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战锤40K】同为宇宙翱翔之翼:钛星人的宇航军事力量发展漫谈

2022-10-03 22:49 作者:辛抱強き狩人の槌  | 我要投稿

以欺骗谋生活下去才是正义——起源

钛星人的太空军事力量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扩张的时候,在经历了科技爆炸式发展以后,钛星人几乎很快就拿出了自己的产品——探险家级星舰与商人级星舰,作为两艘分别属于战列舰型和轻巡洋舰型的飞船,这两者足以表现钛星人技术进步的速度。然而事实上,钛星人首次大规模太空战役——钛恩战役基本上是以相当惨烈的结果收场,理应称得上豪华的40艘主力舰配置的钛帝国太空军,在面对兽人舰队时竟然被打出了十四比一的惨烈结果。

很大程度上这很难说是当时的技术水平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得从钛帝国太空部队长期的实际情况说起。

正如地面作战力量被火氏垄断了一样,太空作战力量很大程度上是被气氏所控制的,长期生活在太空建筑以及本身职能的需求,使得气氏先天成为了优秀的大气层内与太空驾驶员,并最终垄断了对太空力量的运作。

然而这一切都带来了一个严重问题:气氏不是一个专职军事的种姓,哪怕是在出境最多的大气层内航空作战当中,相当数量的气氏驾驶员先前都是来自民用产业的驾驶员,这使得在大气层内作战的情况下,气氏对技术装备的依赖并不比对他们自身的先天素质的依赖要更低。这一点在太空作战中同样也有存在,不然也不会需要火氏和沃坦矮人来进行指导。而这种情况应该也大大影响了钛星人太空战术——以导弹、舰载机和舰载护航舰为打击核心的类航母式战术,这种战术本质上应该是在把气氏的习惯给搬到了太空,以试图将太空战从自身不熟悉的炮战转变为更熟悉的空战,主力舰所担负的作用则成为了搭载这三者的作战平台,而不是像其他种族那样本身作为一个大型火力平台来使用,可以说如果帝国海军是对风帆时候欧洲海军的效仿,那么钛星海军就是对三代机时代航母舰队的一种刻板印象的照搬。

对于空战出身的气氏而言,照搬自身的战斗经验似乎是一件非常合理的事情

同时钛帝国本身的对太空力量的使用倾向也助长了这一弱势风气,我过去曾经提到过,钛星人的对外扩张总体都是先萝卜后大棒的做法,对于能拉拢的星球就加倍努力拉拢,对于能搞事的星球就加以威慑、煽动和扶持来进行加工,直到最后,在面对像身负重要军事和情报地位的舰队军港和军事基地,拥有巨量军事投资和PMF驻扎的贸易枢纽这种绝对硬骨头时,才会是一场大规模特别军事行动的开始。对于钛帝国的扩张而言,外交接管和军事占领同样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水氏和火氏会被同样称之为是担负起扩张任务的种姓。

而这种情况搭配上大量异形种族以及人类星球并没有多少够格的主力舰数量,使得能够建造战列舰以及轻巡洋舰的钛帝国太空部队从一开始就已经能够在技术上压制敌人一头了。同时太空力量的另一大用户——土氏的快速殖民需求也极大影响了对钛帝国的太空力量的发展和运用。

因此,在面对兽人落入下风以后,钛帝国太空部队的补救措施仅仅是补上了相当部分环节的有无问题:从沃坦矮人那里引进了超重型离子炮以承担战舰定向能武器的位置,建造了曼塔以担负起轰炸机以及天地运输的作用(顺带在背景里,曼塔在大气层内空战当中面对帝国海军航空兵以及泰伦飞行生物也是一个相当强悍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认为这是进一步发挥气氏本身驾驶员优势的一种措施)以及由沃坦矮人和火氏职业军人来进行军事教导,组建海兵队并将陆战的蒙特卡和空育战术理念也带到了太空部队当中。而在随后,钛帝国的太空力量发展便陷入了一种停滞期。

