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航的话|我们的旅程从一颗星星开始
你好,这是神仙号,是侥幸做了几天神仙的凡人开的神仙号。或许上天慈爱,回魂下凡前,忘川水只让喝了一半,于是虽为凡人,却存几分天上的记忆。
再回人间,看芸芸众生,滚滚红尘,虽不能大彻大悟,却有身在局外之感,向往神奇天地。这才有了神仙号,才有这遨游星际,上天下海的故事的旅行。

我们的旅程,就从一颗星星起航。
几天前,我在北方的航天港,送一颗星星上天。
这很可能是中国最神秘的航天港,藏匿在绵延千里黄土高原的平川沟壑中。
在古代,这里曾是羌胡属地,如今水土流失得很厉害,山坡上勉强覆盖着植被,几乎衣不蔽体。

大地到了这儿仿佛远古神兽的遗骸,土石如白骨,草木如霉斑。对外,这儿叫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5月9日凌晨2时28分,这颗叫高分五号的人造卫星起航了。作为一颗高光谱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它跟只能看到地面物体几何形态的光学成像卫星不同,它能通过光谱成像分辨物质的身份属性。
送它的是中国发射成功率很高的金牌火箭——长征四号丙遥二十火箭。
点火的一刹那,天地间红光一闪,随即伴着巨大的嘶吼,火箭升空了。所有的空气都在振动,裤腿也跟着抖动,很快那火焰渐远渐小,响声减弱,沉没在漆黑的夜空中。
这不是我第一次见星星起航,那种久违的震撼骨髓的感觉却仍让我感动。
记得上一次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是为送高分三号卫星。发射前,我走到塔架下,看着被十几层楼高的回转平台包裹的火箭,想到的是眼前这个庞然大物,不久后就将腾空飞向太空,把卫星从此流放在距地面几百公里的地方。那里听不到声音,呼吸不到空气,经受着强烈的宇宙射线辐射,忍受着几百摄氏度的温差变化,而生产它的地球故乡从此不再有它。

后来,我去武汉黄鹤楼时,在崔颢的《黄鹤楼》中找到了同样的感觉: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看到的只是作为后果的建筑,他自己脑补了起航的前因。而我亲眼看着那几百吨的大块头起航,就那么飞向太空,然后在它身后的世界里继续生活。

(南极中山站的极光与银河 赵勇摄)
若非亲身经历,很多事很难理解。也有很多事,虽从没人见过,却被信以为真。
中国西南地区的大凉山虽没有北国苍凉,却也峰奇木秀,有藏龙之势。大凉山的山窝窝里,也隐匿着一个航天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当今中国大部分的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都是从这里起航,飞升上天。
在这座航天港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石头,一块又一块列在山路两侧,上面写着“鑫诺”“北斗”“嫦娥”,记录着从这里起航的“星星”。
还有四个幻想的外星人的石像,那模样一眼看去就像是外星人做的。最醒目的石头是用来纪念一位传说中叫万户的先驱和他那悲壮起航。

石像上的万户坐在绑了47支火箭的椅子上,手里拿着风筝,目光看着远方。传说他是明朝人,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向太空搏击的英雄。他的努力虽失败了,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创想是世界上第一个,因此人们相信他是试图利用火箭作为交通工具的第一人。
这个传说,最早是被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Herbert·S·Zim)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所提及,遗憾的是,中国的古代文献中至今未能考证到任何记载。如今不少人都对万户飞天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但这丝毫不影响万户被世界公认为“真正的航天始祖”。
有人会觉得,这种准备不充分的、注定失败的起航并不值得。但起航,本身就意味着要面对未知的风险,在排除掉那些走不通的路的过程中,难免有人要付出生命。成功,是差一点点的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的成功。

在未知的世界面前,人能做的实在有限。当你面向星辰大海起航,注定选择了远方。
“背后是一次生活,灵魂逃脱,继续欢乐。若往前,丢失了语言,丢失在海与天之间。”
离开了才知道,生活不会到此为止,世界也远没有到尽头,人生可以是一眼到底的止水 ,也可以是一条奔腾的河流。
这世界上没有一辆通往正确生活的列车,也没有一种所谓正常的人生。世界这么大,大海那么广,你能告诉我哪个方向才是对的?放下一切,又有什么可失去的呢?
就让这旅程,从一颗星星开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