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危害大,家长要找到根源方能解决问题-西安脑康心理医生分析
儿童多动症医学名称为轻微脑损伤综合征,也叫学习技能障碍症。儿童多动症主要分两种类型,即注意障碍及注意障碍伴有多动两种。多动症的孩子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多动症是自从幼年就有的,可延续到成人,但以学龄儿童症状最为突出,因此,家长须特别注意,孩子如果有多动症应及早治疗。

1.儿童多动症,危害真不少
据调查,有5%~10%的儿童患有多动症,男孩比女孩多,比例为5∶1,其中65%~80%的多动症儿童有学习困难,交往能力差等表现。
其实,儿童患有多动症还有其他一些危害。
对个人的危害
如果孩子多动症状较轻,只是学习不能专心,不主动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行为上不能自控,表现多动或幼稚。
如果孩子的多动症状较重,则成绩明显下降,扰乱秩序、干扰他人,随年龄增长,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因自制能力差,易受不良影响和引诱,可发生斗殴、偷窃、破坏、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重症儿童主观毅力薄弱、往往事与愿违,而很多一部分家长、老师、同学对此方面表现认识不足,指责为“差生”、愚笨、品德不良、不好好学习的坏孩子,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同学奚落,使他们心理上遭受极大的压力、在这种压抑的心理状态下,他们破罐破摔更容易走上歧途。性格冲动,自信心差等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不能成为一个有用人才。

多动症儿童因学习困难,而容易厌学,逃避学习。又因表现幼稚,扰乱课堂秩序,家长可能常被老师叫去批评,说家长家庭教育差,缺乏辅导,没尽家长责任。这样势必使家长又羞愧,又恼火,回家就对小孩责骂、毒打、棍棒教育等,使家庭矛盾重重。
在此我们特别强调,因为大部分家长包括老师对多动症认识上的不足,所以没有正确对待孩子,其实小孩主观上是愿意好好学习的,所以作为家长或老师,一定要分析原因,看小孩是否患有多动症,并及时有效医治。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这类孩子智力一般正常,但存在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的特点。如果不加以纠正,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及成长。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患了多动症呢?孩子以下一些表现能够说明,他已经患上多动症了:
注意力很难集中
边做作业边玩儿,随便涂改,不加考虑地突然站起来动一会儿,或正在做作业的时候对别人说话进行插嘴。很少有做某一件事精神投入,注意力集中的表现。
自控能力差
玩得高兴时又喊又叫,又跑又跳,手舞足蹈,莫名兴奋,情不自禁,得意忘形,对大人的厌烦表情和制止不能产生约束性心理反应。受到强制性约束的时候,不是安静下来,而是表现出闹脾气、不高兴、发泄沮丧情绪,采取敌意和对抗性行为。令大人既厌烦又无可奈何,令同伴讨厌、害怕和敬而远之,因此不合群,得不到别人尊重。
运动的协调性差,并有知觉、语言、记忆的障碍
如辨认符号和声音费时很久,搞不清含义,语言水平低于同龄儿,记事慢而忘事快等。
无目的性活动过多
如上课时,顽皮的孩子会为了故意引起别人注意,或为了好玩有趣而偶然做小动作。但多动症儿童就不同了,他们好像不受意识支配似的不停活动,如毫无目的地摇桌子,晃椅子,即使受到老师的提醒、制止或批评,马上又不由自主地重复原来的小动作,或更换为乱翻书,东张西望、歪来歪去,伴随咬铅笔、切橡皮、招惹邻座的同学。平时手脚不停,无目的地乱闯、乱跑,自控能力差,大人说话的时候迫不及待地插嘴。对同伴时常有莫名其妙的挑衅行为等。
活泼好动本来是孩子的天性,但是,有上述表现的孩子可能就有点异常了,应该引起家长注意。

3.孩子多动症,家长找根源
专家们经过多方面、长期不懈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因素在儿童多动症病因学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因素:
家庭背景不良
家庭背景即父母的教育程度、职业等。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社会经济层次较低,不会教育孩子、不讲文明或简单粗暴、家庭不够和睦等,都可以促成孩子多动症的发生。
教育方式有问题
多动症儿童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法上弊病甚多,如管教不一致、经常打骂孩子、不能以身作则、对孩子比较娇惯等。
遗传素质较差
多动症儿童的兄弟姐妹中被诊断为多动症、三代中有精神病的、母亲有癔症者及父母脾气急躁者均明显多于正常儿童。
一般来说,儿童行为多带有冲动性、注意力较分散、好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父母的训练下就渐渐地学会控制自己的行动,但也有一部分儿童发育可能较慢,父母和教师若不了解这种发展上的个别差异,给予过早的强迫性教育,或者说对儿童的要求期望过高,超过了儿童实际所能承受的紧张与压力,就有可能诱发或导致多动症,应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高度重视。

4.家有多动儿,父母怎么办
对已患有多动症的孩子,父母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去帮助孩子。
药物缓解
如果孩子的多动症较为严重,以致影响到学习,干扰家庭及学校秩序时,才需要药物缓解。用药必须遵医嘱。
心理治疗
父母要请有关专家对孩子进行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
通过改变父母、教师及社会对患者的态度来改善环境,达到治疗效果。这包括以下几点:
明确疾病性质,正确加以对待。家长应认识到多动症是一种疾病,应设法了解病因,积极寻求治疗,而不应采取粗暴、歧视、冷淡、责骂、惩罚等措施,这样做不仅会加重病症,而且会加重孩子的自卑、忧虑、孤僻或反抗心理。
消除家庭中导致多动症的不良刺激或精神紧张因素,协调家庭关系,缓和家庭气氛,防止因家庭因素使孩子心神不宁、焦虑紧张和兴奋。
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社会活动,使他们能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
鼓励孩子的安静行为,用口头表扬、鼓励等强化方法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能静坐、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做事的习惯。
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该让他们从小养成按时作息、起居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并从有规律的生活中培养他们形成一心不二用的好习惯,例如,吃饭时不做其他事等。不迁就孩子的某些兴趣,例如,不能无限制地让孩子看电视或玩电脑等。
逐步矫正多动行为。应逐步减少孩子的多动行为,而不应订立过高的目标,马上要求他们变成安静的乖孩子。过分的要求只会导致彼此间的关系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