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格竞速之路:RDI第四赛季技术分析
本格竞速之路:RDI第四赛季技术分析
【JMR猫眼圆桌】M1S4赛季随刊
猫眼战术室专题报告 230611
—————
今天的迷雾山脉中,CCE并非主角——JMR三大豪门的贴身搏斗和M1S4总榜冠亚的正面厮杀足以包揽观众席的全部注意力和各大刊物的头版头条。不过,在遥远的Felynia,整个战术室都在忙着为捧起银牌的RDI欢呼喝彩。这座亚军奖杯使得CCE坐稳了总榜第7的位置,更使得RDI的个球积分一口气追到了第5位 。
然而,尽管车队总成绩还有很大的期待空间,但对于这位M1双冠王自身而言,磕磕绊绊的第四赛季已经匆忙进入尾声。RDI的M1S4之旅只剩下最后一场比赛,除了祈祷对方失误己方爆发的双重奇迹之外,观众基本已经不必再期待他还能卫冕个球冠军;甚至,面对众多风头正劲的第四代新秀,RDI能否拼抢到个球领奖台的一个席位都是难上加难。
的确,CCE的第四赛季并不如前两个赛季耀眼;但对于Felynia内部来说,在队伍状态和赛道适配都不是上佳的情况下,RDI的本季表现反而“真正让人放下心来”。根据战术室最新提交的个球赛季技术报告,《圆桌随刊》将为大家呈现M1S4赛季中这位CCE传奇队长身上最具决定性的三项个人优势和三项能力短板,并附上相关技术要点的详细解读。Felynia本部记者Chrys Eye编校。
#注:依猫眼战术室的工作规范,技术人员会在每个队圆的赛季终场比赛之前,为他们分别制作出本季的个球技术报告,首先提供给教练和选手本人用作备赛参考,之后也会提交给CCE的投资方作为成果汇报。从2023年开始,在和圆桌主办方、资方和队伍成员协商之后,技术室同意将报告中的结论部分进行调整和简化之后、在猫眼圆桌下属刊物《圆桌随刊》上公开发表,以供感兴趣的观众批评讨论。
(全文约4400字,预计阅读时间12-15分钟)
—————
A-I 直道加速
“世界可以是主观的,但RDI的直道加速是客观的。”无需多言。在这个队伍状态和赛道适配都不是上佳的低谷赛季中,如果说还有什么能够让一路提心吊胆的CCE粉丝感到安慰,那就是RDI在直道加速上一如既往的统治性优势。倘若说S2赛道上的惊人表现还可以部分归因于CCE封神赛季中摧枯拉朽的竞技状态,那么在S4的压力环境和被动局势下,RDI跑出来的一次又一次不容置疑的完美直坡反而能够更加有力地证明:RDI的直坡加速能力是绝对的。这种加速度优势的幅度之大,足以抵消掉各种赛道条件、赛场状态和偶然因素的干扰。
虽然受限于JMR主办方的测速形式,想要用速度数据直接量化所有选手加速度的排位顺序很有难度;因此为了体现RDI的直道加速能力和其他选手的对比,战术组退而采取间接方法,整理了RDI的4场S4正赛中的各个主要直道路段中的分段超车数数据,详见下表:

*超车数和圈速或段速不同,如果球圆初始排位比较靠前或全程名次变动不大,超车数就无法直观地反应选手直道的相对速度,冻雨街道正是如此,或者为RDI的S2或S3做分析的话,超车数就完全不能作为一个有效指标了。但是处于技术条件限制,S4赛季没有Felynia的主场赛事,精细的数据都需要和主办方联系后、经过很长的延迟才能收到反馈。不得已,技术组也只能做此简化,只供参考。
占赛道总长不到三分之一的长直道段,超车比却被刷到44%,这不仅证明了RDI惊人的直道加速性能,更是清晰地体现了在这位长板众多的T0级车手身上,最具统治性的核心竞争力到底还是直道加速。尤其是在S4R6和S4R7两场比赛中,RDI和其他顶尖速度型选手如Speedy、Cloudy、以及Clementine在宽阔的长直道上展开的正面竞速,都是S4赛季中极为精彩的片段。