对和平吞并手段更加推崇的钛帝国高层很大程度上搁置了对太空军事力量发展的计划和预期

令人头晕目眩的诱人味道——最终的成果

因此,截止到这,我们便可以得到一个较为清晰的甲方需求:

  1. 出于殖民扩张的需要而高度要求生产性和维护性。

  2. 出于以外交吞并为核心,以及大部分敌人的科技水平更加低下的原因,可以放低对武备系统的要求以及后续的军事升级需要,只需满足有无问题。

  3. 贴合气氏的军事习惯,以舰载机和导弹而非大量火炮为主要输出手段。

而最终送上来的结果,便是大量堆砌了模块化设计的两型主力舰:探险家级和商人级。其中只有商人级是真正开始有考虑到军事需求的主力舰,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探险家级虽然拥有庞大的体量和出力,却会在钛星人从沃坦联盟那里获得超重型离子炮以后出现离子炮上舰困难的问题,对于模块化舰船设计而言,平台和模块之间的配合是其关键要点,而作为钛星人第一款大型太空战舰的探险家级毫无疑问并没有考虑到后来生产且是外来引进产品的离子武器的搭载需要,甚至可以说探险家级这个平台就没有为军事化需要而留下足够的强度,电力储备以及相应接口和安装位置,这也使得模块化设计原本所具有的改造便利,综合能力强以及经济效益高的优势荡然无存。因此在BFG原作当中,探险家级的两款改型:作为标准款的瓦什亚型的自有远射武器只有磁轨炮,而作为实验型同时也是最终改型的博克安型则只是另外又搭载了一台重力弹射器来发射导弹。

然而在电子游戏里,情况又大不一样,在那里面,博克安型的相当一部分磁轨炮被离子炮所取代,一种合理的解释就是这可能是名字相同但却是后来再开发的新平台,这一点我在后面提到专业化战斗舰队和商船队共存的时候再谈,但可以表明的是,这种情况下的探险家级,才真正实现了小说中对三扩时期商船队战舰的描述“具备战列舰的火力”而不再是二扩时代的与巡洋舰“旗鼓相当”——和游戏当中出现的帝国方真正以强袭航母定位设计制造的掠夺者级战列舰在账面的火炮数量上还真差不多。

因此,在二扩时代,钛帝国太空力量的主力舰核心是在设计一开始便有正式考虑军事需求的商人级轻巡洋舰。作为与兽人太空战爆发后的产物,其模块化设计正经考虑了武备模块的纳入,也使其成为了此时仅有的搭载了光矛类武器的钛星主力舰,而这种相对更高性价比的性能特点也使其几乎在军民两界大幅度替代了空有体积的探险家级战列舰。

而在这里则可以回答另一个问题:既然钛帝国一开始的主力舰并不强,那么为什么有长期与兽人战争需要的钛帝国在商人级以后就停滞了太空大型战斗载具的开发了呢?这里涉及到一个基本前提:常规的兽人掠袭舰队并不具备足量的大型战舰——在官方提供的钛帝国本身目前已知明确记载当中,在此之前的兽人掠袭舰队主力舰最大规模是九艘巡洋舰,而一般的兽人太空力量的主力舰以及其武备的生产和补充非常仰赖于沉船打捞,哥特战争期间的废船增加便被认为可能和该地兽人主力舰数量的扩大存在直接联系。因此一般路过兽人舰队主体还是以轻中型战舰为主,从技术水平来讲数量足够的商人级已经足以对付,而从战术来讲,以主力舰携带护航舰和舰载机入场对敌的航母式战术也相当适合用于反海盗和小舰队作战——也可能是因为这一原因,这个时代的钛帝国主力护航舰,虎鲸级护航舰是这些战舰当中战斗力最跟得上同时代人类帝国的同类型战舰战斗力的,而信使级护航舰则也被作为侦察和信息处理舰船以及辅助防空的角色。

