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阁寺
曼阁位于澜沧江大桥北岸。在傣语中,“曼”指“寨子”,“阁”指“僾尼人”,曼阁的意思就是“僾尼人曾经居住过的寨子”。1200多年前,源于古羌人的僾尼人(备注:僾尼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州)从川西辗转南迁进入西双版纳,曾在这里依山傍水建寨生活。后来,僾尼人迁走了,傣族人在这里立寨聚居,为纪念僾尼人的建寨历史,命名“曼阁”并沿袭至今。
景洪市内最古老的佛寺建筑——曼阁佛寺,就坐落在这里。
我已不止一次地来过曼阁佛寺,但每次都能给我些许新奇的感受。今年也不例外,但最初的感受却是修葺一新的寨门给我的“咯登”的那一下:糟了,曼阁佛寺会在新一轮的佛寺翻修大潮躲过这一劫吗?
快步迈上寨门小坡,曼阁佛寺就在眼前:佛寺前的廊道新盖了,佛寺的殿门新漆了,推门进去发现佛像也新镀金身了……
然而,我最钟爱的檐头小伏象,它们却无恙,安静地、温顺地蹲伏在那里,面带微笑,不急不徐,不愠不躁,一如我交往过的所有傣族朋友,温和、友善、恬静。那一刻,我的心情,犹如一颗石子,悄无声息地滑入湖中,波澜不惊了。
“汪,汪汪”,一阵短促的吠声,怯怯的,带有一丝弱弱的抗议。我这才注意到不知什么时候我的脚边冒出两条小狗,是那种腿脚很短的小耍狗。呵呵,对不起,刚才我太着急了,无视你们的存在,擅闯你们尽心看护的佛门禁地了!
或许抗议声不够坚决激烈,它们的叫声并没有招来警觉的脚步。“好吧,既然警告无效,我就放弃警告。”两条小狗不理我了,趴在地上,卷巴卷巴成一团,它那超萌的睡姿,是不是特象你家的抱枕呀?
没有了小狗的吵闹,让我得以清静地环顾四周。
从佛寺墙上的“简要说明”上得知,曼阁佛寺之所以能成为“云南省省级文件保护单位”,其价值主要在于它的建筑造型,而建筑造型的精华集中体现在无柱式重檐三坡面建筑:殿面上层由三段相叠而成,中央最高,向两侧递减。正脊的桁架顶上层坡面,两侧在低于蜀柱顶部加桁条组成下坡面,形成重檐上层多坡面。
平行列柱外侧直接置于围墙之上,在承放梁架和斗拱的地方,分别填放一个憨态可掬的小伏象,既起到承上启下、缓冲减振的作用,又让阳光从梁架与围墙间的空隙透入殿内,增加殿内的光亮。
整个佛寺,无论是梁架,还是斗拱,用整根整根的木料作为骨骼,事前经过精确的测量、精确的计算、精确的挖凿,全部用榫相接,互相制约,彼此衔接, 精丝严缝,却找不到一个楔头、一颗钉子,思维之缜密、做工之严谨,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因为整个殿宇建筑以木架结构为支撑,为分散承重力,屋顶做了较大的坡度,并微作隶书“人”字型的曲面,而不是刚劲的“∧”型斜面,弧度非常之柔美。
这种工艺,在修旧如旧的入寺长廊的檐顶,得到更直观地展现。凝固的流畅美,让人看了又看、百看不厌!
傣族寺庙中的佛像一般是不让外人拍摄的,至于为什么不让拍,他们也说不清楚。不让拍就不拍呗,这儿虽然没有人盯着,也没有监控随着,既然人家相信你“人性本善”,俺也投桃报李“君子慎独”。
但当看到神龛前一溜儿的神像,我的心就乐了——清代的上座部佛教佛主雕像,他的一男一女侍卫并排在那儿!更居然的是,侍卫的造型居然比佛主还要高大!别扶眼镜,还有居然的:在主席台前排就座的各位领导还有——汉传佛教的观音女菩萨、大肚弥勒佛,甚至道教的财神爷!
哈哈,太有爱了!傣族人,谦和温文,而又民主平等——父母与子女,没有虎妈狮爸,更象是知心知性的朋友;人与自然,没有掠夺开发,更象是相互依存的共生;人与动物,没有征伐杀戮,更象是经常串门的邻居。这种平和与博爱,反映在宗教上,就没有了教内教外之别、谁高谁低之分,就有了三教神灵在供龛上的和睦相处、共享人间香火的场景了。
走出佛殿,这座400年的古刹并不大,佛殿、鼓房、僧房、戒堂、门亭、长廊,一览无余。
小乘佛教的寺院布局,没有汉传佛教寺院那种严谨的中轴对称、四合封闭,一般建在山上或平坝的开阔地域,随山势、地形随意布局,天空地阔、清净广大。寺院的围墙矮小简单,甚至不设围墙。佛殿是主体建筑,一般置于中心,戒堂、僧寮,散布于佛殿周围,但三者并非在一条中轴线上,或偏左、或偏右。至于佛塔,更是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甚至远离村寨。
曼阁寺内就没有佛塔,它的小白塔建在距澜沧江渡口很远的回化山上。
原来,曼阁的傣族先民是在宋代隆兴年间,从回化山上搬迁到渡口岸边上的。佛塔留在那,是因为祖先的灵魂栖息在那,他们的根也就在那!如今,每年曼阁的村民举行佛事活动,仍然要回到回化山的小白塔去进行。
当然,最具历史价值的,自然是佛殿啰。除了佛殿内部,还有佛殿的外部——
据贝叶文献记载:明代万历7年(公元1579年),神宗皇帝授封召应勐为车里宣慰使,在他执政期间,西双版纳的历史上出现一个兴盛时期,相邻的缅甸王朝也因此加强了与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往来,缅王还将公主苏婉纳巴读玛嫁给召应勐为妻。喏,当年缅甸国王赠送了一座铜宝塔,至今还竖在寺庙顶上正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