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很多人想不到……自己城市居然可以变身要塞!

2020-06-25 11:13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城市,从自古以来都是人类集中居住和协同自卫的工程。早在中国有文字以前的良渚文化时,我国先民就建设了拥有巨大城墙和水利系统的城池。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城市的城防系统变迁史吧。

地面城防系统篇:

早期的城市多数都是围绕一圈城墙,把市民保护在其中,而战乱频繁的欧洲国家,还有将城市公共建筑物融入军事用途的设计。这种设计在战乱频繁的德意志地区非常常见,如柯尼斯堡(目前的加里宁格勒),波森(目前波兹南),布达佩斯,城市周边建设有永备要塞,城市中心的公共建筑物也同样被预留了战备用途,通过四通八达的地道网连接周边的要塞,在地下网络内还有独立的防空设施、发电站、供水、医疗甚至弹药工厂。在某些地方,被视为圣地的教堂和修道院,本身也有着强烈的军事战备用途,如著名的圣米歇尔山。

柯尼斯堡老城,中心矗立的是著名的柯尼斯堡城堡,连同附近的周边市区一并构成了坚固的城防系统
布达佩斯城堡山,二战布达佩斯战役德军最后的指挥部就设在这里
圣米歇尔山修道院,本身也是一座巨大的城堡,高耸的修道院用坚固的岩石构造,坐落在一座孤岛之上,图片中连接对岸的长堤已经在近年被一座跨海大桥替代

虽然在火药出现后,坚固的要塞逐渐失去了“坚不可摧”的战略意义,而且随着坦克的出现,再坚固的要塞,也可能会被敌军大部队从侧翼绕过,失去阻挡敌人推进的战略意义。但是,尽管如此,就算有着强力的攻城器械,打下一个被彻底合围的要塞仍然是费时费力的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布列斯特要塞战役、基辅筑垒地带战役、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布达佩斯战役、波兹南战役、柯尼斯堡战役和柏林战役都是极为血腥的城市作战。

遭受严重破坏的布列斯特要塞,虽然第一天就被坦克军绕过,但是德国人清剿仅剩下不足1个团的苏军的要塞房屋仍然消耗了7天时间,还动用了包括卡尔大炮,1800公斤地震弹等重武器,尽管如此,著名的加夫里洛夫少校甚至坚守了一个月之久
塞瓦斯托波尔的30号和35号炮台使用了一战俄罗斯战列舰的305mm主炮,该炮台坚固程度以至于德国人必须搬来多拉大炮才得以摧毁,就算如此仍然主体结构完好,战后30号炮台被苏军修复继续使用。
德国国会大厦1945战斗后。该建筑物极为坚固,苏军在绝对优势下仍然强攻3天才得以迫使敌军投降,每年胜利日阅兵的胜利旗就是在它上空升起

在朱可夫回忆录里,也曾经记载过攻克国会大厦的艰难:

5月3日晨,我和柏林卫戍司令员Н·Э·别尔扎林、第5集团军军事委员Ф·Е·博科夫、方面军军事委员К·Ф·捷列金以及其他人一起,视察了国会大厦,以及这一地域内发生过战斗的各个地点。伴随我们并作解说的是威廉·皮克的儿子,阿尔图尔·皮克,战争时期他在红军队伍中作战。他对柏林十分熟悉,这就使得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研究我军当时作战的条件。

  这里你跨过的每一步地面,这里的每一块上地、每一块石头,都比任何言语更能清楚地说明,在帝国办公厅和国会大厦附近以及在这些建筑物内部所进行的,是怎样的一场殊死的搏斗。 

  国会大厦是一幢庞大无比的建筑物,它的墙壁连中口径火炮都打不透,需要使用大口径火炮(苏联中口径是122-203,大口径意味着需要使用BR-5,BR-18一类火炮)才行。厦的圆屋顶和屋顶上各种各样坚实的建筑,使敌人能在所有的方向上都构成多层火力。

  国会大厦内部的作战条件,也是非常艰苦而复杂的。在这种条件下,战士们不仅需要具有英勇无畏的精神,而且要善于敏捷地判断情况、时刻保持警惕和戒备,善于从一个掩蔽物迅速转移到另一个掩蔽物,并精确地对敌人射击。我军战士很好地完成了这一切任务。 

  在大厦入口的柱子上涂满了苏联军人的留言。在士兵、军官和将军们简洁的词句和随便的签名中,可以觉察得到他们为苏联人、为苏联武装力量、为祖国和列宁的党所感到的骄傲。 

  我们也留下了自己的签名。那里的士兵们根据签名认出了我们,并把我们紧紧地围了起来。于是不得不停留个把小时,同他们谈谈心。提出的问题很多。士兵们问,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是否在德国要留下占领军,是否将同日本打仗等等。


冷战结束后,虽然进入了信息化战争时代,但仍然爆发了很多次非常致命的街巷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第一次格罗兹尼之战。格罗兹尼在俄语中乃“恐怖”之意,原先城市建设即用于防止车臣人叛乱,所有的公共设施都是预留了战备用途,但没想到车臣叛军反而将其利用作为反抗俄军使用,导致俄军十万人伤亡。

格罗兹尼政府大楼,格罗兹尼战斗中最坚固的支撑点

因此,就算是到了现代,攻克一座极为坚固的建筑物仍然是费时费力的事情——但是,它仍然是可以攻克的。这就到了下一个阶段:地下篇。

孙子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由于飞机的广泛运用,能够抵御炮击的坚固要塞往往不适合抵御航空炸弹,所以,从二战开始,各国广泛将地下铁路作为战备设施的一环。

