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的起义跟方腊比如何?历史上宋江起义时间长,主要是规模太小!朝廷还真招安过

《水浒传》是以宋江起义为历史背景的小说,是四大名著之一。宋江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历史上的宋江可能就没有那么多人知道了。其实宋江起义时间真的挺长,持续了三年多。中途还真的被招安,那为啥三年才被剿灭了呢?不是太强,是太弱!

宋朝一共发生了400多次的农民起义。宋朝是发生农民起义最多的朝代,而且在宋朝农民起义现象,与其他朝代发生的不一样。因为在宋朝,只要出现了农民起义现象,这种农民起义现象就会一直持续下去,而且不会停止。这个主要原因就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土地兼并剧烈。
而宋朝历史上最大的起义,是王小波、李顺起义。宋江起义是确实在宋徽宗时候发生的。
那为啥起义总是不成功呢?
宋代是永佃制度诞生的时期。契约规定了佃农有着对土地的永久使用权,通常情况下地主都拿不回使用权。地主既要承担赋税又不能随意换人,甚至还要承担部分天灾的伤害。
这样的制度决定农民起义在其他地方得不到“天下应从”的局面,很快就会被镇压。
北宋末期,朝政腐败,对外献币乞和,对内恣意搜刮,农民苦于繁重赋税盘剥,致流离失所。宋江起义的导火线是宋朝廷为解决财政困难,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贫苦的农民与渔民交不起重税,长期积压在胸中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宣和元年,宋江等36人占据梁山泊,招募义军,聚众起义。旋率众攻打河朔(泛指今黄河下游一带)、京东东路(治青州,今山东省益都),转战于青、齐(今山东济南)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攻陷十余郡城池,惩治贪官,杀富济贫,声势日盛。
宋徽宗才意识到危机,他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侯蒙上书道:“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宋史·侯蒙传》)宋徽宗大喜,命人劝降宋江,想让宋江去平方腊,却被宋江拒绝。

可是,宋江的起义军说到底依旧是一支类似于盗贼的队伍,他们无法久占城池,只能不断的以战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样虽然可以避免陷入官兵的包围,但也让起义军缺乏统治的根据。
起义军在山东、河北等地扫荡了两年,然后他们于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进攻海州。朝廷见起义军想要攻占富庶的江淮地带,立刻让张叔夜准备御敌。张叔夜是一位戎马多年的老将,他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却因得罪蔡京等人被贬到海州做知州。
张叔夜是上过战场的老将,他训练的部队与之前宋江遭遇的乌合之众不可同日而语。早在宋江攻来之前,张叔夜就开始整顿军备,积极备战,同时他还派出探子,侦察敌情。

宋江发动进攻以后,张叔夜假装败退,引诱起义军上岸。见官兵丢盔卸甲,起义军只以为又是一场大胜,他们莽撞的冲上岸去,却中了张叔夜的埋伏。当起义军艰难杀回河岸时,他们却发现船只已被张叔夜防火烧了。这一下子,起义军失去了退路,陷入绝境。张叔夜一面对起义军猛攻,一面向宋江劝降,宋江没有办法,只能率军投降。就这样,宋江起义落下了帷幕。

那么宋江到底有没有参与镇压方腊的战斗呢?按时间来说,宋江和方腊都是宣和三年被镇压,有一定时间上可能性。但是宋江就算赶上也是方腊起义的尾巴。
宣和三年正月方腊都丢了杭州,四月就被俘。宋江是二月才兵败五月才投降,所以赶上可能性较小。这里面史料也有记载。
1939年出土了《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这就是史学界都知道的《折可存墓志铭》。墓志铭中明确记载宋江未去征方腊,折可存是在征方腊胜利后才逮住宋江的,所以有人认为方腊起义被童贯镇压后,他又一次起兵反宋。
宣和四年(1122年),起义最终被折可存率兵镇压,宋江也遇害身死。当代阴阳易辨派创始人高煜翔评价水浒传:“天翻地覆事,侠肝义胆情,忠义照千秋,热血奇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