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o'wen
寓言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内篇?养生主》,故事中,庖丁分割整牛,刀刃在牛骨间穿行,可谓出神入化。原因是经过反复实践,庖丁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顺应了自然。人言此篇要人保全天性,岂不知人之天性,亦归自然。
庖丁解牛之妙,全在于对牛的身体结构了如指掌,所以他的刀长久不坏。遵循自然之道的哲理显而易见,绝无异议。而至于读出人要保全天性的主旨,深入思考,也未尝不可,无非是讲解牛的道理从做事引入到做人中来。但务必要阐明的是,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遵循自然之道都是必须的。
历史证明,人类征服自然,人类高于自然,诸如此类的思想和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是zuowen亲近自然的。老庄哲学中,顺应自然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最终以自然为法则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又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把人最大的善良比喻为自然界的水,也是向自然学习。儒家哲学也有遵循自然的思想,如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可以说这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源头,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无非是要我们遵循自然之道。荀子说:“制天命而用之。”虽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前提也是掌握客观的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利用它。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人早已经给出答案,人本身也属于自然。所以中国人的性格中有亲近自然的基因,每到闲暇时刻,都愿意登山临水,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于是,中国的山水诗也因之而诞生了。山水诗看似写的是山水,实则借山水而抒怀。比如李白的名篇《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敬亭山,山与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时至今日,反复叠加在一起的历史更是告诉我们,尽管人类科技高度发展,如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5G等,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毁灭性的灾难。为此,我们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生态就是生命,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命。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人们更是看到自然力量的伟大。在自然界面前,人类只能勉强防御。这更加表明,人类和自然关系绝对不能是战争关系。多年来,人们面临着气候变暖的问题,去年澳洲和美国的山火更加剧了气候变暖,这是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自然问题。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落,人类已经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人类可以保全自己的天性,但必要清楚人类的天性要服从于自然。古代、当下,海内、海外,都是如此。因此,庖丁解牛的故事,主旨是要遵循自然之道,也可以是保全人之天性,而人之天性,亦归自然。
如果从庖丁的角度思考,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是经历了多年的实践才获得的自由,“缘督以为经”是他十几年解牛经验的总结,是解牛之“道”,也就是解牛技巧的“大纲”。如果从庖丁解牛遇到筋骨盘结的难为之处所采取的“怵然为戒”、凝神专注的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得出遇到困难,行事更要小心谨慎的寓意;庖丁成功后“善刀而藏之”,教导我们的是凡事应内敛,不宜过于张扬,要“顺应自然”才能“保全天性”。
二者兼而有之。
顺应自然是方法,保全天性是目的。
天性在我看来是人在先天就存在的固有性格,譬如善良天真、开朗聪慧、思维独特等。
但是当人立于世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与我们的天性发生冲突,有时甚至是非常激烈的冲突,不改变自己的天性就会死的那种。
外界的矛盾很强大, 天性无法完全伸展,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要顺应自然,让天性在种种矛盾中去有判断的伸缩。强大而尖锐的矛盾,天性就藏得深一点;矛盾弱小了,天性就展得开一些。总是避免着和矛盾发生冲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那么天性就没有被磨损的机会,从而得以“保全天性”。
最初的模样是嶙峋耸立,现在依然是嶙峋耸立,它没有被磨圆,被削平。