直道加速不仅是RDI个球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使得CCE挤进竞速强队的招牌能力。连续三个赛季RDI几无瑕疵的直道表现,足以使得他以一种难以撼动的方式稳稳排列在M1速度型选手的第一梯队之中。虽然S2那样天时地利的奇迹并非努力就能复制、虽然比赛状态不稳定已经成为CCE的队伍传统,但直道加速这项猫眼王牌技能的高度稳定性,还是足以使得RDI成为方程式赛场上最具实力、最值得持续期待的运动圆之一。
A-II 变线超车
变线超车——RDI使用时间最长、但却最被外界忽视的优势技能。也许是因为这一技能的走线法细节太多,而且应用场合往往在道路情况复杂的冰面、沙地、连续弯,总是令人眼花缭乱,以至于技术室此前还没有在Felynia本土刊物以外的任何一篇评论文章中看到对这一技能的分析。但是在S4赛季中,变线超车在几场惊心动魄的对抗中贡献出了引人注目的精彩场面,使得RDI在橘子洲3圈内贡献5个超车次、在冻雨街道的仿冰弯2圈连续吃下领先的Thunder和Cloudy,这种极具个人特色的弯道走线法才终于受到了一些关注。
丝滑、精巧、多变,速度损失小、碰撞风险低、超车效率高。虽然这种技术的执行细节和训练方法都是不能向外界公开的(实际上RDI的某些老对手也已经摸清了这种特色超车法并且研发了有效的反制技术),不过战术室还是可以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它的主要思路是通过主动进行大开大合的流线变道,速度受损最小的情况下灵活过弯,同时不断创造与前车之间形成锐角夹线的机会,通过反复的位置变化麻痹前车判断,寻找一个瞬间的缺口进行外侧超车。
此时,熟悉疯猫眼传统的观众也许已经想起,CCE在成为竞速名门之前,最初队伍打出来的优势项是“精准性”。实际上,RDI的这项变线过弯技能,就是源于White Eye教练在刚刚接队的时候,在训练障碍赛时,传授给各位队圆们的一项传统猫眼运动技巧:“S弧过弯”。这是一种走线法,能够使得运动圆在保持速度的同时、灵活躲避障碍和小角度弯道。而RDI在参加竞速项目时,根据个人情况又进行了独特的调整,将这种持速技能运用在超车上,才有了现在所呈现出来的“变线超车”。另外,CCE的老粉丝也许能够回忆起来,无论是BLI还是YLI,其实都在M1赛场上展现过类似于RDI变线超车的技能,本质上,它们都是继承于猫眼古老的体育传统。
A-III 电梯处理
电梯处理与其说是一种技术,不如说是一项细节。除了极个别队伍由于特殊的个球原因在电梯环节上有困难之外,大多数运动圆的电梯发挥都比较平均,甚至可以说比较随机。但是仅就这个赛季而言,RDI的电梯处理可以称得上精细。RDI作为纯正的Felynia弹珠,体重轻,质地脆,身体条件很适合弹跳和翻越,在冲电梯的过程中常常能够抢出半级或一级。而除了上电梯的积极补位之外,下电梯的主动抢侧也非常稳健,不仅没有下电梯吃过差错,而且肉眼可见地在RDI排名在中后段时弥补了可观的差距。这也是战术室观察到的RDI在第四赛季处理得好于前两个赛季的进步之处。
当然,RDI并非电梯技术最好的选手。在他和Cloudy在冻雨山脉后半程相持不下的几圈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更为灵巧的Hazers弹珠在电梯能力显然更胜一筹,S1赛段常常是猫眼的相对劣势,需要依靠后程的直道和S2的仿冰弯才能够弥补。
虽然今天理应为新晋收银圆RDI的赛季第二枚银牌而庆祝(实际上我们也的确是这么做的——谢谢RDI让圆桌本部所有职工的午餐都多了一份免费的莎草豆蜜糕),不过这也不影响战术室一边嚼着蜜豆一边秉公办事,还是要在赛季即将结束的时候说说我们这位队长的坏话。
