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19年国考申论副省卷 答案

2022-08-03 17:12 作者:千寻申论  | 我要投稿

第一题:

根据“指定资料1”,概括S市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举措。(10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150字。

 

答案:

1、谋划全局: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谋划部署。2、重视党建: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突出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3、提升环境:改造乡村人居环境,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4、繁荣文化:修缮活化文化遗存,挖掘提炼村居历史文化特色,打造品牌活动。5、培育价值:加强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第二题:

假如你是被派到Y县的调研组的一员,请根据“给定资料2”中的调研记录,就山岔村值得肯定的做法写一份调研报告提纲。(20分)

要求:(1)紧扣资料,要点完整(2)内容具体;(3)不超过500字。

 

答案:

关于Y县山岔村的调研报告提纲

       山岔村拥有良好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多年来受制于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等因素,导致约三成人口处在贫困线下。近几年,该村不仅整村脱贫,且先后荣获各种荣誉。近日,调研组对其进行调研,总结经验如下:

        第一,争取资金。一是通过联系帮扶单位,反映发展意见,争取整合帮扶资金,进行文化宣传基地、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争取多部门资金,实施校园新建工程。

        第二,鼓励农户成立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形成合作社式劳作模式,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养殖业,引导群众有计划地种植经济作物。

        第三,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一是抓住美丽乡村建设机遇,确立新发展格局和主线,依托自然资源与优势,彰显历史印记,融合文化元素,做活水文章,打造特色美丽村庄;二是建设特色、免费景点,恢复民俗文化活动;三是开办农家乐。

        第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一是修建文化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融入教育;二是征集好家训,挂家训,立家规,以文明家风推动良好社会风气形成。

       山岔村的好经验将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示范指引。(结尾可写可不写,考场上十分纠结,一句话带过)

 

 第三题:

某省政府办了一个农村发展战略研习班,其中一项研习内容是“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构想”。假如你是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3”,围绕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念及现实意义,写一份导学材料,以指导学员更好地学习。(20分)

要求:(1)内容全面准确;(2)层次清楚,分条作答;(3)不超过600字。

 

答案:

“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构想”导学材料

        卢作孚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与晏阳初、梁漱溟并称中国现代史上“乡村建设三杰”,本次研习的中心内容即为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构想,内容如下:

       一、乡村建设理念

        1、核心思想:中国现代化的基础在“乡村现代化”,因为乡村是供给城市人口和原料的地方,乡村问题会变为城市问题。2、乡村现代化的概念:是指全面现代化,包括物质、政治、经济、文教、社会、环境全方位的改革。具体有:①文化教育建设:重视教育事业和研究事业;②社会建设:发展公共文化娱乐建设,推动公共事业和人的建设;③环境建设:建设清洁美丽、有秩序的居住环境;④改革管理方式:形成大众管理公共事务的方式。3、建设重点:政治经济文化三方并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最核心层面:训练人是一切问题的中心问题,根本目标是人人能自立,人人能立人。

        二、现实意义

         1、要抓住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关系,来思考中国发展问题,突出乡村建设的基础意义。2、从事乡村运动既要落实为具体问题的解决,又要立足局部,着眼全局。3、构建“以工辅农,工农互动”的发展模式,对建设新农村有深远意义和影响。4、乡村现代化要落实到“人的现代化”,要依靠“人人能自立”的建设者去推动。

 


根据“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答案:

         这句话是指乡村文化是一种精神资源,对人类有着重要意义,表现在:1、在乡村中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熏陶,这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最理想的生存状态和教育状态,可以使人感悟生命意义,尽享生命欢乐,每天以新的眼光重视生活,获得新生,成为精神明亮、健康的人;2、乡村民间文化可以构成最具温情的人生体验,给予人以力量,熏陶培养人才;3、乡村呈现着“文明意义”,包括个异性、永恒性的感觉和共有共享的理想。

        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乡村生活的意义,重视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

 


给定资料5结尾写到,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自选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答案:

城乡文明应共荣共生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一理念用在城乡关系上也非常恰当,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总人口在14亿,农村人口接近6亿的人口大国来讲,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国家才能稳步前行。

         但在统筹二者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误区:或将城乡一体化变为城乡“一样化”;或将城市文明凌驾于乡村文明之上;或将乡村文明凌驾于城市文明之上。事实上,以“人造”为核心的城市文明与以“自然”为核心的乡村文明,都是理想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理应促进二者共荣共生。

         乡村文明是城市发展的不竭源泉。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便提出“乡村现代化”的理念,这其中便提到“乡村是不断供给城市人口的地方”,假若乡村教育缺乏,供给的都是无知识的人口,则乡村问题会演变为城市问题,诸如治安紊乱、失业频发等。乡村不仅为城市提供人力资源,还为城市生活提供农副产品,为城市工业提供原材料,为城市扩容提供土地,为城市文化提供精神资源……可见,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文明,同时也必须提升乡村文明水平,才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健康的源泉。

        城市文明为乡村注入现代化活力。习总书记曾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需要城市文明为其注入活力。过去,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实行二元发展模式,为大力发展工业而压低农产品价格,使工农城乡之间形成了一道发展鸿沟;如今,城市经济腾飞,可以有实力对农村发展予以反哺。在政策层面,国家颁布了诸如废除农业税、建立新农合、脱贫攻坚等一系列助农惠农政策;在科技层面,北斗导航系统的成功研发为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在产业层面,城市为乡村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乡村的振兴也离不开城市文明。

        城乡共荣可以带来理想生活状态。无论是发展城市,还是振兴乡村,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而真正的幸福不是囿于城市,不是困于乡村,而是自由游走、生活在城乡之间。我们既可以享受到城市文明提供的高质量的教育、可靠的社会保障、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也可以拥抱乡村文明所蕴含的丰富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源于大自然,人在乡村更加接近大自然,便可以体验到的清晨阳光的温馨柔情,可以体味到不废江河的不朽精神,可以体会到辽阔草原的共有共享。可见,当物质与精神共同丰富起来,才是人生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对社会发展而言,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唯有促进二者共荣共生,宜城则城、宜乡则乡,才能让乡村更加美丽,让城市更加美好,让生活更加幸福。

2019年国考申论副省卷 答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