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命”神器可否有?—— 冬眠技术可行性之大观
说到冬眠技术,相信各位科幻迷都不陌生。无论是电影《流浪地球一》中的“领航员号”空间站休眠舱,还是《我的三体之章北海传》中各星舰的舰载冬眠仓,都令人印象深刻。在赞叹于其雄奇瑰丽的想象时,肯定大家都有过一个疑问:冬眠技术,它真的存在吗?今天笔者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为冬眠技术。大家都知道,在动物界,许多动物有着冬眠的习性。它们通过减少活动的方式,来减缓能量消耗,以度过严冬。从根本上来讲,冬眠技术可以说与之是如出一辙。无论你用什么方法,冬眠技术的核心都是减缓新陈代谢,以延缓自然的老化。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而运动剧烈的分子,所消耗的能量也是巨大的。弗里曼.戴森指出:物体温度的平方与能量消耗成正比。对于减缓新陈代谢来说,降低温度无疑是一大佳策。需要指出,此处的温度以开氏温标(开尔文)为单位,数值上较摄氏温标大273.15。人的体温约为310K,通过公式,在31K(-234.15℃)时便能将新陈代谢降至正常的1%。而当今实验室早已能够将最低温度推进到纳开尔文量级,从这方面上来讲冬眠技术是可行的。 现在我们把目光从物理学上移开,用生物学角度来分析一下我们的这一话题。 有些人可能会担心冬眠所造成心肺等器官的运作减缓或暂停会对冬眠者带来伤害,这纯属杞人忧天。在人民卫生出版社所出版《外科学》一书中,有对体外循环技术的详细讲解。该书明确提出:体外循环的目的是暂时取代心肺功能,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和气体交换。虽然长期应用该技术的影响暂不明确,但对于短期使用来说是毫无问题的。冬眠者由于新陈代谢速度低,也可以等效于短期使用。所以这一点不存在任何可行性方面的问题。 读过《三体》的朋友都知道,在“阶梯计划”的研究阶段,某技术人员曾戏称超低温冬眠为“冻豆腐”。翻译成科学语言,超低温会破坏人体细胞结构。众所周知,人体的70%都是由水构成的,而水凝结成冰有“反常膨胀”现象的发生,这无疑是挡在冬眠路上的一大阻碍。要我说,解决这问题的方案,要么像三体人一样“脱水”(这无疑是荒谬的),要么用其他液体暂时代替人体中的水。后者有一定可行性,但在技术上还是有不少的障碍。至于网上有些人所提的自由基,那问题相较而言倒并不算大。这类“问题”完全属于使用药品能解决的范畴,只是药品研发的问题,可行性上不存在多大障碍。 综上所述,通过一系列的推理,我们可以看到冬眠技术这一“神器”虽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但并不算虚无缥缈,仍然未来可期。我相信不远的将来,在冬眠技术的帮助下,定会有第一批人类摸到“永生”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