战术室自然不会拿着S2的标准苛责RDI不能在每一年都拿出奇迹般的表现,更不会在车队调整战略和更换队圆组成的艰难赛季讽刺CCE要走下坡路。而在熬过了令人晕厥的上半个赛季之后,队圆们的坚持和粉丝们的信任也确实得到了一定回报——R5第4名、R6第2名、R7再次第2名,这样接连不断的高位排名,倘若没有三场挂零的拖累,甚至带着“王者回归”的头衔冲一冲夺冠热门都是可能的。但是假设终究是假设,而假设和真实中间的差距还是要两位队圆自己去反思。如果CCE将目前的势头一直贯彻到收官,Felynia和世界各地的球迷纵然还可以不多计较;但是对于要在赛场上长期奔跑的两位运动圆来说,此次比赛惊心动魄的三个零蛋和一睡不醒的排位赛名次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更何况,对于背负着官方“M1S4传奇车手”这个沉重光环的RDI本人来说,他需要面对的还不仅是自身暴露出来的严重短板,还有大批各有所长的新秀对于金字塔塔尖发起的猛烈进攻。
D-I 多球对抗
对抗问题始终是RDI乃至CCE的最大短板,也是战术室最为头疼的棘手命题。“一力降十惠”的规则在弹珠身上格外适用,只要CCE和其他选手有着那么零点几克的重量差距,碰撞后的大幅失速就是在所难免的。CCE由于队圆的客观身体条件限制,不可能在高手如云的JMR赛场上强求自己和世界上其他顶尖的力量型选手硬拼近身冲撞——实际上,在S4R6的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RDI在Cloudy的碰撞中都吃了大亏,更别说S4R7中被Clementine凶狠的两次关门后直接原地打转了。
虽然White Eye和RDI在这两个赛季中已经苦心钻研许久,可以通过灵巧的走线和精细的避让技巧来完成碰撞较少的超车,但正如前面介绍“变道超车”技巧时提到过的,这种技能本质上是牺牲距离保速度,需要干净、宽阔的路面才能完成。RDI曾经跑前半排位时还能够避让这种冲撞,可本赛季多次跑后半排位时,就特别容易陷入危险的多球对抗。这种局面下目前的RDI没有任何还手之力,但凡没能抓住空间钻出去,几乎就只能被甩到最后。
D-II 排位赛速度分配
今年CCE最大的意外,是两位队圆的排位赛成绩都非常一般。如果BLI还可以解释为新人上场把握不好速度分配的话,如此严重的排位拉跨对于S2中常常夺杆的RDI来说真的有些不可思议。看上去排位赛的逆转情节屡见不鲜,但是对于RDI这种走极致加速路线的单向型选手,他的成绩和实时发挥高度取决于赛道、路面情况和竞争对手。因此对于本赛季前半程的艰难蹒跚,排位赛的失误可能要占到最大的战术责任。
D-III连续长弯道
RDI绿石赛道排名第十八的罪魁祸首。具体的关节在230601的S4中场质询中技术组已经解释过一回了,White Eye教练当时也分享了CCE的应对思路,此处不再赘述。但战术组要在赛季个球分析中特别指出的是,RDI可以相对不擅长慢速赛道,但不能因为自己的能力偏向就放弃对于慢速赛道的研究和训练。曾经在丛林战和醇黄站的赫赫战绩都足以证明,RDI是有应对连续弯、碰撞、障碍、零碎小坡道等等慢速赛道关键赛段的能力的。如果参考醇黄站的圆弧赛道经验,战术室为RDI提供的思路是精细选择路线、裁弯去直、必要的碰撞用小角度完成,另外尽可能冲击靠前的排位、为自己清出足够大的避让空间。我们并不需要RDI成为顶尖的慢速选手,但搭配直道优势,足以让RDI在发挥顺利的情况下保住一个中上的名次。
之所以为他提出这样的要求,一是就M1赛道的目前的发展倾向而言,慢速赛道、障碍赛道和复杂赛道显然有持续增多的态势,无论White Eye再如何布局(而且无论布局中多么偏向RDI这位一号车手),终究不可能完全将RDI和慢速赛道隔离开,因此只要RDI还想保住自己顶尖方程式车手的位置,学会跑慢道必然是他绕不过去的一项功课;二是CCE的队长到底还是RDI,面对最高难度的挑战时,无论是M1还是ML,队长作为背负最大希望和责任的球圆,都不可能为了自己个人成绩单的干净漂亮、一味躲在其他队员的身后——这对一个运动圆的运动生涯也不会是什么好事。引用White Eye教练的话,我们不是要强求将RDI改造成六边形战士,但是如果RDI过于忽视综合实力,那么其他非速度能力的局限最终会反噬他对于速度的极致追求——S4就是这样的一次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