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夜宴,面对贾府的盛情邀请,去还不是去,这是个问题

大概是衣食无忧的缘故吧?相比平常百姓,贵族之家的日常除了精致之外,更有仪式感。《红楼梦》中,贾府人最爱过节,除夕、元宵、中秋、端午,以至于一家大小每个人的生日,都是一场盛会。
在这众多节日中,元宵节被浓墨重彩描写了两次,一次是元妃省亲,另一次是荣国府的老祖宗贾母请客,她摆了一场无比丰盛的元宵夜宴。
这一天,贾府挂满各色彩灯,点亮了明媚彩烛,宴会厅更是精心布置:典雅的盆景中插着新鲜的花卉,紫檀透雕上镶嵌着珍贵的“慧纹璎珞”,芬芳的御赐百合宫香溢满花厅。
为了让这场家宴更加团圆喜庆,除了宁荣两府人、住在贾府的亲戚如薛姨妈、李婶悉数到场之外,贾母还特意“差人去请族中男女”,态度不可谓不诚恳,她希望能够开一个贾氏家族大团圆的盛宴。
无奈来的人却是寥寥:女客只有贾菌之母娄氏带着儿子来了,而男客,只有“贾芹、贾芸、贾菖、贾菱四个现是在凤姐麾下办事的来了”。

我们知道,在贾府私塾读书,贾菌和李纨的儿子贾兰最好,而贾芹四个人等于是贾府公司的员工,所以他们的到来,未必就是冲着贾母的面子。
毫无疑问,这场元宵盛宴是免费的大餐。既能享受美食,又能体验到豪门的排场,还能进一步跟凤姐尤氏等人联络感情,如此情形,那些一向爱占小便宜的贾氏穷人们,怎么就不肯来呢?
作者非常详细写了四种理由:
“他们或有年迈懒于热闹的;或有一等妒富愧贫不来的;甚至于有一等憎畏凤姐之为人而赌气不来的;或有羞口羞脚,不惯见人,不敢来的。”
“年迈懒于热闹的”,这是不想来。是啊,年龄大了,身体精神都欠佳,要与那么多人应酬实在有点力不从心;而且他们寂寞惯了,不太喜欢热闹了,这理由还是挺让人理解谅解的。可是,贾母还年迈呢,马上她老人家就快八十了;刘姥姥也不年轻了,她们都挺喜欢热闹的。

“妒富愧贫不来的”,这是不肯来。人都虚荣心有嫉妒心,大家都姓贾,都是一个祖先传下来的,可偏偏他们富贵显赫,自己却是清贫拮据,实在让人意难平啊!他们也是内心骄傲爱面子的人,何必 去吃这份“嗟来之食”?还是不去了吧。
“憎畏凤姐之为人而赌气不来的”,这是不愿来的。凤姐当家没几年,竟然在贾氏家族中口碑这么糟糕,让一些人又恨又怕,实在让人惊讶。看来凤姐对待寻常的族中人和府内下人的态度差不多,大概都是“行事歹毒”,所以才有这样的风评,才劝退了一些人。
“羞口羞脚,不惯见人,不敢来的”这是不敢来。豪门的气派实在太大了,蓬门小户,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在一众优越感十足的贵族男女面前,举手投足都拘谨,何必让人笑话?算了,不去了。
“当下人虽不全,在家庭间小宴中,数来也算是热闹的了”虽然人也不少,也挺热闹的,但贾母还是有点遗憾吧?她多么希望自己的体面富贵能够展现在更多贾氏族人面前啊。眼前基本都是常来常往的自己人,这份喜庆多少有点衣锦夜行的感觉。

我们熟悉的贾代儒夫妇没来。他们儿孙俱丧,看着人家一大家子又富贵又齐全,徒增伤感,何必去自寻烦恼呢?虽然他们不知道,孙子贾瑞曾经冒犯过琏二奶奶,但凤姐的态度冷淡疏远,他们一定能够感觉出来,当然更加不能去了。
贾璜夫妇也没来。他们原本是时常奉承尤氏和凤姐的,但有过一场学堂风波,不知道尤氏和凤姐后来知不知道这回事,但他们自己心虚,还是别去了吧。
贾芹和贾芸的母亲也没有来。尤其是贾芹之母,她是那么的“会来事儿”啊!不过想想,儿子在府中打工,她们的身份有点尴尬,所以也别去了。

咦,还缺个贾蔷呢?他哪去了?此时贾府戏班还没解散呢,他也是在凤姐麾下做事的,怎么不来帮忙凑趣?他不来,算上面哪一类的呢?他肯定不是年迈懒于热闹的,也绝不会是“羞口羞脚,不管见人”的,他情商那么高,长得那么帅,也不大可能畏惧凤姐的,那么,难道,他是“妒富愧贫”的?我们知道,他和小戏子龄官真心相爱,也许,他们自己过元宵节去了?
无论如何,面对贾母的盛情邀请,绝大多数的贾府族人们不想去、不肯去、不愿去、不敢去,他们不约而同拒绝了这场免费的盛宴,内心各有波澜起伏。
隔着不远的街路,他们也一定看到了荣国府中明亮璀璨的灯笼烟火,听到了顺风传来的热烈的爆竹声和喧哗声。
道不同不相为谋,贫富不同也无法相容。有共同的姓氏和血缘又如何,时光已经划出了看不见的巨大鸿沟。你在平常的岁月里唯恐被我负累,我也不想在节日时装点你的富贵,天涯路远,惟愿各自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