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能终结所有战争,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欧洲人并没有预料到它会持续那么长时间及造成巨大的伤亡和破坏。起初,许多欧洲国家相信这场战争将是一场短期冲突,类似于普法战争,也许只需要几个月就能结束。此外,在军事技术的进步下,许多人认为这场战争会比以前更快结束。

然而,事实证明他们的乐观是错误的。由于战争的规模和声势越来越大,导致从1914年开始的四年里,33个国家和15亿人口被卷入了这场战斗中。整个欧洲都深受其害,许多城市被毁,无数人失去了家园,850万士兵阵亡,2000万士兵受伤。

尽管战争一开始曾经预计在短时间内结束,但是在一战中,当战线拉至德国边境时,两方都无法取得大规模胜利。战争彻底陷入了僵局,所有参战国的士兵都在高强度的压力下生活。在战争中,各种新型武器和战术策略被采用,比如毒气、坦克、潜艇等。但是,这些新技术和战术并没有像许多人预期的那样能够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

战争结束后,许多人对战争的惨痛记忆仍然非常鲜活。他们开始倾向于通过外交谈判来解决分歧和冲突。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国家经历了巨大的伤亡和破坏,所以相对于战争,他们更愿意进行和平谈判。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会被乐观地认为是一场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它的结束将带来一个更美好的和平时代。

但是,当英法打赢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们却采用了老思维,让德国割地赔款。然而,这个决定带来的效果并不理想。
凡尔赛条约对德国进行的近乎苛刻的严惩是除了促进二战外再无其他结果:失去1/8的领土、1/10的人口以及所有海外领土,还要向各国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虽然给予42年的清偿时间,但德国依旧无法承受这种罚款。在德国人看来,这样的惩罚非常不公,他们深深地感到自己的国家被随意践踏了。这种情绪在德国人之间传播,整个国家充满了一股苦大仇深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也是希特勒能够上台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在一战结束后,英法国内普遍存在着厌战的情绪。他们不想再陷入像一战那样的血腥战争中。而德国,则对历史结局充满疑虑和不满,他们认为自己被不公正地对待了。德国政府因此发起了反抗,试图重建自己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英法采取了绥靖政策,试图缓和与德国之间的关系。
但是,绥靖政策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它使得德国获得了恢复和发展的机会。纳粹上台后,他们利用这个机会全面动员整个国家投入战争,并在几次小规模试手中取得了颇丰的成果。这进一步加强了德国人民对纳粹的信任和支持。

到了1939年,当德国组织能够全面动员整个国家投入战争时,他们已经具备了强大的战斗力。在波兰战役中,德国的行动迅速高效,取得了胜利。这自然而然地让德国民众相信自己的国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他们愿意跟随纳粹进行赌博。最终这种赌博带来了惨烈的二战,人类历史上最为致命和毁灭性的一场战争。

总之,一战后英法的绥靖政策给德国提供了一个恢复和发展的机会,同时也导致了对纳粹的信任和支持。这种情况下,德国能够全面动员整个国家投入战争,并在几次小规模试手中取得成功,这使得德国民众相信自己的国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最终,这种赌博带来了惨烈的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