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2020-10-31 15:01 作者:渡海归歌  | 我要投稿

《中国近代史》是1938年蒋廷黻先生所写,从鸦片战争写到抗日战争前夕。

“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中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是的,西方列强的压迫,中国人的力图自强和其影响不同的缘由都是这一部屈辱史、奋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剿夷与抚夷 :在鸦片战争之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之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为什么叫剿夷与抚夷呢?因为中国人没有“外交”的概念。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其他国家都是蛮夷藩属。殊不知英国人和匈奴、突厥人远远不可同日而语。

英国有使臣来访,中国的翻译把他们的函文改得极其恭敬,一用琉球的口气。

之前,中国的丝、茶销往各地,在贸易中占据出超地位。到了19世纪,这种境况出现了逆转。可是贸易逆转的重大关口必有转换点。18世纪末,外国人的态度慢慢地变了。英国当时有所谓工业革命,且刚刚打败法国,东印度公司掌握了大部分中国的海外贸易。因此已占据了对中国贸易的领袖地位。它输出的商品,在中国市场适宜度最小。

于是英国人开始输入鸦片。鸦片流入中国,很快让大量白银外流。

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对打”过程中,林则徐是一位值得讨论的人物。

他于战争之前,收缴鸦片,并于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外人盛赞其坦然无私。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交鸦片的方法是以政府的名义为英商开收据。这样一来英国政府便有了根据:你毁的是我大英政府的东西。

林则徐上报时只道全部销毁了,道光帝大为高兴:“卿之忠君爱国皎然与域中化外矣。”

狠狠地收拾了一次英商之后,他开始做了些准备——用一根大铁链子放在虎门口,让沿海居民办团练,坚信民气可以抵抗英国海军。

在一片夸赞声中,林文忠推行着他良好的政策。这些一同夸赞的人也是一样的言过其实的人。

英国没有打广州,而是北上去打浙江定海。士大夫想象着他是一个对抗蛮夷无有不胜的英雄,便解释道是他们怕林则徐。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广州人因五口通商仇恨英国人,禁止他们入城。英国人不愿意为小事再与中国决裂,于是放弃进城,而中国自信的剿夷派总督和巡抚却以为是中国外交的大胜利。

这样的“外交”无疑是幼稚的。

时人如此,跟着士大夫从上到下皆是妄自尊大,麻木不仁。从1842年之后的二十年,一寸光阴一寸金,堆叠到民族之上更是如此。于是,直到英法联军的炮火烧进圆明园,才有那么几个人开始觉醒。

我们研究中华民族的近代史,那就必须了解近代的邦交是我们的大困难,也是我们的大机会。

水可以灌溉,可以便利交通,亦可以成灾,要看人怎样对付。

交流本是开启近代化和使中国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好事,可是经过了中国士大夫们这样一番得意的对付之后,它便成灾了。

  洪秀全与曾国藩  洪——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

 旧社会在走着一个循环套。先是有天灾人祸的种种大难,之后便有开明的君主出来“大治”,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可是嘉庆年间,中国走入了历史循环套的底端——康乾盛世,人口数量已大增,可是土地却没有增加。各地匪徒此起彼伏,法制渐渐成为名号,官吏腐败成风——盛世的末端,强弩之末。宋朝也是如此,大治之后便渐渐地冗兵冗官冗费。

洪秀全和他的太平天国就在那个时代出现了。中国自古以来民间运动都带些宗教性质,洪秀全便是和基督教发生了关系。此外,他的上帝会吸收了很多三合会的分子,这个三合会是排满的秘密团体,是明末清初时代起始的。无论如何他的第一目标是推倒清政府。

可以看出他十分热切地想要进行宗教革命和种族革命。他做出什么实干型的措施或提出什么思想了没有?

他提倡男女平权,但他的宫廷充满了妃妾,太平天国的王侯将帅亦多有妻妾。

他的诏书中有天朝田亩制度,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历史教材上写道),“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这里是他不愿意实现呢,还是提出后感觉到实行的困难而不愿试呢?

