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T/H小型RO装置基本设计 反渗透膜设备
的RO装置,可以选择8支4040膜,采用5:3(串联)的二段式(分段高回收率55%和42%)串联排列,串联系统高回收率68%,而5:3的二段式可以有效保证前后段的末端浓水流及均衡膜通量。 不考虑浓差极化及难溶盐结垢的状态下,我们大体可以设计RO一段回收比例45%,RO二段回收比例35%。每小时进水量X状态下一段纯水产水量0.45X,一段单支膜壳末端浓水流0.55X/5=0.11X。二段纯水产水量0.55X*0.35=0.1925X,二段单支膜壳末端浓水流=(0.55X*0.65)/3=0.12X>0.11X=一段浓水流,符合预期。系统综合回收率=(0.45+0.1925X)/X=64.25%<68%符合基本原则。 反之,当我们选用8040膜,只能选择2支8040膜,采用1:1的RO膜串联排列,系统回收率32%,膜通量,浓水流均无法有效保障,不采用浓水回用的状态下,回收率远远低于小膜,造成水资源浪费和额外的经济成本。
我们发现对于8支膜元件的二段式排列方式,系统采用了5:3(5-3/1)的排列方式其一段给水流量(平均单支膜元件)=0.2X,二段给水流量=0.18X,维持了基本平衡。一段浓水流量=0.11X,二段浓水流量=0.12X,符合末段浓水流量大于前段浓水流量要求。 现实设计过程当中为了兼顾膜通量平衡实际采用3+2:3/3的排列方式,这种排列方式在设备体积上也会较5:3串联排列更为优化,但是在回收率上限方面不如后者(57%<68%),其主要原因是水流行程由8米缩写为5/6米,当然实际的组合方式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
我们设定给水总流量X,一段产水总流量为X1,一段浓水总流量X2,二段给水总流量X2,二段产水总流量X3,二段浓水总流量X4,采用A-B/L(A和B此处不约分)结构,此时一段给水流量=X/(A*L),二段给水流量=X2/(A*L) 一段浓水流量=X2/(B*L),二段浓水流量=X4/(B*L) 总的回收率Y=(X1+X3)/X 一段回收率 Y1=X1/X 二段回收率Y2=X3/X2 表格计算中的系统回收率Y和一段回收率Y1主要参考膜元件串联数量最高回收率表,二段回收率Y2主要通过计算所得,Y1和Y2仅供参考。 结合膜元件串联回收率表格,当L≥4时,实际设计的Y1接近或者大于50%,考虑到膜通量的平衡,为了维持后段给水流量,常采用2:1(此处已约分)的排列方式。而当膜元件数量有限或者比例无法很好调配时,可采用5:3的排列方式。极限情况下可能存在1:1的排列方式。 考虑到膜元件数量和排列方式组合为非线性状态,我们通过实际的膜元件数量穷举法制作成表格以供大家参考。其中Y=Y1+(1-Y1)Y2+(1-Y1)(1-Y2)Y3.... 二段式Y2=(Y-Y1)/(1-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