烧杀抢掠直奔都城长安王位而去。安禄山的军队沿西南而下,首先攻取了荥阳,十几天后,东京洛阳城失守,唐军退守潼关。公元756年正月初一,叛军首领安禄山在唐玄宗的家乡东京洛阳龙袍加身,自称大燕皇帝,改年号为盛武。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攻打潼关,唐玄宗没有想到驻守在潼关的二十万官兵,竟也会一触即溃。潼关陷落,安禄山的部队直指长安。安禄山仅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轻松占领了大唐帝国已盘踞一百多年的首都长安。六月十三日凌晨,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姐妹,部分皇子皇孙,以及杨国忠,韦见素等宰相,在龙武大将年陈玄礼集合起来的禁军护卫下,匆匆逃出京城,向四川蜀地撤退。
皇帝出逃,全城动摇,京城士人纷纷逃往郊外山谷中避难,逃难的队伍东西绵延长达二百里,从皇宫里逃出来的宫娥妃嫔东躲西藏,哭声一片,将相家的金银财宝散落一地。有不少人也跟随唐玄宗一路西行,他们相信,皇帝的去处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在延绵长达二百里的逃难队伍当中,诗人杜甫也分担着所有流亡者应有的命运。这位终生与苦难相伴的诗人,逃亡途中曾一度陷入绝望,不能前行。
马嵬坡,这个即使在当时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小地方,因安史之乱而载入史册。
唐玄宗一行,从长安逃出后,一路西行到达马嵬坡,士兵发生了兵变。士兵团团围住皇帝歇息的驿站,他们不敢向皇帝发难,却将满腔怒火喷向了杨国忠。
杨国忠死后,乱兵又四处搜索,把杨氏一门的人几乎全部杀光。接下来,他们把最后的怒火指向了唐玄宗的最爱杨玉环。没有史书记载下,唐玄宗与杨玉环如何去对待这次生死离别,也许伴随他们的是眼泪,也许是那些逝去的美好记忆,它是如此令人沉醉也令人心碎。在陪伴唐玄宗度过了十六个春秋之后,这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三十八岁的杨玉环自缢于马嵬坡。这个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女人,在为唐玄宗付出生命的那一刻起,她的形象就开始变得复杂而多面,留给后世的是永远说不尽的话题。
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皇幸蜀图显示,在悲痛欲绝中,唐玄宗踏上了崎岖的蜀道,他没有满足当地百姓一致要求他留下来抗击叛军的请求。这位曾经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帝王,因为同时失去了江山和美人而变得万念俱灰。
唐肃宗即位,唐玄宗空寂
盛唐衰落原因无人关心
太子李亨被唐玄宗留了下来,李亨对自己何去何从根本没有打算,在部下的建议下,李亨率军抵达了朔方,并在七月十二日即位,这就是唐肃宗,他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并改年号为至德元年。这对于唐玄宗而言,不管内心多么不舍和不愿,太子李亨的登基,终结了其长达四十四年的帝王生涯。对唐玄宗来说,这是他政治生命的结束,但对唐王朝而言,唐肃宗的即位成为平叛与复兴的起点。
公元757年正月,因争夺王位,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残忍杀死,这位处心积虑的野心家,最终没有逃脱被儿子取代的命运。同年九月十三日,郭子仪率军从凤翔出发,在长安城香积寺北大败叛军,收复长安。之后郭子仪继续率兵追击叛军。十月十六日,安庆绪逃离洛阳,退往相州,后来在逃亡突厥的途中死于内乱。
在长安、洛阳两京收复后,逃离长安两年之久的唐玄宗回来了,文武百官和京城士庶夹道相迎,长安父老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有人感叹想不到此生还能见到圣上。大家在欢庆来之不易的胜利之时,似乎已经原谅了酿成这一系列大错,而在关键时刻抛弃他们的君王。
没有人谴责唐玄宗,大家没有把国家丢了的事,以及为了一个贵妃而去责备他,而是大家欢呼,怀念他在位时的盛世景象,大家都安居乐业,而并不认为安史之乱却是由于唐玄宗的原因造成。
物是人非,恍若一场春梦,现在已经醒来,但对于唐玄宗最美好的事物,也许只有回忆。唐玄宗日夜思念魂归马嵬坡的杨玉环,这个多情的老男人,如今的太上皇每次看见妃子画像,就禁不住长吁短叹。夜深人静的时候,凄清的长生殿上,想起与贵妃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经常泪流满面。对此,诗人自居易的长恨歌写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家国不幸诗家幸,当后来的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反复叙写,津津乐道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时,大家又有谁愿意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最高当权者个人不恰当的感情生活,是怎样引来这场灾难的呢?
唐玄宗后期荒于国家事务,跟他和杨贵妃的这段感情并没有直接关系,并不是说因为出现了一个他喜欢的女人,他就把朝政放弃了,如果不出现杨贵妃,出现了别的女人呢?或者没有这样的人难道他仍然能励精图治吗?最主要的还是唐玄宗本人倦怠了,放松了,希望更多地满足自己的享乐和贪图安逸的性格和心理。很多人都把安史之乱和杨贵妃联系起来,那完全是重复了古代的一种红颜祸水的说法而已,是为尊者讳,是给唐玄宗开脱。
安禄山史思明均被自己争权夺利的儿子所杀
历史学家认为安史之乱是由政治制度及道德的缺失造成
公元761年三月,安禄山的命运再一次落到叛将史思明的头上,同样为了王位,史朝义残忍地杀死了他的父亲史思明。公元763年,史朝义在试图向北逃入契丹途中被迫自杀。至此,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就在安史之乱被彻底平定的前六个月,这场战乱的第一主角唐玄宗在郁郁寡欢中离世,这个创造了盛世又将盛世带入乱世的君主,最终未能看到李唐天下复归太平的那一天。
躺住病床上正走向死亡的唐玄宗,最后一刻想到的是什么呢?江山,贵妃,百姓?不得而知。聊以安慰的是这场大戏的六个主要角色中,唐玄宗是唯一寿终正寝的,大戏中的另外五人:杨玉环、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史思明等,无论是正角还是反角或陪衬全都死于非命,不得善终。安史之乱,再次证明民族的内乱从来没有胜利可言,有的只是全面俱伤。安史之乱告诉后人,盛世的到来需要数代人的努力,而盛极而衰却招之即来。
安史之乱以后,引起了当时政治家、思想家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在政治制度上,思想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深远的影响。特别有一点,对于当时道德的缺失所进行的思考,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经过这场战乱,唐朝人口锐减,经济衰退,内部藩镇割据,外部边患不断加剧,吐蕃野心勃勃,反复骚扰,占领了唐朝大片土地。安史之乱以后,盛唐的气象一去不复返了。唐人的心态变得不再昂扬,也不再那么自信,夷夏之辨从此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变成朝野上下的共识,这种心态的影响十分深远。往日的繁华,已成追忆,盛唐的诗篇也已无法唱响,经过这场令人错愕的战乱,遭受重创的唐王朝,又一次开始了新一轮的重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