兽人舰队的主力舰建造和子系统获取都非常仰赖来自他族的沉船或者缴获品

(所以这期间钛帝国就没有面对过一次大规模的兽人舰队吗?其实在第一次达摩克里斯远征前是有这么一个机会的,然而那场waaagh!在沃坦联盟的撮合下半路碰上阿莱托克方舟世界而被干掉了)

在街道上席卷而来的坏消息——第一次达摩克里斯远征

然而随着与人类接触的开始,钛帝国所设想的以和平攻势为太空扩张做法的思路便几乎一拳打在了铁板上。模块化的设计虽然美好,但是常态情况下往往都是和平时期作为民用船或者非战斗舰船服役,直到临战时刻才进行军事化改装,因此当面对一次大规模的正规太空对战的话,其往往会有来不及迎敌的问题,这一点在第一次达摩克里斯远征当中便暴露无遗:在整场太空战当中,身为达尔伊斯这种老牌家门的家门太空舰队所能立刻迎敌的主力舰只有19艘主力舰,并且其中一艘还是克鲁特的战球,并且这还是分别在两场战役中投入的主力舰数量总和,一直到人类帝国军打到达尔伊斯主星的时候,还有大量主力舰正在船厂接受军用改造以奔赴前线。

空有体积和好看的设计预期但缺乏实战效能的旧型号商船队,在面对职业的帝国海军时暴露出了其问题


同时兵员技战术上的缺陷也是一项问题,虽然此前已经引入了火氏的支持,但是太空战舰的武器系统依然由非火氏人员把持,一方面是这方面考虑的匮乏,另一方面也有气氏本身和火氏相处的不易考虑,在战后率先引入火氏武器操作员的气氏飞船也都是那些民风更加尚武的家门的气氏。而帝国军方面不仅技战术水平在线,而且其海军上将是一个从登舰队一路干到海军上将,打过泰伦,炸过兽人,扫荡过灵族海盗,手下有一个连的星际战士给他当登舰队的真实良将(还是骑士家族出身的),因此在这种差距下还能尽力摧毁帝国军四艘主力舰和十四艘护航舰,可以说这并不是钛帝国技术不如人,甚至可以说如果把子系统的表现摘出来说的话,钛帝国在这方面的表现反而是最好的,像磁轨炮阵列和重力发射器的表现也已经比帝国的鱼雷和宏炮要好不少了,但是仗毕竟得是人打的。

我应该存在的姿态是什么——迈向职业常备军的前夜

在双方太空战转折点的普拉延战役结束以后,清楚自身实力已经无法达成预定目标的帝国军开始决定冒险性地大量朝达尔伊斯主星投送兵力,并在地面部队承受巨量伤亡后通过冥王星行动和九头蛇行动在明面上获得了与钛星人谈判的资本,在得到克里普曼所通知的贝西摩斯虫巢舰队入侵讯息以及一次高层间内斗压制了来自审判庭和星际战士的主战派声音以后,帝国军方面通过与钛帝国方面的高层达成撤退协议,最终双方都宣布了各自单方面的胜利。然而这种胜利所带来的结果除了造成大量帝国军人员滞留在仓促收复的星球上而大半投降或是盘踞抵抗以外,还造成大量因为远征军路过而产生了战力真空的地带被大量兽人侵入,形成了规模空前的日后与远见指挥官爆发交锋的兽人武装集团。

对于钛帝国而言,人类帝国这次入侵所连带的需要处理的烂摊子可能远比其本身对钛帝国的破坏要大不少。至于人类帝国,那就是来的潇洒,去的有气势,表面就是一个夺了完全胜利的胜利者

而对于钛星人而言,虽然第一次达摩克里斯远征本身就是以太们所策划的,故意提前刺激人类帝国方面以促使其投入完全不足的兵力来贡献一次胜利,保障钛星人未来与人类帝国交锋时的信心。但是对于所有亲历者而言,这种经历都称得上是苦涩的。特别是在太空战以后,被迫用轻小型舰船来以小博大的难受经历,使得钛帝国开始重新重视和审视起了太空力量未来所要面对的军事需要。而以帝国海军当中以多面手而闻名的月级巡洋舰为目标,针对这一需求所开发的第一款主力舰,同时也是开启了守护者舰队前夜的这么一款过渡产品,便是英雄级巡洋舰。

