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近视手术,一查却需做角膜移植!女孩大意忽视眼病险失明
视力下降并非都是近视,还有可能是眼病在作祟。
来自河南的22岁女孩小孟(化名),饱受高度近视困扰十多年,在计划实施近视手术时,却被查出患有重度圆锥角膜,面临失明的危险。近日,小孟在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顺利接受了手术治疗,控制了病情发展,留住了光明。
错 把 圆锥角膜 当近视 病情 延误 险致盲
“谁都没有往近视之外的情况想,我和家人也从没听过圆锥角膜这种病。”回想此事,小孟后怕不已。
12年前,小孟偶然发现自己看远处事物不清,以为是近视,于是去在眼镜店配了框架眼镜。“当时戴眼镜也看不到1.0,但基本满足日常用眼需求。后来发展到戴着眼镜也越来越不清楚,就没有坚持佩戴眼镜。此后,还曾尝试配过隐形眼镜,但也因为看不清没坚持戴。这个过程中,我和家人从来没想过去医院做检查。” 小孟介绍,2年前双眼视力开始明显下降,后来更是发展到连看书都极其困难,才想着通过近视手术摆脱视力问题。
结果在当地市医院做近视术前检查时,被诊断为圆锥角膜。在医生的解释下,小孟才知道一直自以为的“近视”,实则是角膜出了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视力还会进一步迅速下降,甚至存在角膜破裂进而导致有失明的风险。经当地医院推荐,小孟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了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角膜病科,寻求李绍伟教授团队帮助。
“还是来得太迟了,尤其是左眼已经错过了做胶原交联手术的最佳时期,需行角膜移植术,避免发生角膜穿孔、破裂。右眼病变程度轻一些,还有机会通过角膜胶原交联术来控制病情。”李绍伟教授检查后发现,小孟的双眼已经呈非常明显的椎体形态,左眼已经进入圆锥角膜后期,视力仅剩0.1,右眼视力0.2,需要尽快安排手术治疗。
入院一天后,角膜材料等均已准备就绪,李绍伟教授亲自为小孟的左眼实施了飞秒激光辅助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与常规角膜移植手术相比,飞秒激光辅助的角膜移植手术能更精确的控制散光,更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左眼情况稳定后,李绍伟教授又为小孟右眼顺利实施了角膜胶原交联治疗。两台手术顺利完成,小孟的眼病终于得到有效控制。

圆锥角膜 擅长 “ 伪装“ 早发现 是关键
圆锥角膜是以角膜中央或旁中央扩张变薄,并向前呈圆锥形突出为特征的一种进行性的、非炎症性的角膜病变,多发于10岁至25岁的在青少年群体。虽然相较于大众周知的致盲“大户”白内障而言,圆锥角膜相对小众且鲜为人知。但圆锥角膜的发病率其实非常高,约1/2300,这意味着我国有大约有65万患者。然而,它早期的主要症状是视力下降和散光,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被当做屈光不正配镜处理,从而让它在悄无声息中偷走视力,发现时病情往往已经处于中晚期,导致视力不可逆性损害,甚至失明,进而不得不施行角膜移植手术,因此圆锥角膜也被称为沉默的“视力杀手”。

▲圆锥角膜与正常角膜对比示意图
其实只要做到尽早发现,并不是所有圆锥角膜患者都需要进行角膜移植。李绍伟教授介绍,不同阶段的圆锥角膜治疗方法也不同,初期的圆锥角膜可以佩戴RGP矫正视力,早期圆锥角膜可通过角膜胶原交联来干预,阻止圆锥角膜进一步发展。
敲黑板,重点来了:圆锥角膜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角膜移植!
李绍伟教授提醒: “圆锥角膜非常擅长“伪装”,早期没有特殊症状,容易被忽略。一般患者如果去普通眼镜店验光,按普通配镜方法配框架眼镜容易贻误病情。以下四大症状,出现一个,都有可能患上了圆锥角膜。
症状一:近视持续加重、发展迅速;
症状二:双眼散光大小不对称、方向不一致;
症状三:散光度数持续增加;
症状四:戴镜后矫正视力达不到1.0。
李绍伟教授建议,近视患者养成定期检查视力的习惯非常重要。尤其是出现以上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体验,尽早发现病情,及早治疗。

李绍伟教授是国内少数可做各类疑难复杂角膜移植手术的专家之一,是最早在国内采取核酸原位杂交技术研究角膜病毒潜伏感染的专家,也是国内第一个编写角膜共焦显微镜临床应用书籍的专家。
他专注于角膜病、白内障等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改进了角膜内皮移植的手术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不撕除后弹力膜的内皮移植,大大简化了该手术方式;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上皮瓣下胶原交联技术,减少了患者的术后疼痛,降低了术后感染率;他首创了晶体前囊膜保护角膜内皮的白内障手术技术,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高度近视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公式(LSW1公式),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飞秒激光角膜移植手术。截止目前,李绍伟教授完成各类疑难白内障手术4万余例,角膜移植手术8000余例,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3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12部,承担国家省级部级等课题21项,并获各级奖励1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