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广州,还有“实”力吗? | 21城·21问

2023-06-26 10:39 作者:南方Plus  | 我要投稿

有人说,广州变了。

长期以来的“最强省会”,近几年接连面对“跌出一线城市”“经济失速”的质疑。

也有人说,广州没变。

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是常态,“千年商都”繁盛依旧。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法国总统马克龙先后到访,第133届广交会成功举办,让广州“高光”不断。

6月初,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飞冲天。这是“广州造”火箭的首次亮相,吸引了全球目光。

纵观城市发展进程,实力代表着前驱的动能、抗压的韧劲。广东省委最新公布的“1310”具体部署,明确提出“要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在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如果来一次自我透视,广州的实力考量,更多聚集在制造业能不能当家,产业脊梁够不够硬,能否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领跑上。

今天,在全国城市竞争力坐标系中,广州还有“实”力吗?在“标兵渐远、追兵日近”的压力下,广州还有韧劲吗?

广州,到底还行不行?

今年一季度数据公布时,对广州的质疑便再度袭来。

一季度,广州GDP为6963.92亿元,同比增长1.8%。

这样的增速,不仅不及全省、全国平均增速水平,在全国前20排行榜里的城市,也处于倒数行列。

再往前看,2022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为2.88万亿元,同比增长1.0%,排名全国第五,总量已经居于北京、上海、深圳、重庆之后。

从曾经的“北上广”,到“北上深广”,再到“北上深重广”,网上不乏广州“跌出一线城市”的议论。

千年商都,闻名于世。今日广州,实力几何?什么在左右广州的经济走势?还是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

广州一季度不如意的数据跟第二产业的低迷有很大关系。

一季度,广州工业生产处在承压恢复的短期阶段之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8%。不过,3月全市工业生产形势加快改善,当月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

更聚焦一些,工业的承压主要原因来自于市场需求不足,一季度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2%,电子产品制造业同比下降8.9%。这是广州的两大支柱产业,其短时不景气造成了全市的工业增长动力不足。

但同时可以看到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去年倍增的基础上,工业产值、产量同比分别增长71.1%和88.9%;部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增势较好,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同比分别增长27.2%、14.3%。

加拿大学者瓦科拉夫·斯米尔指出:“制造业是技术进步的基本源泉,也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在传统支柱产业受到需求下降、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而下滑时,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生物医药等“新引擎”正在发动,“V型反弹”趋势已经显现。 

广州国际生物岛集聚了超500家生物医药企业,以及广州实验室等数十家研究院所。图为广州实验室航拍(2022年9月26日)。南方+记者 梁钜聪 摄
广州国际生物岛集聚了超500家生物医药企业,以及广州实验室等数十家研究院所。图为广州实验室航拍(2022年9月26日)。南方+记者 梁钜聪 摄

换挡,新赛道在哪?

广州并不是没有发展实体经济的优势。作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这里拥有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35个。

但对比而言,广州制造业当家的成色、分量还有所不足。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刚在《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广州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分析》一文中指出,与深圳、东莞、佛山三市相比,制造业对广州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相对偏弱。

从细分行业上看,广州与佛山、惠州、中山、肇庆四个城市在家具制造领域具有较强的趋同性;广州与深圳在汽车制造和电子信息设备制造方面有较强趋同性;与江门在食品制造业领域存在一定趋同性。

广州亟须一条既符合城市实际产业基础,又能创造差异性,与其他城市形成协同发展或错位发展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珺看来,没有一个经历了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或地区是靠“旧”技术致富的,也没有一个工业发达国家是靠利用“旧”技术致富的,都是抓住了“新”技术走上致富之路的。

“先手棋”已经落子。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黄星耀透露,近几年来,广州培育打造了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互联网6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换挡提速,广州在两条新赛道上的表现值得关注。

第一条新赛道,新能源汽车产业。

据统计,2022年广州汽车产量超310万辆,连续四年居全国城市之首。这意味着,全国每生产9辆车,就有一辆来自广州。 

南方+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广州已形成以广汽丰田、东风日产、广汽埃安等12家整车制造企业为核心、1200多家零部件企业聚集、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涌现的完整汽车产业链。