作为一个以多面手为目标的主力舰,英雄级成功做到同时搭载宏炮、光矛和鱼雷类武器并同时还保留了传统的舰载机搭载能力,然而最值得注意的还是钛帝国方面就是在英雄级身上开始正式的加入火氏船员,包括武器系统操作在内的重要岗位都开始出现火氏的身影,后续的战舰升级也为火氏的船上作业,包括海兵部队的维持和运作提供了方便,诸如后续全面列装于守护者舰队的正面偏转器系统此时也被英雄级所搭载,同时其本身也依然是采用传统的模块化设计建造工艺,使得其可以被迅速铺开列装。然而真正开始为钛帝国开始叩响常备职业太空军大门的,却是全新敌人——泰伦在法尔什叶家门的首次出现(此时距离彻底终结第二次扩张的钛-戈尔贡战争应该还远)以及一艘不起眼的护航舰的列装,那就是保卫者级护航舰。

从某种意义上讲,泰伦虫族这种以投入大规模舰队而非小规模掠袭为主(注意是为主)的海战模式也确实更接近人类帝国远征舰队的运作模式,只不过前者往往比后者拥有更加横强的规模

长期以来,钛帝国护航舰一直是同族舰船当中战斗力最跟得上同类型他族战舰的一部分,保卫者级同样也不例外,然而,真正体现在保卫者级身上的重要进步,除了其正式脱离了旧型护航舰“大号舰载机”的定位以外,它还是钛帝国第一款真正的专业战舰。保卫者级本身的设计目标和用途,便是作为一个专业军舰为旧的武装商船队提供护航工作,因此其本身也搭载了能够进行独立太空航行的必要航行设备。这一点为未来进一步组建一支专业化战斗舰队提供了思想基础。

虽然只是一艘护航舰,但是其本身所承载的可自持巡航的专业军舰的思路却是真正敲响了后续守护者舰队的大门

然而,技术进步并不只会惠及于此,以英雄级服役为代表的对商船队飞船的现代化改修工作的顺利使得钛星人一时再次出现了对组建专业战斗舰队一事的懈怠之心。

直到与泰伦虫族的接触,钛星人在这之后彻底明白,无论旧有的模块化飞船转换的速度有多快,装备有多么精良,在面对迅速出现并且会如潮水般涌来的大量敌人时都会是难堪大任的。组建一支完全为战斗而准备的常备海军被钛帝国正式提上了日程。

要把懦弱的自己吞噬殆尽——守护者舰队的启航

因此在确立了组建常备战斗舰队的目标以后,新飞船的设计便把原本被看重的模块化设计给压缩到最低,仅保留武备系统等子系统的更换升级余地。为了进一步贴合气氏的使用需要,个别型号的战舰的自动化程度甚至被提升到了疑似只需一名气氏便能熟练驾驶的地步,而战舰的机动性也被提升到了.....呃呃呃.....应该是比帝国海军战舰强的水平。而常年对接火氏需求的那些土氏科研团队以及技术更加高超的沃坦矮人也为其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支持,同时太空航行系统、操控系统和舰载反应堆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舰船的发展。陆军的指挥链被直接纳入了全新的战斗舰队当中,火氏战术思路和指挥官能够直接影响气氏战舰的运作,专业化的登舰设备也开始被纳入到战舰当中,而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必须让火氏驾驶战斗服,依靠战斗服自身的航行能力来进行跳帮作战。然而虽然对火氏引入颇多,最早列装的守护者舰队主力舰却是为水氏而生,那就是大使级轻巡洋舰。