此处的困难产生的原因,当然有旧社会思想上保守的一部分。可是最终还是他不愿去试。为何不愿?有思想鼓吹人就好了,而真正调理起这一整个社会,却是吃力还不讨好的。

这在他得了南京之后展现得更为明显,他只想享福而忘了从前的责任,深居宫中建造宫廷征选宫女,规定官制……一切按着拜上帝教来做,简直变为了疯狂的封建迷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洪秀全对于宗教革命和种族革命甚为热切积极,而对于社会革命则持消极态度。

这样的领袖不但不能复兴民族,也不能作为他那一国部下团结的中心。

 自强及其失败

在此处前文所说的水终于发挥了它一定的好作用。在中央朝廷恭亲王及文祥从英法联军那里得到了教训,决定以夷器夷法对付夷人。在地方,李鸿章等人也得到了同样的教训。他们惊奇地发现西洋人除了卖给我们军器,也愿意教授我们制造军器的方法,于是曰“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接下来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些企业的创办,先是自强之后是求富。

可是自强的事业救不了国家和民族。首先的原因在他们自身,因为改革不够彻底。筹办海军第一个困难是经费,因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所以各省都力图把钱财据为己有,不愿意合作。为了防止西太后干政,李鸿章不得不拨出款项来重修颐和园,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中国海军建造军舰的搁置。

他们若再进一步呢?则会遇到更大的阻碍。郭嵩焘当时做中国驻英、法公使,他看到了他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广州民众一意反对英国人进城,士大夫们纷纷褒奖,唯独郭强迫他们守约。此方是自强所需的缓兵之计,可是引起全国士大夫的谩骂。他们骂郭是汉奸,自己则动不动就刺杀洋人、不让他们入城,不知这样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可想而知,如果他们的改革向更深层次的政治制度推进,会遭到怎样更多的麻烦。

一部分原因又是因为上文所述的自上而下的士大夫到民众的阻拦,导致在那个社会里自强事业的举步维艰。时人不许他们,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

 

四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想方设法寻求外国的援助,可是各国都是以利益为先。俄国表面上做中国的朋友,可行侵犯我国之实。当它打着扶持中国的旗号骗取第一个条约之后,各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此时康有为做了这个时代的英雄。他力图改革政治制度,于是历史上出现了百日维新,可是顽固派势力的再次抬头使得维新停留在了百日。

在戊戌年的变法运动过程中,外国人颇偏袒光绪帝及维新派,于是这个问题就上升到了国际关系:西太后他们恨起洋人来了。政治上如此,文化上也是如此。孔孟遗教是圣教,外国传的教则是异端,只有攻击才能免除祸害。

民众的心理,和上文一样,泛着幼稚的一层浮膜——他们的爱国又是不顾一切杀洋人。于是出现了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横幅。义和团是顽固势力的总动员。西太后依靠这些骁勇的人民的“强大”力量对八国宣战,可仅杀了一个德国公使,八国联军逼近大沽口,又是李鸿章收拾残局,签订《辛丑条约》。

义和团惨淡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它是去向着非西洋化、扶起我清朝传统的,是民间的一群顽固派的总集合。

中国到了十九世纪,遇到了几千年之一大变局。我们已经说过了三个方案,现在回顾一下。恭亲王、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是第一个方案。这个方案的主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这是一个没有彻底进行的不彻底的方案。可日本却彻底进行了——明治维新,吸收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民族观念,于是战胜了我们。

甲午之后,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因为中央和地方的种种顽固势力,变法终究停留在了百日便被废除殆尽。

严格说来义和团是第三个方案。可是,如上所言,失败了。

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后国人开始注意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

1904年他组织同盟会并创办《民报》。这是中国第一个公开的革命团体。他提出了三民主义,在西洋社会已实行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他还提出民生主义,以在发展富强的同时使民生水平提高,一番陈词慷慨激昂。

1911年熊秉坤率众于武昌起义。之后一个月内视清政府为障碍的志士们聚沙成塔,前后有十三个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自行瓦解,众人忙得热火朝天,可惜有个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时局不具备建设民国的条件。

中山先生没有健全的革命党为他做后盾。当时反动势力此起彼伏,洋人和清政府的残余势力勾结一起,攻击革命党人。于是孙中山决定让位袁世凯。可他没有做过一件好事。

我们已经说过中山先生在革命之前宣布了他的革命方略,分革命的过程为军政、训政、宪政三部分。民国七年(1918)俄国革命成功,列宁乐于与我们联手。

于是中山先生请从俄归来的蒋介石开办黄埔军校。他对这个学校抱有很大希望。他说道“今天开这个学校的希望,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创造。”

可不幸的是,他于这年三月十二日去世了。书上附了一张图,中间是先生的遗照,两侧是一副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书的结尾说:“目前的困难是一切民族在建国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只要我们能遵守中山先生的遗教,我们必能找到光明的出路。”

 

    全书以前两章为陈述列强压迫以及旧社会弊病,后两章主要为陈述改革方案及其成败来布局谋篇,形成因果的对应关系。

若把我们某一次检验之前的日子当做我们的“近日”,注重研究每一个决策和它们的执行程度和执行结果。我们若能从之前的这些决策和执行之中找到教训,并发出一些革新旧日的努力,对于之后的学习生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