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生产线。 南方+记者 张梓望 摄
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生产线。 南方+记者 张梓望 摄

沉淀多年的产业基础,必须迅速找到新“锚点”,为新能源汽车业发展提供新“燃料”。

一系列动作已在布局:6月1日刚刚竣工的韩国现代汽车集团氢燃料电池系统广州工厂,规划了年产6500套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目标,打造中国首家大型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专门工厂;3个月前,融捷集团加大对广州的“筹码”,再度落子南沙,建设新能源智造及研发总部二期项目……

从攻克核心技术到发力整车制造,在供需两端发力下,一个预判是,发展动能接力棒,交到新能源汽车业“手”上的时刻正在来临。

第二条新赛道,新型显示产业。

5月初,高规格的“2023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大会”在广州开幕,三星、索尼、夏普、康宁显示、TCL等国内外头部显示企业都派了高管参加, 凸显“广州引力”。

去年,广州超高清显示面板产能全国第一,生产了全球近一半大尺寸OLED电视面板。广州还在赛迪顾问发布的“2022年新型显示十大城市”中独占鳌头。

乐金显示的8.5代OLED面板、维信诺(广州)的全柔AMOLED模组生产线、超视堺10.5代TFT-LCD显示器生产线……各类显示技术齐备,从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中游显示面板制造到下游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已在广州形成。

TCL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王成评价,广东超高清显示产业生态日益成熟,广州相关产业链完整、终端产品具有规模优势,有望在终端产品上引领产业突破发展瓶颈。

两条新赛道之外,数字技术、现代服务业也在与传统制造业“打得火热”,正推动“广州制造”向“广州智造”迈进。

2023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大会5月8日—10日在广州举行,参展企业正在展区内演示全景拍摄设备。南方+记者 石磊 刘力勤 摄
2023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大会5月8日—10日在广州举行,参展企业正在展区内演示全景拍摄设备。南方+记者 石磊 刘力勤 摄

破局,广州能跳出“周期”吗?

最新公布的广州1-5月经济数据中,有几个数据值得关注: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降幅比1—4月收窄1.3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加快产出,实现产量同比增长1.2倍,充电桩产量同比增长1.5倍;

高技术制造业最受“青睐”,投资同比增长28.9%,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50.0%。

在“新赛道”的加持下,广州正一步步走出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传统产业的支撑力、新优势产业的拉动力和第三产业赋能实体经济的驱动力,凝聚起了广州的底气和实力,又显化于扎根于此的企业的量质齐飞上。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广州是过去一年独角兽数量增长最快的中国城市,有22家,相比一年前猛增12家,包括广汽埃安、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粤芯半导体、小鹏汇天、极飞科技等企业,多元资本力量携手前行。

这些拔节生长中的“后浪”,风流竞逐,有望革新广州的企业生态格局;全新的浪潮,也让传统产业在新生态中突破自我,活力焕新。

欧派家居董事长兼总裁姚良松称,其所在的时尚产业正全面发力“数智化”产业升级,“只有走出传统思维,传统制造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城市竞争,群雄环伺。广州“实”力基座的稳健,靠的是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正如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所言,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制造业。

广州既要出实招,强实力,更要出新招,建新功——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才能将现代化产业脊梁做壮做强。

“实”力,是广州发展破局的确定性,是跳出周期的硬本领。

千年商都,踏上新途,无惧荆棘,破浪前行!

参考文献:《城市观察》2023年第1期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广州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分析

【撰文】话题研究员 黄舒旻 陈明诗 曹斯 胡良光

【设计】刘子葵

【视频】陈庭辉

【运营】麦小华 董晨晨 叶永康

【本期统筹】胡良光 谭亦芳 龚晶

【本期策划】曹斯 林焕辉

南方+编委会出品

广州,还有“实”力吗? | 21城·21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