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勃《战国歧途》读书笔记——老故事新印象

2021-12-12 14:03 作者:EatPrayLove  | 我要投稿

一、商鞅变法

原印象: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新印象:商鞅变法的主题,实质上是尊君权。农夫和士兵之外,其他一切各色人等都是消灭的对象:贵族、商人、儒生、说客,乃至于“良民”。变法十年,有百姓称道新法好,商鞅就判定这些人都是“乱法之民”,统统流放到边地。

 

二、楚怀王

原印象:楚怀王脑残,被秦国玩弄于股掌。

新印象:楚怀王确实被张仪拿商於地区忽悠了,但此事的背景是楚国正在曲沃和商於地区与秦国交战。这时张仪使楚,请求献上商於地区换得秦楚和好,对楚国君臣来说并不会觉得是天上掉馅饼。

楚怀王白白把张仪放跑,上庸地区也没拿回来的后话,不一定是事实。《战国策》提到,割上庸给楚国,是张仪的主意。最终没给,不是楚王不要,而是秦国国内有人反对。重要的是,后来通过外交手段,楚国还真就从秦的手里把上庸拿回来了。

 

 

三、赵武灵王

原印象:胡服骑射,老了想出把赵国一分为二的脑残主意,结果被活活饿死。

新印象:赵地区和代地区实际上构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文化圈。贵族们当然集中在邯郸,本来他们在赵国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只有在贵族势力薄弱的代地,赵武灵王才能获得完全由自己掌控的力量。赵武灵王之所以传位给幼子,很可能是因为当时赵国的贵族派还占上风,这是赵武灵王对反对力量做出的让步。

要把赵国分割为赵国和代国的构想绝对是一个两败俱伤的选择,所以在赵武灵王,是这个计划“计未决而辍”;在公子章,是想杀死赵王,全面由代党掌权而自己即位;在李兑、公子成等贵族们,则是要置赵武灵王和公子章于死地,仍然维护邯郸贵族派的主导地位。

 

四、燕王哙

原印象:玩复古搞禅让结果身死差点国灭的脑残。

现印象:由春秋到战国,封建萎缩,宗法崩坏,贵族结构也由膨胀到解体,留出一大块真空。于是产生了一个问题,原来属于贵族的种种特权,现在该归谁所有?

我们大体可以把当时社会上的政治主张分为三派:维护贵族利益的,是怀念旧社会的保守派;主张君主利益和主张士人利益的,这两个都是革新派。商鞅变法固然是走了一条新路,燕王哙让位却也是走上了另外一条新路。

 

五、长平之战

原印象:纸上谈兵,一将脑残,害死三军。

现印象:“廉颇坚壁以待秦”,长平之战变成了一场消耗战。但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国家储备极其雄厚。赵国国土面积本身有限,拼国力,两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而且至少长平开战初期,秦国的粮食,并不需要远自咸阳运来。原来属于魏国、韩国的河东、河内的粮食,都可以源源不断地送到长平前线。即使从关中运粮,由于可以经渭水漕运进入河洛,沿途地粮食损耗率也不能全以陆路运输的方式来计算。

相反,赵国的邯郸虽然看起来离长平比较近,但之间却隔着太行山,仅壶关道天险可以通行,要这样翻山越岭地运送粮食,行程远为艰巨。所以赵国真不一定耗得过秦。

刘勃《战国歧途》读书笔记——老故事新印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