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摘抄】流派传人的责任(刘静)

——从一出程派戏想到的
前不久,有幸观摩了阜新市京剧团演出的标名程派剧的《窦娥冤》。发现此剧与关汉卿原著《感天动地窦娥冤》相比,大有同躯异魂、似是而非之嫌。这两出戏同是表现女主人公窦娥的命运,但结局却不同。众所周知,关汉卿的原著是个大悲剧,关汉卿出于他对元代黑暗王朝统治的清醒认识,塑造了一个无辜受冤,惨遭刑戮的窦娥形象,无情地揭露、鞭答了这个黑暗王朝的残酷、暴戾。而《窦》剧则变悲剧为悲喜剧,结尾令海瑞代替窦天章出场,使窦娥刑场得释,把一出独具特色、中外闻名的古典名剧落入了一般旧戏曲“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的俗套,这样一来,就使剧中主人公的命运违背了历史本身的逻辑。也使关汉卿欲以窦娥的悲剧命运和反抗性格,来表现元朝广大人民对当时社会反动统治的无比愤怒与反抗的创作意图遭到了歪曲和破坏。
据我所知,阜新市京剧团的《窦》剧演出本,系程砚秋在二、三十年代演出的《金锁记》一剧,而程先生建国以后,就始终没有演出《金锁记》全剧,并于一九五八年出版的《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中、将《金锁记》原本参照关氏原著作了修改,改名为《窦娥冤》,收入《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中。阜新市京剧团弃程砚秋的新改本不演,而取程砚秋自己早已否定的旧本来演,这就使我觉得有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一就是流派艺术传人在流派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中应该肩负着什么责任?
我认为,继承流派艺术不能抱残守缺,而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不断提高了的审美要求,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使流派剧目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得到新的提高。
怎样才能保证京剧流派艺术的健康发展?除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和一系列有效措施外,流派传人的作用也很关键。所谓传人,是承上启下的,他们多是师承有本,训练规范,肚囊宽绰,艺技高深,而且掌握着一批本流派独有的剧目。后人要学习某一流派,必定向他们投师问艺,而他们教不教?教什么?就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近年来流派艺术的活跃(如对创始人的纪念演出和拜师活动;随流派艺术的人数、兴趣的增长)说明,这些传人们正在为流派艺术的发展而努力工作着。所以,教、已不成为问题;但教什么的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早已被程先生摈弃的《窦》剧重又被搬上舞台这一事实本身就是一例。
流派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艺术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必然产生的。而代表流派艺术的流派剧目,包括流派演员所掌握的唱、做、念、打一整套表演艺术,则必然受到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局限和创始人的世界观的制约。因此,成批的流派剧目中不仅有优良中劣之分,就其每个剧目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而论,也有精华、糟粕之别。所以,流派传人在继承与发展流派艺术工作中,首先必须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成批的流派剧目,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从其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诸方面一一进行科学的分析,去粗取精,做一番整理与提高。对于其中艺术价值较高,但思想价值较低的剧目,要毫不吝惜地剔除其思想内容中的粗俗之处;对于思想价值很高,而艺术性较差的剧目,要根据今人的审美要求来一番改革和创新,使其从内容到形式更臻于完美;而对于那些思想和艺术价值都无可取之处的,则应毫不足惜地抛弃掉;至于早已被前人摈弃了的,就更不该再拣回来,传下去。因为流派传人传什么,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流派艺术的前途和发展方向,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有选择地传授,这是时代对流派传人的要求,也是流派传人肩负的重任。而热心追随流派艺术的青年文艺工作者,对流派剧目也不要到筐里就是菜,学什么剧目,也要视其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高低优劣而有所选择。如果传授者和继承者都能坚持做到有批判,有继承,既宗祖,又创新,流派艺术就会健康地发展下去。
【作者:刘静 1983.5《戏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