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最后一眼!上周被拆除的,天津比利时租界工部局旧址

夏至这天,偶然在朋友圈看到比利时工部局旧址被拆的消息。当即询问了一些知情人,被证实是前一天,即6月20日夜里以危房的名义拆除的。随即笔者也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转发了消息,其中一个平台的阅读量在第二天已超过21万。

天津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老城厢的建筑都有数百年历史,租界区的建筑也不年轻。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拆除了一大批危房。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危漏房改造过程中又拆除了大半。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城市建设过程中又毁坏了一些老建筑,如地铁施工、大型楼宇建设。实难想象,已进入第三个十年,仍然有拆毁文物古建的事件发生。需要注意的是,近两年天津开始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这里应该与“四普”相结合,注意对文物古建的保护。

被拆除前的卫星图

被拆除后的航拍图
再说这处比利时租界工部局旧址。自去年三月起,笔者已陆续寻访了原意大利租界、原奥匈帝国租界、原德国租界,共找到197栋老建筑。本来计划今年7月开始写比利时租界。这处工部局旧址也是原比租界内唯一遗存的市政公共建筑,本想着进行航拍留档,可惜未能成行。

被拆除前照片

被拆除前照片

这处旧址的发现,是在2006年,当时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李健新、牛世清来大直沽地区进行考察,偶然发现这处建筑,与老照片颇为相似。后来原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杨大辛、罗澍伟二位专家对这个发现做了确认,并呼吁进行保护。可惜转眼过了17年,这处建筑仍然未被列入保护文物或风貌建筑名录,这也为其被拆除埋下了伏笔。

正门老照片

俯瞰被拆除后的正门
我们知道,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并没有比利时,但当时慈禧太后对11国宣战,却包括了比利时。战后,比利时趁火打劫,于1902年在海河左岸,俄租界以南区域划设了一块500余亩(后扩至740亩)的租界。这块地位置偏僻,比利时国力一般,所以并没有用心经营。

拆除废墟现状

拆除废墟现状航拍

当时,比利时的领事馆设在英租界,与华比银行共用一栋大楼。而让比利时人赚得盆满钵满的电车电灯公司,则位于意大利租界内。至于这座工部局,仅是一座一进院落的中式四合院,处于比租界核心位置,今六纬路175号处,并不是欧式风格建筑,可能是租用的当时工部局翻译靳云波的私宅。

正门拆毁的立柱拱券

正门拆毁的立柱拱券

现在很多人认为,比租界在当时并未营建,至收回时还是一大片未经开发的荒地。也是不对的,老照片显示比租界的街景,已十分热闹,只不过这里并未经过大规模市政建设,甚至道路都不完善。但在当时,这里仍然居住过比利时侨民。

拆下的建筑构件

比租界划设之初,这片土地由当时比利时驻天津领事馆直接管辖。后来,随着租界里侨民逐渐增多,租界的行政管理权逐渐移交给比利时本国侨民,由此成立了大比国驻津工部局,是设置于天津比租界内的最高行政机构,也是天津比租界董事会的执行机构。

1031年3月比租界交接典礼老照片
在2006年,文史专家对这处建筑进行调查研究时,是依据的“中比两国政府代表出席天津比租界交接仪式”的照片。老照片中可以看到旧“大比国驻津工部局”牌匾放在院子里。比租界被收回后,改为天津市特别第四区。特四区公所署衙,仍然设在原工部局旧址上。

拆除后的废墟

现在拆除废墟上可以看到正门立柱拱券,是特四区公所在旧工部局门头加建的,具有民国风格,柱子上还能看到整齐捆扎的钢筋。在上周被拆除之前,这里先后是大杂院、门脸房。查看被拆下来的砖墙、钢梁、木檩,可以知道这座建筑还是十分坚固的。建筑设计本身无奇,但它承载的历史,不应该被一起抹杀。(津417,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