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期间,马雅可夫斯基站成为了战时防空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下铁路和欧洲大型下水道(中国目前称之为地下管廊)被广泛利用作为防空壕和地下指挥部。1941年11月6日,斯大林还在马雅可夫斯基站发表了十月革命24周年演说,配合第二天照样举办的红场阅兵式为苏军和人民打气助威。在二战之后,各国也广泛的将地下铁路应用于地下人防工事。比如中国1960年代,为应对苏联的军事威胁,而在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北方城市开始修建大规模地下交通系统,就是人防工事+军用指挥所+地铁线路的一体化设计。


哈尔滨7381工程,1980年停工,最下层的地铁隧道一度被用作停车场。2012年,哈尔滨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利用其中9公里路段建成,实现了7381最初的设想

根据一篇哈尔滨兴建地铁前的回顾报道:

在博物馆附近的一个鞋城,拾级而下,穿过两层商服区,又穿过两层办公和贮物区,"7381"工程渐显尊容。

从地下第四层开始,工程钢混结构裸露出来,四壁质地和洞顶的棱角,让人一下便产生了置身地下掩体、身外销烟纷飞的感觉。走到地下第七层,洞顶已呈拱形而下,一块块水泥拱板冷森森地形成一个整体,抹接处鼓起一条条整齐的脉络。

据人防部门工作人员介绍,"7381"工程不但浩大,而且建筑质量相当过硬,虽然经历了30年的寂寞岁月,但各处墙体、拱顶、通道等依旧坚固如初。

下至地下七层半处,是一个十余平方米的空间,一道铁门挡住了去路。门当中是一个大铁栓,一名管理人员上上下下打开了五道门锁后,三名管理人员一起动手,大铁栓才在吱吱呀呀声中艰难地被打开。

拉开铁门,一股潮湿温暖的气息透了过来。

据了解,作为一项人防工程,本着平战结合的原则,"7381"工程各入口处基本都被利用,或成为商服的一部分,或分段成为停车场,但主干部分都相当保密,或有人防部门派人专职看守,或有相关单位人员把守,一般市民是绝对没有机会深入其内的。

拉开最后一道铁门,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这是一条巨大的拱形通道,一个人站在通道里,顿生微不足道的渺小感。宽大的混凝土拱板高高地"扣"下,整齐而肃穆地排列,犹如一条伏息的卧龙。

脚下是粗糙积尘的水泥路面,每走一步都会发出清晰而回荡的声响。记者极目前望,灯光所及不足二十米范围。

这条通道可以轻松容纳两辆重型坦克并行,一辆大型消防举高车通行时,甚至可以半展一节曲臂。在如此深的地下,挖掘如此规模的隧道,在那个没有高科技手段的年代,所费人力、物力可想而知。

顺着灯光,向黑暗处走去,却总感觉灯光总在不远处,脚下有不尽路。一名工作人员说,他们在定期维管时,开着吉普车从哈工程大学入口到工大入口,只要十分钟时间。

据人防部门介绍,按照建设时的规划,工大、博物馆、哈工程大学等一系列出入口,又被称作"地铁站台",修建时就已参照了外国地铁建设的标准,而现在哈市修建地铁工程,这些"地铁站台"也就真的将被建设成地铁站台了。

如今的哈尔滨博物馆站,注意使用7381工程的老站台仍然是两侧站台,这是因为它当年建设的地铁隧道是双线隧洞,而不是目前流行的单线隧道

在现代大都市中,人防隧道、地铁隧道和大型公共建筑物的地下室构成了如同迷宫一般的战备系统。本人在几年前乘坐北京地铁一号线抵达某站时,因为觉得人行通道人流太大,索性走了一个“安全通道”,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沿着安全通道内的一连串指示牌往上步行,景色先从现代化的地铁变成绿色的老楼梯道,推开一扇门,又突然变成了现代化的写字楼。最后当我从这个安全通道走出来时,发现已经身处北京东单地区某大型写字楼下,我正是从墙体里一个隐藏成大理石墙面的门里走出来的。由此可见,地下隧道复杂延长,除了持有设计图的人防部门,没有人知道这些神秘通道从何开始,再抵达哪里。因此,对于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造来说,一定离不开向人防部门通报情况,既要避免自己的桩基工程破坏原有的人防构造,又要把自己的地下室按照战备动员要求接入已有的人防设施,归人防部门统一管理。这样一来,战争爆发时,各个机关、大学和街道的武装部就会启动应急预案,疏散平民进入各个保密的人防设施,规避敌人的战略轰炸。

由于大城市地下迷宫般的生境,各国也逐渐演化出了“城市探险”这样的新兴旅游。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所有的地下铁路和不明隧道都是国家人民防空的重要组成部分,未经许可入内,将会触犯国家军事设施保密法律。因此,各位在乘坐地铁,逛地下商场时,务必切记不要进入未公开的门和隧道,也不要在里面随意拍照。否则将有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

所以说,从古至今,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永远都是“平战结合”和“军民融合”的指导思想。只有在和平时代的规划建设中将战争因素融入其中,才能让城市在真正的战争爆发之际,成为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城铁壁。

很多人想不到……自己城市居然可以变身要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