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红长龙——低重心轻快列车组小考
前言:写在前面:关于低重心轻快列车组的正本清源
低重心列车组于1960年10月正式出厂,到1970年8月转配杭州车辆段并停止运行为止,总共运行时间(即便包括了两次较大的返厂改造时间)也不过短短十年,远短于同期四方厂试制的客车产品,例如四方机车车辆厂于1961年制造的双层客车列车组,于1982年正式批准报废,运用时间是21年,远长于低重心轻快列车组。

因而,出现一种说法意指“低重心轻快列车组是大跃进的失败产物”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片面而有失偏颇的。按照科学技术部于1956年制定实施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第35项,“在各运输业中,必须同时解决新型运输工具的构造问题,包括适应新型动力的机车结构,载重大、速度高的列车车辆” ,这一新型列车组的设计理念无疑符合上述“载重大,速度高”的要求,是科学而富有创新性的,其运用时间短并不能简单地归于列车设计失败,而应当着眼于其技术问题及时代限制。
(这一问题将在后文加以详细讨论,此处先按下不表)
第一节:低重心轻快列车组的试制经过与初期运用(1960—1962年加造)
中国第一列低重心轻快稳列车组,是由四方机厂与上海交通大学四方车辆研究所等单位共同联合,于1958年8月开始设计、1960年10月试制完成的。列车设计为短途输送旅客之用。徐寅忠先生主持了该列车组的设计工作。低重心轻快列车组的图号为100—00-00-00。出厂状态下的低重心轻快列车组为七辆编组(5辆硬座车,1辆软座车,1辆有流线型外观的行李发电车),编组情况不明,仅可以确定机后第七位为图号107-00-00-00的行李发电车。
发电车装有200千瓦及40千瓦的发电机组两台。
列车组外廓呈流线型,低重心,无中粱铝合金薄壁筒体结构,相邻两车共用1个高旁承支重的空气弹簧转向架,并用大小两层橡胶风挡链接。装有空调,集中供电,电热取暖,盘形制动,塑料闸瓦等。软席车设有可躺式可转向2人座椅。首次在中国铁路客车上采用空调装置和空气弹簧、重型制动等新技术。列车构造速度为140千米/时。

列车为固定编组,出厂时的列车组装用了一种未定型的高旁承转向架,分为单轴及双轴两种,除图号为107-00-00-00的行李发电车制动室一端装用了双轴转向架,其余车辆转向架均为单轴。下图即为低重心列车组装用的双轴转向架:

另有不甚清晰的低重心列车组单轴转向架之照片附上:

1960年11月,低重心轻快列车组配属北京车辆段,随即在北京—天津间投入试运行。
1961年1月24日,低重心轻快列车组在人民型蒸汽机车的牵引下达到了102千米/时的速度。
1961年1月25日,低重心轻快列车组在人民型蒸汽机车的牵引下达到了115千米/时的速度。
在1961年的1—2季度,列车组在北京至天津间作初步运转试验和鉴定。

鉴于此时的低重心轻快列车组编组过短,客容量过小,因而在1962年又由四方厂补造了三辆采用3号碳素钢制成的硬座车。这一时期在四方厂内留下了两张珍贵的列车组照片:


此时,列车的编组变更为10辆编组,详见下图


编组为:
108硬座车(定员48)+101A硬座车(定员52)+103软座车(定员40)
+102硬座车(定员52)+106A硬座车(定员48)+106硬座车(定员48)
+109硬座车(定员40)+102硬座车(定员52)+110硬座车(定员56)+107行李发电车
第二节:从北京到天津,从上海到杭州(1962—1967年改造前)
低重心轻快列车组在1962年加造后,定员变为444人,1962年6月起在北京至天津间进行运用考验,继续对制动装置,空调,集中供电四大技术关键作运行试验。
列车组在1962年7月11—12日间,由人民型蒸汽机车牵引,最高速度达110千米/时。
1962年8月7日,列车组由ND1型内燃机车牵引进行紧急制动试验,同一时期也留下了迄今为止低重心轻快列车组绝无仅有的彩色照片,并被作为1962年8月列车时刻表之封面:

关于此涂装是否准确问题,笔者找到了一段文字描述:“外表刷以银粉漆,宛似一银色长龙”。无疑,低重心轻快列车组的涂装即如图中所示,新颖而美丽。
( 未完待续)
插曲一:低重心列车组各车型线图及车号对照(1)
1.图号108-00-00-00硬座车,机后第一位,车号为YZ20492

2.图号101A-00-00-00硬座车,机后第二位,车号为YZ204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