对于钛帝国而言,虽然承认了常备舰队的重要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和平外交扩张手段就遭到了取代,相反对于外交人员而言,一艘速度更快、机动性更强、更强、更加能够在对方不友好势力面前自保的战舰同样是有必要的。因此本身具备军用主力舰级别体量和水平,成本又可能相对较低能够铺开数量的大使级轻巡洋舰成为了钛帝国守护者舰队的第一艘主力舰。同时,这种对守护者舰队速度上的优势运用也影响了后续钛帝国的太空战略思路。而大使级的战斗力也足以让人满意:两艘就干爆一堆兽人掠袭舰船。

当然“在对方不友好势力面前自保”这一事情的范畴也包括且不限于和帝皇级战列舰对轰


随后一系列全新战斗飞船几乎以极快的速度投入量产,在预计不超过100个泰拉年的时间内便取代了英雄级的军用主力舰地位,其中大使级更是早在第一次达摩克里斯远征之后不到十年便投入量产,并被率先投入到了至关重要的大复国运动/远见远征当中,

而在此后对监护者级战列舰,保护者级巡洋舰等新式战舰的生产技术也随着开始铺开到各个钛帝国工业生产基地,理论上只需要在两到三年内,钛帝国就可以让一个新建立的家门世界具备建造监护者级战列舰的能力,这也让每个家门能够迅速建立各自的太空战斗舰队。同时旧有的商船队也被保留下来,并最终形成了以常备专业战斗舰队为太空战主力,战时再根据需要通过对商船队进行模块化改造以扩充太空军规模和实力以应对更加繁重的二线任务的战争策略,而由于旧有船只哪怕连运输工作都无法安全进行的原因,商船队本身也开始呈现出先进化,大型化,新型化的趋势,使其完全可以胜任此任务,这一点在联邦大战当中便已经出现了。

而同时,本身宇航技术的进步也为钛星人的太空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通过组建一支完全由守护者舰队战舰组建的小规模快速舰队针对人类帝国的后方而非前线进行外科手术般的深入打击或者是针对敌方补给舰队的破交作战,由于依然保留一定限度的改装空间,这种任务对于守护者舰队而言可以说是毫无压力。


在新的钛帝国太空航行历史的设定下,变得迷惑的不仅是成百上千年都只有区区几款主力舰的钛帝国太空部队,以及人都服役上百年了对其都没有丝毫察觉的人类帝国相关情报部门
情报上的缺失就用春袋来弥补吧(唐突海虎)

今天也为美好的世界干杯——太空力量的未来展望

截止到现在,钛帝国的太空武装发展算是姑且讲完了,毕竟自从官方不再推出太空战内容以后,越近的内容就越仰赖字眼的扣取,最近会有影阳的新小说推出,按宣传里面会涉及与死守之间交战的星潮枢纽战役的内容,可能会补上从第三次扩张到第五次扩张之间这一太空力量发展的文本空白期,而到目前为止官方留给这一空白期的,也只有进取级巡洋舰这一全新背景舰船的名字罢了。不过相比起具体战舰的发展,宇航技术方面的进步则更加明显,在钛帝国九版当中,以太高层宣称潜流模组已经重新改进完成,并准备投入到第六次扩张当中。而在沃坦九版当中,钛的潜流模组也被专门和人类帝国的亚空间引擎一同提及,作为快而有风险(前者为冒险冲刺,后者被成为亚空间大跳)的超光速技术范例来衬托沃坦矮人超光速技术的慢而精准安全。这或许能够表明在未来甚至就在当下,潜流模组都将成为钛星人正式的超光速技术实现普及。


沃坦联盟/匠人族这一钛帝国老伙计在整个钛帝国太空发展历史上也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多年以后他们自身也成功达成了原定的设计目标:“复活太空矮人”,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所以在gw表示过去钛星人没有超光速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到三年横跨一个跨星区宙域的?我还是无法理解啊这种事情。


【战锤40K】同为宇宙翱翔之翼:钛星人的宇航军事力量发展漫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